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中國清代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歷官翰林編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在江蘇整頓吏治、平反冤獄、興修水利、救災辦賑;在湖廣大力開展禁菸運動。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欽差大臣赴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虎門銷毀。該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戰爭爆發後,令廣東軍民嚴陣以待,使英軍在粵無法得逞。不久後被構陷革職,遣戍伊犁。期間曾奉命赴浙江鎮海協防,並留開封襄辦黃河決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獲起用,歷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再任欽差大臣,奉命鎮壓拜上帝會起事,途中病逝於潮州普寧。獲贈太子太傅諡號“文忠”。有《林文忠公政書》等作品傳世。

林則徐一生遍歷地方,治績卓著。雖在兩廣抗擊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由他主持編譯的《四洲志》及魏源編撰的《海國圖志》,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別名:林元撫、林文忠
  • :元撫,又字少穆、石麟
  • :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
  • 所處時代:清代中後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侯官縣左營司巷(今福建福州中山路19號)
  • 出生日期:1785年8月30日
  • 逝世日期:1850年11月22日
  • 主要成就:廣東禁菸
    主持編譯《四洲志》《華事夷言
    在陝西鎮壓“刀客”,雲南整頓礦政
    興修水利,東河治水
  • 主要作品:《林文忠公政書》等
  • 本名:林則徐
  • 逝世地點:廣東普寧洪陽鎮
  • 祖籍地:福建福清海口岑兜、莆田九牧林 
  • 官職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
  • 諡號文忠
人物生平,貧苦童年,中舉成家,初任仕途,歷職地方,受命禁菸,積極抗敵,遠貶新疆,再獲啟用,病重逝世,主要影響,放眼世界,治理蘇浙,治理水利,防塞策略,銷禁鴉片,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名字來由,改詩深意,藏書之好,佛門居士,湘江夜話,人際關係,親屬,師友,主要作品,後世紀念,墓葬,紀念館,榮譽,塑像,藝術形象,戲劇形象,影視形象,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貧苦童年

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子時出生在福建省垣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左營司巷林氏北院的後租屋。他的父親林賓日鄉試不第,在鄰居羅氏的地方開設書塾。而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為閩縣歲貢生陳時庵第五女。林賓日、陳帙夫婦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次子即為林則徐。
林則徐出生時,林家已是家道中落,外債頗多。林賓日雖為私塾先生,但因大部分用來還債,加之家裡“食指既繁”,開支日大,“貧窶益甚”,三餐都無以為繼,時常斷炊挨餓。廩生的津貼,不足以養活一家人。在此情況下,陳帙只得以女紅幫補家計,她也將此剪紙手藝傳於女兒,才能維持家庭生活。林則徐在母親的支持下,雖不用代勞家計,但每天到書塾之前,都會先為母親姊妹的工藝品拿到店鋪寄賣,放學後,則再到店鋪收錢交回母親。
貧寒的家世和生活境遇的刺激,使林則徐較一般的孩子早熟。他自少“沈敏愨謹,事親至孝”,“天懷敦篤”,對辛苦勞作的母親體貼同情,盡力相助。這種品質與作風,在他為官後,表現為始終對下層人民生活的關注與同情。

中舉成家

林則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開明的父親教導,還有一個溫馨的家庭,童年是頗為快樂的。林賓日也非常重視對林則徐的教育。四歲時,林賓日已將他攜入塾中,教以曉字。六歲時,林則徐開始學作文章。七歲,已經熟練文體。由於林賓日幼時家貧,到十三歲才入書塾,常常被同學嘲笑,為免兒子和自己一樣命運,教書時便將他攜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聽學。
林則徐
林則徐
林則徐八、九歲時,就在學堂上寫出了“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詩句,震驚四座,他在書塾常常以佳作得到獎金。眼見家境依然貧窮,有人曾叫林則徐改業,但林賓日不許,他認為兒子日後必飛黃騰達,名成利就。
嘉慶元年(1796年),十二歲的林則徐當選為孔廟佾生。嘉慶二年(1797年),林則徐參加府試,獲第一名。同年,林賓日成貢生。次年(1798年),林則徐考中秀才。從中秀才到中舉人之前,林則徐除有時在館教讀謀生,大多時間在鰲峰書院學習。在院長鄭光策指導之下,林則徐專心向學。入讀期間,林則徐通過父親結識學者陳壽祺,受到陳壽祺經世匡時思想的影響。與鄭光策的女婿梁章鉅交往甚頻,兩人同時立下“經國救世”之志。
嘉慶九年(1804年)秋,林則徐參加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在揭曉成績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河南永城知縣鄭大模之女鄭淑卿為妻。十二月,林則徐前往京師參加會試,次年(1805年)三月名落孫山。十一月回鄉後就在福州北庫巷開設“補梅書屋”,開班授徒。

初任仕途

嘉慶十一年(1806年),五月,張百齡汀漳龍道,曾見到林則徐,當即目為“大器”,並“廣為延譽”。秋,林則徐為解決家庭生計,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擔任書記。該職專責處理商販洋船來往、米糧兵餉的文書記錄。當時廈門的社會風氣敗壞,走私鴉片問題嚴重,歷任同知皆是貪吏,外商賄賂成風,無人打擊走私。林則徐認識到鴉片問題、煙販伎倆,擴展了眼界。在任內,他得到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秋被張師誠招為幕僚,專司筆札。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畫像
林則徐跟隨張師誠四年,深受其器重,並獲知了不少歷史掌故和有關兵、刑、禮、樂等方面的知識。張師誠對林則徐給予培植,將自己公事上的知識、權術一一傳授。林則徐成為張師誠的幕賓,是他一生中的重要經歷。
嘉慶十三年(1808年)十月,林則徐離閩北上,赴北京第二次參加會試。次年(1809年) 四月,林則徐會試落選,離京南返。六月,仍入張師誠幕。七月至九月,張師誠主持鎮壓海盜蔡牽叛亂,林則徐獲準一同隨往,參與其事。凡張師誠的“籌海文移”,均出自林則徐手。張師誠事後稱讚林則徐:“是役也,僚屬睹余督剿之勞,僉謂非余先得賊蹤,飛檄催戰,未必能如斯神速。”十一月,張師誠推薦林賓日為將樂正學書院主持,使林家經濟得以改觀。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十月,張師誠入覲,林則徐隨行,為第三次會試做準備。嘉慶十六年(1811年)二月,二十六歲的林則徐第三次參與會試。四月二十七日,赴京會考,以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即請假歸省
嘉慶十七年(1812年)十月,林則徐北上回京,途經南京時,受到時任兩江總督張百齡的厚待。嘉慶十八年(1813年)正月,林則徐繼續北上,五月抵京,入翰林院庶常館。在庶常館,他致力於研習滿文,悉心研究輿地、象緯及經世致用之學。四月,庶吉士散館,林則徐以翰林編修待用。七月,充任國史館協修。嘉慶二十年(1815年)二月,承辦《大清一統志》“人物名宦”部分。三月,“派充撰文官”。九月,在翻書房行走。在近十年的京官生涯中,他利用京師及翰林院中豐富的藏書、檔案,更加努力研究經世之學,仔細綜核“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探討畿輔水利問題,等待實現自己濟世匡時的志願。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閏六月,林則徐離開翰林院,往江西南昌,充江西鄉試副考官。林則徐對這次試差態度認真,但凡“已薦之卷”,都要逐篇分評,“未薦之卷”,也要“逐卷涉筆”。發榜後,眾人皆稱此次錄有許多清貧學子,謂之“清榜”。十月回京後,被派在翰林院清秘堂辦事。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正月,負責籌辦經筵宣講事宜。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三月,充任會試同考官。閏四月,派充雲南鄉試正考官,八月抵達昆明。林則徐將旅途中的見聞和行程記下,寫成《滇軺紀程》。十二月返京復命。
此外,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1820年)四月中旬間,林則徐曾短暫參加“宣南詩社”的活動。
林則徐在翰林院度過七年歲月,在此期間,他的子女相繼出世。單較二百兩銀年俸,根本不足以應付家庭開支。唯有間中在書塾教書,或寄賣自己的書法作品幫補家用。任京官期間,他沒有過多地沉溺於官場交往,而是利用京師藏書條件,博覽群書,著有經濟專書《北直水利書》。

