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進程
簡介
四川方言發源於
上古時期非
華夏族語言的古蜀語和古巴語,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層中仍然保留了“壩”(平地)、“姐”(母親)、“養”(您)等來自上古時期古蜀語和古巴語的辭彙。之後四川方言便隨巴蜀地區的歷史進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斷地發展變化,先是
秦滅
巴蜀後,巴蜀地區逐步形成屬於漢語族但獨具特色的
巴蜀語。其後在明清時期,由於大量來自
湖廣等地的移民進入四川,巴蜀語同各地移民方言演變融合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的四川方言。
上古時期
上古時期,四川盆地中存在
蜀族與
巴族兩個非
華夏族的民族以及
蜀國與
巴國兩個獨立的國家,其不僅擁有各自獨立的語言:古
蜀語以及古巴語,還擁有被概稱為“
巴蜀圖語”的獨立的文字系統。古巴
蜀語與當時的華夏語截然不同,與現今
羌語、
嘉戎語、
彝語、
納西語和
土家語等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前316年,
秦國相繼滅掉巴蜀兩國,逐步將中原華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巴蜀地區,並開始大量的向巴蜀地區移民,巴蜀地區出現了古巴
蜀語和華夏語並存並用、相互滲透的局面。之後隨著
秦漢時期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入川,與四川地區原有的蜀族、巴族融合形成了具有巴蜀特色的漢族族群,並且在
西漢末年形成了具有較為統一特色的
巴蜀語。《文選》卷四載
左思《蜀都賦》
劉逵注引《地理志》中記載:“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同時根據
揚雄《
方言》中的記載,當時
梁益地區(即巴蜀地區)的方言與
秦晉方言已經較為接近,表明此時的巴蜀語已經屬於
漢語的一個分支。
西漢末形成的巴蜀語作為上古時期漢語族的一個獨立分支,其特點主要體現在
聲調與辭彙兩方面。在聲調方面,
陸法言《切韻序》有“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由平聲似去”的記載。同時
黃鑒《楊文公談苑》中稱:“今之姓胥、姓雍者,皆
平聲。春秋
胥臣、漢
雍齒旨是也。蜀中作
上聲、
去聲呼之,蓋蜀人率以平為去。”這說明此時巴蜀語
聲調具有自身特色。而辭彙方面,此時巴
蜀語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吸收了來自非漢語的古巴蜀語的辭彙。揚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歷史文獻中都記載了大量四川地區的特殊辭彙,來自古巴
蜀語的辭彙包括“壩”(平地)、“姐”(母親)、“不律”(筆)、“養”(您)、“曲鱠”(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壩”、“姐”、“養”至今仍保存於四川方言之中。
中古時期
巴蜀地區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作為一個獨立的語言區,巴蜀語繼續得到發展,此時的巴蜀語獨立性很強,與四川地區以外的語言較難溝通。
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時在《石湖詩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注中有如下記載:“蜀人鄉音極難解,其為京洛音,輒謂之‘虜語’。或是僭偽時以中國自居,循習至今不改也,既又諱之,改作‘
魯語’。”從中可以看出巴蜀與中原語音完全兩異。以
宋代巴蜀語為例,首先巴蜀語韻部與宋代通語比較,韻部的分野或歸字不同,如
陽聲韻寒先部的“言”字讀人真文部、藥鐸部的“祈”讀與屋燭部的“禿”相同等。其次,巴蜀方言
介音有合口化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個陽聲韻尾相混。同時,巴蜀語聲紐保留了諸如“
古無舌上音”、“照二歸精”等的古音遺蹟。此外,
聲調方面,巴蜀語在
平聲字與上去聲字歸派與通語也有較大不同,如通語音歸平聲的“青雍句”在巴蜀語中“青”歸人
