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症狀,治療方法,診斷要點,嬰幼兒急疹,胃腸型感冒,細菌性腸炎,母乳性腹瀉,胃腸炎,細菌感染,寄生蟲,抗生素,牛奶過敏,腹瀉預防,檢測,併發症,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病毒性心肌炎,腸套疊,營養不良,飲食,食療法,針灸治療,體針,艾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貼(之一),穴位敷貼(之二),穴位雷射照射,耳穴壓丸,體針加捏脊,頭針,拔罐,護理,分類,注意事項,藥物選用,
病因
嬰兒腹瀉是多由飲食不當或腸道內、外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消化道功能紊亂綜合症,多發生在2歲以下嬰兒。嬰兒餵食
母乳時,正常每天大便次數會比餵食牛奶多一至二次,為黃綠色糊便;而餵食牛奶者,則為黃色成形便。腹瀉則是指
糞便中水分增加,且大便成分變質而言。一般而言,腹瀉時大便的次數會增加、水分增加、
大便顏色變成綠色、氣酸臭。主要症狀有:
1、輕症: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隨著輕微發燒或嘔吐。糞便呈黃綠色,帶粘液且呈蛋花湯樣,並伴有輕微腹脹,
腸鳴音亢進。
2、中度腹瀉: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氣味酸且臭,可能中度發燒。
3、重症:腹瀉頻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樣、量多,有酸臭味,煩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驚厥,血絲黏液便,
前囟門凹陷,皮膚及嘴唇乾燥等。
4、部分患者可出現明顯脫水、
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低鉀或低鎂等。
症狀
⒈輕度(單純性
消化不良):每天大便5-6次,多至10餘次,蛋花樣或水樣,黃或黃綠色,有白色小塊,可有
低熱,溢奶,精神飲食
尚好或略減,體重不增或略降,無脫水。
⒉重度(中毒性
消化不良):每天大便10次以上,水樣便,黃色,嘔吐,發熱,尿少,
食慾差,體重下降,迅速出現脫水和酸中毒,低鉀、鈣、鎂血症等。
家庭救治方法:
的治療,原則是減輕腸道的負擔、調節飲食、加強護理、解除病因、控制感染和糾正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以及對症治療。
⒈調節飲食:
⑴輕型或
非感染性腹瀉(一般無發熱等感染中毒症狀,大便無粘液、膿血,化驗無明顯異常,或僅有少量脂肪球),應減少餵奶量和延長餵奶間隔時間,暫停或減少輔食.人工餵養者可暫給稀釋乳、米湯等易消化食物,然後逐漸增加乳量.
⑵
重型腹瀉需輸液時,應禁食6-12小時或更長時間.吐、瀉好後,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地逐漸恢復飲食,輕症要3-4日,嚴重吐、瀉者經5-10日方可恢復正常飲食。
⒉加強護理:注意觀察嘔吐及腹瀉物的性質並記錄次數和量以及排尿時間和尿量.勤換尿布、勤洗臀部,預防尿路感染和尿布性皮炎.。
⒊控制感染:根據腸道感染的情況套用抗生素,主要是控制大腸桿菌。目前用藥有
複方新諾明(兒童片),2-6歲早晚各服1-2片(首次服加倍),6-12歲早晚各服2-4片或黃連素5-10mg/kg,分2次口服,也可用新黴素、痢特靈、吡哌酸等。中毒症狀嚴重,可用氨苄青黴素與慶大黴素肌肉注射。用藥2-3日無效,可更換或加用另一種藥物,金黃色
葡萄球菌感染,可用新型青黴素Ⅱ或紅黴素.病毒感染,可用馬啉呱,
中藥大青葉及板藍根、
真菌感染,可用制黴菌素、克霉唑、腸道外
感染性腹瀉、相應治療腸道外感染.。
4、對症治療:
⑴嘔吐在禁食後不能停止者,可用苯巴比妥鈉,每次每公斤體重5-7mg,肌注,也可用氯丙嗪、
維生素B@6、愛茂爾。
⑵腹瀉早期不宜用止瀉劑,如症狀已好轉,腹瀉仍遷延不愈,可用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或氫氧化鋁等藥物,還可以服用卵黃油1-3ml,每日3次。
⑶腹脹時可行腹部熱敷及肛門排氣,口服乳酶生或肌注新斯的明。腹瀉晚期發生嚴重腹脹,多是
低血鉀症所致,應立即補鉀。
5。
液體療法:液體療法包括糾正失水、
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糾正失水需要補液,補液方法有口服法、胃管法、
皮下注射法、
靜脈輸液法,在此僅介紹口服法糾正
輕度脫水無嘔吐者。中
重度脫水,往往有酸鹼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病情較重,伴嘔吐、精神不振、腹脹等,應送醫院救治。
輕度脫水無嘔吐者,應口服補液,其配方為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粉20g,氯化鉀1.5g,加水1000ml。用法為50-60mg/kg,在4-6小時內少量多次服完。如脫水已基本糾正,可按在治療過程中吐瀉的損失量另加補液。
治療方法
1、飲食療法:輕症減少奶量,代以米湯、糖鹽水等;重症應禁食8~24小時,並靜脈補液。
⑴口服法:適用於
輕度脫水或嘔吐不重者。
補液量按每公斤體重100毫升/日計算,分數次服用。
3、控制感染:針對病因,選用抗菌藥物。
4、對症治療:腹瀉可口服1次碳酸鉍或輕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