歷職地方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則徐出任江南道監察御史。當時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撫博爾濟吉特·琦善辦事不力,使工程進度緩慢,引發水災。經過調查後,林則徐發現:這是由於料販囤積居奇工程用料所致,於是提出命地方官吏“嚴密查封,平價收買,以濟工需”的建議,被嘉慶帝採納實施。四月,林則徐在京察中獲一等,被“記名以道府用”。同月被授為浙江杭嘉湖道,自此結束了京官生涯。林則徐為學“實事求是,不涉時趨”,辦事認真負責,講求實際。他任杭嘉湖道僅一年,“於所屬海塘水利,悉心求之”。
林則徐在浙有志一展抱負,但深感為政艱難,有“才拙奈務叢,支左還絀右”之嘆,不免對官場積習不能相容。所以在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林則徐得知林賓日在原籍患病的信息後,當日就以本人有病為由辭官,奉母登程回籍。八月返回福州時,林賓日已病癒。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林則徐為家庭生計,被迫再涉官場,北上赴京補官。此時,林則徐的座師曹振鏞、房師沈維鐈一直為他斡旋,而道光帝亦知林則徐任內的政績卓越,特地召見夸賞,說“遇有道缺都紿汝補”,並於四月破格命他“仍發原省以道員用”。六月徐抵杭州後,被派為本科監試。八月,林則徐獲知簡放江蘇(南)淮海道訊,十二月始往就任。期間署任浙江鹽運使,協助浙江巡撫帥承瀛整頓浙省鹽政,取得一定成績。一些由他制定的規章制度,一直被沿用下來。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蘇州石刻像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在淮海道不到一個月的林則徐被擢升為江蘇按察使。在任期間澄清江蘇吏治,改革審判程式,親自裁決案件。甚至黑夜潛行,明查暗訪,驗屍時亦親自動手。短短在任四個月內,就把江蘇的積壓案件處理十之八九,被江蘇人民稱頌為“林青天”。他並認為江蘇之風氣敗壞,全因鴉片害人,於是下令江蘇禁菸。同年夏季,江蘇大雨成災,田禾被淹,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聚集,將成民變,官府照樣追稅。江蘇巡撫韓文綺力主用兵鎮壓,林則徐極力反對,他乘船親往松江,採用勸平糶、禁囤積、減緩徵賦、賑濟貧餓等積極措施,解救了瀕於餓死的饑民,恢復社會秩序。同時明確了江蘇吏治民風敗壞的“病根”所在,開始認識鴉片的毒害。同年夏至初冬,江蘇大水,林則徐力主挖劉河故道泄水,取得成績。十一月抵京時兩次受到道光帝召見。道光帝對林則徐的工作備加讚賞,並希望他“勉為良臣”。十二月返抵蘇州後,署江寧布政使,負責綜理全省災賑事務。
道光四年(1824年)七月間,為解決水災問題,林則徐向地方督撫提出暫墊官款,疏浚三江水道的意見。江浙大吏孫玉庭等根據林則徐的建議,商議興修兩省水利,並奏請命林則徐綜辦江浙水利。道光帝允準。閏七月十七日,林則徐母陳氏在籍逝世。林則徐聞訊時,正準備履勘水利工地,獲知訃訊後即照例丁憂奔喪。辦理喪事後,不幸得瘧疾,在原籍守制養病。
道光五年(1825年)二月,因上年冬江南高家堰十三堡決口,經江蘇大吏舉薦,林則徐奉旨前往催工。他認真辦事,曾向兩江總督魏元煜建議試行海運。堰工告竣,復往上洋籌辦海運。隨後即以在堤工“構勞成瘧”為由請辭,回籍調理。
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清廷命林則徐以三品卿銜署理兩淮鹽政,但被林則徐以持服未滿,患病體弱的理由推辭。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陝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事。閏五月,林則徐到任。不久,又擢江寧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間,陝南略陽一帶發生水災,遂留陝暫理原職,赴略陽察看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同時還參與了縣城移建事宜。十月,聞父卒訃訊,南歸丁憂守制。次年(1828年)在籍守制期間,為改善福州水利情況,與官紳協力重浚小西湖。
道光十年(1830年),林則徐因父喪服闋,北上赴京覲見,並候缺。閏四月,與辛未同年三十四人在北京宣武坊南龍樹院舉行雅集。在此期間,與張維屏潘曾瑩黃爵滋彭蘊章周作楫等有交往活動。六月,受任湖北布政使,七月出都赴任,十一月調任河南布政使,次年(1831年)二月到任。到任之初,就受命確收河南各州縣懸款,解決當時財政上多年未決的問題。針對沿長江一帶水災嚴重,民食不敷,災民流亡的情況,他應江蘇督撫陶澍程祖洛的請求,在河南代為採購米麥,還向程祖洛建議在江蘇鼓勵商人自行採購來解決糧荒。七月,調任江寧布政使。為採辦米麥和履勘水災、賑恤情況而取道淮揚往江寧,八月抵任。為解決救災問題,他提出倡捐、煮賑,資送、留養、收孩、瘞棺、捐衣、勸糶、養佃、典牛、借籽種、禁燒鍋等十二則建議,經兩江總督陶澍採納後,奏請施行。自道光十年(1830年)起,林則徐歷經楚、豫、蘇三省,在興修水利、救災辦賑、整頓吏治等方面都作了較多的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一時賢名滿天下”,以致當時“兒童走卒、婦人女子,皆以公所蒞為榮”,人們有“林公來,我生矣”的稱頌。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像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由於欽差、工部尚書朱士彥的推薦,奉命總司江北賑撫事宜。同月,由於政聲遠揚,道光帝希望林則徐“務除河工積習,統歸誠實”,因此擢升他為河東河道總督。林則徐請辭未果,即于山東鄒縣接河督任。面對關係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查看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為了較好地推進治河工作,曾在屋壁上繪製了黃河的全部形勢圖,作為指揮施工的依據。他認真負責,細心查驗,揭露和杜絕了不少弊端,初步形成改黃河由山東入海以根絕河患的方案。道光帝聽聞後,讚嘆“向來河工查驗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認為假如所有官吏都能“如此勤勞,弊自絕矣”。
由於政績斐然,林則徐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六月抵達蘇州。受事之初,奉命驅逐竄泊羊山洋的英國胡夏米船,這是他首次處理涉外事務。在江蘇巡撫任上,他與兩江總督陶澍“志同道合,相得無間”,在經世致用思想的指導下,共同採取了一些“興利除弊”“利用便民”的措施,處理了清代財政經濟中極為棘手的錢漕、災賑、水利、鹽政、貨幣等實際問題,實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他自奉清廉,辦事公正,博得地方民眾的普遍好評,被稱為“好官”“青天”。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的境況,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受命禁菸