上聲,“雍句”歸去聲。中古時期,巴蜀語也擁有大量特有辭彙,如“波”(老人)、“偏涷雨”(夏日暴雨)、“百丈”(牽船繩)、“溉”(江邊道路)、“塊”(墳墓)、“禿”(砍)等,其中部分仍然存留於今天的四川方言中(如下表所示)。將文獻中記錄的上古、中古時期巴蜀語特有詞在現今四川方言中的存留情況進行統計,上古文獻中收錄的巴蜀語特有辭彙約有一成保留於今四川方言中,同時中古文獻中收錄的巴蜀語特有辭彙有較為可觀的三成得到保留。這表明雖然在
近古時期四川地區人口構成發生
劇變,但現今四川方言仍然與上古及中古時期的巴
蜀語有一定程度的傳承關係,中上古巴蜀語是現今四川方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歷史淵源
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
元代至今的四川方言截然不同,依據宋代文獻顯示,當時的學者把四川方與西北方言合稱為“西語”,屬同一方音語系。
蒙古人和
女真人兩次北方民滿族的入侵, 給
四川地區帶來了災難性的人口劇減。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萬。從1671年開始大規模移民,到1776年為止,105年內四川合計接納移民623萬人,史稱
湖廣填四川。現代四川方言,就是在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中形成的。
四川方言,其實指的就是
四川盆地(即為
四川省中東部和
重慶)內居民的官方語言。四川方言種類繁多,幾乎是每縣一口音,關於四川方言的標準音,川東以
重慶話為標準音,川西則以
成都話為標準音。在四川民間各地舊因“
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事件,而通稱其為“湖廣方言”,但現已不常用。民間亦簡稱四川方言為“川語”、“川話”。四川的
客家人由於四川方言的通用語地位和其處於被四川方言包圍的土廣東話(
客家話)
方言島的緣故,而稱四川方言為“街腔”(
威遠、
隆昌)、“四外話”(
西昌)、“四鄰話”或“四里話”(
儀隴)。四川的老湖廣話使用者則稱四川方言為“貴州腔”(
樂至)、“四
平話”、“平話”或“四平腔”。而四川的
羌族稱四川方言為“漢話”。除此之外四川各地
方誌中還曾以“
蜀語”、“蜀方言”、“國語”等來稱呼四川方言。而學術界往往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語言為“
蜀語”或“巴蜀語”,以區別於明清後由巴蜀語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而形成的四川方言。
分片
四川方言大致分為七個小片:川中小片、川東小片、川西入歸
陽平小片、川西入歸
陰平小片、川西入聲獨立小片、川南入聲獨立小片、川南入歸去聲小片。
川東小片:大致包括
廣安、
達州(也包括直轄市
重慶)語音特點:1.
聲調起伏;2.吐字硬朗;3.
兒化豐富。
川西入聲獨立小片:大致包括
樂山。語音特點:1.入聲獨立;2.
鼻化元音豐富;3.
兒化未作保留。
川南入歸去聲小片:大致包括
內江、
自貢。語音特點:1.入歸去聲;2.保留
舌尖後音。
川南入聲獨立小片:大致包括
瀘州、
宜賓。語音特點:1.入聲調值偏低;2.保留鼻音;3.聲調起伏稍大。
主要特點
音韻
■大部分地區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沒有平舌和翹舌之分,基本上把國語中
翹舌音念為
平舌音,比如:"智商"國語為[zhì shāng],四川方言為zi sa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國語為[chāo shì],四川方言為[cao si](音同“曹四”);"支持"國語為[zhī chí],四川方言為[zi ci](音同“資瓷”)。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
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開頭的
音節中,如果
韻母不是“i”開頭(如“i”或者“in”),則“n”都通讀為“l”。如“南方”,四川方言
中音同“蘭方”。
成都方言的“n”在“i”前齶化為舌面鼻音。
■音節"ing"與"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樣,完全通讀,統一發音為"in"。"eng"與"en"在大部分
音節中通讀為"en",如“痕”與“恆”同為[hen];“棱”發為[len]。但是"eng"和"en"在聲母"m"、"f"後能夠區分,前者發音為"ong",而後者仍然發"en"的音。"eng"和"en"在聲母"b"、"p"後能夠部分區分,前者"東、登"韻為"ong","庚、耕"韻為"en",而後者仍然發"en"的音。音節"un"在"d"、"t"、"n"、"l"、"z"、"c"、"s"後發"en"音,其餘不變。