胃蛋白酶合劑每歲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依病情對症處理。
診斷要點
一、大便每日四次以上,呈黃色蛋花湯樣,綠色水樣或白色米湯樣,可帶少許粘液,肉眼所見無濃血。
二、糞便鏡檢未發現阿米巴或其他原蟲。
四、有條件的可作特殊致病菌培養(
大腸桿菌、空腸彎曲桿菌、耶氏菌等)。
五、病史應注意飲食因素或感染因素所引起的腹瀉。近年最多見的
輪狀病毒腹瀉,起病前或同時可伴有發熱、噁心、嘔吐及
呼吸道症狀。
嬰幼兒急疹
多見於1歲以下的小兒,6個月以下的小兒更多見,
皮疹出現前常有發熱,有些伴有腹瀉,但這種腹瀉經過治療易緩解,皮疹出現後,腹瀉症狀和發熱一樣,也消失了。
胃腸型感冒
多見於挑食的小兒,這樣的小兒看上去就是有點消瘦,
舌苔也常有地圖舌和
花剝苔,如果仔細問病史,家長會告訴你,以前發熱感冒都會嘔吐和腹瀉,胃腸型感冒,以嘔吐症狀較常見,腹瀉較輕,常不被重視。
細菌性腸炎
尤其是侵襲性
腸炎早期,在
膿血便出現之前,可以僅有嘔吐或稀便,有些有輕度發熱,此時就診,極易誤診,常是治療後不久家長又來找你了:小孩又發熱了,拉膿血便了,有腹痛了。總的來說:鑑別診斷也有取巧的辦法:對於鑑別
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年齡是個關鍵,一般1歲以下的小兒,以母乳和
奶粉餵養為主,接觸污染食物的機會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瀉多見。而年長兒童,進食種類複雜,較易食入細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細菌性腹瀉為主。嬰兒腹瀉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母乳性腹瀉
母乳性腹瀉,顧名思義就是由於母乳餵養引起的腹瀉。母乳性腹瀉是有明顯的特點的,這種腹瀉一般每天大便3~7次,呈泡沫稀水樣,氣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綠,有泡沫和
奶瓣,有時甚至還帶有條狀的透明粘液。
有些
嬰兒體內缺乏乳糖酶,會對母乳中的
乳糖不耐受,這也是引起寶寶吃母乳拉肚子的原因之一。乳糖酶位於
小腸黏膜上皮刷狀緣的頂端,可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單糖,這樣乳糖才能在小腸內被吸收。若乳糖酶缺乏,乳糖的消化吸收發生障礙,可導致腹痛、
腸鳴、腹脹、腹瀉等症狀。
嬰兒
母乳性腹瀉還與媽媽的健康和飲食有關。部分產後媽媽可能存在
胃腸道疾病,或者是產後媽媽在母乳餵養過程中食用過多的寒涼性食物,這些均會導致產後媽媽腸胃不能完全分解、消化所食用的食物,而這些未完全分解、消化的食物中的蛋白質隨之進入乳汁,寶寶喝奶後就容易產生腹瀉拉肚子的狀況。
胃腸炎
胃腸炎(也稱為腸胃
感冒)是胃和腸道的一種
炎症,可以引起嬰兒、兒童和成人的腹瀉。胃腸炎很常見,可以由很多不同的
病毒引起。最常見的病原是輪狀病毒,由於腹瀉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好發於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寶寶拉肚子,並伴有
胃痙攣、嘔吐、
低燒,那很可能是胃腸炎。請注意,如果寶寶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會失去很多水分。
細菌感染
嚴重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同時有
腹痛、
血便、發燒,往往是病毒或細菌(大腸桿菌、
沙門氏菌等)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里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
症狀,就應該帶他去看
醫生。醫生會給他做
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寄生蟲
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比如
賈第蟲病(也叫
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集體生活時寄生蟲很容易傳播,而且需要特殊藥物治療。寄生蟲主要是通過飲水(包括沖調配方奶用水)進入嬰兒體內,自來水經過樓頂水箱和輸水管道等的存儲和運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含有紅蟲、賈第鞭毛蟲等各類寄生蟲。可以使用“
寶寶愛水”嬰幼兒專用濾水器對水質進行過濾,然後燒開供寶寶飲用或沖調奶粉,可從根源上消除寶寶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平時也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布後勤洗手,也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好方法。
抗生素
如果你的寶寶在
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發生腹瀉,可能與藥物有關。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食物因素 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
