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縣(晉城縣)

南部縣

晉城縣一般指本詞條

南部縣,四川省南充市市轄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縣境東接儀隴蓬安,西鄰鹽亭梓潼,南靠西充順慶,北連閬中劍閣。縣政府駐地南隆鎮

全縣幅員面積2235平方公里,耕地91萬畝;轄71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111個行政村級單位,其中村委會1041個,社區70個,總人口132萬(2012年數據)。其中,縣城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萬。主要景點有靈雲山建浩寺梵音寺等。

2017年10月,南部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部縣
  • 外文名稱:Nanbu Country
  • 別名中國桂花城
  • 行政區類別:縣(縣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四川省南充市
  • 下轄地區:32個鎮、39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
  • 政府駐地:蜀北街道辦事處
  • 電話區號:0817
  • 郵政區碼:637300
  •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
  • 面積:2235平方公里
  • 人口:132萬(2012年)
  • 方言西南官話-四川方言-南充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靈雲山、建浩寺、梵音寺、升鐘湖景區、禹跡山景區、桂花博覽園
  • 火車站南部站
  • 車牌代碼:川R
  • 耕地:91萬畝
  • 政區代碼:511321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縣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環境,自然資源,植物,動物,礦產,水能,土壤,政治,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市政,交通,旅遊,友好城市,歷史文化,風景名勝,禹跡山大佛,升鐘湖,紅岩子景區,黑龍觀村,建浩寺,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充國縣之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為巴郡1l縣之一。縣名由來和含義,史無記載。今人考據,古充國境本為賨人聚居區,後巴人南來,以“賨”、“充”諧韻,稱土著賨人曰“充”,故以充國名之,亦有羈縻之意。
南充國縣,始見於《華陽國志》:“和帝時置,有鹽井,大姓侯、譙氏。”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國置南充國縣(見《續漢書》及注)。分南充國後,充國在西,故後稱西充國。蜀漢至晉皆有西南二充國(《蜀志》:譙周,西充國人;張嶷,南充國人。又見《晉志》)。李雄據蜀時期,因戰亂,充國荒廢(見《寰宇記》),西充國並於南充國,所以常璩撰《華陽國志》時只有南充國。劉宋改南充國縣為南國縣。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改南國縣為南部縣。據此,縣名由充國縣—南充國縣一南國縣演變而成。另—說,以居郡南而得名。

