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鄉

建寧鄉

建寧鄉位於山西省高平市東北,政府駐建北村。距市區20公里,東臨陵川縣禮義鎮沙河村,南與北詩鎮長畛村(原擁萬鄉長畛村)接壤,西與陳區鎮大山、黑土坡、石堂會、關家等村相連,北臨長治縣西火鎮南掌村。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面積約33.09平方公里。轄20個村民委員會,21個自然村,64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8296人(2017年)。1961年稱作建寧人民公社,1984年稱作建寧鄉。2016年12月9日建北村入選中國第四批傳統村落;2016年12月15日郭莊村、張家村、建北村、苟家村、東廟村等五個村莊入選中國第一批綠色村莊;2017年1月19日建北村被評選為山西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2018年12月10日建南村、李家河村、郭莊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寧鄉
  • 外文名稱:Jianning Township
  • 別名:高平的哈爾濱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
  • 下轄地區:建北、建南等20個村莊
  • 政府駐地:建北村
  • 電話區號:0356
  • 郵政區碼:048403
  • 地理位置:山西省高平市
  • 面積:33.09平方公里
  • 人口:18296人(2017年)
  • 方言:晉語
  • 氣候條件:冬寒夏熱、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濟瀆廟、千佛碑、智積寺、宣聖廟
  • 機場:距離山西長治機場55公里
  • 火車站:距離高平火車站27公里
  • 車牌代碼:晉E
  • 基層站所:文化站、派出所
  • 特色飲食:十大碗、紅絲菜、漿水菜
  • 歷史人物:郭東、申良
  • 非物質遺產:上黨梆子、八音會
地理環境,人口情況,山嶽河川,歷史沿革,村名典故,古建文物,傳統文化,歷史事件,故事傳說,歷史人物,革命人物,當代地方名人,當代在外傑出人士,飲食文化,古鎮新貌,參考文獻,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地理區位
建寧鄉地理坐標為北緯35°50′25.04″,東經113°6′23.87″,海拔1000~1391米。
建寧鄉政府駐地衛星地圖建寧鄉政府駐地衛星地圖
地形地貌
南有翠屏山和鳳頭山,北有金泉山,西有南魚仙山和北魚仙山,三面環山。
氣候特徵
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季風強盛,雨熱同季,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18℃,年平均氣溫9℃;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降雨量550~600毫米;無霜期165天。
交通條件
S331省道坪曲線東西橫穿,縣道董建公路南北縱貫,柏油馬路鄉道貫通所有村莊。現開通往返高平、晉城及長治的直達長途班車,交通十分便利。
(1)S331省道坪曲線:初名沁輝公路。西起沁水,過境建寧鄉通往陵川直至河南輝縣。1973年建成開放交通,現升級為省級瀝青公路,路面寬度12米,設計時速為60km/h。
(2)董建公路:南起北詩鎮董莊村,北至蘇莊村,途徑北詩、建寧兩個鄉鎮的7個自然村。1983年建成開放交通,全長19公里,寬7.5米,現升級為縣級瀝青公路。
(3)曹家至蔭西路連線道:南起建寧鄉曹家村,北與長治縣蔭西(蔭城鎮至西火鎮)旅遊公路丁字相接。全路段為縣級瀝青公路,為建寧鄉去往長治市的北通道。

人口情況

常住人口18296人(2017年)。
建南、建北、北社、郭莊、府底等村為人口大村。
姓氏140個,人口前十位的姓氏為:①李,約2000人;②郭,約2000人;③張,約1700人;④王,約1500人;⑤姬,約1200人;⑥秦,約800人;⑦牛,約700人;⑧蘇,約600人;⑨劉,約500人;⑩申,約500人。
另有一些冷僻姓氏,如、桑、尚、郎、、悅、、涉、連、委、、廉、原、、晉、僧、池、、平、關、耿、邢、陽、葛、樊、栗、傅、仁、蘆、、鞏、、祝、元、和等。

山嶽河川

1、遇仙山
又稱魚仙山,位於建寧鄉的西部,為建寧和陳區兩鄉鎮的界山。南北走向,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4.5平方公里。東起建寧,西至迪陽、石堂會,北起東窯頭,南至省道坪曲線。南、北遇仙山兩座山峰海拔分別為1209米、1211.3米。山巔有陳區鎮大山村石堂會石窟,山之南有㞼陽書院遺址,山之東麓有建北村佛興寺。
又稱臥雲山、關嶺山、秦嶺、九江頂,位於張家村北部,為高平市與長治縣兩地界山。東起長治縣西火鎮南掌,西連陳區鎮龍王山,主峰寶應山海拔1391.1米,為高平第一高峰。山之東麓有陵川縣禮義鎮寶應寺(清末稱臥雲庵、當地人稱寶龍寺)。
3、翠屏山
當地人稱南山,位於建南村南嶺上,山之巔有建南村濟瀆廟。
山名源自建寧一個名叫申翠屏的女子,申翠屏的父親叫申良,申良的啟蒙老師叫郭峻,郭峻的妻子為田氏,郭峻的兒子叫郭紹芳,郭紹芳的妻子叫申翠屏,郭紹芳的兒子叫郭東。
據傳說,明代官員申良的啟蒙老師郭峻英年早逝,師母田氏孤苦撫養幼兒郭紹芳,受盡繼姑(郭峻之繼母)的百般欺壓凌辱。申良看到師母一家孤苦無助,就經常幫助師母一家老小。念及恩師情誼,將幼女申翠屏許配給郭紹芳,以延續郭家的香火。郭紹芳與申翠屏成年後結成連理,之後生下了郭東。未成想,郭紹芳也是英年早逝,申翠屏含辛茹苦將郭東養育成人,終身未曾改嫁,直至九十二歲而終。《高平縣誌》記載,申氏與婆婆田氏為建寧古鎮有名的貞潔孝婦,後世為了紀念申翠屏,將南山改稱為翠屏山。
4、鳳頭山
又稱鳳山、鳳崗、南山,位於蘇莊村和郭莊村的南部,為建寧鄉與北詩鎮的界山,山之南麓有北詩鎮瘟神廟。
5、紗帽山
位於曹家村和荒窩村北部,丹河支流東大的發源於此山。
6、東大河
又稱蒲河,《高平縣誌》記載,“最東之水曰蒲河,出於東北之紗帽山“。
東大河上游建有曹家村八保水庫和三八水庫,河水出建寧流入陵川縣禮義鎮,又從擁萬鄉寨平村折入高平境,經石末牛莊兩鄉折入晉城匯入丹河。高平境內長33公里,河床寬5.35米,流域面積121.76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58萬立方米。
7、其他水利樞紐
(1)八保水庫:位於曹家村西北0.5公里處,屬小型控制性水庫。1958年大躍進年代修建,當時有八個村子參加建設,取八村保水、用水之意,定名八保水庫。大壩全長60米,高12米,頂寬3米,最大蓄水量5000立方米,水面面積1000平方米,汛期平均水深5米。
(2)三八水庫:位於曹家村東北0.5公里處,屬冬季性小型攔洪蓄水工程。1959年3月8日動工,也為了發揚婦女半邊天的作用,定名為三八水庫。大壩全長100米,高15米,寬10米,最大蓄水量10000立方米。
(3)何家水庫:位於何家村北0.5公里的何家河上游,屬於小型控制性工程。1958年4月動工,大壩全長90米,高12米,寬3米,總庫容量為3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1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8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1平方公里。
(4)北社潛流:位於北社村南、建寧東大河的西岸,為建寧村和北社村重要的農田灌溉蓄水設施。長約150米,寬約20米,潛流水域面積3000平方米,現已乾涸損毀。