飲料也可能會使寶寶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給寶寶少吃點這些食物,應該1周左右就能好轉。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喝果汁,6個月以後,每天果汁的攝入量也不要超過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沖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所以當你沖奶時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過敏
牛奶過敏的現象並不少見,也能引起腹瀉,有時候還能引起嘔吐。如果你的寶寶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製品(如果他已經開始吃
輔食)後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內就會表現出過敏症狀。如果你懷疑寶寶拉肚子與牛奶有關,請找醫生詳細諮詢。如果確定是奶製品的問題減,應立即停止現在寶寶喝得奶粉改用紐貝滋腹瀉奶粉,輕寶寶的痛苦和胃部負擔。
最常報告的病因包括一些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菌,空腸彎曲菌)和病毒,特別是輪狀病毒(儘管輪狀病毒常在無症狀的新生兒中被發現)。較少見的病因有一些細菌(如志賀菌,腸炎耶爾森菌,親水性產氣單胞菌)和病毒(如小腸病毒,
腺病毒,
腸道病毒和冠狀病毒),其他病原體如
諾瓦克樣病毒,星狀病毒,杯狀病毒在新生兒中的作用尚不明確。儘管生後1周新生兒體內常可分離出梭狀芽胞桿菌及其
毒素,這種細菌與抗生素套用後的腹瀉(
假膜性腸炎)僅有極少的關係(梭狀芽胞桿菌誘導的腹瀉)。寄生蟲是罕見的病因(如蘭氏賈弟鞭毛蟲,
溶組織阿米巴)。
腹瀉預防
因寶寶的脾胃嬌嫩,容易出現胃腸
積食和積熱, “上火”後易引起腹瀉。
預防上火性腹瀉的方法有:
1.注意飲食衛生: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餵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2.提倡母乳餵養: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餵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
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
3.預防寶寶上火:因寶寶的脾胃嬌嫩,容易出現胃腸積食和積熱, “上火”後易引起腹瀉。預防上火的治療方法,有多喝水,多喝果汁,攝入配方奶或熱量高食品較多的寶寶,可以選用天然植物製成的清火產品,如每伴清清寶,可調節寶寶易上火的體質,將其調入牛奶或直接用溫水沖調,可達到平衡食物攝入熱量的效果,溫和降火,安全、無副作用,無依賴性。要注意挑選可值得信賴且口碑良好的清火產品。
4.注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採取
混合餵養及人工餵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要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
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
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
豆漿補充,無論用
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
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5.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鍊,增強體質,提高
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6.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7.小兒的用具一定要保持清潔:奶具每日應煮沸消毒一次,每次用完後要洗淨,再用時要開水燙一下。不要用不潔淨的手去摸,在奶嘴不通時,大人切勿用嘴去吸通後給孩子吃,以防病從口入。
8.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
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理。
9.防止交叉感染。因為感染性腹瀉容易流行,寶寶或家長一旦出現腹瀉必須隔離治療,糞便要消毒處理。
檢測
一、觀察體溫
二、觀察精神狀態
主要是觀察患兒是否出現
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
抽風、昏迷等症狀。一般輕症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症狀。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症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症狀,應及時就醫。
三、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
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若患兒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症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