建縣沿革

西漢初(公元前206年)置充國縣,治地在今縣西大橋鎮東北14公里。
東漢初併入閬中縣,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復置;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又分充國縣置南充國縣,為巴郡所轄15縣之一,治地在今南隆鎮。分置南充國縣後,充國縣在西,後稱西充國縣。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璋改原巴郡,西、南二充國縣均隸巴西郡。
南部縣行政區劃圖南部縣行政區劃圖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在原巴西郡地立北巴西部郡,又改南充國縣為南國縣、西充國縣為西國縣,同屬北巴西郡。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改南國縣為南部縣,仍屬北巴西郡;天監八年(511年)於北巴西郡置南梁北巴州。大同中(535-546)州、郡、縣建置變革紛繁;在南部縣設定南部郡(領縣一,郡、縣治地均在今南隆鎮);又分金遷戍地置金遷郡,並置郡轄金匱縣(郡、縣治地均在今升鐘鎮橋壩頭村);改掌天戍地為掌天郡及郡轄西水縣(郡、縣治地均在今西河鄉高峰村);復改西國縣為西充縣。南部、金遷、掌天、木蘭四郡皆隸南梁北巴州。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南梁北巴州為隆州、改北巴西郡為盤龍郡(州、郡治閬中)。改南部郡為新安郡、隆州新安郡仍領南部一縣。又將木蘭、掌天二郡併入金遷郡,改西充國縣為晉城縣,改金匱縣為晉安縣,晉城、晉安、西水三縣皆屬金遷郡。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南部縣屬盤龍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推行州縣二級制,悉罷全國諸郡。罷金遷郡,以地屬隆州(治閬中);省晉安縣入晉城縣,移治晉安壩(今升鐘鎮橋壩頭村)。其時,南部縣、晉城、西水三縣皆隸隆州。
隋大業元年(605年),西水縣因水毀,治徙彭定故宅(今保城境內)。是年,又罷隆州置巴西郡,南部、晉城、西水三縣為巴西郡所轄。
武德元年(618年)改巴西郡為隆州,改晉城縣為晉安縣。同年又析南部、晉安二縣地置新井縣(治今大橋鎮附近);四年析南部、相如二縣地置城縣,後避太子諱更名新政縣(治今儀隴縣新政鎮)。其時,南部、晉安、新政、新井、西水五縣均隸隆州。先天元年(712年)避玄宗諱改隆州為閬州,轄縣不變。
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在今四川省地區置益、梓、利、夔四路,利州路仍置閬州閬中郡,領有南部、晉安、新政、新井、西水諸縣。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省晉安為鎮入西水。
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蒙軍擾境,南部縣治徙跨鰲山。
至元十三年(1276年)罷閬州置保寧府,隸廣元路;二十年新井、新政、西水三縣併入南部縣。元末明玉珍據蜀建大夏政權,南部縣隸屬未變。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部縣治遷還舊址;十年南部縣併入閬中,十三年又復置,仍隸保寧府。清代沿舊。
南部縣(晉城縣)
民國3年(1914年)南部縣隸屬嘉陵道;24年隸屬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治今南充)。
1933-1935年,川陝蘇區成立中共閬(中)南(部)蘇維埃政權。
新中國成立後,南部縣隸屬南充專(地、市)區、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後,隸屬南充市
2004年9月30日,南部縣人民政府機關辦公駐地由南隆鎮文廟街8號遷至該鎮金葫路8號。
2010年4月12日,南部縣南隆鎮析出部分行政區域設定濱江和蜀北2個街道辦事處。縣政府駐蜀北街道。濱江街道辦事處轄原南隆鎮10個社區居委會所屬行政區域,濱江街道辦事處駐半邊街50號。蜀北街道辦事處轄原南隆鎮的13個社區居委會所屬行政區域,蜀北街道辦事處駐蜀興街110號。
2011年8月18日,南部縣光華鄉整建制正式劃歸儀隴縣管轄。調整後,南部縣轄2個街道、31個鎮、40個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2年以前,南部縣有11個區,71個鄉,11個鎮。1992年,撤11個區,建25個鎮。
1995年又恢復31個鎮、47個鄉、13個區工委。
1997年恢復到32個鎮、48個鄉、13個區工委(包括南隆鎮、河東區、盤龍區、東壩區、王家區、楠木區、定水區、黃金區、建興區、大橋區、伏虎區、升鐘區、大坪區)。
2004年,柴井鄉、度門鎮劃歸儀隴縣管轄,南部縣有31個鎮,47個鄉,13個區工委。
