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於2007年11月,辦學始於原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化學繫於1998年創設的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專業。目前,學院下設生物、農學2個系,1個教學實驗中心、1個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和20個校外實踐基地。開辦生物科學、生物技術、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農學、植物保護5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招收本科生,截止2013年12月,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96人。學院現有教職工59人,其中專任教師50人,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講師27人,助教3人,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實驗師1人,實驗師2人,助理實驗師2人;博士研究生21人(5人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21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4%;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員1人,紅河學院教學名師1人,教學能手6人,紅河學院中青年學術後備人才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創辦時間:2007年11月 
  • 所屬地區:雲南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屬性:本科
  • 現任校長:劉艷紅 
學院設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實驗室,專業設定,

學院設定

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於2007年11月,辦學始於原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化學繫於1998年創設的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專業。目前,學院下設生物、農學2個系,1個教學實驗中心、1個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和20個校外實踐基地。開辦生物科學、生物技術、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農學、植物保護5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招收本科生,截止2013年12月,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96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59人,其中專任教師50人,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講師27人,助教3人,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實驗師1人,實驗師2人,助理實驗師2人;博士研究生21人(5人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21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4%;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員1人,紅河學院教學名師1人,教學能手6人,紅河學院中青年學術後備人才2人。

科學研究

學院非常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多渠道爭取資金建設學科平台,改善科研條件,鼓勵教師在搞好本職教學工作的同時,緊密結合雲南省、紅河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2011年獲批雲南省高校“農作物優質高效栽培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植物保護學科獲校級立項省級備案碩士點建設學科。教師近幾年來主持各級各類項目5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項,青年基金項目1項,教育廳重大項目1項,橫向項目7項。共發表學術論文428篇,其中,核心期刊243篇、SCI收錄26篇、EI收錄4篇。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5)、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排名第3)各1項,獲新型實用專利1項,發明專利4項。目前學院教師每年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及取得的成果呈逐年增長的態勢。

人才培養

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依靠自身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教學科研條件,緊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近五年來,學院獲校級教學質量工程和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立項總計21項,其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獲特色專業和教學團隊建設項目各1項,生物科學獲重點專業建設項目,精品、重點、雙語課程建設項目8項,教研教改項目10項。
另外,學院在人才培養中非常注重教學實踐環節,積極開展課內外科技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2008-2014年我院學生獲各類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總計110項,其中國家級創新項目4項、省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8項、校級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98項。同時,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其中獲省級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4項,獲雲南省大中專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節三等獎、優秀獎各1項。學院每年考研錄取率居學校前列。學院自成立以來,為社會培養了1223名畢業生,年平均就業率達90%以上。

社會服務

學院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農科院以及越南、泰國、美國等國內外10餘所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進行學術交流、科技合作和合作辦學,加快學院對外交流合作和國際化進程。
學院以努力成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研究基地為目標,重視科研選題符合地方農業、生物產業發展的需求,通過技術諮詢、套用研究等形式服務地方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學院越來越多的教師深入紅河州的山山水水,走村串寨,服務於“三農”,深得農業生產一線工作人員、農民朋友的歡迎和好評。