主詞條:虎門銷煙
道光年間,正是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期。其中走在最前列的英國政府為打開中國的市場,支持和縱容英國鴉片商販用走私漏稅等手段把鴉片煙土源源不斷地偷運到中國內地。在道光帝即位後,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勞動民眾的利益,甚至清廷的統治都受到威脅,於是道光帝決心嚴禁鴉片。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坐像(蔣介石題首)
此前,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弛禁論,請準民間販賣吸食,企圖以內地生產的鴉片與英國競爭,遏止白銀外流,引起朝野強烈反對,要求嚴禁鴉片的呼聲日見高漲。道光十八年(1838年)閏四月,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明清嚴禁鴉片,提出重治吸食為先。各將軍、督撫應命各抒己見,妥議章程。在29件復奏中,贊成嚴禁的僅8人,反對者21人。嚴禁派以林則徐為代表,力駁反對禁菸的言論。
林則徐籌議六項禁菸方案,對黃爵滋嚴禁主張作了重要的補充。同時,他率先在湖廣開展禁菸活動,深受民眾擁護。八月,為了敦請道光帝早日作出最後決策,他毅然瀝忱密陳,指出“衙門中吸食最多”, “皆力能包庇販賣之人”,“歷年未聞絞過一人,辦過一案,幾使例同虛設,其為包庇可知!即此時眾議之難齊,亦恐未必不由乎此也”。他又說:“夫財者,億兆養命之原,自當為億兆惜之。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損上益下藏富於民。無如漏向外洋,豈宜藉寇資盜,不亟為計?”並警告說: “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份奏摺推動道光帝作出禁菸的抉擇。九月,道光帝下令各地加緊查禁鴉片,並飭大學士郭佳·穆彰阿等議定禁菸章程。二十三日,林則徐奉詔入京覲見。十一月中旬,林則徐由湖北武昌趕到京城。道光帝在八天中接連八次召見他,表示了對禁菸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對林則徐的倚重。十五日,道光帝特頒給林則徐以欽差大臣關防,加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馳驛前往廣東查禁鴉片,查辦海口事件,所有該省水師,兼歸節制。
林則徐明白禁菸一事牽連甚廣,從朝中權貴到地方官商,包括英國侵略者和中外鴉片販子,但他並沒有退卻,他在臨行時辭別沈維鐈時表示:“死生命也,成敗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為門牆辱?”表現了置生死於不顧的凜然氣概。以後他在致友人信時也追述道:“戊冬在京被命,原知此役乃蹈湯火,而固辭不獲,只得貿然而來,早已置禍福榮辱於度外。”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林則徐受命前往廣州,從北京出發,沿途接見了解廣東情形的人士,事先派遣人員赴粵密察暗訪,從而掌握一批廣州重要煙犯的姓名、住址,並飛札廣東布、按兩司,密為拘拿。經過兩個多月的兼程跋涉,他於翌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抵達廣州。林則徐抵粵前,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瓜爾佳·怡良、粵海關監督豫堃、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已經採取一系列嚴厲措施,取締煙販,堵截躉船,擴建虎門海防工事。林則徐到後,得到了這些官員的積極支持與密切配合。這為禁菸運動的迅速開展創造了條件。
面對廣東沿海鴉片煙販猖狂走私的實際情況,他意識到僅僅是嚴禁吸食已不足禁絕鴉片,要根本解決問題,必須著重於遏制鴉片的輸入,查禁走私。
他弄清了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會同鄧延楨、怡良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隨後,林則徐下令包圍商館,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經過堅決的鬥爭,林則徐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的陰謀,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新砌的銷煙池內銷煙,除8箱樣土外,共化鴉片19179箱,2119袋。這一壯舉,反映了中華民族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決心和意志。
虎門銷煙使林則徐聞名中外。道光帝對他在廣州的禁菸功績也於以肯定。當他閱畢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報告,欣喜萬分,譽為:“可稱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則徐過五十五歲生日,道光帝又親筆書寫“福”“壽”二字的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