歷史沿革

關於建寧鄉的歷史,有文化遺址石刻碑記以及文獻記載為證。
(一)文化遺址石刻碑記
1、建寧遺址,位於建寧村西側台地,晉城市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舊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戰國時期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兩千多年。
2、東廟村遺址,位於東廟村北側高地,高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四千年。
3、長平之戰爐灶遺址,位於西溝村東側關嶺山。年代為長平之戰時期(公元前260年),距今2275年。
4、千佛造像碑,位於建南村智積寺山門外西側,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雕鑿年代為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距今1519年。
5、祥符元寶古錢幣,1985年出土於建寧村。祥符通寶為北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鑄造,距今約一千年。
6、政和通寶古錢幣,1999年出土於建北村。政和通寶為北宋徽宗趙佶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鑄造,距今約九百年。
(二)文獻記載
同治六年(1867年)《高平縣誌》記載,“高華府,縣東建寧鎮,唐高宗開府於此,開元初廢。省志曰考,唐高華府,在晉州,居府兵地,澤州五府,丹川、永固、安平、沁水、白澗,不名高華也。今里近建寧,猶曰府下,蓋亦相沿而誤”。據此推算,可上溯至唐高宗李治時期,距今1300多年。但縣誌明確澄清此前的歷史記載有誤,故不可採信。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寧里重修文廟碑》記載,建寧文廟“肇創於宋治平丙午,時明道先生移令晉城,諸鄉皆設校館。暇則親至招父老與之語,又親為兒童正句讀,此鄉圖所為有廟也”。宋治平丙午為1066年,建寧文廟創修至今已952年;加之前述建寧村出土的北宋祥符年間古錢幣,可推算建寧村至少有一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可謂歷史悠久的千年鄉村聚落
1、宋代時期(960年1279年)
(1)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
1)960年~996年,建寧區域屬於昭德軍澤州高平縣,區域內零星分布有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王家河、吳家垛幾個散戶姓氏小村,可謂建寧村的雛形。
2)997年~1127年,屬於河東路澤州高平縣。1066年創修文廟,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王家河、吳家垛等村人民聚集文廟接受啟蒙教育。
(2)南宋時期(1127年~1279年)
該段時期,南宋疆域在河南光州、湖北襄州以南,金朝疆域在河南光州、湖北襄州以北。整個山西省域歸金朝管轄,建寧區域為金朝所管轄。
2、金代時期(1115年~1234年)
該段時期,與南宋、西夏、西遼、大理等割據政權並存。
(1)1128年~1217年,屬於河東南路澤州高平縣。
(2)1218年~1223年,屬於河東南路孟州高平縣。
(3)1224年~1234年,屬於忠昌軍高平縣。
3、大蒙古帝國時代(1206年~1271年)
該段時期為蒙古帝國征伐時代,建寧區域延續金代建制,屬於忠昌軍高平縣。
4、元代時期(1271年~1368年)
(1)1271年~1276年,建寧區域無大變化,仍延續金代建制,隸屬於忠昌軍高平縣。
(2)1276年~1304年,屬於中書省平陽路澤州高平縣。此段時期,建寧區域的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等六個小村莊合併成一個大村,起名“建安村”,後改稱“建寧村”。
(3)1305年~1368年,屬於中書省晉寧路澤州高平縣。建寧村逐漸發展成為高平縣東北部的商貿小城鎮,始稱“建寧鎮”。
5、明代時期(1368年~1644年)
(1)1368年~1375年,延續元代建制,隸屬於中書省晉寧路澤州高平縣。
(2)1376年~1644年,屬於山西布政司冀南道澤州高平縣。建寧鎮民眾向村外遷徙繁衍生息,逐漸形成郭莊、府底、北社、蘇莊、荒窩等大小村莊。
6、清代時期(1644年~1911年)
(1)1644年~1727年,屬於山西布政司冀寧道澤州高平縣。
(2)1728年~1874年,屬於山西布政司冀寧道澤州高平縣。雍正六年實行里甲制,高平縣劃分為161里,建寧區域包括建寧東里、建寧西里、建寧南里、建寧北里、建寧中里、府下東里及府下西里等七個里甲。
(3)1875年~1911年,隸屬於山西省冀寧道澤州府高平縣。光緒元年,高平縣撤併里甲,改設30個都,管轄88個裡甲。建寧區域歸高平第五都和第六都管轄,下分三個里甲(府下里、建寧前里、建寧后里)。府下里轄郭莊村、東府底村(今屬府底村)、西府底村(今屬府底村)、蘇莊村等4個村莊;建寧前里轄李家河村、黃窯村(今荒窩村)、王家村、何家村、張家村、東吳家村(今屬吳家村)、程家河村、馬嶺村、西圪套村(今屬西溝村)、苟家村、西吳家村(今屬程家河村)、西溝村等13個村莊;建寧后里轄建寧鎮(今建北、建南兩村)、東神頭村(今東廟村)、曹家村、北社村、小軒村(今筱川村)、馮莊村等6個村莊,合計23個村莊。
這個時期,建寧鎮與寺莊鎮馬村鎮野川鎮米山鎮河西鎮、徘徊鎮(今三甲鎮徘徊村)、換馬鎮(今神農鎮換馬村)、周纂鎮(今馬村鎮大周村)、唐安鎮(今馬村鎮唐安村)、丁壁鎮(今河西鎮丁壁村)並稱為清代高平縣十一大名鎮。
7、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
(1)1912年~1918年,屬於山西省冀寧道高平縣第五區(區公所駐陳區),轄建寧、程家河、東廟等三個主村及十幾個副村。
(2)1919年~1933年,屬於冀寧道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轄建寧村、程家河村、東廟村等三個編村。
(3)1934年~1937年,屬於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
(4)1937年~1940年,屬於第五行政專員公署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
(5)1940年~1941年,屬於第五行政專員公署高平縣第二區(駐三甲)。
(6)1941年~1943年,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專區高平縣第三區(駐陳區)。
(7)1943年7月~1943年10月,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二專區建寧縣(駐建寧村北街)。建寧縣轄三甲鎮、神農鎮、陳區鎮、建寧鄉,陵川縣沙河村楊村、司家河,長子縣色頭,長治縣西火、南宋、蔭城、八義等地。1943年7月,中共太岳二地委、二專署在建寧村北街昌茂恆和忠義恆建立建寧縣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10月奉命撤消。
(8)1943年11月~1945年,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八專區陵高縣路北辦事處第四區(駐陳區)。
(9)1945年~1947年,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四專區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
(10)1947年~1948年,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四專區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轄建寧、府底、郭莊、李家河、荒窩、西溝、北社等七個行政村。
(11)1948年~1949年8月19日,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三專區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
8、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至今)
(1)1949年~1953年,屬於山西省長治專區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
(2)1953年~1955年,屬於長治專區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下設建寧鄉、程家河鄉、北社鄉、郭莊鄉等四個鄉,四鄉管轄十餘自然村。
(3)1956年~1958年,屬於長治專區高平縣,轄建寧、府底、蘇莊、郭莊、西溝、東廟、荒窩、程家河、曹家、馮莊、苟家、北社等12個農業合作社。1956年高平縣域開展鄉鎮撤併工作,建寧四鄉合併,稱作建寧鄉(駐建寧村北街)。
(4)1958年3月10日~1958年11月,1958年3月10日東廟併入建寧,蘇莊併入郭莊,荒窩併入何家;1958年8月建寧鄉改稱幸福人民公社(建寧片);1958年10月,改稱建寧生產大隊,屬於山西省長治專區高平紅旗人民公社;1958年11月3日,改稱建寧管理區(駐建寧村北街),屬於晉東南專區高平人民公社,轄建寧、府底、郭莊、西溝、程家河、曹家、馮莊、何家、北社等9個生產大隊。
(5)1958年~1961年,屬於晉東南專區高平人民公社,建寧管理區改稱建寧工作區(駐建寧村北街),轄建寧、府底、郭莊、西溝、程家河、曹家、何家、北社等8個管理區。
(6)1961年~1961年7月9日,屬於晉東南專區高平縣,建寧工作區改稱建寧人民公社(駐建寧村北街),轄建寧、府底、蘇莊、郭莊、西溝、何家、程家河、曹家、馮莊、北社等10個生產大隊。
(7)1961年7月9日~1967年,屬於晉東南專區高平縣。1962年1月1日建寧生產大隊分成建南、建北兩個生產大隊,建寧公社駐建北村,轄建南、建北、東廟、府底、蘇莊、郭莊、西溝、何家、程家河、曹家、馮莊、北社等12個生產大隊。
(8)1967年~1970年,屬於晉東南地區高平縣,轄建南、建北等12個生產大隊。
(9)1970年~1978年6月,屬於晉東南地區革命委員會高平縣,轄建南、建北等12個生產大隊。
(10)1978年6月~1984年5月25日,屬於晉東南地區高平縣,轄建北、建南、郭莊、蘇莊、府底、東廟、北社、曹家、馮莊、馬嶺、荒窩、張家、王家、吳家、何家、李家河、程家河、苟家、西溝等19個生產大隊。
(11)1984年5月25日~1985年4月30日,屬於晉東南地區高平縣,轄建北、建南、郭莊、蘇莊、府底、東廟、北社、曹家、馮莊、馬嶺、荒窩、張家、王家、吳家、何家、李家河、程家河、苟家、西溝等19個村民委員會。1984年5月25日撤消建寧人民公社,改稱建寧鄉,同時生產大隊改作村民委員會。
(12)1985年4月30日~1993年5月12日,屬於晉城市高平縣,增設小川村,轄建村、建南、郭莊、蘇莊、府底、東廟、北社、曹家、馮莊、馬嶺、荒窩、張家、王家、吳家、何家、李家河、程家河、苟家、西溝、小川等20個村委。
(13)1993年5月12日至今,屬於高平市,轄前述20個村委,21個自然村,除西溝村委轄西溝、西圪套兩個自然村外,其餘皆為獨立村委,小川村後改為筱川村。