併發症
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
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
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它們不僅不利於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的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
抽搦或驚厥。
病毒性心肌炎
腸套疊
嬰兒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只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由於
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應當引起警惕。
營養不良
多發生在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腹瀉之後。
營養不良會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繼發各種感染,如鵝口瘡、
支氣管肺炎、
結核病、
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瀉遷延不愈還會加重營養不良,造成惡性循環。
飲食
1、不要吃甜食,很多媽媽喜歡往往粥或者米湯裡面放一些糖,寶寶可以吃的香。但是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時使腸黏膜受損,已經無法將糖分解為腸道可以吸收的單糖,因而使水分從腸壁被動地進入腸道,排便次數增加。
2、不要給孩子吃水果和蔬菜,因為這些東西都有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在孩子腹瀉期間,只會使得腹瀉症狀加重。
3、在孩子腹瀉期間,不要吃一些蛋白質食物,因為這些東西會導致脹氣,所以不宜食用。
4、腹瀉期間不能吃脂類食物,如肥肉、豬油、牛油、羊油、奶油、動物內臟等,含有大量的脂肪,會加劇腹瀉,導致滑腸、長時間腹瀉等。另外,使用植物油做菜量也不宜太大,量大也會導致腹瀉加重。
5、在孩子腹瀉期間千萬不要給孩子吃一些難消化的食物,如蜜餞、松子、杏仁瓜子等。
食療法
嬰兒腹瀉以夏、秋季節多發,其發病原因除腸胃道受細菌感染外,主要是由於餵養不當、天氣太熱或突然涼等。如果未按時添加輔食或餵養不定時,一旦食物變化較多,小兒腸道不能適應,也會引起
消化不良而腹瀉,對嬰兒腹瀉除要注意衣著、用藥物治療外,
飲食調理也是很重要的。 嬰兒腹瀉時的一般飲食原則是, 減少膳食量以減輕腸道負擔, 限制脂防以防止低級脂肪酸刺激腸壁。
限制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腸內食物發酵促使腸道蠕動增加。腹瀉時可給嬰兒以清淡飲食, 以利於其腸道修復。
用母乳餵養的嬰兒, 腹瀉時不必停止餵奶, 只需適當減少餵奶量,縮短餵奶時間, 並延長餵奶間隔。此時。母親還應少食脂肪類食物, 以避免乳汁中脂肪量增加;同時每次餵奶前, 母親可喝一大碗開水,稀釋母乳, 有利於減輕嬰兒腹瀉症狀。
以人工餵養或
混合餵養的嬰兒, 在腹瀉時, 無論病情輕重, 都不應添加新的輔助食品。病情較重時, 還應暫時停止餵牛奶等主食。禁食時間一般為6-8小時為宜。
⒈稀釋牛奶牛奶用米湯稀釋後,與胃酸相遇可形成柔軟而疏鬆的酪蛋白凝塊,易於消化。稀釋後脂肪含量亦減少。加入米湯後使奶汁中含有三種糖,即牛奶中的乳糖,外加蔗糖和米湯中的澱粉,減輕了每一種糖的發酵性。
⒉焦米或米湯均含有少量熱量,米炒焦後部分變成炭質,具有吸附作用,減少大便中的水分。
⒊酸牛奶酸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塊較小。吃酸牛奶後胃內容物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細菌生長作用;還能促進鈣的吸收。
⒋脫脂牛奶脫脂牛乳中脂肪含量約0.5---1.5%(全脂牛乳中含3.7%),可以減輕胃腸道對脂肪的消化能力。僅適宜短期治療。
⒌魚蛋白粉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糾正身體長期缺乏蛋白質而引起的營養不良,並能糾正消化酶的紊亂,改善消化功能。魚蛋白粉中脂肪含量少於0.5%,且不含乳糖,尤其適宜因飲食不當而造成的腹瀉。
⒍胡蘿蔔湯把胡蘿蔔切碎加水、煮爛。含有果膠,具有吸附水分、細菌及毒素的作用,使大便成型。
⒎熟蘋果泥蘋果一切為二,隔水蒸爛,將蘋果泥餵給小兒。蘋果的纖維較細,對腸道刺激少,並含有果膠,有吸附作用,其中鞣酸有收斂作用。
⒏益生菌 每天在嬰兒飲用的奶粉(牛奶)中添加一些益生菌,這樣不僅能夠扼制腸內有害菌群的產生,還能為腸內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造就健康腸道。還有就是“mamiai”中含有的Bacillus subtilis(枯草桿菌),對乳糖分解有很好的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對牛奶或奶粉的消化,吸收。並且“mamiai”中的有益菌能夠促進奶粉,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吸收。它含有必需營養素代謝以及生長發育所必要的維他命B1,B2,B6,能夠幫助孩子良好的成長發育。
