蒸籠頭

新生兒時期,由於汗腺尚未發育完善,在出生後幾周或數月之內,極少出汗,隨著發育的漸臻完善,加上小兒又處在生機蓬勃、代謝旺盛、活潑好動、腠理疏鬆的年齡階段,出汗常比成人為多,尤其頭額部更易出汗。當小兒入睡時頭部微汗出,無其他不適,乃清陽發越,俗稱“蒸籠頭”,為正常現象。

若因天熱、室溫過高、衣被太厚、活動劇烈、快速進熱食、食辛辣之物等,引起汗出較多,亦屬正常情況。若小兒在安靜狀態下,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全身或局部汗出較多,則表明身體的不正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蒸籠頭
  • 出汗:常比成人為多
  • 使用對象:頭部微汗出
  • 蒸籠頭:為正常現象
解釋,症狀案例,

解釋

多汗屬中醫“汗證”範疇,一般有自汗、盜汗之分。盜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醒後汗止,多屬陰虛;自汗是指無論清醒或睡眠中,極易出汗,醒則汗不止,多屬氣虛。小兒往往自汗、盜汗並見,難以截然分開,特別是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的小兒,常伴有面色蒼白,納呆乏力,動則汗出,易患感冒。汗證最基本病理是陰陽失調。故小兒多汗的治療原則應以治本為要,切不可見汗止汗。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臨床治療汗證常用潛陽斂汗藥物如龍骨、牡蠣、浮小麥、麻黃根等,同時配用益氣養血、健脾和胃之品,如黃芪、山藥、白朮、當歸等,能調整人體機能,促進鈣、磷等營養物質吸收,對小兒氣血不足,多汗易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病因病機及治療在醫療實踐中,常遇到這樣的病例,在進食飲湯或看到刺激性食品如姜、椒等,即滿頭汗出如雨,雖時屬冬令嚴寒季節,亦頭面蒸蒸熱氣騰騰,俗稱為“蒸籠頭” 病因病機與自汗、盜汗是有區別的。陽虛自汗,當遍及全身或汗出有冷感,不會熱氣騰騰;陰虛盜汗,首先是濕透內衣,不會內乾外濕。且祖國醫學有這樣的記載:天寒衣薄尿多汗少,天暑衣厚則汗多尿少,這是自然調節。此病恰恰相反。多出現在寒冷季節,時令不能潛其陽故頭汗,此雖病態,一般患者並沒有超出健康範圍。有人認為,屬於“食入於陰,長氣於陽”的習慣性過敏反應,後者屬於離體的水分亦如蒸籠頭一樣,遇到外界的冷阻而凝成水滴。屬於個體的特異性,亦屬於機體的理化作用。中醫治此類疾病常從整體觀出發,認為汗、尿均為津液所化,其出於腠理者為汗,出於膀胱者為尿,欲治其汗,當利其尿,使濕熱有下滲之機,欲實其表必先疏其風,使衛氣行固密之職。前人經驗如澤術麋銜湯(白朮、澤瀉、鹿銜草)有利尿疏風作用,玉屏風散(黃芪,白朮、防風)有疏風固表作用,《醉李醫話》及《名醫類案》均重用或單用桑葉。劉老治頭汗,常用白朮、澤瀉各12克,茯苓、白芍各10克,牡蠣15克,鹿銜草lO克,冬桑葉20克(烘乾研細),藥湯分3次調服。

症狀案例

你們的出汗,在中醫里稱之為自汗,我年輕時也有過,有時在走路,心一急就滿頭大汗,當時大家說我是蒸籠頭.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沒有了.現在學醫後才知道是由於心包有積液.這樣的人,脈象一定是沉脈,有早博,有時候胸口有點悶,早晨起床時臉有點浮腫,指甲一般有月牙.生活中往往有點不太愉快的事情.解決的方法與檢查的方法一樣.一,背上的膈俞穴壓上去很痛(有悶氣在裡面),經常去壓這一個穴位可以寬胸開膈(在督脈旁開一寸半,肩胛骨下面一點,摸上去比較鼓出來的地方).每穴二分鐘. 二,腳跟外側腳踝直下凹陷的地方有個崑崙穴,壓起來也很痛的,每天每穴壓二分鐘 三,舉起雙手,把自己的大拇指壓在乳頭外側一寸左右的地方,那是心包經的天池穴.每天壓的時間要長一點(5--10分鐘),壓這個穴位可以清除心包里的積水,心包里的積水越少,自汗的現象就會減輕. 四,壓兩乳連線的正中膻中穴(心包經的募穴),也要較長時間,可以用一根小棍子或硬的書角去頂在那個穴位上(5--10分鐘),也是去除心包的積水.胸悶的現象自汗的現象就會減輕或消失.你們願意試試嗎?做一周就有效,堅持一到二個月就可以好了.當然不包括你的再次生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