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鄉(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牡丹鄉)

牡丹鄉(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牡丹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菏澤市牡丹區牡丹鄉,位於東經115°27′,北緯35°16,牡丹栽培歷史悠久。目前全鄉,總面積64.84平方公里,人口61697人。同名的還有台灣省牡丹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牡丹鄉
  • 詞性:名詞
  • 位置:位於東經115°27′,北緯35°16
  • 總面積:64.84平方公里
簡介,牡丹栽培,歷史,發展,產業,

簡介

牡丹鄉種植牡丹面積8萬餘畝,品種1156個,標準化種植基地5200畝,從業人員3.5萬人;95年牡丹鄉被國務院授予“中國牡丹之鄉”。

牡丹栽培

牡丹,芍藥科(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屬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原始來源於中國西北部的陝甘盆地,巴郡山谷、秦嶺山地或高原地帶的野生牡丹。一般位於北緯34°5′到38°,海拔600—2400米,逐漸形成了“性宜寒畏熱,喜燥懼濕,生於高敞向陽而性舒”的習性。和木本植物一樣,生命始於胎芽的形成,而終於植株的死亡,生命周期一般50年左右。由於它花大盈尺,色艷香濃,深受人們的喜愛,而被譽為花中之王。
牡丹鄉栽培牡丹始於嘉靖初年,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據《曹州牡丹史》記載,時牡丹鄉趙樓村趙瑞波外出經商,用當地特產木瓜、耿餅銷於北京、天津,換來牡丹10餘株,又去洛陽求得二喬、姚黃等品種,自此,牡丹繁衍起來,明萬曆癸丑(1613)年間,薛鳳翔在所著的《亳州牡丹史》中說“亳有牡丹始自德、靖年間”,即公元1506—1566年,並對當時的牡丹品種作了詳細記載。明萬曆年間,進士謝肇浙在《五雜俎》中記載:“余過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氣迎鼻,蓋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菜蔬然”。當時牡丹田連阡接陌,花園鱗次櫛比。桑籬園、凝香園、趙花園、周花園、毛花園、巢雲園,是當時比較著名的牡丹花園。牡丹在明萬曆年間達到了繁盛期,並走向專業化栽培。

歷史

清朝,牡丹發展更盛,影響更廣。蒲松齡《聊齋志異》曾讚美:“曹州牡丹甲齊魯”,而且還為曹州牡丹中的兩個絕品——葛巾紫和玉版白寫了一則愛情故事《葛巾》,使曹州牡丹聲譽遠揚。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食貨志》載:“牡丹芍藥之屬數十百種,士族資以游賞,貧人賴以養殖”。乾隆五十七年懷寧余鵬年首撰《曹州牡丹譜》,詳細介紹了栽培方法,記述當時牡丹有56種,其書末附記寫道: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記。東部20里,蓋田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音“秒”,末也),車馬歌相屬。牡丹在鼎盛期已開始走向商業化。
鹹豐以後,牡丹向商業化發展。《山東通志》載:“牡丹曹州最盛,居民有以此為業分運各省。”光緒11年本《菏澤縣誌》載:“花卉之風,凡他邑所有,其數略備。牡丹、芍藥各百餘種,士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士人捆載之,南浮閩粵,北走京師。至則厚植以歸,故每歲輒一往。《毛氏牡丹譜》記載:“牡丹之出途,北至燕冀、南至閩粵,東則沿海一帶,遍蘇杭等處,南洋群島,販運幾遍中國”。“下廣”是當時牡丹收入的重要渠道,僅趙樓“大春家花園”每年都有近萬株牡丹銷往廣州,外出賣牡丹已成為一種生財之道。
民國初年至建國,牡丹種植處於低谷狀態。民國軍閥割據,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連年戰爭,民不聊生,花無銷路,花農不得不忍痛割愛,毀花改種五穀。加之黃河兩次決口,牡丹淹死(牡丹怕水淹,喜高燥)。建國時,牡丹載培不過百畝,花色品種只剩120多個。

