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8年8月中國醫科院官網顯示,中國醫科院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28人,“千人計畫”人選1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5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5人,國家級和部委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其中3人為學科評議組組長),在崗博士生導師654人,碩士生導師845人。
科研部門
據2018年8月中國醫科院官網顯示,中國醫科院擁有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部門開放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個其他省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
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 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 | |
| | |
衛生部天然藥物合成實驗室 | 衛生部內分泌實驗室 | |
衛生部微循環實驗室 | 衛生部心血管藥物臨床研究實驗室 | 衛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醫學研究實驗室 |
| 教育部中藥現代化研究實驗室 | 教育部心血管病相關基因與臨床研究實驗室 |
|
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 |
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研究所 |
|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 | |
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 | |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 |
| 中國醫學科學院微循環研究所 |
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 |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
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 |
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 | |
設施資源
中國醫科院高性能計算平台採用IBM具有自主產權的HPS(High Peformance Switch)交換網路,頻寬可達4GB/s ,198顆CPU(power5)、216顆IA CPU,20TB光纖存儲;採用穩定的、高性能的 Cluster 1600 Unix 平台;該平台配置有46個計算節點,1個登錄節點和2個I/O節點,可滿足高通量高性能並行計算套用的需要,實際運算能力速度可達每秒3.68萬億次浮點結果,並根據已有的高性能計算環境提供生命科學軟體平台的集成設計、集成實施、和性能最佳化的的生命科學研究平台。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擁有館藏275萬餘冊、外文醫學期刊6900餘種(其中紙質期刊3600餘種)、中文醫學期刊1400餘種、網路資料庫和光碟資料庫84種、研究生論文10000餘冊,還藏有1000餘部中醫古籍、1000餘種外文醫學史專著和2萬餘冊WHO系列出版物等特色資源;先後研發了《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建成一站式醫學信息服務、公眾健康知識服務等系列平台,承擔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工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8年8月中國醫科院官網顯示,中國醫科院“十一五”期間,承擔各類科研項目總計6367項,累計獲科研項目資助額達22.1億,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資助金額占61%;累計獲各類科技獎勵成果199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24項;累計獲準專利215項,新藥證書7項;累計發表SCI論文3877篇,位居中國醫學院校之首。
學術期刊
《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美國生物醫學文獻在線上資料庫(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 MEDLARS/PubMed)及其《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 IM)、荷蘭醫學文摘資料庫 (EMBASE)、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増補文摘》光碟資料庫(ExtraMED)、俄羅斯《文摘雜誌》(Рефсратнвньй Журнал,,РЖAJ)及波蘭《哥百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IC)收錄期刊。
《中國醫藥導報》: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檢索分析資料庫收錄期刊、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收錄期刊,是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的允許發布處方藥的醫學、藥學專業刊物。
《中國循環》:中文核心期刊、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收錄期刊。
《中華血液學》:《CA》、《Index Medicus/Medline》、《Biological Abstracts》、《Medline Exp-ress》、《CBMdisc》收錄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8年8月中國醫科院官網顯示,中國醫科院擁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專業點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三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點: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
二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點:動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放射醫學、比較醫學、內科學(心血管病)內科學(血液病)、內科學(呼吸系病)、內科學(消化系病)、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內科學(腎病)、內科學(風濕病)、內科學(傳染病)、兒科學、神經病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外科學(普外)、外科學(骨外)、外科學(泌尿外)、外科學(胸心外)、外科學(神外)、外科學(整形)、婦產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麻醉學、急診醫學、圍術期醫學、變態反應學、重症醫學、心理醫學、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輸血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護理學、基礎護理學、臨床護理學、社區護理學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專業點:口腔醫學、中藥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
二級學科碩士專業授權點:科學技術哲學、高原醫學、口腔臨床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生物製品學、中藥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情報學
