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研究方向,經歷,在研課題,發表論文,獲獎及榮譽,
研究方向
從事靈長類生物學 生殖發育生物學研究。
經歷
1969年2月1日參加工作。
1982年畢業於雲大動物學專業,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作。
1982年-2012年,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助理、所長。
1985-1987年赴美國俄勒崗靈長類研究中心和華盛頓史密研究院從事神經生殖內分泌和胚胎移殖研究。
1987-1989年到美國Oregon靈長類研究中心和Smisonia研究院學習;
1995-1996,1997年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動物醫學與生物化學系客座教授。96年與威斯康星靈長類研究中心在昆明動物研究所共建了中--美靈長類生物學聯合實驗室, 為該實驗室中方主任,以及中科院與雲南省共建“雲南省動物生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0年10月29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訊息,季維智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日前成功培育出中國首例轉基因獼猴。這一研究成果標誌著中國科學家在非人靈長類轉基因動物研究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未來人類重大疾病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項研究已於10月12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此前,國際上僅有美國、日本科學家成功獲得轉基因猴模型。
2015年7月2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在靈長類多能幹細胞的全能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在世界上證明靈長類胚胎幹細胞能夠產生嵌合體猴。本次研究由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季維智帶領的研究團隊和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昆明理工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陳永昌教授和牛昱宇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該研究為建立人類特定疾病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以及治療方案的探索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非人靈長類在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學上與人類非常相似,是研究人類疾病和開發治療策略的重要模型。建立真正的多能幹細胞並實現嵌合體動物,將在靈長類幹細胞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17年2月24日, 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為第一及通訊作者單位線上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譚韜、季維智課題組、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高飛課題組,以及同濟大學孫毅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De novo DNA methylation during monkey pre-implantation embryogenesis”。論文首次揭示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著床前胚胎髮育中的DNA再甲基化過程,並表明DNA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的時空特異性表達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潛在機制。該工作修正了之前一直認為的哺乳動物早期著床前胚胎髮育只存在去甲基化過程而不存在再甲基化過程的認識。該項研究為重新認識靈長類早期胚胎髮育的DNA甲基化重編程及生殖受精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7年5月18日,國際頂級期刊Cell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季維智、陳永昌團隊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孫毅團隊合作運用TALEN技術開展瑞特綜合徵(Rett syndrome,RTT)食蟹猴模型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論文的題目為“Modeling Rett Syndrome Using TALEN-Edited MECP2 Mutant CynomolgusMonkeys”。為建立RTT猴模型,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和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從2012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於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編輯了靈長類MECP2基因。本次研究是首次利用非人靈長類對RTT從行為模式、病理髮生及其機制進行的較系統研究,不僅證明非人靈長類在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上較嚙齒類有無法比擬的優勢,而且對未來更深入地開展RTT發病機理研究和治療將產生深刻影響。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季維智教授現任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生物醫學動物模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動物重點實驗室理事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靈長類專業委員會和保護圈繁殖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國生殖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成員及《動物學研究》、《獸類學報》、《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生物多樣性》編委等職。
季維智教授長期從事靈長類生殖生物學研究,圍繞靈長類早期胚胎髮育調控,幹細胞多能性和人類疾病的猴模型及致病機理等科學問題,形成了從體外受精、胚胎早期發育、基因編輯以及幹細胞等系統研究體系,在靈長類生殖和發育的分子機制,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調控等方面都有新發現。率先在基因編輯靈長類動物模型取得重大突破,並利用猴模型解決了其它動物模型無法回答的問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猴胚胎幹細胞嵌合體,證明了靈長類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其系列研究成果為中國靈長類研究的國際化並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發揮了重要作用。
