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毒素
拼音:dúsù
基本解釋
1.[toxin]∶某些物質中所含的有毒成分
2.[poison]∶指任何致死的並且常有害的東西(如士的寧、砷、一氧化碳)或被認為如此的東西
3.[virus]∶比喻言論或作品中使人精神或靈魂受到毒害的東西。
詳細解釋
某些物質所含的有毒成分。亦用以比喻對思想意識有害的東西。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不相信’就是‘愚民’的遠害的塹壕,也是使他們成為散沙的毒素。”如:封建毒素。
基本含義
簡介
細菌毒素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等的不同,可以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大類。在一般情況下,外毒素簡稱為毒素。
生物在生長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對宿主細胞有毒化學物質(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細菌毒素、動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類微量毒素侵入機體後即可引起生物機能破壞,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毒害作用取決於毒素的類型、劑量和侵入機體的途徑等。許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桿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腸毒素B型等被作為或研究作為新毒劑。天然毒素很早就被當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戰時,英、美生產了1700kg蓖麻毒素粗品(代號WA),其毒性為光氣的40倍。美國秘密貯存了海藻毒素(代號T-2)。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對毒素研究都很重視,據資料美國貯有葡萄球菌腸毒素、肉毒桿菌毒素、牡蠣毒素、白環蛇毒素、綠膿毒素和馬錢子毒素等6種;前蘇聯貯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有些毒素的毒性極大,如肉毒桿菌毒素。致病菌釋出的毒素往往是致病原,有的可作為生物科學的研究工具藥。
人體內毒素,即人體內的有害物質。人體內“毒”主要分為外毒和內毒。
上述有害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能力加以化解和排除,維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體內毒素得不到及時清除而不斷累積,人體則進入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多種疾病。
長期以來人們對此進行了獨到的研究,俄羅斯科學家梅尼奇科夫曾因“自身中毒”說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對於現代人來說,由於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飲食生活習慣沒有相應的變化,慢性病越來越嚴重。人們提出了“自然醫學”,“代謝綜合症”等,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有獨到的意義。
動物毒素
概述
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大多是在有毒動物的毒腺中製造並以毒液的形式經毒牙或毒刺注入其他動物體內。純的毒素根據生物效應,可分為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心臟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或壞死毒素等。毒液里還含多種酶。研究得最深入的是蛇毒,其次是蜂毒和蠍毒。蜘蛛毒、蜈蚣毒和蟻毒也有些研究。有毒的水生動物的組織中含有毒素,如河豚的卵巢中含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河豚毒素。它的獨特作用是阻止神經膜鈉電導的增加,它的結構如圖。與河豚毒素生理作用相似的還有章魚毒素與石房蛤毒素。由異足索沙蠶得到的沙蠶毒素結構簡單(C5H11NS2),它作用於N型膽鹼受體,阻遏突觸傳遞。從沙蠶毒素的結構,設計合成了新型農藥殺螟丹。
蛇毒
