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北村
- 地理位置:建寧鄉政府所在地
- 人口:2178人
- 耕地:2295.7畝
人口情況,歷史沿革,古建文物,村名典故,歷史人物,革命烈士,領航舵手,當代人物,
人口情況
建北村人口約2200人,姓氏計70個,排名前十大姓分別為夏、張、李、郭、成、王、辛、姬、司、牛。其中夏姓約260人,張姓約240人,李姓約180人,郭姓約170人,成姓約160人,王姓約130人,辛姓約120人。另有一些冷僻姓氏,如琚、桑、尚、郎、解、悅、和、關、耿、石、段、邢、付、都、涉、房、武、晉、瞿、連等。
歷史沿革
一、變遷過程
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等小村→建安村→建寧村→建寧鎮→建寧縣→建寧村→建北村
二、歷史沿革
(一)文化遺址和石刻碑記
(二)文獻記載
清同治六年(1867年)《高平縣誌》記載,“高華府,縣東建寧鎮,唐高宗開府於此,開元初廢。省志曰考,唐高華府,在晉州,居府兵地,澤州五府,丹川、永固、安平、沁水、白澗,不名高華也。今里近建寧,猶曰府下,蓋亦相沿而誤”。據此推算,建寧歷史可上溯至唐高宗李治時期,距今1300多年,但縣誌又明確澄清此前的歷史記載有誤,故不可採信。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寧里重修文廟碑》記載,建寧文廟“肇創於宋治平丙午,時明道先生(北宋理學大師程顥)移令晉城,諸鄉皆設校館。暇則親至招父老與之語,又親為兒童正句讀,此鄉圖所為有廟也”。宋治平丙午年為1066年,建寧文廟創修至今已949年;加之前述建寧村出土的北宋祥符年間古錢幣,保守估計建寧村至少有一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可謂歷史悠久的千年鄉村聚落。
1、宋代時期(960年-1279年)
(1)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
1)960年-996年,建寧區域隸屬於昭德軍澤州高平縣,區域內零星分布有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等幾個散戶姓氏小村,可謂現今建寧鄉的雛形。
2)997年-1127年,隸屬於河東路澤州高平縣。1066年創修文廟,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等小村人民開始在文廟接受啟蒙教育。
(2)南宋時期(1127年-1279年)
2、金代時期(1115年-1234年)
該段時期,南宋、西夏、西遼、大理等割據政權並存。
(1)1128年-1217年,建寧區域隸屬於河東南路澤州高平縣。
(2)1218年-1223年,隸屬於河東南路孟州高平縣。
(3)1224年-1234年,隸屬於忠昌軍高平縣。
3、大蒙古帝國時代(1206年-1271年)
該段時期為蒙古帝國征伐時代。建寧區域延續金代建制,隸屬於忠昌軍高平縣。
4、元代時期(1271年-1368年)
(1)1271年-1276年,建寧區域無大變化,仍延續金代建制,隸屬於忠昌軍高平縣。
(3)1305年-1368年,隸屬於中書省晉寧路澤州高平縣。建寧村逐漸發展成了高平縣東北部的商貿小城鎮,稱之為“建寧鎮”。
5、明代時期(1368年-1644年)
(1)1368年-1375年,建寧延續元代建制,隸屬於中書省晉寧路澤州高平縣。
6、清代時期(1644年-1912年)
(1)1644年-1727年,建寧區域隸屬於山西布政司冀寧道澤州高平縣。
(2)1728年-1874年,隸屬於山西布政司冀寧道澤州高平縣
(3)1875年-1912年,隸屬於山西省冀寧道澤州府高平縣。光緒元年,高平縣撤併里甲,改設30個都,管轄88個裡甲。建寧區域歸高平第五都和第六都管轄,下分三個里甲(府下里、建寧前里、建寧后里)。建寧鎮(原建寧村,今建北、建南兩村)屬建寧后里管轄。建寧鎮逐漸發展成為陵川、長治、高平三縣澤潞商人云集的商貿重鎮,與寺莊鎮、馬村鎮、野川鎮、米山鎮、河西鎮、徘徊鎮(今三甲鎮徘徊村)、建寧鎮、周纂鎮(今馬村鎮大周村)、陳區鎮並稱為清代高平縣九大古鎮。
7、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
(1)1912年-1918年,建寧區域隸屬於山西省冀寧道高平縣第五區(區公所駐陳區)
(2)1919年-1933年,隸屬於冀寧道高平縣第五區
(3)1934年-1937年,隸屬於高平縣第五區。