■音節"wu"固定變化為"vu",如“五”、“霧”等,"hu"變化為"fu",部分地區聲母"h"後介音為"u"的字,聲母變為"f"且無介音"u"。
■四川方言中沒有韻母"uo",大部分讀"o",部分入聲字為"uê";
■國語中大部分聲母后的"e" 讀"o",並且無介音直接讀,如:哥哥(go55)注意不要讀成(guo55),上課(ko213)不要讀成(kuo213),舌尖前音、舌尖後音後的"e" 必然讀為"ê",但是岷江片中部分地方歌韻字讀"ai";入聲字在國語中發"e"的在四川方言中分兩種情況,古韻母為“合、鐸、曷”發"o",其餘發"ê"。
■古合口一等字大部分保留
介音"u",如累"luei213",橫"huen21"(部分地方讀"huan21")
■成渝片j,q,x後面的“u”可以讀本音烏 雖(xü55)然 民族(qu21 這裡的“u”讀本音烏,而不是國語的“ü”魚) 速(xu21這裡的“u”讀本音烏,而不是國語的“ü”魚)度
■古明母侯韻字發音轉為"mong",如"某、茂、畝"(雖然國語這三個字韻母不同)。
■古影母開口呼字,大多都冠以聲母“ng”,如“安”[ngan55]、“恩”[ngen55];古疑母字除合口一等、三等字以外皆保留聲母"ng",合口一等字聲母"ng"消失,三等字大部分聲母轉為"ni"、少部分字聲母"ng"消失或者保留聲母"ng"介音消失。
■
新都、
郫縣、
彭州、
都江堰使用一種獨特的“
捲舌音”,在讀“十”、“室”、“吃”、“侄”等古代
入聲字時不僅翹舌,而且舌尖後卷,有點類似於
兒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
中江人在說話時喜歡加上“掛(gua二聲)"。比如
成都人說”吃了沒有"是說“吃了沒得”而中江人則說“吃掛沒得”,“吃老”中江人說“吃掛老”,“做了啥子”中江人說“做掛啥子”,“遭老”,中江人說“遭掛老”,依次類推。在
中江表妹的小品里可以聽到這類的語言。
在
聲調上,四川方言
陰平、
陽平、
上聲和
去聲調值幾乎一致,成渝片古入聲歸陽平(即二聲),如“一”、“六”、“綠”等字聲調均為陽平;雅棉小片古入聲歸入陰平(即一聲);仁富小片古入聲歸入去聲;
岷江小片保留入聲且
韻母更存古,因此也與通常意義的四川方言差別較大。
大多數地區入聲歸入
陽平是四川方言與其他
北方話的主要區別。
辭彙
四川方言由於受
北方官話的長期影響而產生了
文白異讀系統,白讀音主要出現在高頻日常生活用語中,而
文讀音主要出現在
書面語、新辭彙中。四川方言的
文白異讀系統也在不斷變化中,但主要的趨勢是文讀越來越占優勢,部分字白讀已趨於消失,固定為文讀讀音。
語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辭彙外,
語法跟國語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譯。
被動句中的“被”字一般說為“遭”,但此時帶有不情願、不高興的
感情色彩,所以平時被動句使用較少。如“他遭開除了。”國語中說為“他被開除了。”
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
形容詞,白,不說白,說“迅白”;黑,不說黑,說“黢(qū)黑”;輕,不說輕,說“撈輕”;重,不說重,說“幫重”;快,不說快,說“飛快”;甜,不說甜,說“抿甜”;酸,不說酸,說“溜酸”;等等。
倒裝現象:“熱鬧”,要說“
鬧熱”;“公雞”“
母雞”,要說“雞公”“
雞婆”/“雞母”;“菜花”要說“花菜”;“套袖”要說“袖套”等等。
相關辭彙
常用詞
“你在抓子?”中間的抓子意思是做什麼,全句為你在做什麼的意思。“抓”是“做啥”的連讀;“抓子”就是“做啥子”的連讀。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 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
紮起(zǎ)——江湖藝人跑場子表演求生活,鑼鼓敲響,支持者圍攏一圈予以鼓勵和幫忙,防止有人使壞,叫做“
扎場子”,簡稱“紮起”。開始表演前,藝人老大抱拳
相謝支持者:“多謝各位弟兄為我們紮起”。引申意為“鼓勵,支持,幫忙,制止搗亂”。
●
雄起——大力展現
陽剛之氣,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領,壓倒對方。泛指:加油。
●娃、娃兒、女娃子、男娃兒、弟娃兒、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兒,女孩叫女娃兒,其餘類推。二○年前這個“娃兒”通用於所有年齡階段,相當於台灣的“男生、女生”,甚至於說老太婆都說“哎呀,人家是女娃兒,你讓一下(ha)別個(go四聲)嘛。”
●你娃兒——你小子!
