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於2007年,下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藥學與製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教學中心。學院目前有教職92名,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26人、副高級職稱26人,博士生導師14人,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雲南省海外高層次人才1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2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榮譽稱號的有3人,中共雲南省委聯繫專家有1人。學院目前在冊學生人數952人,其中本科生467人,碩士研究生346人,工程碩士75人,博士研究生61人,留學生4人。
在學科和學位點建設方面,學院目前有
一級學科博士(培育)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本科專業2個。學院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學中心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精品課程2個;校級精品課程2個,校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在科研團隊、科研條件與平台建設方面,學院有院士工作站1個,建有雲南省分子醫學研究中心,雲南道地藥材校級研究中心,資源藥物化學校級重點實驗室,資源藥物化學校級創新團隊,環境生物基因工程校級創新團隊,藥物檢測與安全控制校級創新團隊,細胞信號傳導校級創新團隊,藥物合成化學與工程校級學科方向團隊,微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校級學科方向團隊,次生代謝工程校級學科方向團隊,藥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校級學科方向團隊,微生物多樣性及其套用開發校級學科方向團隊,實驗動物中心和昆明理工大學——雲南韻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腐植酸醫藥工程研究中心。
學院目前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累計已達到55項,省部級項目累計已達到65項,廳局級項目累計已達到44項,橫向項目及其它項目累計已達到61項,到校科研經費累計已達到3600多萬元,人均在研項目率位居全校第一;發表B類以上的論文累計已達610篇,編寫的專著累計已達16項,申請獲批的國內發明(授權)專利累計已達50項、國內實用(授權)專利9項,獲得省部級的獎勵累計已達6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973)課題有3項;獲得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4項;2007至2014年連續7年獲得學校“科研管理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學院與
日本京都大學、
東京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台灣清華大學、
澳門科技大學、
東倫敦大學、美國北卡羅萊州大學、
堪薩斯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頻繁。與雲南沃森生物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生物製藥研發及人才培養基地和生物製藥中試基地、與雲南省醫療器械檢驗所、昆明聖火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雲南維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醫學科學院昆明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文山三七研究院、光明集團雲南分公司、大理啤酒廠等企事業單位在人才培養、產品研發方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
學科專業介紹
博士點
隨著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大量工農業廢氣,廢渣和廢水,導致了水體,土壤和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很多物種從地球上消失或瀕臨滅絕,人類自己也受到環境污染的侵擾和威脅。因此,很有必要在水、氣和廢棄物污染的
生物淨化,環境毒理和生態毒理,
土壤污染和
土地處理系統以及自然保護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本博士點的研究方向包括:環境
植物基因工程——以解決人類活動所引起的
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和
室內環境污染為目的,利用已有的植物資源和基因資源,通過遺傳操作,培育高吸收、利用和富集污染物的植物新品種來治理環境污染,改善人類居住生態環境。極端環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利用雲南獨特的地理結構和資源分布特點 , 重點開展
極端環境及污染條件下微生物的
環境適應性機理、分布多樣性規律的研究,同時根據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分布規律和代謝調控機理進一步開展環境的生物治理研究。
環境毒理學——圍繞環境污染物包括化學的(毒氣、
重金屬、農藥等)、物理的(噪音、輻射等)、生物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在動物體內的侵入和吸收、轉運及轉化、蓄積、解毒等,展開環境污染物對動物體及其細胞的致畸、致突變、致癌和凋亡等發病機理和預防的研究,為健康預報、早期診斷和預防提供依據。環境化學與植物化學——利用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種類繁多的中藥資源,通過環境學與藥學和化學的密切結合,研究環境對藥用植物
生物活性物質的結構、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響,以有機化學和現代醫藥科學技術為支撐,將
天然藥物化學與現代製藥工業相結合,研究
天然藥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及環境藥物資源與基因安全,開發具有
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
碩士點
植物學
植物學是研究整個植物界從低等到高等、從個體到群體、從巨觀到微觀的各層次中生命活動的規律、和環境的關係及進化發展的一門科學。近代