(4)1937年-1940年,隸屬於第五行政專員公署高平縣第五區。
(5)1940年-1941年,隸屬於第五行政專員公署高平縣第二區(駐三甲)。
(8)1943年11月-1945年,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八專區陵高縣路北辦事處第四區(駐陳區)。
(9)1945年-1947年,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四專區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
(10)1947年-1948年,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四專區高平縣第五區。
(11)1948年-1949年8月19日,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太岳三專區高平縣第五區。
8、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至今)
(1)1949年8月19日-1953年,建寧區域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專區高平縣第五區(駐陳區)。
(2)1953年-1955年,隸屬於長治專區高平縣第五區。
(3)1956年-1958年3月,隸屬於長治專區高平縣。1956年高平縣域鄉鎮撤併,成立建寧鄉(駐建寧北街),歸屬建寧農業合作社。
(4)1958年3月10日-1958年11月,1958年3月10日東廟併入建寧;1958年8月建寧鄉改稱幸福人民公社(建寧片);1958年10月,改稱建寧生產大隊,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專區高平紅旗人民公社;1958年11月3日,改稱建寧管理區(駐建寧北街),隸屬於晉東南專區(1958年11月3日撤消長治專區,改稱晉東南專區)晉城縣高平人民公社(1958年11月21日,撤消高平縣,併入晉城縣,高平縣改設高平人民公社),稱為建寧生產大隊。
(5)1958年-1961年,隸屬於晉東南專區晉城縣高平人民公社,建寧管理區改稱建寧工作區(駐建寧北街)。
(6)1961年-1961年7月9日,建寧生產大隊隸屬於晉東南專區高平縣建寧人民公社。建寧工作區改稱建寧人民公社(駐建寧北街),稱之為建寧生產大隊。
(7)1961年7月9日-1967年,隸屬於晉東南專區高平縣(1961年7月9日高平區域從晉城縣劃出,恢復高平縣)。1962年1月1日建寧生產大隊分成建南、建北兩個生產大隊,建寧公社駐建北村,自此建寧分成兩個村莊。
(8)1967年1970年,建北生產大隊隸屬於晉東南地區(1967年晉東南專區改稱晉東南地區)高平縣建寧鄉。
(9)1970年-1978年6月,建北生產大隊隸屬於晉東南地區革命委員會高平縣建寧人民公社。
(10)1978年6月-1984年5月25日,建北生產大隊隸屬於晉東南地區高平縣建寧人民公社。
(11)1984年5月25日-1985年4月30日,建北村民委員會隸屬於晉東南地區高平縣建寧鄉。1984年5月25日撤消建寧人民公社,改稱建寧鄉,同時生產大隊改作村民委員會。
(12)1985年4月30日-1993年5月12日,建北村民委員會隸屬於晉城市(1985年4月30日撤銷晉東南地區,設立地級晉城市)高平縣建寧鄉。
(13)1993年5月12日至今,建北村民委員會隸屬於高平市(1993年5月12日撤消高平縣,設省轄縣級高平市,由晉城市代管)建寧鄉。
古建文物
(一)主要古建築和文物
1、三官廟(兩進院落,內有真武殿和三官殿,現為建北村委駐地)
2、建寧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昌茂恆、忠義恆商號)
3、山神廟(建北村民大年初一凌晨燒香祈福之地)
4、閻王庵(原建北國小舊址)
5、藥王閣(數百年老槐樹)
6、高平縣瑪鋼廠舊址(原釘業社、農具社)
7、佛興寺
8、聖人殿
9、關帝廟
10、三晉庵
11、海潮庵
12、觀音堂
13、張家大院
14、夏家大院
(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宣聖廟,又稱北大廟、聖人殿,文廟、先師廟、文館。高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建寧北街的盡頭(俗稱館上)。