●莫——別。 用法:莫來頭。意思是沒事。
●冇(mó)——沒有,冇得。例句:你想啷塊?我冇得錢。
●瓜——瓜,“傻瓜”的簡稱,含義還包括“
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
瓜娃子”,女人傻,就叫“
瓜女子”。中年婦女傻,就叫“瓜婆娘”。這個用法大約從文革中期開始。
●寶、寶器。——
憨包一個,到處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個人好寶喲。”“她是個寶器。”“幾個土妹子和一個老寶氣”。
●木、木雞(
宜賓,
自貢方言聽起來像“穆雞”)。——來源於“
呆若木雞”,簡化的成語,但比成語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維遲鈍,木頭腦筋,不開竅。
●咋個——為啥,為什麼、怎么
●喃門——怎樣、怎么(使用於
綿陽等部分地區)“喃悶起的?”意為“怎么回事?”
●
洗白老——完蛋、一無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將錢*都被輸光了,“森上帶點個子彈,都被
洗白嘍”。“愣格沒得錢耐?”“剛一發工資,錢都被婆娘
洗白了仨!”
●啷們,啷塊——咋了?怎么了?例句:你啷們(啷塊)咯?
●把能(lén)——全部,所有。例句:他們把能都來咯。
語氣詞
西南官話里語氣詞非常豐富,善於表達微妙的意思,所以講西南官話的人不要輕視自己的語言。
喔(語調上揚)——表肯定語氣,是這樣。
啊(語調下降)——表肯定語氣,不錯,是這樣。
是噻——四川大部分地區使用,表肯定語氣,"正確","對頭".
哈——
語氣助詞,1、輕微的疑問;2、友好。例子:歡迎多倫多的朋友哈!
嗦(só),有人寫成“說、嗖”——疑問,並且馬上肯定。例子:原來在這個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讀音,表疑問,自問。例子:咋個這些人都跑過來了喃,訊息夠靈通的嘛!
嘛(má)——意義相近。
安(嗯)——疑問詞。例句:問你去(qiè)不去,安?或 安?你說啥子。
哇——疑問詞,輕微的“嗎”。一般用在對方基本會同意的時候:楊老師,來一根哇?我們鄉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亂說,我要翻臉哈!!!
兮——語氣詞,那樣子的:“你覺不覺得他有點神經兮兮?”“髒兮兮的。”“
瓜兮兮的”
綽綽(có có)——形容詞後綴,表某樣子。神綽綽的(精神病樣子),哈(傻的四川發音)綽綽的。
嘎(gá)——是這樣么?可以獨用。
其他詞語
●瓜娃子——傻小孩。
●提勁——1.來勁,振奮人心:姑姑,太提勁了 ;2.同"扯皮",即"找茬"之意.
●×起——起來,常用在動詞後面,加強動詞的意義:
雄起、來不起了、紮起、懂得起
●整——用途廣泛的動詞。例子:“整了頓速食麵”,吃了頓速食麵
●麼(yāo)——年齡最小的。麼姑娘、麼娃、
么女、麼叔、
么兒●麼麼——姑姑(最小的姑姑)。
●
巴適——好,合適,舒服,心滿意足:“原來在城頭沒碰到巴適的?”
●苕氣——紅苕(甘薯)氣味,轉義為“土頭土腦,鄉下人樣子”:“說我們身上苕氣打不脫、腳桿是彎的!”
●穩起——穩住,不要露馬腳。
●凶——厲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喔,我都被你搞附了。”
●歪(wāi)——凶,形容一個人很兇。如“你好歪喔,我惹不起你。”
●貓——(mēr)凶。如:“那個女的好貓喔,兩爪爪(zǎozǎo)就把他整成貓臉。”那女的好兇,幾下就把他抓成了貓臉。
●毛——(má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貓傢伙。”你別把他整怒了,他很兇的。
●悶丕——(mēn pī)口語,常用與長輩對晚輩,
笨蛋的意思。
●梭邊邊——第一個邊拖長音。梭:溜走;邊邊:邊緣。梭邊邊=溜走,逃跑,躲開。如:“你把事情
搞糟了,想梭邊邊嗖!”
