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之戰(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第一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839年9月4日英國和中國在九龍半島附近海域發生了一場海戰,史稱“九龍之戰”。九龍位於現今的香港,當時是廣東省的一部分。這場戰役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戰,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第一次武裝衝突,揭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序幕。

導火線是林維喜事件。1839年7月7日,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咀酒後鬥毆中打死村民林維喜。時任英國貿易總督義律拒絕交出兇手。林則徐遵照嘉慶十三年之例,下令驅逐英人出境並禁止對在華英人進行食物補給。義律仰仗英海軍,率領單桅縱帆船路易莎號、雙桅縱帆船珍珠號和窩拉疑號船上的一艘大舢板駛抵九龍 “索食” ,挑起這次戰鬥。

途中義律當遇到三艘軍用中式帆船,義律派翻譯Karl Gutzlaff要求重新允許食品供應。交涉幾小時後,義律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仍實行食品禁運將開戰。交涉未果後英船向中國艦船開火。駐守在九龍山的大鵬營參將賴恩爵立即下令還擊,雙方經過先後5次接仗,交戰數小時,英軍戰敗,被中國水師斃17人以上(一說僅重傷3人),逃回尖沙咀洋面。而中方犧牲2名,重傷2名,輕傷4名。隨後中國艦船不斷追趕英國船隻,直至打光所有彈藥,英軍被迫撤回香港港。

基本介紹

  • 名稱:九龍之戰
  • 地點:中國廣東九龍半島
  • 時間:1839年9月4日 
  • 參戰方:中國,英國
  • 結果:中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中國:3艘軍用中式帆船 
    英國:1艘單桅縱帆船、1艘雙桅縱帆船、1艘駁船、1艘舢板 
  • 傷亡情況:中國:2人死亡,2人重傷,4人輕傷 
    英國:17人死亡(一說僅3人受傷) 
  • 主要指揮官:中國:賴恩爵英國:查理·義律,亨利·史密斯 
背景,戰鬥經過,結果,

背景

林則徐把戰事的起因歸結為 “英夷義律於出澳後,率領該國夷船,以索食為名,突向師船開炮” 。義律對此雖有所辯解,稱 “雖然我對開第一槍負有責任,但我預料在我們離去時沒有發生任何衝突 ;他們陪我前去的目的是為了對襲擊或攻擊進行充分的防禦” ,但也等於承認是率先開炮的。林則徐與義律的分歧在於 “索食” ,林則徐認為英國人之所以要前來 “索食” ,系 “義律前因求在澳門裝貨不準,輒將該國新來貨船阻留尖沙嘴洋面,圖賣鴉片,並主令奸夷空躉任意逗留,又命案抗不交凶,給諭亦不接受,是以臣等斷其接濟,並勒兵分路嚴防” 。但義律顯然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使中斷貿易也不應該停止正常的食物供應,遂於 9月 4 日 “派人乘坐一艘小艇登岸,前往該灣一個很遠的地方,帶著銀錢去購買供應品。他們很順利地買到了; 當他們正要帶走的時候,清朝官員們的一些快捕到來,迫使那些中國人取回他們的食物”,從而激怒了英國人,率先開炮向清軍發難。其實,奏摺中所述導致英國人前來 “索食”的三個因素,即不準 “在澳門裝貨” 、 “圖賣鴉片” 、 “命案抗不交凶” ,實為雙方的根本矛盾,也是九龍之戰爆發的原因。
澳門早在明朝末年就成為葡萄牙人的居留地,但明、清兩朝政府仍有行政管轄權、司法權和徵稅權,而葡萄牙人為保持居留特權,對廣州、澳門的地方官員亦多採取合作的態度。從康熙年間開始,澳門又成為外國商船的停泊港口,他們來華之前必須先申報澳門同知,方能進入廣州,通過十三行進行貿易。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貿易職能,義律在 “虎門銷煙”後一度將英商撤離廣州,以澳門做基地,同林則徐提出英商具結 “嗣後來船永遠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的要求分庭抗禮,特別是在 “人即正法”上寸步不讓,並且拒絕交出陸續新到虎門商船上的鴉片,雙方反覆交涉均無結果。恰在此時又發生一樁命案,使雙方的矛盾更加尖銳。
1839 年 7月 7 日,一群英國水手到尖沙嘴醉酒滋事,將村民林維喜打成重傷,次日林死去。而義律不但拒不交凶,先是用錢收買死者家屬,繼而又私設法庭,對參與行兇的水手分別予以監禁三個月和六個月的判罰,公然踐踏中國司法主權。雙方圍繞具結、交凶、繳煙等問題的爭奪數日無果,林則徐被迫於 8 月 15 日諭令澳門同知 “斷其接濟” ,並下令撤離澳門為英國人服務的買辦和工人。隨後, 林則徐進一步向義律施壓, 諭令澳門葡萄牙當局驅逐英國商人。8 月 26 日,英國人全部離澳,寄住在香港、九龍一帶的船上。照林則徐的判斷,在不斷施壓之後,英國人已經斷水斷糧,到了四面楚歌、山窮水盡的地步, “要令就我範圍,似已確有把握” 。但他不知道,義律一直向英國外相巴麥尊請求派軍艦來華給予武力支持。8 月 31日,印度總督派出的 “窩拉疑”號軍艦駛抵廣東海面,艦上配有 28 門火炮。義律有此武力後盾後,更是有恃無恐,在返回澳門的要求遭到葡萄牙駐澳門總督拒絕後,遂於 9月 4 日率領幾艘快艇和武裝船隻駛抵九龍 “索食” ,挑起這次戰鬥。