《建寧里重修文廟碑》記載,“廟正殿五間七架,戟門八楹,坐里之坤岡,背倚於峰,面羅屏麓,左眺牛原,右跨雉趾,高明亢爽,亦勝地也。肇創於宋治平丙午。時明道先生移令晉城,諸鄉皆設校館。暇則親至,招父老與之語,又親為兒童正句讀,此鄉圖所為有廟也”,該寺廟為宋代建築。
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兩進院落,現存正殿(大成殿)和東西配殿,山門和戲樓改建為現代二層樓房建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九檁七架椽,三架梁,有二四椽袱,下四椽袱前後對乳袱。砂岩石柱,柱頭有卷剎,斗拱出兩跳。屋頂為單檐懸山頂,五脊六獸,琉璃起脊剪邊,正脊為六龍浮雕,兩頭有大吻,吻上有盤龍,龍尾插卷邊。脊之北面有彩鳳、麒麟、飛龍等造型浮雕,大成殿為高平市保存完整的最大的殿堂。殿內供奉文宣公(孔子)、鄒國公(孟子)、兗國公(顏回)三像,為後世讀書人所景仰,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進士郭東幼年曾在此接受啟蒙教育。
廟內立有碑碣四通,分別為明正德十三年《重修宣聖廟記》、清乾隆三十一年《補修創建文廟內外一切勝跡碑記》、清乾隆三十一年《春祀秋報出粟記》、清代《建寧前里燈社水社秋社一年公費碑記》。另有明隆慶二年《建寧里重修文廟碑》僅在縣誌和府志里有碑文記錄,今碑不存。
聖人殿,古代為書院學堂之所,曾為建寧公社及鄉政府用地,現為鄉文化活動中心的辦公活動場所。
2、中共建寧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位於高平市建寧鄉建北村舊街胡同2 號。舊址原為明清時期建寧古鎮的兩家著名商號(昌茂恆、忠義恆),建築為典型的晉東南兩層四合民居大院。
1943年7月,中共太岳二地委、二專署為開闢白晉路以東、陵高路以北地區的抗日根據地,決定在高平、陵川、長子、長治四縣交叉地區的建寧村北街昌茂恆和忠義恆建立中共建寧縣委、建寧縣抗日民主政府。任命宋川為縣委書記、李建標為縣長。縣委未建立區分委,也無固定辦公地址,縣委曾短期在建北村昌茂恆辦公,工作人員在忠義恆居住。縣委、縣政府在太岳軍區第20團的護衛下進入這一地區開展抗日工作。1943 年10 月,中共建寧縣委、縣政府奉命撤銷。
村名典故
建寧,初名建安。金末元初時期,全國兵荒馬亂,建寧區域的張家口、司家坡、成壕等六個小村莊感到很不安寧,深感村小勢弱,於是便聯合起來合併成為一個大村,起名“建安村”。後又將“安”字引伸為“寧”字,意為同心協力,建設安寧之村,改稱“建寧村”。
元末明初,改之為”建寧鎮“;清末民初,又改為”建寧村“;1958年,改稱建寧生產大隊;1962年建寧生產大隊以橋河(現橋河街)和西街為界劃分成兩個生產大隊,界線以北稱作建北生產大隊,界線以南稱作建南生產大隊,建寧村至此正式分為建北、建南兩個村莊。橋河兩岸附近的百姓自由選擇加入建南或建北,橋河南岸有建北村民,北岸有建南村民,故橋河並非兩村的絕對界線。
歷史人物
《高平縣誌》記載,“元則張寶,中統間(1260年-1263年)為永興路百戶。適江寇為亂,命寶督兵檄,至即束擔以行,時方元旦,擒渠魁以歸,遷都指揮僉事。居家孝友,建寧明道先生鄉校文館(建寧文廟)久廢,寶力復之”。張寶退休後,回到建寧在聖人殿專事教書育人。
2、夏國彥,清代高平縣建寧里建寧鎮(今建寧鄉建北村)人,儒學生員。順治十二年撰寫《繭用入社碑記》。
3、張文榜,清代高平縣建寧里建寧鎮(今建寧鄉建北村)人,清末民初名臣,自治研究所畢業。民國九年書寫《高平縣建寧鎮補修濟瀆廟記》。
革命烈士
高平烈士陵園有南、北42間展廳,展示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壯烈犧牲的2627名烈士的英名,建寧鄉建北村有18人位列其中,分別為:
領航舵手
1、夏水平,建寧鄉建北村人,現任建北村黨支部書記
2、夏玉林,建寧鄉建北村人,現任建北村村委主任
當代人物
1、韓吉仁,建寧鄉建北村人,現任陵川縣楊村鄉村幹部學校”儒家文化大講堂“講師,曾任建寧鄉建北村教師、建北村村委主任以及建寧鄉文化站雜誌編輯。
2、王安居,建寧鄉建北村人,當地民營企業家,先後經營棉花網套廠、預製板廠,曾任建北村村委主任。
3、秦旭東,建寧鄉建北村人,曾任建寧鄉信用社主任。
4、司啟龍,建寧鄉建北村人,建北英龍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
5、侯金盾,建寧鄉建北村人,建寧鄉教育辦公室主任。
6、秦中文,建寧鄉建北村人,建寧鄉建北國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