●
鏟鏟——(cuǎncuǎn),語氣詞,加深程度。如:“你笑個
鏟鏟。”意思是:你笑個屁。有什麼好笑的。笑什麼啊。
●分分兒鐘——幾分鐘,很快;通常意為:稍等一下、馬上的意思。
●咂——
西南方言,1、吸吮;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數民族用麥管或細竹管從酒罈里吸酒也叫咂酒。
●呡(mǐn)——嘴唇少少地沾一點兒,如“呡一口酒”
●拐——這裡用“拐”字是
同音字借用,意義完全不同。錯了。“拐了,拐了”是“錯了錯了”,“不會拐的”是“不會錯”。
●格、嘎——
西南方言習慣疑問詞前置。“
格是?”(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沒有)
●切(qiè)——去。例如:“我們一起切。”
●哈(hǎ)——“傻”的四川發音,如:“傻兒師長”,四川人念“哈兒師長”;“哈綽綽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樣子。
●哈(ha)——疑問。自問自答。輕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
是么?“軍醫哈”-是軍醫吧?是軍醫。
●服、附——糊塗,糊。川北人f/h不分,糊塗念“服塗”,搞“附”了,就是被搞糊塗了。例如:你娃凶喔,我都被你搞附了。
●不要虛:虛,心虛,害怕。不要害怕。
●綻(zàn):愛表現,性格外向張揚。“我很贊”,我很外向張揚。
●舔(tiǎ)肥:舔別人的肥屁股,拍馬屁。
●
天棒:(川東,川中用得多)相當於北方方言的“
愣頭青”“
二桿子”,講話和做事情不假思索,不管後果亂做,像傻瓜一樣辦事。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黑么:非常
●串串(cuan cuar):近似小火鍋
●芊芊(qian qian,一聲):條狀的硬的細長物件,材質可以是竹木、金屬等。如織毛衣的棒針,可以叫“毛線芊芊”。
●砍
腦殼滴(哩):神經病,也有的地方用來詛咒,埋怨他人
●
偷兒(偷哥兒):賊 ,綿陽人(宜賓人)則愛說"賊(zuí)娃子".
●摸別個包包(摸哥兒):掏人家口袋扒手
●瘋(fōng):盡情地狂
●耍:休假、玩兒;“耍朋友”意為“談戀愛”。
●汪山:地名,在江南山上
●老漢兒:老爸。
●又費馬達又費電:不划算
●黑悶凶:非常有能耐、本事
●貢:竄進竄出
●耿直:
重慶人最常掛在口頭的兩個字。重慶話說一個人不耿直,是對他最大的侮辱,那你在
重慶人里也就混不開了。耿直要對朋友無條件誠實,信任。
●
假打:這個詞與耿直相對,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呵呵,說假打的時候,就是要打假.(貌似李伯清創造")
●寶氣:傻。
●龍花、龍火皮:鄉巴佬,龍火皮意指土得要命。
●婆娘:女人,有時也指妻子。
●扯(chei,三聲):發音時韻母音要拉長。表示離題了。例如“扯遠了”,“胡扯”,“扯靶子”。
●爪(zuá):踢。例如“爪球”,“爪你兩腳(jió)”。
●爪(zuai,一聲)瞌睡:打瞌睡
●腦(lǎo)殼(ko,二聲):腦袋
●羅兜:羅兜原意是指一種裝東西用的框子,兩個可用扁擔來挑。引申指臀部,的前者多用於人,而後者多用於動物,尤其是豬
●開山:瀘州地區的一種方言,就是“小斧”的別稱。這種小斧刃面是鈍的,用於砍開石頭,斧背用於打擊
鑿子。由於大石頭是從山上開鑿下來的,所以這種小斧就叫“開山兒”。
●
風車:手動產生風的農用器具,一班用來吹乾淨稻穀等糧食里的雜質。
●客西頭兒(客心腦):膝蓋
●曲(qv)san:蚯蚓
●虼蚤:跳蚤
●克(kéi)馬子:青蛙
●賴格寶:蛤蟆
●魚曲兒:泥鰍
●曹蟲:蛔蟲
●新姑娘兒:七星螵蟲
●偷油婆,灶馬子:蟑螂
●雀雀(qió qió)兒(雞兒):小鳥 ,有時也指男性生殖器
●叫雞子、叫機兒:蛐蛐兒
●雷公蟲:蜈蚣
●秧猴子:螳螂
●