分子生物學等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及套用,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使之成為生物學中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包含了代謝植物學,系統與進化植物學,環境植物學,
結構植物學,發育植物學和資源植物學。本學科結合雲南省自然資源豐富和垂直地理分布的特點,利用
植物生物技術的方法和手段,改變植物的遺傳背景,提高植物吸收土壤養分的能力和利用效率。與此同時篩選植物優良品種,選育出適合於雲南氣候特點的作物、果樹和花卉新品種,並對其栽培生理進行研究。
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微生物
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自然環境關係。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隨著
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微生物學全面進入分子生物學研究時期,已成為生命科學發展主流的重要前沿學科 ,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遺傳、變異、重組和表達調控;微生物生態;微生物的侵染與免疫;微生物的分類及套用等。進入 21 世紀以來,隨著微生物學與化學、物理學、數學、
微電子學等基礎科學和化學工程、環境工程、
冶金工程、
製藥工程等工程科學間的結合滲透、互相促進,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邊緣學科,推動了微生物學
基礎理論研究向微觀和巨觀研究領域拓展。本學科主要開展以下三個方向研究: 1 、嗜極微生物學:開展嗜極微生物的多樣性、
酶工程及
環境適應性機理研究。 2 、資源與
環境微生物學:開展環境微生物有色金屬浸礦及微生物
工業三廢處理的基本理論及技術研究。 3 、
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開展病毒免疫學、流行病學、預防性疫苗研製及部分疾病的免疫遺傳分子機理的研究。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和前沿學科。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機體的分子組成,生命過程的化學變化以及機體信息傳遞分子途徑的學科。
分子生物學是在生物化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交叉重疊密切相關。它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及相互作用,糖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及蛋白質工程,代謝與調控,
分子遺傳學,
生物分子進化與實驗進化,
分子免疫學等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不僅重視基礎理論研究,而且重視技術發展和套用研究,並為發展
生物技術產業提供理論指導。本學科結合雲南省的環境和經濟特點,主要對生物的代謝調控,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重組 DNA 與基因工程以及病毒的病原學、
分子流行病學和預防性疫苗 , 神經系統的疾病發病機制及治療進行一系列的基礎和套用研究,同時把所獲得的成果運用於解決關係到農業、醫藥等方面的重大問題,達到
知識創新,為雲南省經濟建設和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作貢獻。根據國家和我省經濟發展需要,結合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優勢項目,本學科設有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1 、植物代謝基因工程: 通過遺傳工程操作,對植物代謝途徑進行修飾與改造。 2 、微生物
分子生物學: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和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環境適應機制。 3 、神經分子生物學: 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神經系統的疾病發病機制及治療方法。
藥物化學是藥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藥物的製備原理、(天然藥物)化學成分、
構效關係、生物效應,以及尋找新藥的基本途徑。它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有密切聯繫,並與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分析相互滲透。結合我省經濟發展需要,藥物化學主要研究方向有中藥與天然藥物、藥物化學、
製藥工程。中藥與天然藥物化學以天然動植物為研究對象,以探索活性化合物為目的,以創新藥物研究為目標,開展活性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離、結構確定、活性篩選、作用機理等工作。藥物化學以與重大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有關的生物分子為靶點,以內源性或天然活性
先導化合物為模板,開展藥物的分子設計、合成與活性篩選研究。製藥工程藥物生產為目的,開展藥物研究、開發和生產工藝與相關條件研究,重點進行藥物分離工程研究、藥物合成新技術與新工藝研究、生物製藥新技術與新工藝研究、
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
藥物製劑新技術與新工藝研究和藥物生產工藝與廠房設計研究。
生物化工是生物技術與化學工程相結合的一個交叉學科 , 它包括
基因克隆與表達、細胞的大規模培養、培養發酵、
生化產品的分離鑑定與精製、產品的成型加工和質量監控等一系列
單元操作和過程。是研究生物製品、生化藥品等的製備原理和工藝技術的學科。它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以及化工、電子、能源、材料、航空、航天、環境等工程技術有緊密聯繫 , 並與化學工程、
製藥工程、食品工程等學科相互滲透。 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 , 在創製生物製品及研究製備工藝技術上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知識 , 形成了
生物化工學科的雛形。並發展了與生命科學高新技術密切相關的生物製品的製備技術。結合我省經濟發展需要和我校實際 , 生物化工主要研究方向有: 1. 微生物工程與
酶工程:
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及
基因工程菌的構建與發酵表達工藝研究;酶製劑的研究與開發。 2.