---從毒蛇的毒腺分泌出的粘液。凍乾後呈粉末狀物質,在低溫下能長期維持毒性。蛇毒是動物毒中組成最複雜的,除致死性毒素外,還有10餘種無毒或低毒的酶和多肽。人被毒蛇咬傷後中毒症狀來勢猛烈而十分複雜,表明這些成分有相互加強的效果。蛇毒的組成隨種屬不同而差別很大,但同種蛇類的蛇毒組成比較近似。眼鏡蛇科和海蛇科蛇毒富含神經毒素及心臟毒素,最高含量可達毒液乾物質重的40%以上。而蝮亞科和蝰亞科蛇毒則富含出血毒素,只有少數含神經毒素。①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阻斷興奮的傳遞。中毒者常死於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由於這些毒素是大分子蛋白質,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對中樞神經系統無作用,只作用於外周神經系統。按作用部位通常分為:突觸前神經毒素和突觸後神經毒素。前者作用於神經末梢,抑制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釋放,突觸前毒素都具磷酯酶A2活性,當酶活性喪失,毒性也就隨之消失。後者作用於突觸後膜。已發現的突觸後毒素近百種,主要存在於眼鏡蛇科和海蛇科蛇毒中。②心臟毒素,是由60~62個胺基酸組成的分子量較小的強鹼性蛋白質。一級結構與突觸後神經毒素的短毒素相似。心臟毒素能溶解細胞,又稱細胞毒素。③出血毒素,從蛇毒中分離出的出血毒素是分子量在30000~40000的蛋白質,具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金屬離子,屬於金屬蛋白酶類。出血毒素作用於毛細血管壁,引起血管破裂,導致局部或全身出血症狀。④溶血毒素,也稱做溶血因子,是一種由57個胺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為7000的鹼性蛋白質,能破壞紅細胞膜而致溶血。另外蛇毒中的磷酯酶A2,能水解卵磷酯生成溶血卵磷酯,也能溶血,稱為間接溶血因子。⑤肌肉毒素或肌肉壞死毒素,如中國的尖吻蝮蛇毒能引起嚴重的肌肉壞死,咬傷後常導致截肢殘廢。美洲的響尾蛇毒也可造成類似的症狀,從該蛇毒中提純的肌肉毒素,是一種38個胺基酸組成的多肽,另外還有分子量較大的肌肉毒素,尚未純化。
蜂毒
---包括蜜蜂、大黃蜂和胡蜂從尾刺分泌的毒液,其中含神經毒素、溶血毒素和酶。蜜蜂神經毒素 (Apa-min)是由18個胺基酸組成的神經毒素,能通過血腦屏障而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蜜蜂溶血毒素能溶血,類似蛇毒細胞毒素,是由26個胺基酸組成的多肽。
蠍毒
---含神經毒素、酶等,組成較蛇毒簡單。神經毒素含量占乾毒的66.9%,比蛇毒的相對含量高,由62至66個胺基酸組成。有抑制興奮促使膜鈉通道失活和鉀通道激活的作用。
蜘蛛毒
含16種以上的蛋白質和壞死毒素及酶等。美洲的黑寡婦蜘蛛毒有突觸前神經毒性。
植物毒素
最常見是食用含毒植物(主要是有花植物)中的毒素。也有的毒素在植物的刺毛或汁液中。一類是小分子有機物質植物毒素,包括生物鹼、糖苷(毛地黃苷)等;另一類是毒蛋白,如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從中藥天花粉提取的天花粉蛋白和從半夏中提取的半夏蛋白,有引產作用,屬致敏性蛋白質,也可說是毒蛋白。蓖麻毒素是從蓖麻種子中提取的一種劇毒的蛋白質,是植物凝集素,分子量為62000,由兩條肽鏈組成。蓖麻毒素的毒性在於抑制細胞內的蛋白質合成。毒素分子中的A鏈是毒性多肽,能作用於核糖體的60S亞基而抑制蛋白質合成。B鏈除肽鏈外還含葡萄糖胺和甘露糖,是凝集素,能與細胞膜上含半乳糖基的糖蛋白或糖脂受體接合,通過受體介導胞飲作用而進入細胞。B鏈使細胞囊泡膜上形成小孔,便於A鏈通過,進入細胞漿發揮其毒性。
黴菌毒素
(又稱真菌毒素)真菌產生的毒素。麥角菌分泌的麥角毒素人、畜食之即致病,但某些麥角製劑用作子宮收縮劑。黃麴黴毒素為強致癌物質,與肝癌發病有關,是雙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已經確定17種化學結構類似物,其中毒性最強的毒素B1的結構式是:黃麴黴毒素作用於脫氧核糖核酸(DNA),與嘌呤鹼基生成加成物,從而抑制複製和轉錄,並由於DNA模板的改變可引起突變率增加,從而導致癌變。霉變的花生、米、面等食物中常含黃麴黴毒素。毒蕈毒素包括一些劇毒生物鹼,如蠅蕈鹼和鵝膏蕈鹼,蛇蕈鹼的作用方式已成為研究周邊神經藥理作用方式的一個重要的試劑。
細菌毒素
(細菌毒素)屬細菌的代謝產物,種類很多:①白喉毒素,分子量為60000的蛋白質。其毒性表現為抑制哺乳動物的細胞內的蛋白質合成。該毒素是個酶原,經蛋白酶水解後,釋放出分子量為21000具酶活力的片段A後,餘下的片段B才發揮毒性。其作用方式類似蓖麻毒素。②霍亂毒素,與小腸黏膜上的受體結合,不可逆激活膜上腺苷酸環化酶而導致分泌性腹瀉(見環化酶)。③肉毒素,是肉毒桿菌產生的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阻遏神經衝動的傳遞。A型肉毒素包括一個毒性成分和一個血凝成分,前者的分子量約為150000,這種毒素對熱不穩定。
體內毒素
即人體內的有害物質。人體內“毒”主要分為外毒和內毒。