涮罈子打廣子:說大話,吹牛皮。//涮罈子,此處為 算彈指,原意為走江湖,給人定命數的算命先生,多為胡說之人,故引申為說大話,亂說之人。
●別個:別人
●你蝦子不胎害:罵別人不知道好歹
●連兒桿:人的小腿
●火巴(pā)
耳朵:舊指男人沒骨氣,怕老婆,現多意為耳根軟,聽老婆話。
“火巴”字原意為“軟”。在成都確實有一種腳踏車改裝的交通工具叫做這個名字。不過引申出來也有“怕老婆”的意思。
●
龜兒子:罵人的話,標準的四川語言,指人出生低賤。很多時候只是用作口頭禪,用來加強語氣。
●巴:貼上、附著。例如:“巴到燙”(粘著燙)。
●對頭:是的。
●曉得老(噠):知道啦,有不耐煩的意思。
●硬(èn)是:確實是。
●條子:父母打孩子的棒
●歸一:完成的意思
●霸道:在四川話中經常用於褒義。意思是絕了、厲害、高,實在是高、好得沒話說。例“妹妹的身材好霸道喔。”
●粑咔:在重慶話中經常用於褒義。意思做事得很好。
●圍腰:圍裙。
●X巴:如“鹽巴”“牙巴”等。哈哈,“泥巴”就不算了哈,那是國語。
●伸(cēn)過來、痴過來:伸過來
●光(guàng)的:光溜溜的
●拗(you)四聲:手腳不停地動
●吱膠、擦子:橡皮擦
●讀腳:跺腳
●扯仆漢:打呼嚕
●逞下去:壓下去
●車筆刀:削筆刀
●莫浪(恁)個:不要那(這0樣
●斗是:就是
●拱過來:擠過來
●駭得:吃得多
●光擦擦(cha cha,一聲) :裸體,衣服褲子都沒穿
●光溝子:光屁股
●夾色子:結巴
●拜(bai,一聲)子:瘸子
●掐(qiá)過來:跨過來
●看稀奇:看熱鬧
●高聳聳:很高
●肥東東:很胖
●煩躁躁:非常煩
●短處處:很短
●趴露露:很軟
●滴點兒:很少
●瘋扯扯的:瘋瘋癲癲
●亮瓦瓦:很亮
●屋獨獨:冷不防的
●念棟棟:粘稠的
●俗雜雜的:俗氣的
●火瞟瞟的:灼傷般的疼
●吃嘎嘎:吃肉的意思
●卡卡各各(kā kā gó gó):角落
●吹垮垮:聊天
●二扯火:不靠譜的人
● 提勁:助威
●瓜兮兮:傻傻的
● 哪個噹噹 當者:那個地方
●神綽綽:神經病
●甲甲(jiá jiá)、隔力:身上的污垢
●蠻施、幾扒:特別、很,加重語氣,比如你蠻施煩,就是你特別煩。
●齷齪(ó chó):特別髒的意思。
●團(tuán)轉:四周。
●孔雀(qió):自作多情,自以為是。你好孔雀喔!
●不消:不需要,
不消說,不需要說,要不要我開車去接你,不消。
●蒲噓兒:水果名稱,即荸薺,馬蹄。
●鹽須:香菜
●撐花兒:雨傘,如今很少人用了,主要是川東地區。
●
悶墩(dēr)兒: 胖子 。貶義,一般說人
悶墩(de)兒是罵別人是傻瓜。
● 抹貨 巴片:占人家便宜
●街(gāi)娃兒
豁皮:罵人的話,多指罵男的。街上的流氓,地皮。
●娼夫:說男的和人有染
●娼婦:女的和人有染。
●卯起:形容兩人之間有矛盾
●茂起:把東西拿出來打賭
●青絲煙縫:不透氣
●落教: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願賭服輸等。
●認黃:給面子
●經(jin三聲)試:耐用 堅固。這個手機還經試喔,樓上甩下來還沒有爛。
●哈數:輕重,理智。“這人做事情莫得哈數。” 說這個人做事情不曉得輕重,有點魯莽。
●射剁子 扯剁子 :轉移視線 “好久給我還錢,不要給我扯剁子”
●鬧刨了:話多
●超哥:原意是社會上的流氓。褒義是指這人在某行業比較牛。貶義是指這個人就是一個街上的小流氓。
●扭到:糾纏 抓著不放。
●舍物:罵畜生,多指代罵女人
●剪腦殼:去理髮。
●按過切 殺過切:趕過去
●螺絲骨、螺絲拐:腳踝
● 膝蓋: 客西頭兒
●頸項(háng):脖子
●學(xuó)校
●醫院(wàn)
蚯蚓=曲線兒
蝙蝠=鹽露筍兒、夜北灰兒
烏鴉=牛屎伴兒
鱸魚=黃骨頭
蜻蜓=頂頂幫兒
烏梢蛇=烏梢鞭子,烏騷蛇
青蛇=菜花蛇
竹葉青=青竹飈
喜鵲=鴨雀子
賴蛤蟆=賴格寶
螃蟹=旁塊(三聲)
老婆=老捏兒=婆娘=屋頭裡
內褲=遙褲\火炮兒
不穿內褲=掛空擋
風箏=風兜兒
小紙條=飛飛兒
閃電=扯火閃子
地方=踏踏
裡面=裡頭
小便=喔尿 屙尿
拖鞋=殺板兒孩,拖孩
計程車=豬兒
中間商=川川兒 串串兒
板車=甲甲車
東西少=滴點兒