積極抗敵

主詞條:林維喜事件九龍之戰穿鼻洋海戰官涌之戰
虎門銷煙後,林則徐採取讓外商出具甘結,保證今後不再夾帶鴉片,如有帶來,船貨沒官,人即正法的措施,以杜絕鴉片走私,恢復中外正當貿易。但遭到義律和鴉片販子們的頑抗以及言路條陳的指責。為了斷絕鴉片來源,林則徐注意調查研究,探訪外國情況。他除派遣人員四方打聽訊息,蒐集情報外,還在欽差行轅里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編成了《四洲志》等著作。
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月二十七日(7月7日),尖沙嘴村民林維喜被英船水手酗酒棍斃。林則徐聞訊,派員查辦,責令義律交凶。義律蓄意破壞中國法制,抗不交凶,私行開庭“審理”。林則徐、鄧廷楨為維護中國司法主權,運用新學到的西方國際法知識,於七月初八日(8月16日)下令禁絕澳門英人柴米、食物接濟,撤退買辦,傭工,驅逐義律等出澳門。又巡視澳門,爭取澳門葡萄牙當局在中英衝突中保持中立。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義律率兵船在九龍山海面挑釁,挑起九龍炮戰。林則徐、鄧廷楨遂前往虎門駐紮,調集兵船操練,籌劃戰守。九月,派遣余保純赴澳門與義律談判恢復通商條件。義律拒不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具結、交凶、驅逐煙販躉船三原則,又單方面宣布將林維喜案有關罪犯送回英國,致使澳門談判破裂。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義律訴之武力,挑起穿鼻洋海戰。接著,又六攻官涌山,一一為廣東守軍擊退。
為抵禦侵略,林則徐制訂了以逸待勞,以守為戰,堅壘固軍,靜以待之的戰略。增設沿海戰備,購西方洋炮加強虎門炮台,購外國商船改裝戰艦,補充水師,並蒐集外國船炮資料圖紙,準備仿製。他認定民心可信,民力可用,從沿海漁民,蛋戶、鹽販中招募水勇,備置大船,教以夜襲火攻之法,又準沿海村莊民人團練抵禦,自保身家。在林則徐等人籌劃下,廣東形成了各方聯合抗英的局面。

遠貶新疆

主詞條:第一次鴉片戰爭
九龍炮戰以後,道光帝因廣東連獲小勝而盲目虛驕,下旨停止英國貿易。十月二十一日(11月26日),林則徐遵旨宣布自十一月初一日(12月6日)停止英國貿易。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實授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調兩江總督。
此時,英國政府決心發動侵華戰爭。林則徐從探報和所譯西報中獲知英國欲竄往沿海各省滋擾的訊息,先後5次奏請敕下籌防,並飛咨沿海督撫防備,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底,英軍抵粵,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布防,使英軍的進攻未能得逞。英軍受阻後沿海岸北上,在六月初改犯浙江,陷定海(參見詞條第一次定海戰役)。七月,道光帝改變對英抵抗態度,命直隸總督琦善接受英國公文,與英遠征軍司令懿律談判,以重治林則徐、鄧廷楨,賠償煙價換取英軍退兵南下。不久,又連旨斥責林則徐辦理不善。林則徐處於不利地位,仍堅持抵抗,督水師敗英艦於礬石洋。八月,林則徐上疏自請治罪,並駁斥戰爭起于禁煙的誣陷之詞,密陳“夷務”不能中止,指出:“夷性無厭,得一步又進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無已時,且他國效尤,更不可不慮。”但道光帝斥之為“無理,可惡”,“一片胡言”。九月初三日(9月28日),他決定將林則徐、鄧廷楨“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初八日(10月3日),二人一同被革職,留粵以備查問差委。十一月,琦善抵粵,弛廢戰備,與英軍私訂《穿鼻草約》。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協辦夷務”的林則徐反對琦善求和,與鄧廷楨一道奔走內河要隘,察看形勢,籌議戰守。初十日(2月1日),義律宣布占領香港。林則徐說服怡良上奏揭露真相,使琦善被革職鎖拿解京。這時英軍已破虎門,犯省河,廣州告急。林則徐自籌經費,招募福建壯勇防守。三月,靖逆將軍愛新覺羅·奕山到粵主持戰事。林則徐獻上防禦粵省六條,弈山不聽。二十五日(4月16日),道光帝命以四品卿銜,赴浙聽候諭旨。
四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林則徐抵浙江鎮海軍營。他提供炮書,協助鎮海炮局研鑄大炮,仿西式設計製造新式炮車和車輪戰船,又親赴海口觀察形勢,改造炮台和防禦工事。五月初十日(6月28日),道光帝把廣州戰敗的責任再次歸罪於林則徐,說他在廣州任職時沒有積極籌劃防務,以致英軍發起進攻後,奕山招架不住。隨後,道光帝下旨革林則徐四品卿銜,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林則徐赴戍途中,於七月經京口(今江蘇鎮江),晤見老友魏源,贈《四洲志》等翻譯外國書報資料,囑撰《海國圖志》。旋因黃河在河南開封祥符決口,釀成水患,在揚州奉旨赴祥符工地“效力贖罪”。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工竣之後,仍被遣戍。在赴戍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十一月初九日(12月10日),抵伊犁(今伊寧市西)。他將由西安至戍所的經歷逐日記錄,寫成《荷戈紀程》。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被發往新疆
在疆期間,他繼續關心東南戰事,寫下許多抒發愛國抗戰情思的詩篇。他不忘國事,帶病研討新疆史地,講求防邊強邊之策。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冬,林則徐協助伊犁將軍顏扎·布彥泰辦理阿齊烏蘇廢地墾務。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夏,捐資認修龍口水渠工程。冬,經布彥泰奏請,他奉旨歷勘南疆墾地。次年(1845年)二月起,他行程三萬里,歷勘庫車阿克蘇烏什和田、喀什噶爾、葉爾羌及伊拉里克、塔爾納沁等處,倡導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紡車,被新疆人民譽為“林公井”和“林公車”。
通過實地考察,林則徐感受到沙俄侵略的潛在威脅,向駐邊大臣呼籲亡羊補牢,繪製邊境卡倫地圖,建議改屯兵為操防,實行兵農合一,加強邊防力量。

再獲啟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林則徐被釋還回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補。十一月,清廷重新起用林則徐,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則徐被授為陝西巡撫,七月抵陝上任。這時的陝西,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時,清廷為解決軍費困難,除調撥陝西徵收的鹽稅外,還強令陝西捐銀一百多萬兩。鴉片戰爭後給外國侵略者的賠款也攤派到陝西,僅西安府鹹寧、長安兩縣的賠款銀,年徵收就在二萬兩以上,相當於上繳正銀數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連發生災荒,勞苦民眾生活異常艱難;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肖像,清人李岳雲摹
林則徐任陝西巡撫後,便上書宣稱陝西“東北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究易於出沒。如佩執兇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 。並表示決心要把“除暴安良” “嚴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陝西巡撫後的“首務” 。當時刀客的活動主要在關中地區,尤以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帶最盛行。他們“有窩巢以為藏身之固,有器械以為抵禦之資” 。所以“不獨兵役避其凶鋒”,即州縣營員亦“惜費憚勞”,“望而卻步”。林則徐上任後,對地方官吏兵勇的所謂“錮習”,首先是“剖析開導,務令極力破除”,增強他們“緝匪”的勇氣和信心,然後以“馬得諷糾眾奪犯傷差案”,從渭南刀客下手。此案原發生在五、六月間,七、八月林正式接任後,便“親提研鞠”,除判首犯馬得諷以斬刑、“就地正法”外,而將刀客趙恩科子、史雙兒等人,“不分首從,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到是年底,由於林則徐積極督剿,在關中東部各縣,以及陝北的安塞等縣,又相繼緝獲一百四十六人,從嚴懲處明確稱為“刀匪”的四十六人。道光帝聞訊,朱批稱讚林則徐“所辦甚好”。
在鎮壓了“刀客”之後,林則徐採取了一系列賑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糶,對於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並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徵折》《鹹寧等十二州縣應徵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徵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陝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畫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陝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雲貴總督。次年(1848年),他採用但分良莠、不分漢回的方針,赴大理剿辦保山漢族地主武裝打劫京控要犯、屠殺回民的抗官暴亂,鎮壓各地漢、回人民起義,制止回漢衝突,穩住雲南封建統治秩序。七月,因維護雲南邊境安定、鎮壓反抗得力,林則徐被加授為太子太保,賞戴花翎。在雲南時,他還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採,提倡商辦等主張。