外毒指外在環境的環境污染帶來的的有害物質,如空氣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塵埃等);水污染(工業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農藥、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學藥品的毒副作用;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等)。環境中的有害物質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毒害我們的身體。內毒指人體內在糖、蛋白質、脂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不斷堆積所產生的毒。代謝的廢物產生的有害產物有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還有身體體內的多餘脂肪、老舊壞死細胞、癌細胞。
毒素較量
肝 —肝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排毒“重量級種子選手”,它可消解進入身體的化學毒素,包括各種酒類及化學物質,消除所吸入的廢氣,煙霧和化學品中的毒素,並抵禦病菌的侵襲。
腎 —腎臟如同一個人體的“精密過濾器”它每天要處理約170公斤的血液,它能分辨過濾的有用物質(如鈉、鉀、磷等)並將這些有用物質重新輸回血液,而將多餘水分及廢物轉化為尿液,經膀胱及尿道排出體外;
肺 ---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它將新鮮的氧氣輸送到血液,供給各器官、組織、細胞的需要,並將二氧化碳等廢氣排出體外;
腸 ---腸道肩負著人體的營養吸收及廢物排出的重任,當食物被胃液分解,消化後就會進入小腸,由小腸黏膜吸收營養物質,繼而進入大腸,最後由大腸將食物殘渣及廢物排出體外;
研究表明,糞便中的細菌約占糞便總量的20%--30%,有害物質競達20餘種,其中包括硫化氫、氨氣、沼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苯類、吲哚,肉毒桿菌、甲酚、丁酸等以及一些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鹽類,如不能按時排出存便,則這些有毒物質將再次被吸收進入血液,對機體造成危害;
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是具有免疫功能的自體保護系統,它由淋巴細胞、淋巴管、淋巴液及淋巴器官組成,保護人體免受病菌及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並具有排毒功能; 皮膚---皮膚如同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覆蓋著人體的表面,保護人體免受外來侵害,具有分泌、調節、排泄等功能,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之一。
毒素排出
醫學界最新研究表明,常年服用藥物或者農藥殘留進入人體會導致藥物毒素在人體內的殘留和積聚,日積月累,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重大危害,除了可能導致舊病復發外,還可能導致身體組織的病變和使人的壽命縮短。
要清除體內殘留的毒素,一個基本的方法就是多吃含“酶”的蔬菜、水果或補充食品“酶”。儘管藥物可以治療疾病,不過它對身體而言仍是異物,甚至是毒素。幾乎所有的藥品或多或少都對身體有損害作用,若此作用過強則會表現出副作用。當然藥物對身體的損害遠遠低於其治療疾病的作用,所以藥物仍舊有使用價值。並且,肝臟會分泌“酶”將治療疾病所服下的藥物加以分解和解毒,消除損害的作用,然後自尿液或膽汁排泄出去。多吃含“酶”的蔬菜、水果或補充食品“酶”能提升肝臟分解體內殘留毒素的速度。
“酶”英文名稱:enzyme 早期是指in yeast 在酵母中的意思,指由生物體內活細胞產生的一種生物催化劑。大多數由蛋白質組成(少數為RNA)。能在機體中十分溫和的條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促進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中的消化、吸收、呼吸、運動和生殖都是酶促反應過程。酶是細胞賴以生存的基礎。細胞新陳代謝包括的所有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沒有酶的參與,新陳代謝只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進行,生命活動就根本無法維持。例如食物必須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過腸壁,被組織吸收和利用。在胃裡有胃蛋白酶,在腸里有胰臟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澱粉酶等。又如食物的氧化是動物能量的來源,其氧化過程也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酶的發現