全部=一哈(hà)
一巴掌=一耳屎
打架=打催過捏
看=(qiǒ)念一聲
捏=(ruá)念三聲
提=(diā)念一聲
冷=冰欠
非常黑=雀(qió)馬打黑,黢摸達黑
場面宏大=陣丈之嚇人=陣仗喔=黑人得很
形容滿的=撲修悶嫌
搓澡=搓夾夾=搓夾子
直走=抵攏
靠攏=抵攏
說話=開腔
愛打扮=妖艷兒
天氣冷=冷颼颼
麻煩=惱火
衣服穿的緊=鼓丁暴漲
形容東西煮得很軟=稀溜耙,稀趴爛
形容做事情很投入=悶到腦殼
胡牌=郭(guó)了
聽牌=下轎
吃多了不消化=梗到了
吝嗇=色家子
不踏實=里扯火
打哈欠=打火海 打豁咳
顯慫相=球慫球慫 躲起=藏倒起
裝怪=的兒啊當嘞
買便宜貨=買相因=占欺頭
經常=環是(huán shi,四聲)
反而=顛轉
很可能=多半
故意=利邊,執耶兒
扇耳光=廣耳石 廣兒屎
試一下=告一哈
沒關係=莫得事\不存在
忙不過來=搞不贏
客西博咯=膝蓋
毛斯/駕池=和廁所一個意思(鄉下豬圈裡的廁所)
敦獨=胖
打標槍=拉肚子
羅個=那個
拌筋=打架
桑泡兒=桑葚
大柑子=柚子,柑橘
搞緊=趕緊,快點兒
莫啥子=沒關係,無所謂
外來影響
吳語
抗戰時期、
三線建設時期、以及入川的建設兵團中,有很多
吳語人口。主要集中在綿陽市、安順市等。總計660萬人,占吳語使用人口的8%。其中重慶市有吳語人口115萬,占重慶市總人口的11%。因此吳語很大程度改變了
重慶市的語言,而
重慶話作為四川方言標準音之一,又進而改變了整個四川方言的面貌。
如:
“格勢”(標緻,新潮,源自上海話)
“行勢”(能力強,源自
蘇州話)(“行”讀音同“銀行”的行)
“宴”(晚,源自蘇州話)
“乘”(念“神”,語音源自吳方言)
“寶氣”(源自上海、蘇州話”寶貨“,比喻人傻,白痴,不懂事等)
湘語
“永州腔”——四川的
湘方言,是由於清
康熙、
雍正至
乾隆年間,湖廣省湘語區的鄉民遷蜀,定居在
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區和邊遠的山區,語言方能保留至今。湖廣省湘語區入蜀的移民主要來自
永州府、
寶慶府,也有來自長沙的。這種保留在四川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的山鄉中的湘語,以
永州話、
祁陽話為代表,被稱為“永州腔”,也就是通稱的“老湖廣話”。人口約100萬。在經濟較發達、交通較為方便的城鄉落戶的湘語移民,經過長期與四川居民的互相影響,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話所融合,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語。但這些被融合的湘語移民的後代,他們所說的四川方言中,又帶有原籍的余間或變間。現今湘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居第三位,主要位於重慶市
秀山縣、
黔江區等鄰近湖南的地區。
分布
四川方言是
漢語方言中的一種,屬於北方
語系。四川方言在語音、辭彙、語法上和國語總體上相當接近,在語調上則差異顯著。
四川方言的形成:四川話是古
蜀語融合巴語以及中原漢語,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兩次湖廣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統一的四川話。
四川話有別於四川地區的語言。四川話主要流行於四川漢族人群中,特別是
四川盆地的四川人當中。
四川境內的
漢語方言中,除了絕大部分四川人說四川話外,還有大約150萬人說“
客家話”,主要是廣東東部和北部移民的後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區和邊遠山區約有90萬人帶“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寶慶府的移民後裔。
在