2006年夏秋之際,根據南部縣委、縣政府下發的南委發[2006]39號、南府發[2006]35號檔案,撤銷河東區、盤龍區、東壩區、王家區、楠木區、定水區、黃金區、建興區、大橋區、伏虎區、升鐘區、大坪區12個區工委;撤銷高雲鄉、董家鄉、鳳台鄉、水音鄉、龍鳳鄉、義豐鄉6個鄉。全縣轄31個鎮,41個鄉,6個辦事處。
2010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光華鄉劃歸儀隴縣;將原南部縣南隆鎮轄區範圍原東城、南城、西城和北城辦事處改設為濱江街道辦事處、蜀北街道辦事處,保留南隆鎮建制,南隆鎮現轄原金星、棗兒辦事處範圍,鎮政府辦公地設在金星場鎮。2010年7月9日,調整方案正式實施。至此,南部縣共有71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南部縣轄71個鄉鎮和2個街道,71個鄉鎮分別為32個鎮,39個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南部縣是南充市轄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南充市西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1度4分-31度30分、東經105度27分-106度24分。東接儀隴縣、蓬安縣,西鄰鹽亭縣、梓潼縣,南靠西充縣、順慶區,北連閬中市、劍閣市。縣城地處廣南高速、成巴高速以及國道212線、省道101線、204線及嘉陵江交匯處,與成都、重慶均相距280公里,三地連線呈等邊三角形。
縣境屬新華夏體系,四川沉降帶,處於川中台拱龍女寺穹隆之北緣,梓潼之東南翼,岩層似水平層狀,四川盆地典型的中台山半環狀構造居於本境,為旋扭構造發育區,構造多呈弧形,以褶曲為主,形態單—,斷層罕見,傾角在5度以下,構成了本縣的旋扭構造體系。本境地震烈度不大於六,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破壞性地震的記載。
縣境分布在川北台陷和川中台拱兩個二級構造單元所在區域裡,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為內陸河湖相沉積碎屑岩系,相變甚大,岩性亦不穩定,區域地質構造簡單,褶皺乾緩,出露地層為中生界中統遂寧組;上統蓬萊鎮組及白堊系下統城牆岩群;新生界第四系鬆散堆積層等幾種類型。地層岩性有侏羅系中統遂寧組地層、侏羅繫上統蓬萊鎮組地層、白堊系下統城牆岩群地層、新生界第四系鬆散堆積層四種。
縣境內丘陵起伏,西北高、東南低。嘉陵江由正北向東南貫穿境內,東岸屬大巴山余脈;西岸屬劍門山余脈,有西河蜿蜒徑流。縣內最高點為西北端西河鄉的龍尾山,主峰海拔826米;最低點是東南端王家鎮境內西河與嘉陵江的匯合口,海拔298米。縣境西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500-650米之間,相對高差200-300米;中部及東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50米,相對高差100-150米。東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300-400之間,相對高差50-100米。嘉陵江和西河兩岸多衝積小平原。
南部縣旅遊交通圖南部縣旅遊交通圖
南部地貌因受水系切割,多呈條樹枝狀山型,受風化侵蝕較強的大坪——永紅一線,山頂多呈台狀方山地貌;花罐——巨觀,碑院——五靈一線,山頂多呈圓錐狀,台地呈條帶狀;伏虎——王家一線,山頂多呈饅頭狀或平頂山樑,這一線地形平緩,溝谷寬坦。嘉陵江、西河沿岸分布著少量的沖積壩和台地,其地勢低洼平坦。嘉陵江為本縣主體水系,西河為本縣最長的河流與柴井河分別在嘉陵江上游匯合,西河上的支流(菜子河、寶馬河、興隆河、紫岩河、觀音河、西紫河、東溪等)分別在西、中、東平行排列,由西南向東南而流。
縣境地貌類型可劃分為平壩、台地、低丘、高丘、低山、水域六個基本類型。
南部縣縣境西南部有68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屬涪江水系,東面有16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屬屈渠匯水系,其餘大面積均屬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在縣境內流長78公里,西河是嘉陵江右岸主要支流,全長303公里,縣境內流長188.6公里,於王家鎮匯入嘉陵江。有33條小支流匯入西河,其中有寶馬河、柳樹河、菜子河、老觀河、大橋河、宿岸河、梅家河、紫岩河、來龍井河等9條較大的支流。嘉陵江右岸有9條小支流匯入嘉陵江;左岸有8條小支流匯入嘉陵江,其中有長灘河、柴井河、三清河、小回溪為較大支流。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4條幹支流。