村名典故

1、建寧村:又稱建安村。金末元初時期,全國兵荒馬亂,建寧區域的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王家河、吳家垛等六個姓氏小村深感村小勢弱,很不安寧,便合併成為一個大村,起名“建安村”,意為同心協力,建設安寧之村,又將“安”字引伸為“寧”字,改稱“建寧村”。
(1)元末明初至清末,建寧村改設建寧鎮;
(2)民國時期改稱建寧村,1943年7月至1943年10月在建寧村北街(今建北村)設建寧縣抗日民主政府 ;
(3)1958年,改稱建寧生產大隊;
(4)1962年,建寧生產大隊以橋河(現橋河街)和西街為界一分為二,界線以北稱作建北生產大隊,界線以南稱作建南生產大隊,建寧村至此正式分為建北、建南兩個村莊。
(5)2016年11月8日,建北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開啟建寧鄉申報中國傳統村落的先河。
2、府底村:初名府下,由東府底、西府底、紅崖底三片組成,合稱府底村。縣誌記載,“高華府,縣東建寧鎮,唐高宗開府於此,開元初廢。今里近建寧,猶曰府下“,後演變為府底。
3、筱川村:先後叫筱雲、小軒、小玄、小川。因低處平川,地理條件優越,更名為小川,後又更名為筱川村。
4、東廟村:初名東神頭。位於建寧村東面,村中有一座玉皇廟,傳說玉皇為眾神之首,故名東神頭。後廟宇擴大、神像增多,改稱東廟村。
5、西溝村:位於金泉山西側山麓的一條溝內,故名西溝村。今轄西溝、西圪套兩個自然村,村中有兩座古建築(清涼閣和玉皇廟),還有清代康熙五十三年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胤禛)書贈的一方“如來禪”匾額,村東金泉山建有寶應寺。
6、馬嶺村:傳說500多年前,高平大饑荒,斗米值千錢,民相互易子而食。餓殍遍野,腐臭之氣聞數里,司牧收屍埋於城北里,為萬人坑。為了活命,高平縣陳區鎮姬興莊姬氏三兄弟,一路向東走來,邊走邊尋找,走到馬嶺村嶺上,看到土地比較遼闊,就決定在此定居。定居初始,在青石溝(有舊井、舊碾、舊窯),後移到現址。因本村有嶺上、北嶺、南嶺,北嶺溝,青石溝、安上溝、荒地溝、南溝、石子坡,即五溝夾兩嶺,一嶺連一坡,很像兩個馬耳朵,故起名馬耳嶺,後更名為馬嶺村。
7、荒窩村:先後叫九嶺崗、瓦子坡、郭家莊、黃窯、荒窩。郭東後裔自清代時期遷到荒窩開建煉鐵方爐,打制鐵器,經營鐵貨生意,最初取名郭家莊。另據傳說,明朝末年郭家莊的一個紅頭老太婆,在關嶺山搶劫了皇糧,朝廷派兵就把村莊燒掉了,倖存的民眾隱藏在黃沙溝內建窯居住,改名黃窯村。又因這裡地勢低洼,荒草遍地,更名為荒窩村。
8、曹家村:初名槽家溝。村子坐落在一個形狀像牛槽的山溝里,故名槽家溝。因”槽“字不雅,改名曹家村,並非曹姓建村,該村也沒有一個曹姓人員居住。
9、北社村:初名北(shè)。村北有一座土地廟叫北厙,故名。古代人們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稱為社,也因厙與社同音,厙字冷僻,改為北社(由底北社和上北社組成)。
10、其餘村莊:馮莊、吳家、程家河、李家河、苟家、何家、郭莊、蘇莊、張家、王家等村以最先遷入的姓氏或人口大姓起名。