病重逝世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二月,林則徐奉命議復有關雲南開礦問題。四月,林則徐派兵鎮壓騰越彝民暴動。五月,林則徐因舊病復發,請假調治,六月後病勢加劇,奏請開缺,在得到批准後卸任回鄉調治。途經長沙時,招左宗棠晤於湘江舟次,暢談今昔,仍以新疆屯田水利未備為憾,闡述了自己的防塞思想。十二月,居南昌養病度歲。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看劍引杯圖(局部),清法坤厚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林則徐返抵侯官。五月,英國人強入城內的烏石山神光寺居住,他聯合福州士民,共謀驅逐,並親乘扁舟視察五虎門閩安海口形勢。六月,洪秀全領導拜上帝會眾發動金田起義鹹豐帝命林則徐迅速來京,聽候簡用,但他因病推辭。九月,林則徐又被清廷命為欽差大臣,急赴廣西鎮壓拜上帝會起義。十月初二日(11月5日),林則徐抱病從侯官起程。
由於他疾病未愈,疝氣不時發作,結果要躺在特製的臥轎,由福建、廣東山區,一路直達廣東,到潮州時,開始嚴重下痢,到了普寧行館,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暫住於此。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辰時,林則徐在兒子林聰彝及幕僚劉存仁陪同下,指天三呼“星斗南”後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在報喪奏摺到京前,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還命他暫署廣西巡撫。在他死後,清廷晉贈其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恤,賜謚“文忠”。雲南、江蘇將其入祀名宦祠,陝西則建專祠祭祀。

主要影響

放眼世界

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 使林則徐“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林則徐赴廣州主持禁菸後,在與侵略者鬥爭的實踐中意識到自己對西方知識的貧乏、國人對王朝之外世界的無知,他急於改變“沿海文武大員並不諳諸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 的狀況,於是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了解。
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林則徐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他萌生出“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提出為了改變軍事技術的落後狀態應該制炮造船的意見;他親自主持並組織翻譯班子,翻譯外國書刊,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參考訊息”;為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較為系統的介紹世界各國的情況,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四洲志》的俄國部分後為魏源重輯為《俄羅斯國志》,又名《俄羅斯國紀要》),記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和歷史,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四洲志》(左)與《海國圖志》(右)
隨著對西書的翻譯、對西事的了解,林則徐對沙皇俄國侵略勢力的迅速膨脹極為關注,並預見到“夷生無厭,得一步又進一步……且他國效尤”的可能性,對沙俄及西方資本主義保持著高度警覺。謫戍新疆時期,林則徐始終關注著鬥爭形勢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沙俄的認識。在告病家居時,有人問林則徐西洋的事情,他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事實證明,在晚清歷次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中,沙俄是侵奪中國土地最多的國家。
同時,為適應當時對敵鬥爭和對外交涉的需要,林則徐著人迅速編譯了《國際法》。法學學者劉恆煥認為,這一舉措“它標誌著西方國際法著作開始正式傳入中國,標誌著近代國際法開始在我國套用於對外交涉,標誌著中國近代國際法學史的開端”,他進一步稱林則徐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先行者、中國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此外,林則徐等人還輯有 《滑達爾各國律例》、《在中國做鴉片貿易罪過論》(佚)、《澳門新聞紙》(又選輯為《澳門月報》)等。這些活動,“為講求外國情形之始”,對近代中國思想界起了啟蒙作用。而林則徐把《四洲志》的資料送給好友魏源。在林則徐的囑託下,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蒐集整理大量資料,並幾經增補,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編輯寫成《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影響到了此後清政府內部發起的洋務運動,同時對日本社會的發展變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啟蒙作用,影響到後來的“明治維新”。

治理蘇浙

在江蘇巡撫任上,林則徐與兩江總督陶澍合作,採取了“興利除弊”“損上益下”的措施:他竭力維持已經積重難返的漕務,保證清政府的漕糧供應。為克服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秋水災造成的破壞,穩定統治秩序,他不顧報災限期成例和朝旨斥責,毅然單銜破格具奏,堅請蠲賑,指出:“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籌國計”,“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並請於災情嚴重的常州府屬各縣實行一律普緩。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推廣種植雙季稻與新農具,倡導興修水利,提高抗災能力。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林則徐對江蘇社會上存在的銀貴錢賤問題進行了實地查訪,覺察到鴉片走私的惡果,指出:“自鴉片盛行之後,外洋並不以洋錢易紋銀,而直以此物為奇貨,其為厲於國計民生,尤堪發指。”同時,從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著眼,反對一概禁用洋錢(銀元),還借反映年老商民的意見,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自鑄銀錢(銀幣)的建議。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後來,他兩度署理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繼續推行淮北票鹽,維護陶澍對鹽政的重大改革。這些活動,都明確地體現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立場。他是當時地主階級改革派中不可多得的實踐家。

治理水利

林則徐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同時還重視賑災濟貧,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北直水利書》除經濟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後來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將《北直水利書》改編成《畿輔水利議》。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紀念郵票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到任後,林則徐立即補修治水方面的知識,驗催河工,保持質量,處分辦事不力之官員,下令檢驗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摺中表示:“周曆履勘,總於每垛夾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計束,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廳不拆。”
林則徐做事如此認真,令貪官無可作假,桃汛來時,兩岸安然無恙,道光帝多次稱讚。當林則徐的對治水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日豐,詩人張際亮向林則徐提議將黃河河道改道北流,從山東利津入海。林則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員都反對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則徐不能獨攬全局,張際亮之提議遭否決。直到林則徐逝世前不久,還表示張際亮的治河方略是對的。林則徐逝世後,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防塞策略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俄國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顏扎·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民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曾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銷禁鴉片