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設計了一個巧 妙的實驗:將肉塊放入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後讓鷹吞下去。過一段時間他將小籠取出,發現肉塊消失了。於是,他推斷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塊的物質。但是什麼,他不清楚。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從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解開胃的消化之謎。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J.B.Sumner,1887—1955)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並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並指出酶是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T.R.Cech,1947—)和奧特曼(S.Altman,1939—)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酶”催化機理
酶的催化機理和一般化學催化劑基本相同,也是先和反應物(酶的底物)結合成絡合物,通過降低反應的能來提高化學反應的速度,在恆定溫度下,化學反應體系中每個反應物分子所含的能量雖然差別較大,但其平均值較低,這是反應的初態。
S(底物)→P(產物)這個反應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有相當部分的S分子已被激活成為活化(過渡態)分子,活化分子越多,反應速度越快。在特定溫度時,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是使1摩爾物質的全部分子成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千卡)。
酶(E)的作用是:與S暫時結合形成一個新化合物ES,ES的活化狀態(過渡態)比無催化劑的該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活化分子含有的能量低得多。ES再反應產生P,同時釋放E。E可與另外的S分子結合,再重複這個循環。降低整個反應所需的活化能,使在單位時間內有更多的分子進行反應,反應速度得以加快。如沒有催化劑存在時,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的反應(2H2O2→2H2O+O2)需要的活化能為每摩爾18千卡(1千卡=4.187焦耳),用過氧化氫酶催化此反應時,只需要活化能每摩爾2千卡,反應速度約增加10^11倍。
人體預防
綜述
國內外科學研究證明,高血壓、中風、肝硬化、癌腫、肝炎、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都與體內器官、血液等所受到的各種污染毒害有關。常吃以下食物能有效清除人體有毒物質。
菌類食物 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
這些菌類含有豐富的硒。經常服用可降血壓、降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加體內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興奮骨髓造血功能及滑腸、潔血、解毒、增智等。
海帶 海帶中的褐藻膠有治療動脈硬化,阻止人體吸收鉛、鎘等重金屬和排除人體內的放射性無素的作用。褐藻膠因含水率高,在腸內能形成凝膠狀物質,故有助於排除毒素物質,並可防止便秘和腸癌的發生。
豬血 豬血的血漿蛋白經胃酸和消化液分解後,能產生一種有潤腸作用和解毒作用的物質。這種物質可與粘附於胃腸壁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等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這些有毒有害物排出體外。
鮮果汁和菜汁 鮮果汁和菜汁進入人體可使血液呈鹼性,從而將積聚在細胞中的毒素溶解,然後排出體外。
素食物
這類食物有紫菜、倭瓜、甜瓜、胡蘿蔔、柑、紅薯、南瓜、柿子、木瓜、甘蘭、橙子、肝、牛奶、蛋黃、魚類等。
反應堆
熱中子反應堆隨著反應堆的運行,裂變產物不斷積累,在最終乏燃料的裂變產物中,可以包括有300多種不同核素的各种放射性和穩定同位素。其中有些元素核,如Xe135和Sm149,具有相當大的熱中子吸收截面,它們將消耗堆內的中子,通常把這些中子吸收截面大的裂變產物叫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