生物技術製藥:動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純化與製備;活性測定。 3. 生物質能工程:
燃料乙醇、生物柴油、
沼氣、
生物制氫等的研究。
生物工程工程碩士
生物工程是生物技術與化學工程相結合的產物,是生物技術的領域之一,它包括的主要技術範疇是:
發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基因工程、
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
生理活性物質的提取、加工及套用技術。本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研究方向廣泛,已形成多學科交叉之勢,包括生物工程、生物資源開發工程、氣態污染物的微生物淨化、熱帶
亞熱帶食品資源開發與加工、保健食品開發工程、雲南野生食用菌開發利用、中藥與天然藥物研究、藥物製備與檢測新方法及新技術研究、嗜極分子微生物、資源與環境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
林產化工、植物化工、植物化學與植物
資源可持續利用、植物代謝工程等方向。本工程領域學術隊 伍現有 教授 8 名,副教授 16 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16 名,目前承擔縱橫項科研課題 30 項,科研經費總計 750 萬餘元。
師資力量
概況
學院下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藥學與製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醫學與健康研究中心、實驗教學中心,四個教學、科研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7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5人,雲南省“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學院專任教師中82%的人具有博士學位,業已形成一支高學歷、高層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雲南省二級重點學科,“
昆明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省校共建重點學科,四個校級重點學科。擁有“環境生物學”、“生物冶金”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生物學”所屬十二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藥物化學”、“生物化工”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工程”、“
製藥工程”二個工程碩士授權點。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生32人,碩士研究生300多人,生物工程、製藥工程兩個本科專業總計本科生近480人。
優秀老師
碩士導師介紹
李昆志: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84 年、 1988 年分別獲得
廣西農學院(現
廣西大學農學院)土壤農化分析專業和
作物學專業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1996 年為日本
京都大學作物學研究室共同研究者。 1997-2001 年期間在該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從事持續農業方面的研究。畢業後兩年被聘為日本京都大學生態學研究室外國人學者,從事廢棄農業有機物再利用項目的研究工作。 2003-2004 年間,先後在日本國立蔬菜茶業研究所作
研究員,從事轉 Bt 基因蔬菜及生物學特性鑑定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學分子代謝制御學研究室博士研究員,參加古細菌 PEPC 的
分子特性鑑定,植物四碳代謝、
一碳代謝途徑的遺傳工程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
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植物營養基因工程。主持和參加縱橫項課題十二項,發表論文三十多篇(其中 SCI 收錄 10 篇)。
李蓉濤:女,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93 年畢業於
西南師範大學生物系, 1996 年、 2004 年分別獲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學碩士學位 和 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環境對藥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的結構、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響研究,發現了系列結構新奇的高
氧化度的降
三萜類化合物及其它 新的骨架類型 ,還發現了有望作為治療愛滋病的候選藥物——“
五味子素”。主持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一項、
雲南省科技廳新藥研究專項一項和參加多項其它課題。現已發表學術論文 54 篇 , 40 篇為 SCI 收錄論文 , SCI 影響因子總計為 94.974 ( 其中 10 篇 論文的 SCI 影響因子在 4.0 以上 ) 。申請
中國專利 5 項 。
陳麗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99-2004 年間留學日本
京都大學,在農學研究科植物生理學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生命科學研究科分子代謝制御研究室做外國人
特別研究員,從事 2 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主要從事植物代謝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通過遺傳工程操作在世界上首先開創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代謝途徑同化甲醛的理論和方法,並成功申請了專利;完成了耐熱籃藻 PEPC 分子特性鑑定及其在植物中表達的生理生化效應分析,植物
甲醛同化作用的遺傳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錄 6 篇)。
魏雲林:男, 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微生物學 學科帶頭人,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兼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 1991 年畢業於
武漢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95 年獲協和醫科大碩士學位。 1997 至 2004 年間,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在