古建文物

建寧鄉文化底蘊深厚,宗教文化遺蹟較多,宋元明清古建築皆有留存。現存大量古寺廟插花院落、兩層式四合大院、祠堂、影壁、牌坊、磚雕、木雕、碑碣文化遺址
(一)主要古建築和文物
1、建北村:
宣聖廟、三官廟、關帝廟、藥王廟、八百年老槐樹、佛興寺、觀音堂、佛爺洞、眼光廟、山神廟、佛壇廟、陳家大院、張家大院、夏家大院、戲房院、辛家大院、辛家院、李家院、趙家大院、司家大院、建寧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昌茂恆、忠義恆)、三皇廟遺址
2、建南村:
濟瀆廟、智積寺、千佛造像碑、大王廟、西館、“建寧鎮”匾額、關帝廟、孔夫子廟、姬家大院及祠堂牌坊、張端仁家族大院、郭東家族大院及汥陽池、李家大院、郭家四合院、劉家大院(油坊)、成家大院、牛家庭院、王家大院、白衣閣、申家大院、棋盤院、釘店院、建寧事件舊址(鹽店)、珍珠巷、建寧明清古街、建寧遺址、申良墓碑、郭東墓碑
3、郭莊村:
關帝廟、佛堂、奶奶廟、土地廟、牛王廟、三教堂、佛殿、七佛殿、松泉寺、韋陀廟、大王廟、三農閣、祖師廟、龍王廟、閻王廟、文昌閣、白衣閣、劉家東院、劉家西院、劉家樓子上、郭家大院、明代四合院、老槐樹禁令碑、繭用入社碑記、補修廟宇壁記、重修關帝廟碑記
4、北社村
土地廟、聚神宮(三教堂)、洋樓、海潮庵、東閣奶奶廟、歪嘴閣、觀音堂、南壇、五道老爺廟、古神樹、小廟底、北券、古神樹、上街舞台、恆泰東家遺居、福盛東家遺居、恭盛東家遺居、福來東家遺居、福義院
5、西溝村:
玉皇廟、龍王廟、老號院、西籽院、樓院、清涼閣、土地廟、上橋廟、眼光廟、兩縣一拱橋、清代胤禛題“如來禪”匾、王家窯洞、蘇家大院、戰國時期百里石城遺址、長平之戰爐灶遺址
6、蘇莊村:
玉皇廟、祖師廟、觀音堂、觀音閣、三教堂、土地廟、清代石牌坊(蘇氏家族墓地)、補修玉皇廟記、補修玉皇廟碑、蘇氏四合院、蘇氏七星院、連氏四合院、古松樹、仿古門牌樓
7、吳家村:
三聖殿、文昌閣、紫氣閣、南海觀音廟、二仙廟、山神土地廟、九連環院、條爐院、廳房院、小鋪院
8、李家河村:
三宮(九江宮、南宮、北宮)、六院(李府、李院、李家庭院、李家書院、李家祠堂院、李家繡樓院)、戰國遺址、新舊石器遺址
9、荒窩村:
三教堂、南地院、簸箕院、南長院、觀音閣
10、苟家村:
降王宮、祖師廟、鬼王廟、戰國長城遺址
11、馬嶺村:
玄天祖師廟、龍官廟、宣聖廟(文昌閣)、土地廟
12、東廟村:
玉皇廟(大廟)、玉皇廟禁賭壁記、東廟村遺址、四合院
13、筱川村:
三聖堂
14、府底村:
玉皇廟
15、曹家村:
曹家隘口舊址
16、何家村:
亂石垴
17、張家村:
三教堂
(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建南濟瀆廟,又稱南廟,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建南村南翠屏山之巔。清嘉慶十四年《補修濟瀆廟碑記》記載,“建寧有濟瀆廟,不詳創始,續修者則自宋迄明“。
建南濟瀆廟建南濟瀆廟
廟宇原先的規模龐大,文革期間破四舊,毀掉了三座石牌坊。現存三進院落,座北朝南,占地面積四千餘平方米。遺存石台、山門、五道殿、山神殿、鐘鼓樓、亭廊、二門、中殿、正殿、獻殿、寢殿、藏經樓、左右耳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等建築。
正殿面闊五間,七檁出廊,五椽袱,對乳袱斗拱出兩跳,柱頭為雙下昂,補間斗拱後坡壓在前坡第二檁下,後檐斗拱出一跳。
寢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七檁出廊,四椽袱,前接乳袱,乳袱上承單質制梁。斗拱出兩跳,柱頭櫨斗有45°斜拱,屋頂為琉璃剪邊五脊六獸,二脊有六龍,形態各異。
廟內現存五通碑碣,分別為明正德十一年石刻碑記、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濟瀆廟三門記》、康熙二十二年《重修濟瀆廟大殿記》、嘉慶十四年《補修濟瀆廟碑記》、民國九年《高平縣建寧鎮補修濟瀆廟記》。
2014年12月1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建南濟瀆廟修繕工程》立項。修繕範圍和內容包括後宮、濟瀆殿、二道山門、二道山門東耳殿和西耳殿、二進院東廊房和西廊房、五嶽殿、四瀆殿、後宮東耳殿和西耳殿、一道山門及東耳殿和西耳殿、東角樓、西角樓等。
2、宣聖廟,又稱館上、公社、聖人殿、文廟、先師廟,高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建北村舊街的北端。明代建寧籍官員郭東題寫的《建寧里重修文廟碑》記載,“廟正殿五間七架,戟門八楹,坐里之坤岡,背倚於峰,面羅屏麓,左眺牛原,右跨雉趾,高明亢爽,亦勝地也。肇創於宋治平丙午。時明道先生移令晉城,諸鄉皆設校館。暇則親至,招父老與之語,又親為兒童正句讀,此鄉圖所為有廟也”。
廟宇坐北朝南,兩進院落,現存正殿(大成殿)和東西配殿,山門戲樓改建為現代二層樓房建築。
建寧聖人殿建寧聖人殿
大成殿為高平市保存完整的最大的殿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九檁七架椽,三架梁,有二四椽袱,下四椽袱前後對乳袱。砂岩石柱,柱頭有卷剎,斗拱出兩跳。屋頂為單檐懸山頂,五脊六獸琉璃起脊剪邊,正脊為六龍浮雕,兩頭有大吻,吻上有盤龍,龍尾插卷邊。脊之北面有彩鳳麒麟飛龍等造型浮雕。殿內供奉有文宣公(孔子)、鄒國公(孟子)、兗國公(顏回)三像。為後世讀書人所景仰,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進士郭東幼年曾在此接受啟蒙教育。
廟內現存四通碑碣,分別為明正德十三年《重修宣聖廟記》、清乾隆三十一年《補修創建文廟內外一切勝跡碑記》、清乾隆三十一年《春祀秋報出粟記》、清代《建寧前里燈社水社秋社一年公費碑記》。另有明隆慶二年《建寧里重修文廟碑》僅在縣誌和府志里有碑文記錄,今碑不存。
宣聖廟曾先後為書院學堂、公社及鄉政府用地,現為鄉文化活動中心的辦公活動場所。
3、智積寺,又稱東寺,晉城市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建南村東南角。創建年代不詳,明代風格,清代重修。
智積寺規模宏大,為建寧鄉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寺院。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由山門、鐘樓鼓樓、東西配殿、中殿、後殿等建築組成。山門為三間懸山頂出廊式建築,中間有門洞。中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椽,前出檐均施斗拱,懸山五脊頂,後牆有精美的鳳穿牡丹雕花影壁。後殿由十一間樓房構成,為狀元插花雙展翅閣樓格局,中間五間為兩層出廊式木樓房、兩側為三間四層樓房。
建寧鄉
寺內現存三通碑碣,分別為清乾隆五年《重修廟門歌舞樓並左右耳房記》、清嘉慶十五年《補修大王廟壁記》、清嘉慶十九年《補修智積寺碑引》。
4、千佛造像碑,又稱千佛無梁殿,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先置於建寧舊街南端,後遷至智積寺山門外西側。雕鑿於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建寧鄉
造像碑為砂岩材質,下寬上窄呈梯形,碑首為半圓形,高2.5米,底寬1.08米,厚0.68米。碑的正面下部為一大龕,內置一佛二弟子,碑的陰面與正面相同,大龕兩側均有字跡。碑身四面雕有小佛像,約有1608餘軀。碑的左右兩個側面底部雕刻有捐賜施主姓名,字跡清晰可辨。
造像碑曾被不法盜匪偷運販賣至沿海地區,後被公安機關破案追回,稀世珍寶免於流落海外,盜匪最終被繩之以法。
5、中共建寧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位於建北村舊街胡同2 號。此處原為明清時期建寧古鎮的兩家著名商號(昌茂恆、忠義恆),建築為典型的山西晉東南民居大院。
1943年7月,中共太岳二地委、二專署為開闢白晉路以東、陵高路以北地區的抗日根據地,決定在高平、陵川、長子、長治四縣交叉地區的建寧村建立中共建寧縣委、建寧縣抗日民主政府。任命宋川為縣委書記、李建標為縣長。縣委未建立區分委,也無固定辦公地址,縣委曾短期在建北村昌茂恆辦公,工作人員在忠義恆居住。縣委、縣政府在太岳軍區第20團的護衛下進入這一地區開展抗日工作。1943 年10 月,中共建寧縣委、縣政府奉命撤銷,三個月的建寧置縣歷史至此結束。