氣候環境

南部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由於秦嶺、大巴山脈形成天然屏障,北方冷空氣不易入境。所以境內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四季分明,季風顯著,雨量充沛,日照偏少,但四季分明。一般特徵是:春早,回暖不穩,少雨,常有春旱;夏熱,雨水集中,分布不均,常是旱澇交替;秋短,降溫快,綿雨顯著,一般主澇;冬乾少雨,氣候較暖,越冬作物一般不停止生長,少受凍害。

自然資源

植物

南部縣境內植物種類繁多,按喬木、灌木、草木、蕨類及藤本五類統計,計有①喬木33科,75種;②灌木22科,44種;③草本40科,122種;④蕨類植物10科,14種;⑤藤本植物7科,10種。

動物

哺乳類主要有:赤狐、黃鼬、狗獾、山獾、果子狸、草兔、松鼠、水獺、蝙蝠、巢鼠、禮鼠、家鼠等10餘種。
鳥類主要有:白鷺、蒼鷺、禿鸛、水鴨、黃鴨、鷹、鷂、雉、竹雞、鵪鶉、秧雞,斑鳩、鴿、杜鵑、貓頭鷹、翠鳥、燕、啄木鳥、白頭翁、黃鶯、山喳喳、烏鴉、喜鵲、畫眉,八哥、雲雀、麻雀等30餘種。
爬行類主要有:龜、鱉,壁虎、蜥蠍、蛇類等。
兩棲類主要有:蟾蜍、青蛙、沼蛙、大鯢等。
魚類主要有:鯉、鯽、鰱、鰍、鱔、鯰、江團、白鱘、青波、白鱔、烏棒、翹殼等

礦產

南部縣石油、天然氣分布在玉台、雙佛、萬年、老鴉、東壩、窯場等地帶,70年代開始鑽探,有40多個井位產油產氣。
鹽分布在盤龍、楠木、碑院、建興、黃金一帶鄉鎮,藏量豐富。本縣早在東漢時期,即已鑿井取鹵煎鹽,故在歷史上以產鹽著稱。本世紀40年代,有鹽井14000多眼,年產食鹽2萬多噸。1962年停止食鹽生產。
境內砂金分布於嘉陵江沿河兩岸河道轉彎處的一、二級階地,卵石的下部與基層的頂部,與沙交織在一起,富集程度不等。沿嘉陵江的南隆、盤龍、楠木、石河、王家等十多個鄉鎮均有蘊藏。
現代建築中混凝土和粉刷牆壁的重要原料,南部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河沙、卵石的自然資源。據縣礦產資源辦預測估算,積蓄量約4000萬立方米。

水能

全南部縣一江十三河(包括升鐘水庫左、右乾渠)的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7.5萬千瓦,實際可開發量為11.64萬千瓦。截止1996年底已開發2.53萬千瓦。

土壤

南部縣耕地中,重慶原中性紫色土占80.3%,老沖積黃泥土占11.47%,新沖積砂土占8.03%。肥力為甲等土占20%,乙等土占30%,丙等土30%,丁等土20%。土壤PH值,中性占92.64%,微酸性7.36%。全縣土壤有4個土類,6個亞類,13個土屬,54個土種。

政治

南部縣現任主要領導一覽表
縣委書記
縣委副書記、縣長
黃波
副縣長
朱仕友王熊驊、王曉勇、羅大午、林鴻斌吳宗學、楊鑫、楊慶萍

人口民族

人口

南部縣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但早期史志無人口統計,自明朝始有記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南部縣有15448人,明末清初境內幾乎荒無人煙,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遂有湖廣填四川,境內人口劇增,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增至614889人。民國時期,人口逐年增長,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全縣人口為753519人。2005年,全縣人口為12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6.69萬人,非農業人口18.44萬人,其中男65.77萬人、女59.36萬人,男性比女性為110∶100。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南部縣城北部紅岩子風景區南部縣城北部紅岩子風景區
2010年,南部縣常住人口為92992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157559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27636人,減少19.67%,年平均減少2.17%。南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929463人,占99.8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60人,占0.15%。2012年,全縣戶籍人口為1312216人。