實驗室

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簡介
雲南省高校農作物優質高效栽培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掛靠單位為紅河學院,紅河學院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本科高校,學校實行"省州共建,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實驗室主要依託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植物保護學、作物學,農業資源利用以及生物科學四個一級學科,在生物實驗中心的基礎上組建的。本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由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種苗工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資源微生物開發與利用以及農田生態健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五個研究方向,是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於一體的研究機構。實驗室現有主要研究人員42 人,其中教授5 人,副教授10 人,中級職稱23 人,副高級以上職稱占34.1% ;取得博士學位的8 人,在讀博士6 人,碩士27 人,碩士以上學歷占80.7% ,平均年齡32 歲。 目前,實驗室使用面積近1000 余m2 ,並有6369 m2的育苗大棚和試驗地;配備有常規儀器和一定數量的大型精密設備,儀器設備價值700 余萬元。
實驗室建設目的是面向紅河州農業、生物產業生產建設的需要,以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和質量安全控制為中心,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在套用基礎和套用技術研究上開展研究。經過建設,成為服務紅河州及其周邊地區農業和生物產業的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及團隊
1.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種苗工程方向:針對紅河州及周邊地區生物產業和農業發展對新品種和種苗的需求,開展植物資源收集、鑑定、保存及引種馴化和良種繁育的關鍵技術研究。主要以中藥材和地方特色糧食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團隊主要成員有張燦邦教授、盧丙越博士、孟衡玲博士、李春燕碩士、蘇一蘭碩士、張薇碩士、趙欣碩士,總計8 人。
2.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方向:圍繞紅河州及周邊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問題,開展基礎理論及關鍵防治技術研究。重點開展農業有害生物成災機理及預警技術、有害生物與寄主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害生物對農藥抗藥性產生與變化規律、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監測與防治、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以及植物檢疫技術等方面研究。 團隊成員主要有田學軍教授、郭亞力教授、張虹教授;魯海菊博士、副教授;孔瓊在讀博士、副教授;林麗飛碩士、副教授;袁盛勇碩士、副教授;周銀麗碩士、副教授;謝昆碩士、副教授;薛春麗副教授、郭建偉博士、沈登榮博士、孫士卿碩士、李珣碩士,總計14 人。
3.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方向:主要開展紅河州及周邊地區生物、農業地方特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形成機理與標準化技術。主要以中藥材和地方特色糧食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 團隊主要成員有:李唯奇教授、博士;劉艷紅教授、博士;張德剛副教授、碩士;王衛疆高級實驗師、施嫻碩士、雷恩碩士、沈雲玫碩士、馬孟莉碩士、楊會敏碩士、陶宏征在讀碩士、羅晶講師。
4.資源微生物開發與利用方向:主要開展紅河州及周邊地區資源微生物的篩選及其功能研究;主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微生物學途徑研究;地方性食用菌工廠化專用品種的選育、配套裁培技術以及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團隊主要成員有:王傳銘在讀博士、邱成書在讀博士、陳紹興在讀博士、李娜在讀博士、郭建偉博士、白建波碩士、高波碩士、楊建碩士、王棟碩士、蔣成硯碩士、羅冰講師和李河實驗師。
5.農田生態健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方向:針對紅河州及周邊地區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等的大量套用,農產品受污染和品質下降問題,開展農田環境(土壤、水質等)研究、食物鏈健康研究(農產品殘留、重金屬、硝酸鹽、生物污染)以及農田生態系統健康與農產品安全生產研究。團隊成員主要有劉艷紅教授、博士;張德剛碩士、副教授;杜民博士、袁寒碩士、講師;施嫻碩士、講師;何芳芳碩士。

專業設定

【生物科學專業】 本科,學制4年,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4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根據云南生物資源豐富的實際,生物科學專業將生物教育和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兩個方向作為專業發展的主方向,培養具備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具有一定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具備較紮實的生物科學專業理論基礎,較強的實驗技能、實踐動手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在科、教、企、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等領域和部門從事生產、研究、教學及管理工作,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動物學及實驗、植物學及實驗、微生物學及實驗、生物化學及實驗、細胞生物學及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實驗、遺傳學及實驗、普通生態學及實驗、生物統計學等。
【生物技術專業】 本科,學制4年,2006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根據云南省生物產業發展方向,生物技術專業將醫藥生物技術和發酵與釀造兩個方向作為專業發展的主方向,培養具備一定人文與科學素養,具有紮實的生物技術專業理論基礎,較強的實驗技能、實踐動手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在醫藥、食品、農、林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套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生物化學及實驗、普通生物學及實驗、微生物學及實驗、細胞生物學及實驗、遺傳學及實驗、植物生理學及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實驗、細胞工程及實驗、發酵與酶工程及實驗等。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 本科,學制4年,校級特色專業,2005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培養專業基礎理論紮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一定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具備農業設施的設計與建造、環境調控、農業園區規劃、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在科教、產業與管理等領域和部門從事現代設施農業的科研與教學、工程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溫室設計與製圖、設施農業環境工程學、設施作物栽培學和無土栽培學等。
【農學專業】 本科,學制4年,2008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人文與科學素養,具有作物栽培、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耕作、農業生態、農業推廣、種子科學與技術和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紮實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生產實踐技能。並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培養能在農業生產企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套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遺傳學、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種子學、田間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土壤肥料學通論、農業生態學、耕作學等。
【植物保護專業】 本科,學制4年,2013年9月開始招生。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植物病蟲害的鑑定和診斷、病蟲害發生規律、化學農藥的理化性質、作用機制和農藥殘留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植物病蟲害的診斷技術、測報技術、農藥劑型特點和使用方法。能夠勝任在農業、林業、園藝、園林、植物檢疫、環保、糧食儲藏與食品安全等部門和行業從事與植物保護相關的科研、教學、技術推廣、農藥生產加工、經營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學、遺傳學和田間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