四川盆地的周邊山區或高原地區,還存在其他多種民族和語言。四川境內,四川話外,主要的語言,盆地的西邊,即
川西高原,有彝語、
藏語、羌語;盆地的南邊,有
苗語;盆地的西南邊,有土家語。
相關關係
將
成都方言作為四川話的代表與其它漢語方言進行辭彙的比較,大致可以得出四川話與其它漢語方言的親疏關係(如下表所示),與四川話辭彙相同比例越高的,與四川話的關係則越親密;反之,則越疏遠。四川話與同屬漢語西南官話的雲貴官話關係最為緊密,但由於四川地區與雲貴地區在人口構成上有一定區別,因而辭彙上已經出現較大差異。
西南官話區外,
湘語與四川話聯繫最為緊密,兩者擁有大量的獨具特色的共有辭彙,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湘語與川渝地區以外雲、貴、鄂等地的
西南官話關係卻比較疏遠,這主要是由於清前期的“
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有大量來自湘語區的移民進入四川,湘語在現今四川話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而帶來了大量來自湘語的辭彙。
揚雄《
方言》中歸為古楚語的“謱謰”(四川話俗作“裸連”,囉嗦之意)、“革”(四川話稱“老革革”,老之意)、“崽”(四川話稱“崽兒”或“崽崽”,兒子之意)等辭彙便進入了四川話,同時四川話中“蚌殼”(蚌)、“跍”(蹲)、“側邊”(旁邊)、“釅”(濃稠)、“灶屋”(廚房)、“堂屋”(正房)等辭彙也很可能來自湘語。此外,四川話在辭彙上與
贛語的相似性也超過了與四川話同屬
官話的
北方官話,這也與清初大量來自
江西的移民進入四川有關。
排名 | 漢語方言種類 | 方言點 | 與四川話相同的辭彙比例 |
---|
1 | 雲南話 | | 58.3% |
2 | | | 54.9% |
3 | | | 52.7% |
4 | | | 49.4% |
5 | | | 47.8% |
6 | | | 36.4% |
7 | | | 27.4% |
8 | | | 27.2% |
9 | | | 20.2% |
和羌語的關係
方言點 | 語言種類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桃坪話 | 南部羌語 | 55 | 31 | 51 | 13 | 33 |
茂縣話 | 四川話 | 55 | 31 | 53 | 13 | 33 |
汶川話 | 四川話 | 55 | 31 | 42 | 13 | 33 |
都江堰話 | 四川話 | 55 | 31 | 42 | 13 | 33 |
理縣話 | 四川話 | 55 | 31 | 53 | 35 | 44 |
建立
古蜀國的
蜀族便是由
岷江上游的今
羌族聚居地遷徙至
成都平原的古氐羌系民族的一支,作為四川話源頭之一的非華夏語的古蜀語與
羌語便具有密切的聯繫。同時由於羌族與巴蜀漢族交往密切,加之羌語各方言間難以溝通,使“漢話”(羌族對四川話的稱呼)成為了不同地區羌族之間用以交流的通用語,四川話(主要是羌族聚居區周邊方言)對羌語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南部羌語受四川話的影響而產生了聲調。以羌語桃坪話為例,其擁有6個聲調,其中5個都與四川話借詞有關。這5個聲調與羌族聚居區周邊四川話不僅調類相同,且調值也幾乎完全一樣(如右表所示)。其次,羌語中擁有大量的來自四川話的
借詞,這些借詞以
名詞、
動詞為主,有少量
量詞、
副詞、
連詞,涉及方面十分廣泛。同時由於羌語區各地受漢族影響程度不同,因而漢語借詞比例也不相同,總的來說四川話借詞占羌語總辭彙的10%到30%。羌語中的漢語借詞發音與羌族聚居區周邊四川話發音基本相同,且同樣具有保持古音較多的特徵。另外羌語在四川話的影響下,增加了輔音音位[f]、單元音音位[ʅ]、二合元音、三合元音以及鼻尾韻母等語音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