日本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主要從事低溫微生物的研究;成功構建了世界上首個以低溫菌為
宿主的低溫蛋白質表達系統,申請有國際專利兩項,國內專利一項。主持和參與國家 86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已先後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獨撰出版專著一部,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
柳陳堅: 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0 年畢業於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動物科學系獸醫專業,先後在上海
楊浦區園林管理局及
上海和平公園的
公園管理科從事野生動物的獸醫臨床、疾病防治與飼養繁殖等工作。於 1994 年 5 月赴日留學,先後在日本國立
岐阜大學的獸醫
人獸共患傳染病教研室和食品微生物教研室與套用微生物教研室從事
狂犬病、傳統
發酵食品中的有用微生物及套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領域研究,獲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與 農學 博士學位。此後,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
鸚鵡熱衣原體的
分子生物學檢測體系的確立的研究。 2006 年 9 月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套用微生物計食品安全。發表文章 10 篇,其中 SCI 收錄文章 2 篇。
林連兵: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2000 年在
雲南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 此後在
昆明理工大學任教,被評為學校課堂教學十佳青年教師。 2003 年赴
日本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訪問學習, 2004 年至今為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教學人員。 作為項目組主要成員 參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目前主持國家基金項目“
騰衝熱海高溫
噬菌體及其
宿主多樣性研究(項目號: 30660009 )”,參加國家基金項目(項目號: 20567001 )和雲南省
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 2005E 0068M )。已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其中 3 篇為 SCI 收錄,主要從事騰衝熱海高溫菌多樣性、高溫噬菌體多樣性、高溫菌酶學及
高溫細菌冶金等相關基礎和套用研究。
陳朝銀: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1985 年
南京農業大學微生物與
免疫學專業碩士畢業 , 同年到
昆明理工大學籌建食品生物工程學科 , 歷任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後主講《微生物學》、《發酵食品與發酵飲料》、《
微生物工程》、《
生物檢測技術》、《藥理學》、《受體生物學》、《現代藥理及實驗》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1992 年赴泰國 Kasetsart 大學學習、 1998 年到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讀博士、 2003 年赴德國 Gottingen 大學學習。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與
酶工程、生物資源開發、生物醫藥。曾主持國家和省級等科研項目 30 餘項 , 發表論文 100 多篇 ( 其中 SCI 、 EI 收錄 10 余篇 ) 。登記基因 16 個 , 獲省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一次,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省校級教學成果獎 5 項次。
孟慶雄: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2000 年 2 月畢業於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學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方向。在神經毒與受體結合的模型、
突觸後神經毒性中毒治療藥物、神經毒蛋白入藥利用、分子結構與功能改造設計等方面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數篇,在多肽藥物研發、
高通量藥物篩選與分子設計等方面有一定造詣,並在
生化藥物的研發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李海燕:女,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 工程系系副主任 。 1992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
微生物學專業獲
理學學士學位; 1999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6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雲南省
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藥源微生物資源及其開發。主要從事藥用植物內生真菌的分離、鑑定、抗腫瘤活性菌株的篩選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分離純化以及中草藥的
生物轉化及其抗腫瘤活性產物的分離純化及結構鑑定工作。
夏雪山: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昆明理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 1999 年畢業於
華中農業大學獸醫微生物與
免疫學專業,獲農學碩士學位; 2002 年畢業於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分子病毒學與
細胞免疫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工作至今,曾擔任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2004 年 10 月— 2006 年 12 月),赴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Japan )進行合作研究( 2006 年 1 月— 7 月)。主要從事愛滋病病毒、
C型肝炎病毒的基礎研究及
套用基礎研究,從 2003 年起開始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項目、
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