民族

南部縣常住人口中涉及少數民族有36個,有回族彝族、藏族、壯族、苗族、羌族、傈僳族、哈薩克族、侗族。

經濟

綜述

2012年,南部縣地方生產總值209億元,年均增長14.8%,經濟總量位列全省丘陵地區縣(市區)前15名;三次產業比重為20.0∶58.7∶21.3;財政總收入36.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7億元,基本實現了五年翻兩番;成功躋身全國新農保試點縣、全國小農水重點縣和全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
2012年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躍居四川省丘陵縣(市、區)第15位。2017年10月,南部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2013年,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33.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0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26元。

第一產業

南部縣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料主產油菜,經濟作物主產棉花。屬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糧油基地縣、全縣蠶桑生產基地縣。
南部縣新政府夜色星光南部縣新政府夜色星光
2012年,南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3億元、增長2.67%。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40.65萬畝、增長0.13%,糧食總產55.78萬噸、增長0.92%,油料產量7.2萬噸、增長1.96%。出欄生豬120萬頭、增長7.8%,家禽出欄1380萬隻、增長0.03%。新栽速生林15萬畝,新發展蓮藕6000畝、中藥材1.1萬畝,全年發放蠶種10萬張,產繭350萬公斤,繭款收入1.1億元。新建和整治渠道138公里,整治病險水庫27座、灌區隧洞渡槽122處。
建興鎮、三官鎮、四龍鄉等7個鄉鎮完成土地整理8.4萬畝。發展龍頭企業11個,各類農村專合組織103個,帶動農戶15萬戶。註冊優質農產品品牌5個,發展脆香甜柚枇杷10萬畝,4000畝脆香甜柚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通過省級驗收,5000餘噸“西城”、“望月”、“新星”等品牌水果遠銷新疆、甘肅、陝西、山西、重慶等地。
建設優質商品蔬菜3.6萬畝,引導合作社開展訂單生產1000畝。建成盤龍萬頭優質肉豬等養殖小區及火烽康康井村500頭LY母豬、10000頭育肥豬養殖場。兌現退耕還林、良種補貼等涉農補貼資金1.9億元。輸出勞動力49.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3億元。

第二產業

南部縣工業初具規模,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形成了能源、食品、化工、機械、紡織、建築建材等工業支柱產業,擁有紅岩子電力公司、華潤藍劍啤酒公司、金泰棉紡公司,永生化工公司等7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宇宙家紡、長林肉食品、金泰紡織、盤龍電力、永生化工等企業年銷售收入突破億元,紅岩子電力、盤龍電力、永生化工等企業年入庫稅金超過千萬元。“藍劍”系列啤酒暢銷全國各地,嘉陵水泵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認證,冶金粉末座圈被國家四部委列為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岩石乳化炸藥被評為四川省名牌產品。
2012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9億元、銷售收入206億元、利潤總額18.8億元,分別增長18.6%、19.8%、43.1%。

第三產業

2012年,南部縣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億元、完成計畫數的100.34%、增長16%,城鎮和鄉村消費品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36億元、23億元,分別增長16%、15%。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全年新建連鎖農家店95個,累計完成1159個,覆蓋71個鄉鎮860個行政村,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初步形成。房地產業完成投資26.25億元、增長32.33%。
第四屆“中國升鐘湖釣魚·桂花旅遊文化節”和首屆“黑龍觀蓮花旅遊文化節”成功舉辦。全年接待遊客2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7.3億元,分別增長19.89%、33%。
縣城電器、服裝、建材等專業市場穩步發展,瑞安路—西街—正街黃金商業圈和益民廣場、濱江路商業特色基本形成。中介諮詢、餐飲娛樂、保險等服務業快速發展,陵江賓館升為三星級賓館。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2年,南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6543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07715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292419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332662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市政

南部縣縣城新區建設初具規模。“兩環一線”、26幢標誌性建築亮化包裝和縣城主要街道標美化改造全面完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杜家灣制水廠和嘉陵江左岸防洪堤開工建設。
城市改造方面,自1992年以來,縣城累計投入資金7.5億元,新建城市幹道8條、9000餘米,新建、改建一般街道20餘條、20000餘米。開發改造居民小區7個,統拆舊房24.2萬平方米,開發商品房98萬平方米,並大規模地進行了綠化美化等配套設施建設,使城市框架初具規模,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交通

