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發生於公元1871年,琉球國宮古島島民上繳年貢的船隊歸途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船上69人當中三人溺死,54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
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發生於公元1871年,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從宮古島到首里上繳年貢的船隊于歸途時,在台灣東南部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之交界處遇害...
1874年4月27日,日本藉口琉球“牡丹社事件”[1],悍然出兵台灣。日本此次出兵,其實質是為了占領整個台灣島。此事與美國人李仙得有關。以往史書對此敘述不祥。此次受...
獅頭社事件(內外獅頭社事件)發生於1875年(光緒元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反清事件,地點是屏東縣獅子鄉一帶。...
牡丹鄉舊稱牡丹社,清朝末年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在這裡。現為鄉級行政區單位,下轄6村57鄰。...
清朝經牡丹社事件的刺激,日本大舉入侵台灣,是以“番地”並非隸屬清國版圖為藉口。自此,清廷治台政策改弦更張,轉而積極經營,歷任來台的大員沈葆楨、丁日昌及劉銘傳...
(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政府成立台灣蕃地事務局,任命西鄉從道為事務局都督,率兵三千六百攻打台灣琅嶠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日方...
知識連結:“牡丹社事件”(1871-1874) ... 17912. 尋根溯源,情牽台灣土著民族 183邂逅泰雅族姑娘 184阿美文化村 186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89...
同治十六年(1874年),日本以兩年多前的“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出兵入侵台灣。羅大春奉命赴台灣蘇澳地區駐防,並進行“開山撫番”。這次台灣之行,羅大春雖然有些不...
1871年大清同治10年,本年的重要大事件是日耳曼人建立德意志帝國,統一德國。以下...11月27日——牡丹社事件。一艘琉球漁船遇颶風,飄到台灣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
雄鎮北門最初建於明鄭時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城牆,城牆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門上有5個雉堞,有窺孔供瞭望戍守之用,是旗後的鎮北門戶,牡丹社事件後清政...
清同治年間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於此。日據時期,日人於虱母山立“忠魂碑”紀念牡丹社事件中陣亡的日兵,台灣光復後,政府則在虱母山頂另立“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石...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見“牡丹社事件”),中國海 中國海防塞防局勢圖(1874年) [23] 疆危機凸顯。清廷在東西兩面受敵的情況下,出現海防、塞防的爭論。...
同年牡丹社事件後,石川縣士族石川九郎・中村俊次郎拜訪桐野並且尋問他關於明治六年政變及牡丹社事件的內情,而集結桐野回答的“桐陰仙譚”則留存在新聞‘日本...
事件 發生時間 發生地點 罪行 牡丹社事件 1874年 南台灣 此役為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開端,為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日本當局以琉球漂民遭台灣...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以追溯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借八瑤灣事件而向當時台灣動武,事後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1894年,日本在接連入侵占領朝鮮、琉球後...
雍乾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件,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統治台灣的200餘...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派軍隊在台灣南部琅嶠(今恆春)登入並進攻石門、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頑強抵抗達半年之久,日軍終以戰死、病亡...
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建立“億載金城”。安平古堡建築 編輯 ...
3 牡丹社事件和日本侵台30 4 法軍的入侵34 三 清政府治台策略調整和早期現代化建設38 1 清政府治台策略調整和台灣建省38 2 劉銘傳與台灣的自強新政43 四 ...
《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是200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雙一。...三、牡丹社事件和抗日前奏曲四、粉碎法夷“據地為質”的陰謀五、“有詔班師...
周懋琦在台期間,他參與處理牡丹社事件;建了台灣第一個水庫——虎頭埤水庫;建了抵禦外來侵犯的安平炮台;確立了鄭成功在台灣的地位——建議並捐款修建“延平郡王祠”...
明六社及其《明六雜誌》,還有東京學士會院是啟蒙思想家開展運動、宣揚文明開化的場所。對外方面,1874年,日軍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出兵攻打台灣,台灣問題成為熱議,還有...
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建立“億載金城”。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台灣城至此只留下斷垣...
而究其因,1874年發生在與台北相隔數百公里的台灣南部牡丹社事件,是促使台北建城的遠因。隨後,想藉台北升格來充實北台灣軍防的清朝北京政府,於1875年批准了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