傳統文化

1、民間耍樂
建寧鄉民間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每年的元宵節有耍花燈、鬧社火的耍樂習俗。
建寧扛樁建寧扛樁
節日期間,建寧人民為了營造濃郁的社火文化氛圍,在建寧舊街、橋河街、東寺街、興寧路、鄉中路、外環路等街巷,搭建各色彩棚、柏枝門樓,壘起生肖拱火,張掛大紅宮燈。各莊人馬齊聚建寧古鎮,輪番上演九蓮燈踩高蹺、跑旱船、猜燈謎、扛樁、舞龍舞獅、老圪腦、火流星、甩火籃、武故事、黃河燈、蹺蹺板、打花棍、威風鑼鼓、二鬼扳跌、花船等民間耍樂,熱鬧非凡。
2、剪紙藝術
春節期間或婚慶期間,建寧人在自家的窗或牆上貼上形態各異的剪紙以示慶祝,內容涉及喜鵲鬧梅、魚拱蓮、鳳戲牡丹等不同題材,眾多剪紙異彩紛呈,精美至極。
3、其他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還有刺繡、麵塑上黨梆子上黨落子、上黨二黃、筱川秧歌、蘇莊秧歌、府底清場秧歌、八音會、儺劇、盪鞦韆、設捻子(散路燈)、打鐵花、傳統婚俗和葬禮等。
4、廟會
(1)西溝村廟會: 農曆二月十五
(2)北社村廟會: 農曆二月十九
(3)建南濟瀆廟大會: 農曆三月十八
(4)府底村廟會:農曆七月十五
(5)郭莊村廟會:農曆七月二十九
(6)建北村廟會:農曆 十月二十

歷史事件

1、建寧事件
(1)人物:高平縣犧盟會特派員王靜波、漢奸裴保棠等
(2)地點:建寧鹽店(今建南村舊街1號,曾為建寧供銷社用房)
(3)時間:1938年2月至3月
(4)事件:
1938年2月份,高平縣工委為了打擊漢奸和籌集抗日經費,決定沒收大漢奸裴保棠(山西長治縣人)在陳區和建寧開設的鹽店。一天,工委人員申祖佑、李致遠和牛金海帶領犧盟游擊隊到達建寧,部署工作準備查封鹽店。不料,第二天傍晚,高平自衛隊總隊長王揖帶領兩個連隊將建寧鹽店包圍,犧盟游擊隊官兵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繳械和扣押。申、李二人借上廁所時機得以逃脫,飛速趕至陳區向王靜波匯報了情況。王靜波當即指示犧盟游擊隊隊長朱惠鈞帶隊前往解救,朱惠鈞連夜奔襲建寧鹽店,活捉了躺在床上的王揖,並收回槍枝,釋放被扣人員。後來,犧盟游擊隊查抄和收繳了建寧鹽店,將食鹽分發給了貧窮老百姓。
犧盟游擊隊和自衛隊共同約定:犧盟游擊隊在東半縣,自衛總隊在西半縣,不準互相打擾,各自開展抗日活動。以上史稱建寧事件,成為抗日戰爭時期高平事件的導火線。
2、開闢建寧縣抗日根據地
(1)人物:建寧縣長李建標、日偽大山辦事處主任趙立生等
(2)地點:建寧縣大山村(今陳區鎮大山村)
(3)時間:1943年7月至9月
(4)事件:
1943年7月的某天深夜,建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李建標和八路軍某營長帶領隨從人員,進入日偽大山辦事處,將辦事處主任趙立生活捉。對趙立生耐心教育,提出三條要求和告誡:
1)當漢奸沒有好下場,不要死心塌地給日本人幹事;
2)做好臥底,及時報告日軍的情況和動向;
3)確保抗日人員的安全。
趙立生受訓後表示,今後一定悔過自新,隨後李建標與任營長將趙放回。與此同時,建寧縣委、縣政府其他人員同五區幹部一道,採取各種方法,做日偽編村人員的思想工作,決意分化瓦解日偽敵對勢力。改造後的日偽人員主動給抗日軍政人員送糧食、情報。縣、區兩級幹部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工作,摸透了各個村的地理環境,掌握了敵我雙方的情況,逐步建立起建寧縣區域色頭、東南溝、陳區、土堤、浩莊、石村、許家、黃葉河、郝莊、西坡、任家莊、趙家莊、青崗、范家山、關頭、窯溝等抗日游擊村政權,為開闢建寧縣抗日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