在湖廣總督任內,林則徐面臨著當時國計民生中最主要的禍害——鴉片問題。他對觸目驚心的煙毒泛濫深惡痛絕,“十餘年來目擊鴉片煙流毒無窮,心焉如持”,堅決主張嚴禁。早在江蘇巡撫任上,由於他的得力措施,禁菸就已取得初步成效。到了湖廣總督任內,他更進一步推行嚴禁政策。
道光十八年(1838年)閏四月,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嚴禁鴉片重治吸食的奏摺,五月初七,林則徐亦上《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擬具章程六條,提出成套禁菸的具體辦法,並附戒菸藥方,建議頒行各省以資推廣。八月初二,他又上了有名的《錢票無甚關礙宜禁吃煙以杜弊源片》,尖銳地指出鴉片泛濫對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的嚴重破壞,認為如再不推行嚴禁政策,採取有效措施,“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促使道光帝下決心嚴禁鴉片,於同年底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使粵查禁鴉片。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塑像
他在湖北、湖南兩省雷厲風行地展開了禁菸運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到他奉命離開武昌赴京覲見前,在湖北所獲煙土煙膏即達二萬四五千兩,收繳菸具數千件。林則徐不僅厲行查禁,而且立足於勸戒,定以期限,示以戒菸藥方,導菸癮者以自新之路。在嚴禁吸食鴉片的浩大聲勢下,許多吸食者紛紛自行戒菸。武昌、漢口各家藥店配製的戒菸藥,“無家不有,無日不售,高麗參、洋參等藥皆已長價數倍”。當時,“湖廣之人,有積癮三十年日吸一兩而居然斷去者,斷後則顏面發胖,筋力復強,屢試屢驗”。許多吸食鴉片者在戒絕後獲得新生,他們的父母妻子都對林則徐表示衷心感謝,“並有耆民婦女在路旁叩頭稱謝,據云其夫男久患菸癮,今幸服藥斷絕,身體漸強等語”。
在廣州禁止鴉片的過程中,林則徐主要做了三項工作:第一,調查鴉片走私貿易情況,採取有效措施,限令外國鴉片販繳出煙土進行具結,並將繳獲的全部鴉片予以銷毀,主持了虎門銷煙;第二,組織各方面人才,蒐集和翻譯西方國家的書報,積極了解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軍事、法律、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情況,開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先河;第三,積極加緊戰備,整頓和加強海防力量,增設炮台,訓練水師,招募水勇,號召民眾組織起來抵禦外來侵略,作各種必要的戰爭準備,並堅決痛擊前來挑釁的英軍。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廷革林則徐兩廣總督職止,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菸抗英軍事鬥爭共十九個月。在34天內收繳了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向清朝道光帝奏報收繳鴉片情況奏摺
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林則徐銷煙的正義行動,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菸的果斷表示欽佩。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

歷史評價

吳月霄在《呈瓶泉居士林少穆先生則徐》中稱讚:北鬥士星明,中流一柱擎,勉為民社望,霖雨慰蒼生。
與林則徐同代的梁廷枬在《夷氛聞記》中評論道:文忠(指林則徐)聰達諳練,集思廣益,視國如家,兵旅所過,文戒預頒,村市秋毫無擾,及遇敵臨陣,又教以成法,人人爭先,其忠勇之氣,早有以懾服遠人,推誠士卒。
晚清學者金安清在《林文忠公傳》中,對林則徐的評論是:(林則徐)朝夕孜孜不倦者,國政民瘼兩大端而已。公盛德純忠,豐功偉績,他人得一已足名世,而公所樹立,僂指未能盡。其尤著者,新疆屯田、江南漕賑、雲南回務三事,皆以一時貽百世之利,一心布萬民之澤。粵東燒煙之役,雖論者謂之過當,而西人傾國之資,雖繳至二萬餘箱,終公任番舶不能逞志於粵。二十年來洋人記載,於中國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則尊之曰林文忠,無敢慢之者。
晚清學者李元度在《林文忠事略》中說:公(林則徐)於政事,無所不盡心,而其尤關天下治亂之數者,則以辦夷務、剿粵寇二者為最巨,而皆齋志以終……然待人以恕,接人以誠,人鹹樂為之用。
晚清學者陳康祺郎潛紀聞》:嗚呼!庚、辛海上之變,文臣中可倚以禦侮者,僅林文忠公一人,次則裕靖節耳(裕謙)。奈懿親重臣,臨戎喪膽,徹防媚敵,惟恐失歡,以致窮島魍魎之徒,橫行溟渤,擇利而食。而一時築室之議,反以開釁責文忠,以窮蹙而死謗靖節;亦舌燒城,天地易位,至今猶有拾唾餘者。
清末民初趙爾巽主編《清史稿》:
清末民初蔡東藩清史演義》:焚煙之舉,雖未免過激,然使省省有林、鄧,則善戰善守,英何能為?且但患畏葸,不患孟浪,本出自宣宗之口,林、鄧二公,不過奉上而為之耳。何物穆彰阿,敢行煬蔽,妨賢病國,縱敵殃民,弛一日之大防,釀百年之遺毒。不知者謂鴉片之禍,起自林文忠,其知者則固謂在彼不在此也。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當代畫作《林則徐在澳門》
曾任英國駐香港總督兼駐華公使包令在《欽差大臣的生平及著述》中認為,林則徐是“中國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他說“在中國,可以說林則徐是該國人民的縮影——那個龐大帝國的輿論集中表現在這個人身上。他是中國的一位理想的愛國志士。他是聖人,而且是萬聖之聖。他把自己的智慧同傳統的智慧結合了起來”。包令還說林則徐是“中國愛國志士的驕傲”,“太偉大了,他不會被遺忘”,“林則徐忠誠地、幾乎不間斷地為他的國家服務了36年。在社會生活中,他以廉潔、睿智、行為正直和不斂錢財著稱”。
德國思想家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說:中國政府終於到了非立即採取堅決措施不可的地步……頂點是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和按照命令沒收焚毀走私的鴉片。
美國學者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員,是(道光)皇帝的化身。林欽差的整個經歷明淨如水晶。他的動機是禁止鴉片的輸入和消費,為了達到此目的,他準備採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務是毫無希望的。
中國無產階級專政革命家毛澤東曾言,我們的民主革命“從林則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蕭一山
蔣廷黻: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林文忠無疑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他尚以為自己的名譽比國事重要,別人更不必說了。
范文瀾:(林則徐)是滿清時代維新運動的重要先驅者……滿清時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英國香港史專家安德葛《香港史》:(林則徐的禁菸計畫)以果斷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使得英國人出乎意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林則徐會以果斷、活力和對中國利益的獻身精神來付諸行動。
美國華裔學者張馨保《林欽差與鴉片戰爭》:①林擔任省級官員時,以他的勤奮、改進政府工作的強烈願望以及全力為民謀利的信念而著稱。②在所有19世紀的中國政治家中,林則徐的形象和影響都超過了其他人……比曾國藩李鴻章早兩三代的時間,林則徐就已提倡和發動了向‘蠻夷’學習的自強運動。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江澤民給林則徐的評價
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評價林則徐:他的經歷清白無瑕。他有著一個從未犯過錯誤的人的強烈信心。他為人處事很講道德,有強烈的責任感。
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評價:林則徐的愛國主義精神永垂不朽。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到:當我們來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飛色舞地向我們講起,林公則徐氣壯山河的壯舉——指揮軍民在虎門銷煙的歷史。

