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概述
柯薩奇病毒對乳鼠的敏感性很高,根據它們感染乳鼠產生的病灶,柯薩奇病毒可以分為a、b兩組。a組有23型病毒,b組有6型病毒。通過型特異性抗原,經中和試驗。elisa方法等可以對各型進行鑑定。所有的b組及a組的第9型有共同的組特異性抗原,在b組內病毒之間有交叉反應,但是a組病毒沒有共同的組特異性抗原。a組某些型別的型特異性抗原可在37℃引起人類o型
紅細胞凝集反應。
柯薩奇病毒(Coxsachievirus)是一種
腸病毒(enteroviruses)分為A和B兩類,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質炎性病變,並致胎兒宮內感染和致畸。
妊娠不同時期柯薩奇病毒隱性感染對胎兒畸形、新生兒心腦疾患、母-嬰垂直傳播及剖宮產率無明顯差異,且有8例轉陰,這可能和套用干擾素及抗病毒藥物有關。同時也提示孕婦產前定期柯薩奇病毒的篩查,對控制此病毒的發展及傳播有重要意義。
基因結構
病毒為單股正鏈小RNA病毒,基因長度7.4kb,其中鹼基(G+C)含量約為47%。兩端為保守的非編碼區,中間為編碼區。5’端共價結合一小分子蛋白質Vpg(約7kDa),與病毒RNA合成和基因組裝配有關;3’端帶有polyA尾。編碼區編碼的
病毒結構蛋白VP1~VP4同EV71、CoxV一樣,VP1、VP2和VP3均暴露在病毒衣殼的表面,有中和抗原位點;VP4位於衣殼內部,一旦病毒VP1與受體結合後,VP4即被釋出,衣殼鬆動,病毒基因組脫殼穿入。5'非編碼區沒有多聚嘧啶區和多聚C區。各型特點
構成衣殼的每個殼微粒都有四種殼蛋白,即VP1-VP4,均有抗原活性。根據其衣殼上的特異性抗原差異,最初將埃可病毒分為34個亞型,後來發現1型和8型抗原相同,10型歸入
呼腸孤病毒(reovirus),28型歸入
鼻病毒,34型是CoxA24型的變種,因此將埃可病毒從原來的34個
血清型重新分為30個血清型,各型之間存在著交叉免疫反應。目前已知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埃可病毒主要是埃可病毒11型,該型病毒具有凝集人類O型
紅細胞的能力。
症狀體徵
一、病原體柯薩奇病毒據其生物學特點分為兩類:A類和B類。分屬
腸病毒類的埃克病毒(Echovirus)和
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myelitisvirus)。現稱“微細病毒(picoviruses)”。
二、流行病學Dalldorf及Sickles(1948)首先於紐約柯薩奇(Coxsachie)分離出病毒而得名。Melnick(1949)套用該
病毒接種動物(小鼠)則引起
運動失調、肢體
軟癱。人類則引起
皰疹性咽峽炎和非麻痹性類脊髓灰質炎改變。
1.柯薩奇A9是一種常見致病病原體,常在夏季流行,常伴發腦膜炎及肺部損害,
皮疹常見,但無特異性,可為散在性紅斑、斑
丘疹,初起於面頸部,後逐漸蔓延到軀幹及上肢及掌跖。一般持續1-7d,可有短期發熱,在
出疹時則熱退,並可發生
水痘綜合徵,即高熱3-4d,然後在
紅斑基礎上發生1-2mm大小的水皰,呈向心性分布,
皮疹不結痂。亦可伴發
皰疹性
咽峽炎,局部
淋巴結腫大。此外亦可發生
蕁麻疹及
紫癜,在病人咽喉分泌物、
腦脊液、大便及血液中可分離此病毒。
2.柯薩奇A4可發生鼻塞、
咽炎、
流涎等前驅症狀,且常有皰疹性咽炎性發疹,可持續1-10d,在發熱時或熱退後出疹,為2-5mm大小的斑疹或
丘疹,主要分布於面部及軀幹(但決不見於臀部)。此皮疹約1-4d消退,但亦可演變為5-10mm大小淡黃色不透明的
水皰,成批發現於軀幹,後向四肢蔓延,但不侵犯掌跖,不癢,需1-2周才消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著。
臨床表現
一、柯薩奇病毒A型感染潛伏期1-3天,
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
咽痛、發燒,全身不適。典型症狀為
皰疹性咽峽炎,即在鼻咽部、
會厭、舌和軟齶部出現小皰疹,黏膜紅腫,
淋巴濾泡增生、滲出,
扁桃體腫大,伴吞咽困難,食慾下降。據調查(R0binson,1958)伴有口咽部
皰疹和
皮疹的急性熱病中,79%為柯薩克A型病毒所致。
皮疹可為皰疹和斑
丘疹,主要分布於軀幹外周側、背部、四肢背面,呈離心性分布,尤以面部、
手指、
足趾、背部皮疹多見,故稱手、足、口三聯症(hand-foot-mouthdi-sease)。
柯薩奇病毒A型感染兒童多見,成人感染占21.7%(Robinson,1958)。臨床表現除上述外,主要特點為急性發燒、皮疹。
腦膜腦炎伴有Guillain-Barré綜合徵和急性病毒性心肌病(Bell、Grist,1968,1969)。顯性及隱性感染比例達1∶50-100。
二、柯薩奇病毒B型感染引起特徵性傳染性胸肋痛(epide-micpleurodynia)即所謂Bornholm′s病。可合併腦膜腦炎、
心肌炎、發燒、Guillain-Ba-rré綜合徵、肝炎、
溶血性貧血和
肺炎。