家長們應注意的是, 如果嬰兒腹瀉一嚴重, 只需飲食調整即可得到矯正, 但如果嬰兒腹瀉次數較多,出現嬰兒兩眼凹陷的脫水現象時,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針灸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一主穴,如效不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號1寸長
毫針,針足三里,直刺5~6分,施以捻轉提插或震顫(雀啄)之法,約運針30秒~1分鐘後起針。
四縫以毫針(26號)或三棱針點刺,擠去黃白色粘液。長強,取俯臥位,於
尾骨端下緣進針,沿尾與直腸之間剌入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轉2分鐘後出針。神闕穴在
肚臍下緣進針6~8分,捻轉5~7次出針。天樞、關元、三陰交針法同足三里。熱度較高時,
曲池穴宜點刺出血。
(三)療效分析
共治療1216例,平均治癒率約95%~96.2%[3~8,19]
艾灸
(一)取穴
(二)治法
主穴為主,如效果不顯著或某些症狀明顯時,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
神闕穴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盤旋施灸15~30分鐘,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氣後略作提插捻轉即去針,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35例,有效率97.7%[9]。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二)治法
藥液:氯黴毒注射液、
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選一種。
主穴為主,每次選1~2穴。雙側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連續治療3~5天。
(三)療效評價:共治245例,治癒率在83.9~97.3%之間[1,10]。
穴位敷貼(之一)
(一)取穴
(二)治法
代針丸組成:吳茱萸、五倍子、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許。各藥研未過篩取粉,混勻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調以油膏,製成黃豆大小之丸粒配。
主穴均選,據症情加配配穴。選定穴位後,用酒精擦淨穴區皮膚,將代針丸一粒置於1/4張傷濕膏上,貼敷穴位,鬆緊適中,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治療250例,總有效率96.2%。其中治癒182例(72.8%)[11]。
穴位敷貼(之二)
(一)取穴
(二)治法
將
舒康貼膏(主要成份為山楂核精)剪成3.5×3.5厘米大小,貼於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貼12~24小時,3次為一療程。
另外配合用慶大黴素3000~5000單位/Kg/日,分1~2次靜滴,並根據症情給予輸液、降溫等措施。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
嬰幼兒秋季腹瀉共75例,結果痊癒51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9%[18]。
穴位雷射照射
(一)取穴
(二)治法
每次選2~3穴。用氦氖雷射器,波長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徑1~2毫米,出光口離皮膚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鐘。每日照射1~2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治療嬰兒腹瀉,總有效率在92%~95%[12,13]。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貼敷上穴,由家長協助行壓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鐘。
(三)療效評價:共觀察114例,結果痊癒62 例,顯效25例,有效18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91.1%[14]。
體針加捏脊
(一)取穴
主穴:天樞、止瀉、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必取,
配穴據症而加。以30號1寸針直刺,捻轉提插半分鐘後即出針。針畢,令患兒俯臥,用常規捏脊法沿長強至大椎的督脈段提捏3~6遍,著重提捏
關元俞和
大腸俞。再由
膀胱俞至風門的膀胱經線邊捏 邊提放3~6遍,雙拇指同時揉雙脾俞、胃俞各1分鐘。上法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575例,全部獲愈,平均治癒時間為2.64天,較採用藥物治療為優[15]。
頭針
(一)取穴
主穴:額旁二線。
(二)治法
額旁二線
取穴方法為在臨泣穴以下至前髮際向下1厘米處,分上、中、下三點。針刺時,令患兒取半坐位,由家長雙手捧住患兒兩顳部,常規消毒皮膚後,術者左手拇指壓穴旁,右手持1寸毫針,刺上、中、下三點。採用半刺法,