軼事典故

名字來由

關於林則徐姓名中的“則徐”,及其字的來由,有許多說法: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
這些說法中,當以《閩雜記》說較準。因為徐嗣曾在當時以“喜士如嗜欲”聞名,這樣愛士的大吏,自然容易博得一般士人的崇拜。

改詩深意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云: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托月言志,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

藏書之好

林則徐從政之暇,尤喜藏書。舉進士後,居於文藻山,早年以“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頌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為志,潛心搜羅前朝及當代各類書籍。藏書樓有“七十二峰樓”、“雲左山房”,專用貯書,積三十餘楹。貶謫伊犁時,以大車7輛,載書20篋。臨行前賦詩云“縱使三年生馬角,也須千卷束牛腰”。有《雲左山房書目》抄本傳世。藏印有“林少穆珍藏印”、“河東節帥,江左中丞”、“寵辱皆忘”、“讀書東觀,視草西台”、“吳越秦楚齊梁使者”等十數枚。原藏書之所“七十二峰樓”於1948年被洪水衝垮,後福州市政府撥款重建。

佛門居士

林則徐青年時期便受佛教影響,影響了他“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思想的形成。林則徐之妻鄭淑卿是虔誠的佛門弟子,其持齋誦經、篤信佛法的行為,對他的影響非常大。林則徐為官期間,與佛教界人士也有交往。在佛門詩僧中,根據林則徐日記和詩詞可以肯定的有兩位,一位是道光二年(1822年)林則徐初識並讚譽其“詩亦清雋”的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巨超,還有一位是林則徐任職雲貴期間的昆明西山華亭寺方丈岩棲。據說在諸佛菩薩中,林則徐最崇敬的是觀音大士,除多次向觀音大士行香、祈雨外,他還在擔任湖廣總督期間,在督署內建了觀音廟,每日行香設供。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

湘江夜話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年邁的林則徐從沅江經湘江來到長沙,船隻停泊在嶽麓山下的湘江邊,要與相聞已久卻始終未曾謀面的左宗棠相見。左宗棠對林則徐心儀已久,聽聞林則徐要見他,心情十分激動。上船時曾一腳踏空,落入水中。林則徐一見他,認為可以託付終身大事的人找到了。二人在夜間的船上徹夜暢飲傾談。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製的地圖全部交給左宗棠。後來左宗棠征戰新疆,便攜帶了林則徐繪製的地圖。

人際關係

親屬

關係
姓名
生卒年
簡介
祖父
林萬選
--
原名正澄。
祖母
胡氏
--
——
父親
1749年-1827年
原名林天翰。貢生,一生未仕,以教讀為業
母親
1759年-1824年
宿儒陳時庵之女。通曉大義,勤於女紅
妻子
1789年-1847年
河南永城縣令鄭大謨之女。善詩書,晚年自號絳紅樓老人
兄長
--
數月而殤
弟弟
1796年-1839年
道光五年(1825年)中舉,官任光澤縣學訓導
長子
1814年-1861年
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官任翰林侍講
次子
林秋柏
--
早卒
三子
1824年-1878年
官至浙江署按察使
四子
1827年-1880年
官任山西汾州知府
長女
林塵譚
1816年-?
——
次女
1821年-1873年
嫁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
三女
——
--
嫁鄭葆中
林則徐有妹八人,姓名不詳。林則徐的五世孫有中國天津市公安局偵察組組長李良(原名林曾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
表格部分參考資料

師友

姓名
生卒年
介紹
1759年-1804年
鰲峰書院院長,指導青年林則徐學習
1762年-1830年
任福建巡撫時發現、提拔林則徐,並給予禮遇和培植。林則徐對張師誠始終以師禮相事
1775年-1861年
林則徐在翰林院時,曾向他學習清文
1755年-1835年
林則徐座師。對林則徐頗為賞識。曹振鏞七十歲時,林則徐作《曹儷笙相國師七十壽詩》為其祝壽
1778年-1839年
林則徐房師(一作座師)
姓名
生卒年
介紹
1771年-1834年
經林賓日推薦與林則徐結識。二人不僅研討學術,還交流政治見解。
1772年-1824年
任南河河道總督時與林則徐有往來。死後林則徐作《挽黎襄勤公世序》悼念。
1775年-1849年
鄭光策的女婿。與林則徐交往甚頻,有“經國救世”之志。
1779年-1839年
道光十二年(1832年)與林則徐治江蘇水患。二人“志同道合,相得無間”。
1783年-1867年
與林則徐為舊交,有詩文來往。
1785年-1833年
與林則徐交誼甚篤。郭尚先逝世後,林則徐撰《大理寺卿蘭石郭先生墓志銘》。
1792年-1841年
主張嚴禁鴉片。與林則徐有書札往還,討論局勢。
1792年-1853年
宣南詩社成員,與林則徐有詩文往來。
1794年-1836年
宣南詩社成員,為林則徐的同年。道光十三年至十六年(1833-1836)間在江蘇協助林則徐救災與興修水利。
1794年-1856年
曾據林則徐所譯《四洲志》等增編為《海國圖志》。
1797年-1865年
道光十三年(1833年)典試江南時曾與林則徐共游南京名勝鐘山、雨花台等處。
1797年-1851年
林則徐西戌時,家屬寄居西安,李星沅為轉達家書,林則徐有贈其詩多首。
1799年-1843年
曾客居林則徐任所,與林則徐互相推重。
1799年-1873年
曾入林則徐幕。與林則徐有詩函往還。
左宗棠
1812年-1885年
林則徐很賞識左宗棠的才幹,左宗棠也很欽佩林則徐。二人曾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長沙舟中相唔。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姓名
生卒年
介紹
1809年-1874年
思想家,被認為“以學問文章受知於文忠(林則徐)最深”。著有《校邠廬抗議》。其《顯志堂稿》中有與林則徐往返的函件和其他有關文字。
1813年-1853年
曾任鄱陽縣令。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沈衍慶上疏反對向英國妥協,後將此函稿送呈經南昌回籍的林則徐,林則徐復函嘉勉。