故事傳說

1、濟瀆廟傳說
傳說天庭的濟瀆神看到建寧的翠屏山是個好地方,便想下凡普度眾生,為人間送福祉降甘霖。於是,就在翠屏山上選了一塊平地,將自己喝水的碗扣在了石板上,意為此地為本尊立身之地。
不湊巧的是,天庭的石磯娘娘(當地人稱紅娘子)也相中了這塊地方。石磯娘娘仔細一看,發現濟瀆神平時所用的喝水碗扣在了這個地方。她實在不想讓出這塊寶地,靈機一動,便把自己喝水的碗放在了濟瀆神的碗下面,放好後仍不放心,又拔下頭上的金簪放在了自己的碗裡,以證明自己先行占有這塊寶地。
兩位尊神各自宣稱自己最先占有這塊風水寶地,誰也不想放棄。一度僵持不下,便到玉皇大帝面前請求裁決。玉帝為了安撫兩位尊神,當起了和事佬,讓他倆在那裡合建一座廟宇,廟宇就叫作濟瀆廟,前院的濟瀆大殿歸濟瀆神所有,後院的女神後宮歸石磯娘娘所有。廟宇落成後,濟瀆神和石磯娘娘和諧相處,共同保佑人間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
據傳說,有一年建寧地區鬧蝗災,蝗蟲糟蹋莊稼十分嚴重。當地百姓成群結隊前往濟瀆廟燒香跪拜,祈求二神快快顯靈,趕走糟蹋莊稼的害蟲。二神毫不猶豫,便化作無數隻烏鴉來消除蝗蟲。不到一個時辰,就把地里的蝗蟲吃的一乾二淨,保佑人們躲過了蝗災。
2、遇仙山傳說
傳說有三。
其一,據傳古時山腰有座龍王廟,廟下有泉水,碑記稱“高邑第一泉”,泉下有池,池中有魚,故名魚仙山。
其二,據傳年逾九十的愚公家門前被太行山、王屋山擋住了,他為了讓後代走出大山到外面世界看一看,便率領兒孫幾代人來挪移兩座大山。面對如此撼天動地的壯舉,整個天庭都感動了,天帝立即派二郎神去幫助愚公移山。二郎神用扁擔挑起兩座大山開始挪移,走到建寧西邊的時候,兩隻鞋子裡面進了很多土,便停下來將鞋子裡面的土搕出來,結果搕成了一模一樣的南北兩座小山。當地人們為紀念二郎神在建寧留下足跡,便稱之為南北遇仙山。
其三,據傳王母娘娘瑤池里的兩條金魚偷偷跑出瑤池,在天上到處戲耍遊玩。當游到建寧上空的時候,看到這裡的景色太美了,因為貪玩,就忘了返回瑤池。王母娘娘非常生氣,就派天兵天將到建寧捉拿他倆。他倆根本不想回去,因為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只想終生守望建寧這方土地。眼看天兵天將快要到來,便橫下心來,化作了建寧古鎮西邊的兩座大山。他倆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保佑建寧人民幸福安康。為了感恩來自天庭瑤池裡的的這兩位金魚仙人,人們根據方位將這兩座大山稱作北魚仙山和南魚仙山。
3、郭東故事
據傳,明朝時期的嘉靖皇帝喜歡遊山玩水,疏於朝政,對天下江山社稷和黎民蒼生不問不顧。大臣郭東為了諷諫皇帝,便把高平的一些景物編成了順口溜,並奏請皇帝到高平來遊玩。順口溜雲,“建寧千佛無梁殿,雞叫一聲聽三縣。高平有個大鼓樓,半截戳在天裡頭。高平有座米尖山,離天只差一塊磚”。皇帝聽後非常驚奇,便大張旗鼓到高平遊玩,結果與所說相差甚遠。一怒之下就把郭東殺掉了。郭東後人為讓其完屍入葬,偷偷約請金匠澆鑄一顆金頭,身首才得以相連,之後將其葬在了建寧村南的翠屏山上。
事實上,郭東並非被皇帝所殺,史料記載郭東“年八十以終”,壽終正寢。該傳說不過是當地人為了美化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想像出來的橋段。按常理,即便郭東真被皇帝所殺,其九族都要受到株連,更不可能有什麼澆鑄金頭的情節。
郭東家族持續興盛數代,在建寧古鎮西南角修建了規模龐大的民居大院。但白雲蒼狗,世事難料,興旺數代的家族還是逐漸沒落了,後人為了生計,將大部分房產變賣給了古鎮的張姓商賈大戶。這正應了一句古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如此說來,郭東家族對於建寧人而言,最大的貢獻在於給鄉人留下了“耕讀傳家”的精神財富。
4、墓底封官傳說
據傳明朝時期,有一年天下大旱,高平縣最為嚴重,老百姓農作物顆粒無收。住在建寧古鎮(今建南村)珍珠巷的姬姓財主,二話不說,便把自己家裡囤積的糧食拿出來分發給窮苦老百姓,幫助災民度過了饑荒難關。
當朝皇帝聽說此事後,非常感動,認為這個財主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替朝廷賑了災解了難。便托人帶信準備嘉賞他,並要給他封官加爵。姬財主誤以為皇帝要查封他的家業,特別害怕,又不想連累家人,就一了百了上吊自盡了。皇帝派出去的宣旨官員千里迢迢快馬加鞭趕到建寧古鎮時,已經是姬財主出殯入葬的當天,宣旨官員扼腕嘆息,自責來晚了一步,才造成了如此不堪局面。宣旨官員左右為難,不知如何向皇帝稟報此事。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在姬財主的墓地前莊嚴地宣讀聖旨,為其封官加爵,成為史上墓底封官的孤例。
姬氏家族持續經商數代不衰,成為明清時期建寧古鎮五大家族(郭東家族、申良家族、張端仁家族、姬姓家族、夏姓家族)之一。