發展

建國後,特別是1987年黨的11屆三中全會以來,牡丹逐步向規範化、科技化、商業化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盛,牡丹的發展見證了花鄉人民生活的提高。
1949年至1987年,牡丹規模快速恢復。1956年,栽培品種567個;1976年栽培面積3000畝,培植新株260萬株,品種達到310個。期間在逐步恢復傳統種植牡丹的同時,科研上先後得到北京林學院周家琪、李嘉鈺的指導,花鄉各村都建立了牡丹特產隊,成立了試驗小組,搞好種植和研究。特別是山東農學院的喻衡教授和花農趙守重,一邊收集整理傳統品種,一邊培育新人。後來的名人花農趙孝知、趙孝慶、許傳進、孫景玉、趙孝武等技術人員都是在這時培養的。為後來菏澤牡丹的崛起夯實了技術基礎。這個期間,牡丹還是花鄉人民的副業,主要作用,一是供觀賞;二是出售丹皮盈利。曹州丹皮因久存不易發霉又無蟲蛀之患,被中藥界稱為“曹丹”,列為丹皮上品,暢銷國內外。三是出售整株牡丹。除個體零星銷售外,洛陽自1957年至1987年,每年都購買菏澤牡丹10萬—15萬株。北京廣東廣西新疆每年都購買一定數量的牡丹。同時林業、園藝異軍突起。花鄉民眾在大田開始種觀賞樹,如龍爪槐、側柏、冬青等。在當時有一定市場。在“大鍋飯”時代,牡丹、園林的收入是花鄉人民的主要經濟支柱。

產業

1987至今,牡丹經營更專業化、商品化。1987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在原黨的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等領導同志關懷下,建起了曹州牡丹園、百花園、古今園,種植面積由原來的3000畝迅速擴大到1萬畝,並發展到目前的8萬餘畝,牡丹成了花鄉人民收入的主導產業
主要有以下特點:1、牡丹旅遊。每年穀雨前後,牡丹盛開,花海、人海,熱鬧非凡,開展了牡丹旅遊。1992年後,隨著地、市(縣)牡丹花會的召開,牡丹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大為提高,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旅遊收入大幅提高。2、加強開發銷售。300多處牡丹花卉企業相繼產生。除向國內各大城市銷售牡丹外,還出口歐美澳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60多萬株。3、個體銷售。每到霜降,成群結隊的花農,都南下廣州催花、賣花,贏得不菲的利潤。4、摧花技術取得成功。大田牡丹的缺點是只在春季開花,為克服這個缺點,花農在傳統催花的基礎上,研製創新了摧花技術。主要有冬季南方室外催花;北方冬季溫室催花;田間大棚催花;國慶節(秋季)催花。使牡丹一年四季都能開花。增加了牡丹的觀賞時間和季節。5、切花保鮮技術取得成功。牡丹的另一缺點是花期短,花農在傳統的基礎上研製了切花技術,達到了常溫下可保鮮20天,1—3度貯存可達100天左右,增加了牡丹的單株盛開期,為遠運、銷售、觀賞提供了便利。6、牡丹深加工。為提高牡丹的綜合效能,正在研製開發牡丹的藥用、保健茶、釀酒、食用、化妝品技術,保健茶、化妝品已推向市場。7、園林綠化樹種大幅發展。在花鄉、大田除牡丹外,多數都是連片成方、連方成頃的園林綠化苗木。到春天外地買苗木的車輛川流不息。1999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111枚牡丹單項獎中,花鄉牡丹獲得了81枚獎牌,在中國、世界園藝、旅遊界引起轟動,成為名符其實的牡丹霸主。花鄉聲明大為遠楊。
牡丹鄉,這個原本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鄉鎮,經過近20年的發展變成了以牡丹為主導產業的旅遊鄉鎮,民眾的人均收入、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2005年企業總產值53260萬元,人均純收入4870元,並成為全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牡丹鄉已成為魯西南乃至全省正在崛起的重點旅遊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