淺刺而疾出針,針刺深度為患兒
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為得氣。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治癒:經治療後,大便次數一天內不超過2次,性狀正常;好轉:經治療後,大便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狀漸趨正常;無效:經治療一個療程,大便次數和性狀無變化者。
以上法共治354例,按上述標準治癒320例,好轉12例,無效22例,有效率為93.8%。較之西藥治療,效果更為明顯[16]。
拔罐
(一)取穴
(二)治法
每次選1~2個主穴,以閃火法拔罐(1~4個罐);
配穴取1~2穴,
四縫點刺擠出粘液,余穴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
留罐5~10分鐘。每日一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98例,結果,痊癒189例,顯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9%[17]。
護理
非母乳性食品應選擇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
不要選擇需很長時間才能消化的食物,選擇以米粥或菜粥等澱粉類為主的食品,並做得軟一些。但如果嬰兒不願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不進食非母乳性食品也沒有大問題。
若母乳餵養的孩子發生腹瀉時,不要輕易斷奶。這時可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於營養,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餵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後再給孩子哺乳。
用孩子喜歡吃的飲品來補充水分
因腹瀉而失水時,補充更多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找一些孩子喜歡喝的飲品,如開水、果汁、蔬菜汁等。當腹瀉嚴重,並伴有嘔吐情況時,更應頻繁地補充水分,同時吃專門的
腹瀉奶粉,如雀巢的腹瀉奶粉藹兒舒也可以迅速幫助寶寶止瀉,同時也可以補充完整的營養。
當腹瀉恢復正常後,也需慢慢地增加非母乳食品的量
當持續嚴重腹瀉後,雖然腹瀉已經停止了,但消化機能在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不能馬上恢復吃原來的非母乳食品,應該先餵添加輔食初期的粘稠狀食物,過幾天再慢慢的恢復。或者,使用低敏水解
配方奶粉有專門的腹瀉奶粉,轉為一般的低敏水解奶粉,如由藹兒舒轉為雀巢超級能恩,同一品牌不會刺激寶寶胃腸,直到寶寶腸道完全恢復健康。
分類
一、 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以夏季發病數量高。在人工餵養時,餵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污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幼兒進食不潔食物及飲料可以導致發病。此外,長期套用大量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也不相同。
1、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病,起病比較緩慢,開始輕,逐漸加重。出現嘔吐、低熱及脫水症狀,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較多粘粹,亦可有
便血情況。
2、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小兒脫水情況嚴重。
3、 黴菌引起的腹瀉多並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套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預防細菌性腹瀉主要是注意嚴格消毒餵養嬰兒用的奶瓶、奶鍋等物。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牛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幼兒吃在冰櫃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及飲料和不乾淨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關於細菌性腹瀉的治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複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苄青黴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青黴素或紅黴素;黴菌感染應選用制黴菌素或克霉唑。
二、 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起病較急,開始多在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常有粘液,無腥臭味。小兒脫水比較嚴重。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給以對症治療或服用中藥。