季維智教授具有系統紮實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較高的英語水平,較強的事業心。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首次發現了獼猴體內促性腺激素和孕硐的晝夜分泌節律等新現象,證明並提出了體內阿片類系統參與這種調節的新觀點。提出了獼猴受精卵的分化可能與FSH有關,所建立的獼猴半透明帶分析系統(HZA)為深入研究頂體反應提供了可能;同時建立和改進了一些生殖工程技術,並注意把這些新技術套用於保護生物學和家畜的品種改良;研究中特別注意微觀和巨觀的有機結合,利用生殖生物學工程新技術首次將我國特有珍稀動物藏獼猴的精液凍存成功;並推動創建了我國第一個保護生物學研究中心和中、美靈長類生物學聯合實驗室;溝通和建立了與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聯繫,爭取到國際有關組織的大額經費支持;多次成功地主持和承辦了國際、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學術研討會,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反響,為中科院昆明研究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和貢獻。
從事生殖發育生物學研究。以非人靈長類為模式動物進行卵母細胞的成熟調控機制, 胚胎的早期發育分化以及相關生殖生物技術,如生殖細胞(卵、精子和胚胎)的凍存, 胚胎移植,動物克隆和靈長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率先在國際上建立了獼猴卵成熟的無血清培養體系,並發現激素、能量物質和生殖周期對卵成熟和胚胎早期發育的影響。卵成熟和受精卵發育過程中核與質的相互作用——再程式化(Reprogram)機制為研究重點。此外, 積極倡導和發展保護生物學的新的學科增長點, 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合作共同培養營養生態學博士研究生。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SCI論文50餘篇。其中已有很多被列入國際權威文獻索引。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活委員會(IUCN/SSC)靈長類專家組,圈養保護繁殖專家組委員,中國實驗動物學會靈長類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生殖生物學會理事, 《獸類學報》,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動物學研究》編委等, 已招收培養博士生12人, 碩士生12人。
在研課題
1)動物克隆胚細胞核質關係(“973”二級項目)
2)動物克隆與轉基因動物 (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
3)非人靈長類精液冷凍儲存和精子受精能力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4)人胚胎幹細胞建系的研究 (雲南省重點基金課題)
5)熱帶亞熱帶良種牛胚胎生物工程產業化示範項目(國家計委)
發表論文
1. Zheng P, Si W, Bavister BD, Yang JF, Ding CH, Ji WZ 2003 17-b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improve in vitro cytoplasmic maturation of oocytes from unstimulated prepubertal and adult rhesus monkeys. Human Reproduction (Accepted).
2. Li YH, Si W, Zhang XZ, Dinnyes A, Ji WZ, 2003 Effect of amino acids on cryopreservation of cynomolgus monkey (Macaca fascicularis) sperm. Am. J. Primatol.59: 159-165.
3. Ma J, Wang H, Su L, Ji WZ. 2002 Inhibition of endogenous gene expresison by dsRNA and it's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2(11):1125-1131.
4. Ma J, Zhou HL, Su L, Ji WZ 2002 Effects of exogenous double-stranded RNA on the basonuclin gene expression in mouse oocyt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45: 593-603.
5. Zheng P, Bavister BD, Ji WZ 2002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for maturation of rhesus monkey (Macaca mulatta) oocytes in culture. Reproduction 124:515-522.
6. Li XL, Su L, Li YH, Ji WZ Dinnyes A 2002 Vitrification of Yunnan yellow cattle ooctes: work in progress. Theriogenology 58, 1253-1260.
7. He YM, Pei YJ, Zou RJ, Ji WZ 2001 Changes of urinary conjugates and gonadotropin excretion in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pregnancy in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ieti). Am. J. Primatol. 55: 223-232.
8. Zheng P, Wang H, Bavister BD, Ji WZ. 2001 Maturation of rhesus monkey oocytes in chemically defined culture media and their functional assessment by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development. Human Reprod. 16:300-305.
9. Zheng P, Bavister BD, Ji WZ. 2001 Glucose is a necessary energy substrate and sufficient to support cytoplasmic maturation of oocytes from unstimulated adult rhesus monkeys. Mol. Reprod. Develop 58:348-355.
10. Si W, Tang XH, He XC, Zheng P, Bavister BD, Ji WZ, 2000 Cryopreservation of rhesus monkey (Macaca mulatta) spermatozoa and their functional assessment by in vitro fertilization. Cryobiology 41:232-240.
11. Ji WZ, Bavister BD. 2000 The zona-free embryo development from one cell to blastocyst in hamster. Theriogeology. 54:827-834.
12. Zhou HL, McKiernan SH, Ji WZ, Bavister BD. 2000 Effect of antibiotics on hamster 1-cell embryo development in vitro. Theriogeology. 54:999-1006.
13. Zheng P, Si W, Wang H, Zou RJ, Bavister BD, Ji WZ. 2001 Effect of age and breeding season on the developmental capacity of oocytes from unstimulated and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stimulated rhesus monkeys. Biol. Reprod. 64: 1417-1421.
獲獎及榮譽
2001年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2004年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
2008年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