三、柯薩奇病毒是從1948年Dolldorf和Sickles在美國紐約州Coxsackie鎮,從臨床診斷為脊髓灰質炎的患兒糞便中分離出來的一組病毒。它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s)、
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柯薩奇病毒的毒粒為
二十面體,立體對稱,呈球形狀,裸露的核衣殼,直徑約23-30nm,無
包膜,無突起,病毒有核酸和蛋白質組成。
四、柯薩奇病毒已知有30個血清型。根據病毒對乳鼠的致病特點及對細胞敏感性
的不同,將病毒分成A組和B組,A組病毒有24個
血清型,即A1-A24,其中A23型與Ech09型病毒相同;B組病毒有6個血清型B1-B6。
五、柯薩奇A組病毒可引起1日齡新生乳鼠鬆弛性麻痹,繼後發生呼吸變慢、變弱、變淺,12-14h內死亡,有的引起肢體性麻痹
毛松及全身麻痹。病理組織學顯示:骨骼肌廣泛受損,呈水腫,澱粉樣變性,局部壞死細胞浸潤,當鼠齡超過24h後,小鼠對
柯薩奇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下降。柯薩奇A組病毒多數型別的
毒株不能在培養的
細胞生長,但近年研究報導,A組的一些病毒可以在RD細胞(橫紋肌瘤細胞)上生長。六柯薩奇B組病毒可引起乳鼠全身虛弱、震顫、
肌肉痙攣性麻痹,死亡前有呼吸困難、青紫等症狀,一般在48h內死亡,存活的小鼠可顯示發育障礙和一般的共濟失調。腦內注射後導致
腦軟化,伴有
囊腫,肉眼可見肩胛間脂肪腫脹、灰白的局部透明區,有的還可以發生
胰腺炎。組織學顯示,隨意肌局灶性壞死,
炎細胞浸潤,脂肪組織變性壞死等。A組病毒不引起此類病變,當鼠齡超過48h,則對病毒感染性大大降低。柯薩奇B組病毒可在多種細胞上生長,並引起細胞病理改變,導致
細胞死亡,病毒釋放。基於上述特點,分離柯薩奇A組病毒以乳鼠最為合適,而分離柯薩奇B組病毒則以細胞培養的方法最為合適。
併發症
柯薩奇病毒可以引起
腦膜炎和輕度麻痹、胸膜痛、肋間痛、Herpangina、呼吸性疾病、
結膜炎以及手足口綜合徵。手足口病患者中許多與柯薩奇A組病毒16感染有關,是手足口病暴發傳染的重要病因。其它柯薩奇組病毒如CoxA4、CoxA5、CoxA9和CoxA10及CoxB5也可以引起手足口病。
檢查
1.病人體液(
腦脊液、皰疹液、心包液、
胸水等)分離出病毒即可確診。
2.恢復期血清出現抗體,或雙份
血清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
治療方法
採用
酶聯免疫法檢測柯薩奇病毒混合型IgM.干擾素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
干擾素注射液結果,
上呼吸道感染組CV-IgM
陽性率25.56﹪,肺炎組陽性率24.05﹪。CV-IgM陽性上感患兒:干擾素組熱退時間低於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CV-IgM陽性肺炎患兒:干擾素組熱退時間及治癒時間均低於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①柯薩奇病毒可引起小兒呼吸道感染,在上感中占25.56﹪,肺炎中占24.05﹪。②干擾素對呼吸道柯薩奇病毒感染治療效果較好。
個案介紹
腦炎及脊髓炎
發熱,頭痛,嘔吐,
肌痛,1-2天出現
腦膜刺激征。
腦脊液細胞數(0.1-0.2)×109/L,少數>×109/L;病國中性粒細胞占優勢,其後淋巴細胞比例增高,糖及
氯化物正常,蛋白略高。部分病人有暫時性肌力減退。發生
癱瘓者甚少,恢復較快。少數病人有意識障礙,與乙腦相似。
心肌炎、心包炎
心肌炎常發生在新生兒,多於生後一周內發病,起病急,發熱、
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納差、稀便,繼而出現呼吸困難、唇紫紺、面蒼白、心動過速等,重者很快出現心衰。近年來發現成人及年長兒童也不少見。常先有呼吸道症狀,
心包可同時受累,亦可累及心內膜,繼之心前區痛,出現
心包摩擦音,半數有肌肉、關節痛。
X線顯心包積液,常伴左側胸腔積液,心電圖示
心律失常、傳導阻滯及心包炎。
流行性肌痛或胸痛
陣發性劇烈肌痛,可累及全身肌肉。成人及年長兒童多有胸痛,常在
季肋部,可牽涉肩背;嬰幼兒腹痛較常見,多在上腹,亦偶有誤診為
闌尾炎者。此外,尚有發熱、咽痛、頭痛、厭食、吐瀉等。
皰疹性咽峽炎
發熱,咽痛,咽部出現灰白色
皰疹,破潰形成表淺潰瘍,少數可見於
外陰,亦可有頭痛、噁心、嘔吐、腹痛等。另一種為兒童急性淋巴小結性咽炎,咽部出現灰白或淡黃色小結,不形成皰疹及潰瘍。
呼吸道感染
黃綠色稀水便,一日數次,無膿及粘液。
出疹性熱病
新生兒全身感染
急驟起病,拒食,嘔吐,
驚厥,呼吸困難,
紫紺,心律失常,心及肝臟可急劇腫大。死亡率極高。屍檢可見
腦炎、心肌炎、肝炎、
胰腺炎及腎上腺病變等。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
毒藥。注意休息,針對臨床表現進行對症治療。預防繼發感染。做好糞便管理,搞好環境及飲食衛生,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