三、 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由於嬰兒的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餵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腸道內發酵而造成腹瀉。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的餵養,過早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飲食因素導致的腹瀉不要使用抗生素,只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部分病兒即可自愈。
四、 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這種腹瀉有明顯的氣候因素,所以在冬季要注意小兒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注意。夏季小兒的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要以奶水,同時要有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這種腹瀉,只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痊癒。
注意事項
⑴千萬不要禁食。不論何種病因的腹瀉,嬰兒的消化道功能雖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營養素,所以吃母乳的嬰兒要繼續哺喂,只要嬰兒想吃,就可以餵。吃牛奶的嬰兒每次奶量可以減少1/3左右,奶中稍加些水。如果減量後嬰兒不夠吃,可以添加含鹽分的米湯,或哺餵胡蘿蔔水,新鮮蔬菜水,以補充無機鹽和維生素。已經加粥等輔助食品的嬰兒,可將這些食物數量稍微減少。
⑵保證餵水。早期發現脫水。當嬰兒腹瀉嚴重,伴有嘔吐、發燒、口渴、口唇發乾,尿少或無尿,眼窩下陷、前囟下陷,嬰兒在短期內“消瘦”,皮膚“發蔫”,哭而無淚,這說明已經引起脫水了,應及時將病兒送到醫院去治療。
⑶預防脫水。用口服補液鹽不斷補充由於腹瀉和嘔吐所丟失的水分和鹽分,脫水便不會發生。口服補液鹽(ORS)1000毫升,內含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用量遵醫囑,但預防脫水和治療脫水用的量和喝的速度是不同的。口服補液鹽含糖濃度為2%,研究證明這種糖濃度最利於介導鹽和水進入體
藥物選用
一、嬰幼兒腹瀉常用藥物
治療
嬰幼兒腹瀉,首先要查明引起腹瀉的原因,再進行治療。引起腹瀉的原因不同,使用的藥物也有所區別。下面分別介紹兩類治療兒童腹瀉常用藥物:
⑴微生態製劑
小孩出現
消化不良經常會引起腹瀉、腹痛等,大便中經常會有沒有消化的
奶瓣或者食物。對於這種腹瀉,可以使用微生態製劑。
微生態製劑能恢復腸道
正常菌群,抑制病原菌增殖、侵襲。例如:媽咪愛、
培菲康等。
⑵腸黏膜保護劑
適合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常用的腸黏膜保護劑有
蒙脫石散,用於成人及兒童急、慢性腹瀉。對於著涼引起
嬰幼兒腹瀉,可以給小孩子服用蒙脫石散進行腹瀉對症治療。例如:
司邦得、思密達等。
嬰幼腹瀉不能亂用藥,尤其是抗生素更不能亂用,盲目使用抗生素極其容易造成腸道內細菌滋生。另外成用常用的止吐或止瀉藥也不適合兒童,常用非但不利於病情恢復,還會造成長期腹瀉或過敏。父母應了解的一些不適合治療兒童腹瀉的常用藥物:
該藥為一種極強的長效抗腹瀉藥物,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如果低齡兒童使用,非常容易出現
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可能致死(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導)。因此,國內外均限制用於低齡兒。
⑵
複方地芬諾酯——2歲以下嬰兒(嬰兒食品)禁用,2歲以上嬰幼兒(幼兒食品)應慎重使用
適用於急、慢性功能性腹瀉及慢性腸炎等疾病的治療,作用亦很強烈。由於國內外不斷有套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導,死亡病例集中於小於兩歲的嬰幼兒。
對致病性和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菌屬等所致的胃腸炎、菌痢有良好療效,臨床套用廣泛,為人們熟知。但因該藥及其同類(喹諾酮類)藥物有引起
骨病變的可能。
對治療感染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但因某些細菌對四環素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較嚴重而療效有所降低。另外,8歲以下小兒套用四環素及同類藥物如土黴素、多西環素等可致恆齒感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長期使用還會損害肝臟。
用於治療
脹氣及
消化不良性腹瀉。但由於該藥吸附作用強助無選擇性,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長活性均有影響,長期套用可影響腸道的營養(營養食品)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