主要作品

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荷戈紀程》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被輯為《林則徐集》。《林則徐全集》分奏摺、文錄、詩詞、信札、日記、譯編六卷,共十冊。此外,林則徐還主持翻譯了《四洲志》等譯作。
林則徐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聖教序》為基本路數,通篇秀勁乃其可貴之處。同時,從他的楷書作品亦足可見其功力。林則徐於道光七年(1827年)在西安藩署時曾撰《跋沈毅齋墨跡》,其中說:“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於鐘張羲獻,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臥必矣。”他主張書法初學,應從唐帖入手。
實際上,林則徐並沒有忽視“取法乎上”的傳統共識,其楷書不拘泥於某家框架,也並不純然是唐人的規矩,還在點劃使轉之間偶爾透露出晉人的風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他的書法取勢,端重安詳,絕無矯揉造作的氣息。

後世紀念

墓葬

主詞條: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馬鞍村金獅山。墓為林則徐夫婦與父、母、弟、弟媳的合葬之所。墓前有清鹹豐元年(1851年)朝廷派官員致祭時立的《御賜祭文》碑和《御賜碑文》碑。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墓

紀念館

除林則徐墓外,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還有林則徐紀念館、出生地、故居、公園、讀書處、升山摩崖題刻(新店鎮西北端)及則徐大道等紀念設施、地點。
“林則徐宅與祠”建築群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包含林則徐出生地暨幼年讀書處、林則徐故居和林文忠公祠等處景點。2013年,“林則徐宅與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位於鼓樓區澳門路16號。原為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後屢被占作他用。1982年修復後被闢為林則徐紀念館。紀念館為古典木構建築,略呈長方形,坐西朝東。館內主要部分有甬道、儀門、御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辦公樓等。展覽以大量的實物、照片、圖表、模型等表現了林則徐的一生。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後陸續開始紀念館的保護及擴建工程。
  2. 林則徐出生地:位於鼓樓區中山路19號,是林則徐的出生地及幼年成長之處。現為林家支祠,毗鄰的羅氏試館為林則徐幼年讀書處。1997年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福州市政府在館內開闢了“福州市禁毒教育基地”。
  3. 林則徐故居:又名雲左山房,位於鼓樓區文北路39號,是林則徐逝世前在家鄉的住處。1948年被洪水衝倒主要建築。1961年被列為福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重建,2004年竣工開放。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三進院落,內有林則徐的藏書樓“七十二峰樓”等。“七十二峰樓”內設有林則徐文獻館
  4. 林則徐讀書處:鼓樓區湖濱路70號的西湖公園西南隅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建築——桂齋,是林則徐的讀書處。清道光九年(1829年),守制在家的林則徐因屏山原李綱祠破敗不堪,與福建布政使程含章商議後,選西湖荷亭舊址,興建新的李忠定公(李綱)祠,並附建紀念李綱讀書處的“桂齋”。林則徐曾說:不求身後立祠,但得配祀李忠定公祠足矣。他死後,族人奉其遺像祀於桂齋中。林文忠公祠興建後,桂齋改稱“林文忠公讀書處”。由於歷史原因,桂齋損毀嚴重。1984年,為紀念林則徐誕辰200周年(1985年8月30日),桂齋得到重建。2019年,被全面修繕更新。
另在澳門、廣東、新疆等地,亦有紀念林則徐的建築:
澳門林則徐紀念館(Museu Lin Zexu de Macau)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蓮峰廟內,由澳門民間集資,建於1997年11月。林則徐曾在此宣布禁止外國商人販賣鴉片,為紀念此事,蓮峰廟慈善值理會於1989年在廟宇前樹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和林彬所製作的林則徐雕像。
伊犁林則徐紀念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經濟合作區福州路885號,始建於1994年。1997年香港回歸前重新布展,後經兩次改建翻修。相繼被公布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伊犁州禁毒教育基地”。
虎門林則徐紀念館又名鴉片戰爭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始建於1957年,初名林則徐紀念館;1972年更名為鴉片戰爭虎門人民抗英紀念館;1985年重新定為今名。館內基本陳列為《林則徐禁菸與鴉片戰爭史實陳列》《鴉片戰爭海戰陳列》以及《虎門海戰半景畫》。主要景點林則徐銷煙池虎門炮台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繼被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等。
林則徐紀念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珠江江畔的海印橋北岸,建於2010年。園內設定有林則徐立像、浮雕景牆、情景雕塑、炮台等。

榮譽

1985年8月30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林則徐誕生200周年紀念郵票二種。面額人民幣8分郵票,編號J.115(2-1)。面額人民幣80分郵票,編號J.115(2-2)。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誕生二百周年》紀念郵票
同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5元面額的林則徐銀幣,重22克。銀幣背面主圖上的林則徐,手持“千里眼”,銀須傲挺,雙目怒睜,一臉威武,有不可侵犯的凜然大氣。
20世紀初,國際聯盟把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定為“國際禁菸日”。1987年12月,第42屆聯合國大會又把虎門銷煙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
主詞條:林則徐星
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陳建生院士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永久編號7145)。陳建生領導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和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成員、北京天文台朱進博士,提議將新發現的這顆小行星命名為“林則徐星”,得到了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批准。“林則徐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沿橢圓軌道以4.11年的周期繞太陽運動。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星”紀念碑
2000年9月20日,在林則徐誕辰215周年之際,“林則徐星”紀念碑於福建省福州市左營司揭幕。
2019年,林則徐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布為“歷史治水名人”之一。

塑像

19世紀60年代末,英國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特地為林則徐、鄭淑卿夫婦製作蠟像,成為少數可以長期展出(每五十年一換)的名人蠟像。
1997年,在香港回歸前夕,美國紐約華埠東百老匯街樹立林則徐銅像。銅像基座上題中文“世界禁毒先驅林則徐”及其英文“Pioneer in the War Against Drugs”。不久,紐約市長把樹有林則徐銅像的街道命名為“林則徐廣場”。2005年6月25日,美國政府又宣布將紐約東百老匯街命名為“林則徐街”。林則徐銅像背面,鐫刻四言詩銘文:立像紐約,意義高超。世界都會,觀瞻聚集。五洲列邦,榜樣號召!
林則徐(中國清朝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美國紐約華埠的林則徐銅像
2004年,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內樹立了林則徐銅像。

藝術形象

戲劇形象

類別
作品名稱
飾演者
新編京劇
《欽差林則徐》
--
話劇
《林則徐》
音樂劇
--

影視形象

戲劇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1943年
1959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史料索引

清史列傳》卷28《林則徐傳》
清史稿》卷369《林則徐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