截至2012年,南部縣公路里程達6051公里,其中通車裡程達1460公里,等級公路達到705公里;河道運輸116公里。全縣鄉鎮通車率達到100%。縣境東界儀隴、蓬安,南接順慶、西充,西連鹽亭、梓潼,北鄰劍閣、閬中。國道212線和省道成南線,南渠線共178.05公里穿越其境,縣道207.14公里和鄉道600公里密布全縣,村道2300餘公里延伸到千家萬戶,17條出境公路與相鄰縣、市、區相通;境內大河小溪縱橫交錯,嘉陵江縱貫縣城106公里,北通川北門戶廣元,南下川東重鎮南充,西河環繞縣內213公里匯入嘉陵江,已經建成南廣高速(2011年通車),成德南高速(2012年通車),蘭渝鐵路(2015年通車)成為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南部歷來被視為四川的“北道孔衢,東西要害”,是川北地區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南部縣城北部紅岩子風景區南部縣城北部紅岩子風景區

旅遊

南部縣山川秀麗,名勝眾多。如四川十大立佛之一的北宋禹跡山大佛、杜甫題詠的曉霞觀、元代古剎醴封觀皇娘墳、陳氏三狀元故里等古蹟和有“西南第一湖”美譽的升鐘水庫、紅岩子風景區、袁家寨旅遊景區、建浩寺等自然人文景觀早己蜚聲省內外,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總體布局:一個支撐中心(一個支撐中心),一個亞中心(升水鎮),六個節點(雙峰、保城、鐵鞭、碑院,大堰),三個片區(以升鐘湖為主體的西部片區,以禹跡山為主體的東部片區,以八爾灘為主體的南部片區),三條主線(南部-大橋-升鐘;南部-東壩-大堰;南部-碑院),兩條環線(歷史文化觀光與度假旅遊線、革命老區與將帥故里旅遊線)

友好城市

四川
廣東
浙江
新疆
溫州市

歷史文化

  • 中國釣魚城
2010年06月29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命名,南部縣為“全國釣魚城市”。2014年1月3日,國家體育總局出台了《關於將南部縣全國釣魚城市更名為中國釣魚城的決定》,將南部縣“全國釣魚城市”更名為“中國釣魚城”。
  • 中國桂花城
2010年9月16日,南部縣“桂花博覽園”揭牌。當晚在南部縣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升鐘湖釣魚旅遊文化節開幕式暨明星晚會上,國家林業局官員現場為南部縣頒發了“中國桂花城”的牌子。
  • 蓮花博覽園
南充市南部縣第二屆蓮花節於2013年6月29日8時在南部縣四龍鄉黑龍觀村蓮博園核心區開幕,開幕式上,南部縣蓮博園被大世界上海基尼斯總部授予“規模最大的蓮花博覽園”,同時被四川省花卉協會授予“四川蓮花之鄉”。
  • 檔案文獻
南部縣的地方歷史文獻很有特色。《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是發現的歷時時間最長、數量較多的清代地方檔案,2003年10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次年12月被列入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具有極高的檔案學、歷史學、文獻學、文物學、法學研究價值。西華師範大學對該檔案的整理與研究已長達十年,圍繞《南部檔案》開展的相關研究也已成為西華師範大學的特色科研項目,並在海內外都有良好反響。中華書局與西華師範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課題組就南部檔案整理、研究與出版在西華師範大學舉行了研討會。中華書局就南部檔案成果的宣傳、出版資助的申請、出版的規格等問題與課題組進行了深入討論。雙方表示該檔案的整理與出版要充分體現“社會學價值、文物價值、文獻價值”,將合作出版的《清代南部縣衙檔案彙編》打造成版刊上的藝術品和內容上的學術精品。