歷史人物

(一)本地人物
1、人物簡歷
(1)張寶,宋末元初高平縣建寧(今建北村)人,歷任永興路百戶、指揮僉事。
《高平縣誌》記載,“元則張寶,中統間(1260年-1263年)為永興路百戶。適江寇為亂,命寶督兵檄,至即束擔以行,時方元旦,擒渠魁以歸,遷都指揮僉事。居家孝友,建寧明道先生鄉校文館(建寧文廟)久廢,寶力復之”。
張寶做官退休後回到建寧,在聖人殿專事教書育人。
(2)申良(1468年-1524年),字延賢,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其女兒名叫申翠屏,女婿叫郭紹芳,外孫叫郭東。弘治十一年舉人,歷任招遠、諸城、良鄉知縣,安吉知州,常州同知戶部員外郎
清代張廷玉著《明史》(卷192)記載,“申良,字延賢,高平人。登鄉薦,授招遠知縣。山東盜起,良豫為戰守具。盜至,追擊 至黃縣,俘斬數百人。已,復至,再破走之。歷知諸城、良鄉。權貴人往來要索,良悉拒之。進安吉知州。錦衣葉瓊倚錢寧勢奪民田,良讞還之民。瓊因嗾奸人誣奏良,事竟得白。稍遷常州同知,入為戶部員外郎。與淮俱杖死。贈太僕少卿。招遠民懷其政,繪像祀之”。
(3)郭宗,字距光,號雲林山人,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景昭,祖欽,父質,兒峻,孫紹芳,曾孫東。景泰七年舉人,原武縣尹
(4)郭峻,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欽、祖質、父宗,妻田氏,兒紹芳,孫東,曾孫嗣燃、嗣炳、嗣煥。廩生、建寧聖人殿教授。
(5)郭岐,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欽、祖質、父宗、兄峻,侄兒紹芳,侄孫東,曾孫嗣燁、嗣勛。建寧當地鄉賢。
(6)郭紹芳,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質、祖宗、父峻,妻申翠屏,兒東,孫嗣燃、嗣炳、嗣煥。建寧當地鄉賢。
(7)郭東(1523年-1603年),字仁府,號春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宗、祖峻,外祖申良,父郭紹芳,母申翠屏,妻刑氏、王氏、楊氏,兒嗣燃、嗣炳、嗣煥,孫基洪。大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科中舉,第20名;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賜同進士出身,三甲第174名,大明第267名。歷任浙江嘉興、河南嵩縣知縣,南京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尚書司丞、順天府丞、南京太常寺卿(正三品)。
司昌齡《郭東傳》記載,“郭東,字仁府,高平人。曾祖宗,景泰丙子舉人,原武知縣;祖峻,邑廩生,博學工書,士多從之;父紹芳,落魄嗜酒,有義氣。嘗出行,見一騫在田,而久不見人,疑而,控之,揣其所負裝金也。會日將暮,遂前跡 之,一人醉臥道旁,諦之。為徘徊李五,撼而訊之,實為官解餉五百餘兩,即以裝付之五,感激願致百金為謝,固欲不受。歸以與妻申氏,申氏曰,君能處心濟物如是,吾家其或興矣。次年遂生東,東奇敏,特達以。嘉靖丙午鄉薦,及丙辰登第,時年三十九,歷知嘉興、嵩二縣,升南京刑部主事。迎養父母,父不往,母往,居三月歸,遂請終養。未幾,父卒,家居十八年,至萬曆九年,母卒,服闋。始補官為兵部主事,升尚書司丞,轉順天府丞,升南京太僕寺卿,又轉太常寺卿,以年過七十致仕。東善事二親,好讀書,恭謹淡泊。居邑東之建寧鎮,有汥陽池,中建危樓,引水四面繞之,林木蓊鬱,時登覽嘯詠,以自適。又於鎮北數里建㞼陽書院(“㞼”字為古代生僻字,現注音有chéng、shèng、zhé三個讀音。【集韻】註解:㞼同丞,翊也。故當地人叫做丞陽書院),招延四方文士,講學其中,今其地曰石堂會,舊跡俱存,文章典雅醇正,著《類博錄》。卷版藏於家,年八十以終,子嗣煥萬曆壬辰進士,官至蘇州府同知,亦有文集刻本”。
景泰年間,郭東曾祖父郭宗攜帶家眷從高平三甲鎮北莊村遷至建寧里繁衍生息,後裔分布建寧鎮(今建南、建北村)及郭莊、荒窩等村莊,逐漸發展成為明清時期建寧里第一名門望族,現今郭姓人員逾兩千人。
郭東工於詩書,作品存世甚多,包括《甎(zhuān)甃(zhòu)城垣記》、《建寧里重修文廟碑》、《石堂別墅》、“建寧鎮”匾額書法。《石堂別墅》詩云:“結廬石堂會,行坐見南山。梅帳塵囂隔,茅齋趣味閒。苔痕侵砌畔,草色映簾間。地僻兼心遠,棲遲未欲還”。
(8)郭嗣燃,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東。建寧當地鄉賢。
(9)郭嗣炳,字永孚,號肖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東。萬曆二十五年丁酉科武舉人,歷任明威將軍金吾前衛指揮事。
(10)郭嗣煥,字叔奕,號憲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東,兒基洪。萬曆十年舉人,萬曆二十年壬辰科進士,三甲第211名,大明第271名。歷任陝西蒲城直祿東明知縣、試政工部虞衡司、直隸蘇州同知正五品)。
(11)郭嗣,字元充,號效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不詳。庠生儒官,“建寧鎮”匾額勒石人。
(12)郭嗣,字季成,號為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不詳。庠增生。
(13)郭基洪,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紹芳,祖東,父嗣煥。歷任序班、太常寺卿。
(14)姬廷聘,字慕伊,號起萃,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庠生、建寧當地名醫。
(15)郭維高,字土撝,號鳳岡,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郭莊村)人,歲進士(歲貢生)。撰有石堂會石窟《三義洞記》碑記。
(16)郭愈喬,郭維高之子,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郭莊村)人,當地鄉紳。
(17)夏國彥,清代高平縣建寧里建寧鎮(今建北村)人,儒學生員。順治十二年撰寫郭莊村《繭用入社碑記》。
(18)蘇遇春,清代高平縣府下里蘇莊村(今建寧鄉蘇莊村)人,建寧當地鄉紳。光緒十年撰並書寫蘇莊村《補修玉皇廟碑記》。
(19)張文榜,清代高平縣建寧里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清末民初名臣。民國九年書寫建南村《高平縣建寧鎮補修濟瀆廟記》。
2、建寧郭東家族世系表
(1)初祖:郭子儀
(2)一世:郭恩
(3)二至六世:無考
(4)七世:郭景昭
(5)八世:郭欽
(6)九世:郭質
(7)十世:郭宗
(8)十一世 :郭峻、郭岐
(9)十二世:郭紹芳
(10)十三世:郭東
(11)十四世:郭嗣燃、郭嗣炳、郭嗣煥、郭嗣燁、郭嗣勛
(12)十五世:郭基洪
(13)十六世以後:無考
(二)外地關聯人物
1、程顥(1032年-1085年),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生於湖北黃陂縣。嘉祐二年丁酉科進士((同榜進士有曾鞏蘇軾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三位))。歷任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後追封“豫國公”,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程顥早年與其弟程頤共師周敦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堪稱理學大師,世稱“二程”。
程顥詩作存世頗多,其中《春日偶成》詩篇久負盛名,詩云:“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程顥在澤州晉城令任上,主持創立鄉校七十二所,建寧鄉校就設在宣聖廟內。其在閒暇時間,經常前往建寧宣聖廟為當地師生傳道授業解惑。
2、楊子器,字明甫,號柳塘,明代浙江慈谿人。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進士,三甲第152名,大明第265名。歷任高平、常熟縣令。
明代學者崔銑撰寫的《楊子器去思碑記》碑文記載,“楊子子器去高平十有八年,高平民申鐸、姬增而下數百人立祠於建寧鎮祀之。鎮有先聖廟,宋程子伯淳作,楊子嘗修之,祠列東廡下“。
建寧人申鐸、姬增等數百人為了紀念楊子器在高平縣令任上做出的巨大貢獻,特在建寧鎮聖人殿內勒石修建楊子祠。
(三)郭氏家族科舉人物
郭氏家族一門六進士、十餘舉人、數十鄉賢鄉貢,高平郭氏家族與陽城縣皇城相府陳廷敬家族並稱為明清時期晉城兩大科舉官宦世家。建南村郭氏與三甲鎮北莊村郭氏系出同源,建南村的郭氏科舉人物見《本地人物》,北莊郭氏科舉人物如下:
1、進士
(1)郭定:字靜之。曾祖景昭,祖欽,父質,妻刑氏、崔氏、葛氏、李氏,七子坤、城、增、堪、壕、埏、?。明天六年舉人,成化十一年乙未科進士,二甲第6名,大明第9名。歷任鄭州知州、贈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正三品)。
(2)郭(1499年-1565年):字允重,號一泉。曾祖質,祖定,父坤,妻劉氏、刑氏。正德十四年舉人,嘉靖十一年戊辰科進士,三甲第116名,大明第199名。歷任太常寺少卿、工部右侍郎,先後總管蘆溝橋、元雷殿、寶源局等工程,並督修京師外城,竣工後,被賜予金帛,加食尚書俸祿。文章古雅簡練,著有《一泉文集》。
(3)郭(不詳-1558年):字允新,號三泉。曾祖質,祖定,父城,妻趙氏,子治暤、治休、治熙,孫奇策。嘉靖十年舉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進士,三甲第44名,大明第142名。先任翰林院修撰,主編《大明會典 壬子典》,後任國子監祭酒,對監生重身教,謹章程,以經術為教。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明嘉靖三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卒於南京官邸。郭鎜博聞強記,明《春秋》,善詞賦,一生著述頗豐,有《翰林詩稿》、《國學文集》、《家居集》等。
(4)郭鑒:字允明。曾祖質,祖定,父坤,妻申氏。明嘉靖十三年舉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進士,二甲第56名,大明第59名。河南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
2、舉人
(1)郭質:字彥彬。祖景昭,父欽,妻悅氏、王氏。明正統九年舉人,歷任永壽定興知縣,光州知州。
(2)郭文:字宣章,祖景昭。父欽。明正統十三年舉人解元,歷任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畿內。
(3)郭騫:字惟賢。曾祖景昭,祖欽,父文。明成化十六年舉人,真定府深州知州。
(4)郭淳:字時雍。明成化十八年舉人,歷任東安及南陽縣尹葭州知府西安府同知。
(5)郭拱宸:字敬之。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二年舉人,雞澤教諭
(6)郭拱樞(1479年-1544年):字惟中,號北莊拙人。曾祖景昭,祖欽,父宜,妻邢氏,子三謨、三畏、三知,孫四箴、四勿、四幼。正德八年舉人,文林郎、陝西澄城知縣。
(7)郭長:字孟長。曾祖欽,祖質,父拱宸,明嘉靖七年舉人,金州知州。
(8)郭坤:字崇載 。曾祖欽,祖質,父定,妻王氏。明弘治二年舉人,歷任霸州知州,贈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
(9)郭增:字崇進。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弘治十四年舉人,歷任莒南通判濟南府同知。
(10)郭鑾:字允和。曾祖質,祖定,父城。明嘉靖十年舉人,歷任武定州寧州知州、藩府長史
(11)郭士基(1836年-1902年):字子卿。道光二十九年,13歲時考中秀才同治三年,29歲時又考中舉人,高平縣署贈予他"文魁"匾額。同治九年出任廣靈縣訓導。清光緒十一年,因不滿清廷的腐朽統治,指責朝政,被革職遣回鄉里。
3、鄉貢鄉賢
(1)郭均讓:字時遜。生於元末,以賢良方正征歷,辭歸隱。明洪武十二年,以德行賢才應召金陵,授真定尹。
(2)郭欽:父景昭。封文林郎湖廣道監察御史。
(3)郭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五年鄉貢,教授。
(4)郭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十一年鄉貢,易州同知。
(5)郭完: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十五年鄉貢,教授。
(6)郭宏:曾祖景昭,祖欽,父質。例貢
(7)郭拱極: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嘉靖五年鄉貢。
(8)郭城(1467年-1544年):字崇固,號恭菴。曾祖欽,祖質,父定,妻王氏,子鑾、鎜。例貢,安州州判,贈徵士郎、翰林院檢討。
(9)郭堪: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嘉靖七年鄉貢。
(10)郭壕: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嘉靖三十年鄉貢。
(11)郭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嘉靖三十二年鄉貢,隆慶衛訓導
(12)郭治統:曾祖定,祖坤,父鋆。廩生,兩浙運司
(13)郭治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職布政司
(14)郭治休: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職真定府。
(15)郭治熙:曾祖定,祖城,父鎜。原武縣主簿。
(16)郭治光: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職真定府。
(17)郭治詩:曾祖定,祖坤,父鑒。耀州吏目
(18)郭治泰:曾祖定,祖坤,父鑒。耀州吏目。
(19)郭治禮:曾祖定,祖坤,父?。序班,鄉賢
(20)郭獻策:曾祖坤,祖鋆,父治統。任職運司
(21)郭奇策:曾祖城,祖鎜,父治暤。鄉賢。
4、郭氏家族名字規律
(1)第十世:寧、宗、宥、定、冧、完、宏、騫。寶蓋頭取名。
(2)第十一世:坤、城、增、堪、壕、埏。五行土旁取名。
(3)第十二世:鑾、鋆、釜、鎜、鑒、鑋、鎣、鋈、鈭。五行金旁取名。
(4)第十三世:治統、治暤、治休、治熙、治光、治詩、治泰、治禮。五行水旁取名。
(5)第十四世:嗣燃、嗣炳、嗣煥、嗣燁、嗣勛。五行火旁取名。