雲南省科技廳高科技園區專項項目、平台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在C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學、診斷方法學、病毒變異與
免疫逃逸機制、病毒培養體系與動物模型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 20 余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錄,獲授權專利 1 項,申報發明專利兩項。同時,任雲南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雲南省免疫學會理事。
劉麗:女,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6 年 7 月畢業於
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林產化學加工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6 年至今任教於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曾參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無污染漂白 TCFP 的研究》和多項
橫向科研項目。 1999 年遴選為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並被選派到清華大學
生命科學技術系作
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植物化學、生物工藝學、微生物學等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論文十多篇(其中 EI 收錄 2 篇, ISTP 收錄 1 篇)。
李寶才:男,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
製藥工程專業學科帶頭人,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1982 年 2 月畢業於雲南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6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有機化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 - 1997 年,受邀到英國 Bristol 大學生物
有機地球化學中心做訪問研究員。 200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廣州
地球化學所,獲博士學位。主持完成雲南省、煤炭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省教委重點基金等二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獲
曲靖地區科技進步獎一項。至今,已發表 60 余篇論文,其中 4 篇被 SCI 和 EI 收錄, 20 篇被 CA 收錄;指導研究生 9 名。同時,任《 腐植酸》編委,
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理事。
楊亞玲:女,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製藥工程系系副主任。主要從事藥物分析、天然產物分離、分析、活性及其套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進行新
分析試劑的合成、篩選,同時在樣品前處理方面進行研究,建立新藥物分析體系,達到提高分析方法的選擇性、靈敏度及分析速度的目的,另對
天然產物進行活性如抗氧化、抗過敏等的篩選,主要用於保健食品、化妝品中。先後主持省部級、市廳級、校企合作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在國核心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50 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 5 項,其中 2 項已授權,獲得過雲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自然科學一等獎、昆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次。
楊波: 男,在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製藥工程系系主任。長期從事天然產物如澱粉、
環糊精、
殼聚糖等大分子的修飾改性及其在醫藥、化工、環境等方面的套用研究。現從事
天然產物的主客體化學及
超分子化學研究, 並在我國一流
超分子化學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論文被 EI 全文收錄。 近年來在國核心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20 篇,其中第一作者 10 余篇。先後主持完成省級、廳級基金項目近十項,與企業合作完成校多項企校項目。另外,主持或參與完成多項
製藥工程學科
多媒體課件項目和教改項目,獲得
昆明理工大學第七屆
伍達觀教育基金教師先進教師獎 。
楊健: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藥學技術工作,熟悉藥品的科研及其生產、質量等技術工作和有關
技術管理工作。先後參與進行過新藥
洛美沙星膠囊、
雙清口服液、
碘散等技術生產轉化,原料藥
潑尼松龍、潑尼松龍磷酸酯鈉鹽、
潑尼松龍片、注射液的研製和獨立開展輔酶 Q 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於輔酶 Q 、
紫杉醇等
化學藥物、天然藥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半合成研究以及新藥
先導化合物的
結構修飾、
構效關係研究。發表研究論文兩篇( SCI 及核心期刊各一篇),
劉謀盛: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8 年畢業於
昆明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主要從事
藥用植物栽培及套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項目兩項,參與研究及完成項目九項。其中主持雲南省
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及校青年基金項目各一項。申請專利一項,獲雲南省技術發明獎等獎項四項,發表論文 12 篇。
徐軍偉,博士/博士後,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物化工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2011年於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作為雲南省高層次引進人才到
昆明理工大學工作。研究方向為套用微生物和代謝工程。
院校合作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