風景名勝

名勝古蹟有李封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院大佛、報恩寺、升鐘湖等。

禹跡山大佛

中國第一立佛禹跡山大佛,刻鑿於禹跡山腰,為釋迦牟尼造像,中國古代第一石刻立佛,與樂山坐佛、大足臥佛並稱巴蜀三大佛。大佛面南而稍西,負岩而立,身高18米。佛像雕鑿線條簡潔流暢,刻工精細,頗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形意。其造型藝術和雕刻風格盡顯唐代石刻之神韻。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跡山大佛禹跡山大佛

升鐘湖

升鐘湖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四川南部縣西北部,該區包括南部縣的升鐘、升水、皂角、保城、雙峰、鐵鞭、神壩、大坪、桐坪、店埡、太霞、西河、丘埡、光中等十四個鎮鄉,轄區內總幅員面積為517平方公里。

紅岩子景區

以城市建設和紅岩子電航工程為依託,利用工程建成後形成的寬闊湖面,與三個城市主體公園靈雲山、火峰山、五面山以及滿福壩農業觀光園和石子嶺生態植物觀光園,共同構成“三山、兩園、一水”的風景輪廓線的紅岩子風景區。景區內已建成占地300多畝,川北規模最大,特色突出,集紀念性和休閒性為一體的城市廣場,是閬中古城游線上一道靚麗的城市旅遊風景線。

黑龍觀村

黑龍觀村是我省鄉村旅遊示範村,位於四川省南部縣四龍鄉境內,距縣城32公里,地處建興鎮、三官鎮、四龍三鄉(鎮)交界處,因在當地山上有一座古老的黑龍觀寺廟而被稱作黑龍觀村,該村盛產水果、蓮藕,有425畝“脆香甜”果樹、308畝蓮藕,家家有果樹,戶戶有果園,並以“春桃、夏荷、秋桂、冬梅”為依託,一年四季花開不斷。被譽為“中華蓮花第一村”。

建浩寺

建浩寺現為南部縣佛教協會所在地,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寺院,佛教文化內涵豐富,寺院發展迅速,建設規模較大,設施齊備,是南充市的大型寺院之一。位於四川南部縣建興鎮中心蓮花山,離縣城25公里,距鎮0.5公里。山勢形若蓮花,綠樹蔥鬱,寶馬河環繞山麓,交相輝映。建浩寺占地面積800餘畝。擁有大雄寶殿、天王殿、玉觀音殿、彌勒佛殿、千手觀音殿、五觀堂、望高亭、放生池等佛教建築。其中大雄寶殿內有如來佛祖坐像三尊,全身鍍金,眼睛炯炯有神直視前方,神態栩栩如生。根據四川省佛教協會,川佛會〔2013〕45號檔案,關於《南充市建浩寺傳授寺傳授居士菩薩戒的請示》的批覆,於2013年9月23日至29日,在南部縣建浩寺舉辦了南充市第19屆居士菩薩戒法會。

著名人物

南部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西漢嚴君平張飛、唐代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名流都曾流寓於此。先後出過驍將張巍、成都王譙縱、工部尚書李先復、宰相陳省華、大學士蒲宗孟、民國中央委員陳介生、抗日英烈柴意新、中共中央委員蒲海清等歷史名人。
柳林公園陳氏三狀元雕像柳林公園陳氏三狀元雕像
陳氏三狀元,即四川南充市新井縣(今南部縣大橋鎮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兄弟。北宋初年,三子相繼中進士,堯叟、堯咨考中狀元(俗稱三狀元),大橋鎮因此而聞名當世。
南部人為了紀念這3位進士,自發集資先後在其出生地修建了狀元祠,在南部縣城的嘉陵江邊雕塑了三兄弟的紀念像。當時,雕有三狀元像的柳林公園是南部縣唯一的一個城市公園。“陳氏三狀元”是柳林文化公園內最醒目、最驕傲的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