革命人物

1、姬天來,1925年生於府底村。1937年僅12歲的姬天來參加高平游擊隊,加入趙支隊大隊部任紅小鬼通訊員;1938年加入抗大總校警衛連任通訊員;1939年任抗大六分校通訊班長;1942年任八路軍總司令部副排長,兼任彭德懷的勤務兵;1945年任二野司令部警衛排排長;1946年任七縱司令部警衛排排長;1947年任一縱政治處工作隊隊長;1949年任五兵團補訓團連長;1950年任貴州軍區汽車營部連長;1952年轉業回到高平縣運輸公司工作,享受副廳級待遇,現居建寧鄉府底村。
2、張和,小名叫張老肥,1929年生於程家河村。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十三旅三十七團三營九連。參加過洛陽戰役、大別山戰役、麻城戰役、渡江戰役淮海戰役,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排長、保衛科員、雲南省國家安全保衛廳行政處副處長。1994年離休,現居雲南昆明。
3、革命烈士
高平烈士陵園展示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壯烈犧牲的2627名烈士的英名,建寧鄉有97名烈士位列其中。分別為:
建寧鄉
建寧鄉
建寧鄉
建寧鄉

當代地方名人

1、上黨梆子戲傳承人
司元和、王天付、辛清海、張桂香、王香香、司晨香、和春秀、解財旺、桑秋成、郝龍義、宋致光、張本恕、姬長今、李照斗
2、八音會傳承人
余仁和、余滿貴、趙志孝、張文有、趙志立、張光旦、郭喜明、郭金忠、宋長貴、姬河龍
3、十大碗傳承人
夏培東、夏樹忠、夏財發、夏建強、辛海龍、王平亮
4、蜜牌坊傳承人
劉曉堂、劉年方、劉財興、辛招兄、夏啟花、袁俊則
5、壽棺木刻傳承人
姬臣良、郝興義、司秋順、夏志興、秦三虎、秦虎、趙二紅、趙三紅、郭文斌

當代在外傑出人士

1、秦敏:1963年生,北社村人,現任重慶市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副部級)
2、郭澤光:1957年生,郭莊村人,現任山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山西財經大學校長(正廳級)
3、王建國:1958年生,建南村人,曾任山西傳媒學院院長(副廳級),現退休。
4、秦永生:北社村人,現任北京市安全監管局安全生產宣教中心副主任(正處級)
5、王輝:1976年生,建北村人,美國籍華人,現任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
6、夏輝:1978年生,曹家村人,現任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會副主席、黨群辦公室主任
7、董冰霖:1978年生,蘇莊村人,現任國家審計署企業司三處處長(正處級)
8、申培亮:建南村人,中鐵六局集團太原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副處級)

飲食文化

飲食以麵食為主,經典食品主要包括餄餎拽面擀麵揪片扁食、不爛湯、軟米飯、紅豆小米燜飯、米湯、爐粉、油饃、黃蒸爐面、燙麵餃子等。
菜品主要有十大碗、豬肉臊子、紅絲菜、老酸菜、黑豆葉菜等。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碗為當地婚宴桌上的主打菜品,包括水白肉、核桃肉、碗子肉、川湯肉、腸子湯、豆腐湯、雞蛋湯、天河丹、軟米飯、扁豆湯等十道菜品。
特色小吃包括油糊角燒餅油糕紅豆包糖三角、糖糕、小剪子、油條、花饃雜割、喜餅、羊肉丸、芥木涼粉等。
祭祀或拜神食品包括饊子油果子、燈盞著、麻花、蜜牌坊、芝麻人等。
水果包括黃梨、蘋果、花紅、桃、李、杏、桑杏(桑葚)、櫻桃、酸棗、軟棗、核桃、柿子等。

古鎮新貌

建寧鄉在高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大力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特色城鎮化、鄉村生態化和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平安和諧穩定,人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鄉村面貌大為改觀。
20個村莊全部完成了通水、通電、通油路、通電視、通電話、通網路等村通戶通工程。建北、建南、北社、郭莊、曹家等村莊蓋起了住宅單元樓,並開通了沼氣,村民開始使用沼氣爐生火炒菜做飯,一改傳統煤土灶的煤煙污染。同時很多村莊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和圖書室,極大地豐富了建寧人的業餘生活。以下是高速發展中的建寧古鎮新貌:
蘇莊村仿古牌坊大門蘇莊村仿古牌坊大門
荒窩村遊園荒窩村遊園
郭莊村郭莊村
筱川村筱川村
北社村文化廣場北社村文化廣場
吳家村村委會(三神廟)吳家村村委會(三神廟)
建寧汽車站建寧汽車站
建寧鄉建北廣場建寧鄉建北廣場
張家村風貌張家村風貌
建寧鄉和諧園建寧鄉和諧園

參考文獻

1、《山西通志》
2、《澤州府志》
3、《高平縣誌》
4、《高平金石志》
5、《高平縣地名志》
6、《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7、《中國疆域沿革史》
8、《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9、高平廣電網《鄉村記憶》欄目(《走進建寧(一)~(五)》、《走進西溝》、《金豆花開荒窩村》、《走進郭莊(上)(下)》、《走進北莊(上)(下)》、《儒釋相逢會石堂》)
10、《高平市陽光農廉網》之《建寧鄉陽光農廉網》
11、《晉城線上》之《印象晉城》欄目
12、編著者:建寧鄉建北村吳小文

地圖信息

地址: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建寧鄉政府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