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埃可及柯薩奇病毒感染

腸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等。自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廣泛套用後,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而其他兩種腸道病毒感染相對地增多而引起注意。該兩種病毒感染流行臨床可引起腦膜腦炎、腦脊髓炎、心肌-心包炎、呼吸道感染、肌炎、腹瀉等全身各系統、各臟器的損害。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病因:腸道病毒感染
  • 常見症狀:發熱,噁心,嘔吐,頭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腸道病毒均屬微小核糖核酸(RNA)型病毒,直徑20~30nm呈球形,居於人類腸道內,對一般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強。

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感染時,臨床表現極為多樣化,病情輕重差異懸殊,同型病毒有不同臨床表現,不同型病毒可有相似症狀,故單從臨床表現難以判定型別。常為多種表現同時存在。
1.神經系統感染
(1)腦膜腦炎一般認為該兩種病毒可引起腦炎及無菌性腦膜炎綜合徵。一般發病急,均有發熱,輕重不等,以輕型為多。輕者可無腦膜腦炎的臨床表現及體徵,腦脊液檢查異常才被發現。常見症狀和體徵有噁心、嘔吐、頭痛、腦膜刺激症狀等。同時伴有咽痛、腹痛、腹瀉等非特異性表現。腦脊液所見與其他病毒引起的腦膜腦炎相似,細胞數輕度增高,分類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後期以淋巴細胞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蛋白輕度增高。
(2)癱瘓疾病與脊髓灰質炎相比,該兩種病毒引起癱瘓的發生率低,症狀輕,恢復快,預後好。
2.心臟疾病
兩種病毒可引起心肌-心包炎,侵犯心內膜者少。新生兒患病可為胎內感染,病情重,預後差,可發生猝死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心包炎的輕重程度懸殊,輕者僅有心電圖改變,重者出現面色蒼白、發紺、咳嗽、呼吸困難,心率增快,各種心律異常,心臟擴大,心音低鈍,可聞及雜音(心尖部收縮期),肺部囉音,肝臟增大。臨床根據心電摩擦音,臥位透視心腰部增寬,B超心包腔有積液而診斷心包炎。部分病例可發展為慢性心肌炎、心肌病、縮窄性心包炎和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心肌缺血和梗死是導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3.呼吸道感染
埃可及柯薩奇病毒的許多型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少數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由於型別不同,同一患兒可多次發生。突然出現發熱、咽痛、頭痛、腹痛,咽部初起充血,繼而出現灰白色皰疹,皰疹破潰,形成黃色潰瘍。可見於扁桃體前弓,軟齶,懸雍垂及扁桃體上,但不出現於齒齦及頰黏膜處。4~6天自愈,少數至2周。
4.發疹性疾病
皮疹出現於其他部位感染時,僅為一種表現。皮疹的形態、數量和分布變化多。可為斑疹、斑丘疹、水皰疹、蕁麻疹、偶見瘀點。部位不定。口腔黏膜也可見到,可形成潰瘍。一般2~4天消退,不留痕跡。有一種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16、A5、A10引起。多見於4歲以內年幼兒。其特點為口腔內見小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齶處,偶見於軟齶、牙齦、扁桃體,四肢,尤以手足部可見斑丘疹或皰疹,偶見腿、臂和軀幹,數量多少不定。病程短,可伴發熱,以低熱為多。
5.腹瀉
腹瀉可見於四季,尤以夏秋季為多。多見於嬰幼兒,為嬰幼兒腹瀉的常見病因。大便多為黃色或黃綠色稀便,可帶黏液,偶見少量血液。每天5~6次至10餘次,出現脫水者少。多在1~2天恢復。
6.其他疾病
可見流行性胸痛或肌痛,以胸痛為主者以胸、腹及膈肌附著點處明顯,尚有四肢肌肉酸痛,全身肌痛。疼痛程度不等,輕者感緊壓樣及脹痛,重者似刀割、針刺。胸腹痛時咳嗽及深呼吸時加劇,腹部可有壓痛,甚至腹肌痙攣及強直。尚有發熱、咽痛、頭痛、咳嗽、嘔吐、腹瀉等表現。流行性急性結膜炎,由新發現的腸道病毒70型引起。主要表現為眼結膜紅、腫、痛,流淚伴膿性分泌物,病程1~2周。腸道病毒感染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幾乎涉及各個系統。

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範圍,分類亦無明顯變化。
2.腦脊液檢查
腦膜炎、腦炎患者的腦脊液可呈非化膿性炎症改變。壓力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輕度增多,多為(100~300)×106/L,很少超過500×106/L,初期以多核細胞為主,2天后淋巴細胞占90%左右。糖和氯化物無變化,蛋白輕度增加。
3.病毒分離
用組織培養和動物接種分離病毒。如能從患兒血液、腦脊液、心包液、皰疹液及組織中分離到病毒則可作為確診依據。如從糞便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離出病毒則需結合血清學檢查加以判斷,因咽部和腸道有健康帶毒者。
4.血清學檢查
特異性高的抗體為中和抗體,病後2周開始升高,3周時達高峰,可維持3~6年,故不能用於早期診斷。近年來已建立了檢測特異性IgM抗體的方法。
5.分子生物學檢查
用RT-PCR方法擴增臨床標本(如咽拭子、血液、腦脊液)中的少量病毒核酸,可達到病原學早期診斷的目的。該方法敏感性、特異性高,可快速診斷。
6.其他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需要選擇X線、B超、心電圖等輔助檢查。

診斷

嬰幼兒感染性疾病時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同時結合流行病史,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但健康人可帶有該病毒,不能從咽拭子或糞便中分離出病毒就作為最後診斷的依據。抗原-抗體測定有診斷價值,但因分型過多,無法測定所有的類型。

治療

1.對症處理
臨床治療以對症處理為主。如急性期宜加強護理,注意休息,保持適當進食和水分;吐瀉者要糾正脫水、酸中毒;有顱壓高時用20%甘露醇;驚厥和嚴重肌痛者給予鎮靜止痛藥;急性心肌炎伴心衰應快速洋地黃化,及時供氧,積極搶救;輕癱時注意肢體溫度,保持功能位,予以相應理療、針灸;對體弱者,嬰幼兒危重者,支持療法不應忽視;應預防繼發感染。
2.抗病毒治療
重症者可考慮使用干擾素,利巴韋林等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免疫球蛋白中存在多種腸道病毒的中和抗體。高危兒(母親分娩前1周內有疑似腸道病毒感染者,新生兒室內有腸道病毒感染者)出生後肌注入血丙種球蛋白250mg,可減少發病及減輕病情。也可靜脈用人血丙種球蛋白(IVIG),套用3~5天,早期可阻止腸道病毒在患兒體內複製。並可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用流行期恢復期患者血清製備的免疫球蛋白也有治療效果。未明確病原體前,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預後

與病變部位、病毒毒力、患兒年齡及有無合併症有關,暴發性全身感染患兒預後差,病死率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