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點:內科學、兒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運動醫學、麻醉學、急診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工程碩士(生物醫學工程)、內科學、兒科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運動醫學、麻醉學、急診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全科醫學、臨床病理學、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護理、藥學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藥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婦產科學、腫瘤學、麻醉學、內科學
三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外科學(胸心外)、外科學(骨外)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外科學(普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藥用植物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神經病學、眼科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轉化醫學
三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外科學(普外)
博士後流動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學
教學建設
據2018年8月中國醫科院官網顯示,中國醫科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達3100餘人。
據2018年8月中國醫科院官網顯示,中國醫科院畢業研究生達13000餘人,授予碩士學位5400餘人、博士學位4600餘人。
合作交流
院校十分重視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與數十個國家(或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科研、教育、醫療領域的合作關係,有200餘名國外專家學者被授予名譽教授或
客座教授,其中包括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經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分別授予馬爾他共和國前總統文森特?塔博恩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前主席
布坎南、施瓦茨名譽醫學博士學位。美國前總統
柯林頓、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
李鐘郁先生都曾到院校訪問交流。自1985年以來,我校相繼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美國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
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醫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協定,彼此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床學習。經國家教育部批准,1993年起學校可自行接收政府計畫外自費留學生,1997年起又獲準招收我國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學生來校學習。目前,院校已成為國際醫學科學研究組織正式成員單位。 在2002年教育部、衛生部簽署共建協定的基礎上,在國務院領導同志和教育部、衛生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2006年9月,我校與
清華大學實行緊密合作辦學,可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為第二名稱,學校仍為獨立法人單位,並進入“211”和“985”工程建設行列。兩校強強聯合辦學,共同探求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創新模式。
2017年12月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與牛津大學合作成立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研究所(CAMS Oxford Institute),是在中國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個醫學研究所,旨在推動對疾病的認識和研究新的療法,同時依託研究所吸收中國最好的醫學生加入,培養一流人才。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研究所將聚焦醫學科技創新前沿交叉領域,攜手解決中英兩國乃至全球面臨的重大醫學與健康問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新的篇章。
現任領導
王 辰 院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李國勤 黨委書記、副院校長
姚龍山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鄭忠偉 副院校長
王雲峰 黨委副書記
張 勤 副院校長院校機關黨委副書記
張抒揚 副院校長
張 學 副院校長
校徽校歌
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校徽創意說明
院校徽章為璧形,寓意為中西合璧,其綠色和白色象徵生命的常新與永恆。徽章的內容為盾牌、殿堂、長卷、訓辭和院校中英文名稱。徽章上方的“協和盾牌”象徵抵禦疾病、護佑生命。其中蛇杖源於希臘傳說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風神
赫耳墨斯神杖。這是國際公認的醫用標誌。其造型取自校名中的“和”,與“U”形盾邊中西互補、內外成趣。蛇杖下是翻開的書本,寓意為開卷有益,其左右記載的“1917”、“1956”分別是校奠基和院命名的時間。盾徽既可做為正徽--璧徽的組成部分在正式場合使用,也可做為副微獨立使用於平時。院校徽章從整體上體現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團結奮進的精神。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麥克林 (Franklin C.Mclean) | 1918-1919 |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
胡恆德 (Henry S.Houghton) | 1920-1928 1938-1942 |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
顧臨 (Roger S.Greene) | 1928-1938 |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代理校長 |
劉瑞恆 | 1929-1938 |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
李宗恩 | 1949-1957 |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
歷任院校長
沈其震 | 1956-1958 | 院長,著名醫學專家,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黃家駟 | 1958-1983 | 院長、校長,著名胸外科專家,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吳階平 | 1983-1984 | 院長、校長,著名泌尿外科專家,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顧方舟 | 1984-1992 | 院長、校長,著名病毒學教授, 六十年代初成功研製脊髓灰質炎口服活疫苗 |
巴德年 | 1992-2001 | 院長、校長,著名免疫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劉德培 | 2001-2011 | 院長、校長,著名醫學分子生物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曾益新 | 2011.8-2015.12 | 校長,著名腫瘤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曹雪濤 | 2011.8-2017.12 | 院長、校長,著名免疫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