戰鬥經過

據林則徐的記述,九龍之戰分前後二次,持續了大約 4 個多小時,雙方參戰規模並不大。關於戰事的經過,林則徐在奏摺中有著十分精彩的描述 : “七月二十七日午刻,義律忽帶大小夷船五支赴彼,先遣一支攏上師船,遞稟求為買食。該將正遣弁兵傳諭開導間,夷人出其不意,將五船炮火一齊點放。有記名外委之兵歐仕乾,彎身料理軍械,猝不及防,被炮子打穿脅下殞命。該將賴恩爵見其來勢兇猛,亟揮令各船及炮台弁兵,施放大炮對敵,擊翻雙桅夷船一支,在旋渦中滾轉,夷人紛紛落水,各船始退。少頃,該夷來船更倍於前,復有大船攔截鯉魚門,炮彈蜂集,我兵用網紗等物設法閃避,一面奮力對擊。 瞭見該夷兵船駛來幫助,該將弁等忿激之下,奮不顧身連放大炮,轟斃夷人多名,一時看不清楚,但見夷人急放三板下海撈救。 ”而戰事的結果是 “我兵傷斃者二名,其受傷重者二名,輕者四名,皆可醫治。師船間有滲漏,桅篷亦有損傷,均即趕修完整。嗣據新安縣知縣梁星源等稟報 : 查夷人撈起屍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漁舟迭見夷屍,隨潮漂淌,撈獲夷帽數頂,並查知假扮兵船之船主得忌喇士手腕被炮打斷,此外夷人受傷者,尤不勝計。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清軍僅以微小的代價便重創敵軍,可謂是大獲全勝。雖然義律在報告中對清軍的傷亡情況只說 “那三艘帆船受了相當大的損失” , 未說明具體數字, 但堅稱自己的傷亡是“ ‘坎布里奇’號軍艦艦長道格拉斯在傍晚時試圖帶走一艘帆船的勇敢嘗試中臂部肌肉受傷,他的小艇水手中有兩人也負了傷,傷勢更嚴重些”。雙方略有出入,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判斷這次戰鬥清軍並沒有失敗。

結果

此戰意義重大:這是鴉片戰爭的起點,“一般地說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從這次海戰開始的”。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戰爭中的第一仗,充分體現了中國人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
由於賴恩爵英勇善戰,道光皇帝賜賴恩爵“呼爾察圖巴圖魯”(勇士)稱號,晉升副將(從二品)。1843年任廣東水師提督、正一品,封“振威將軍”。現大鵬城內有御題“振威將軍第”的賴恩爵將軍府仍保存十分完好。
九龍海戰後的兩個月即11月3日,發生了穿鼻洋(位於虎門外30里)之戰。同一天(或後一天),又在尖沙嘴洋面發生了官涌之戰(至11月13日,10天內共打了6仗)。這7仗中除11月11日由我方主動開炮襲擊外,余都為英軍挑起,並以其失敗而告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