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簡介
羌語支語言全部分布在我國境內,包括12種現行語言和一種文獻語言。它們是,
羌語、
普米語、
木雅語(古稱“彌藥”)、
嘉絨語、
爾龔語(道孚語)、
扎語(扎壩、扎巴語)、卻隅語、貴瓊語(魚通語)、爾蘇語(栗蘇語、多續語)、
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烏戎語和
西夏語(文獻語言)。羌語支本身可以分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
藏語支的影響大,後者受
彝語支的影響大。有些學者認為嘉絨語應屬藏語支,還有些學者認為西夏語應屬彝語支。
羌語支語言有明顯的共同特點:語音方面複輔音豐富,單輔音聲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長短、捲舌、鼻化,但很少有鬆緊,韻尾大體已丟失,聲調的作用不大;語法方面,人稱代詞有格,量詞與數詞結合為數量型,但不如彝語支豐富,動詞有人稱、數、體、態、式、趨向等語法範疇,用前後綴方式表達,各語言表示相同語法意義的前後綴有明顯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詞沒有級的範疇,結構助詞比藏語支語言豐富;辭彙方面,有較多的漢語借詞和藏語借詞,各語言之間的同源詞一般在20%左右,最多達30%。
普米語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省
蘭坪縣、
維西縣、
永勝縣、麗江縣及寧蒗縣新營盤鄉以南地區;北部方言分布在寧蒗縣新營盤以北地區、四川省木里、鹽源和九龍等縣。
木雅語通行於四川省的
甘孜藏族自治州,約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於康定、九龍、雅江縣境內,分為東部、西部兩個方言區。東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勒,其語受漢語影響較大;西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雅”,其語受藏語影響較大。
嘉絨語通行於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語言,是漢藏語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漢藏語的一些語音形式,例如複雜的複輔音和構詞手段。嘉絨語對了解古漢語的語音和語法有重大的意義。
爾龔語主要分布於甘孜藏族自治州
丹巴、
道孚、
新龍、
爐霍等縣部分地區。說這種語言的人自稱“布”或“布巴”,藏語稱之為“道塢格”,學術界取名為“爾龔語”,約有35000人。道孚境內一共4個土語區,即鮮水鄉土語區、上甲鄉土語區、殺沖鄉土語區、孔色鄉土語區。
扎語亦稱扎壩、扎巴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扎”或“扎巴”, 約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龍4縣境內。各地扎巴語在語音上差別較大,其土語區有待於進一步調查研究。
貴瓊語主要分布在
康定縣魚通區的時濟、舍聯、前溪、麥崩等鄉和金湯區的三和鄉,人口約7000人。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葛羌”,藏語稱之為“惡通格”,學術界取名為“貴瓊語”。
爾蘇語內部差別較大,分為東部、中部、西部3個方言區。操東部方言的居民自稱“爾蘇”或“魯蘇”。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稱“多續”。西部方言劃分為呷爾土語(說這種語的人自稱為“普”、“魯日”或“普魯日”)、里汝土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里汝”)兩個土語群。使用爾蘇語的人口約有16100人。
納木依語是我國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約有5000人使用的一種不同於藏語的語言。解放前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二者之間未構成方言差別而是土語的差異。經初步比較研究,納木依語與羌語支的語言最接近,特別是與爾蘇、木雅、貴瓊等語言相比較,同源詞多,語法特點接近,許多語法範疇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史興語又稱“虛糜語”或“虛糜藏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瓦廠區水洛鄉部分村寨,使用者約 2000 人。史興語是面臨消失的語言,尚未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目前只有
孫宏開(1983年)和黃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過初步介紹。
邊緣羌語
羌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已經失傳。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操這種語言的羌族居民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這些都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使用羌語的人口約有12萬。羌語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
理縣、松潘、黑水,此外還有極少部分分布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
經過調查研究證實,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兩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點是,南部方言大都有聲調,聲調有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北部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較為豐富的複輔音韻尾。兩種方言的基本辭彙是相同的,雖然這些詞在讀音上有些差異,但有嚴格的語音對應規律。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複雜,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律的情況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方言區靠近藏區,使用藏語借詞和反映牧區生活的詞較多,南部方言區靠近漢區,使用漢語借詞和反映農區生活的詞較多,並且還可以有和漢語相同的語序出現在口語中。北部方言有鎮平、曲谷、回龍、黑虎、渭門、維古、茨木林、麻窩、蘆花等9種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龍溪、綿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縣北部的赤不蘇區、較場區、中部的沙壩區、黑虎鄉、永和鄉,黑水縣的大部分地區,松潘縣的鎮江區、熱務區,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20世紀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9萬。其特點是,大多數地區有顫音,複輔音比較豐富,單元音都分長短、捲舌與不捲舌,有豐富的輔音韻尾、帶輔音韻尾的韻母也比較多,有重音,沒有聲調,輕重音在構詞、構形等方面都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構詞或構形中有許多語音變化現象,如輔音的弱化、換位、交替,元音的和諧、脫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詞沒有“格”的語法範疇,指示代詞只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動詞有人稱、數、時間、態、體、式的語法範疇。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縣通化區、薛城區、汶川的威州區、綿篪區。20世紀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點是,沒有顫音[r],大多數讀作[dz]或[l],複輔音較少,北部方言的複輔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讀成單輔音,有聲調,起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沒有重音。南部方言內部各地辭彙差異較大,與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詞所占比例少。
現在,南部方言地區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說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越來越少。北部方言地區和偏僻山區,羌語還廣泛使用。
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也有人認為語支未定。分布在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及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縣。使用人口約13萬(1982),分南北兩個方言。語言特點(以南部方言桃坪話為例):有64個聲母,其中單輔音聲母40個,塞音、塞擦音都分清濁、送氣和不送氣。複輔音聲母24個,如:Ⅹp、Ⅹm、Ⅹ堭、Ⅹq、pz、bz等。有44個韻母,其中單元音韻母有10個: 徲、i、y、e、a、a、o、u、媅、媅惏,複元音韻母有19個,帶-n、-ŋ韻尾的韻母有15個。有6個聲調:55、31、51、13、33、241。形態、助詞和詞序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單數名詞加後加成分表示複數。人稱代詞分主格、領格和
賓格,用聲母和韻母的屈折變化表示,第一人稱雙數和複數分包括式和排除式。量詞很豐富,量詞重疊表示輪番、逐次的意思。動詞有人稱、數、時間、體、態、式、趨向等語法範疇,表達方式有:聲母、韻母、聲調的屈折變化、加前加成分或後加成分、重疊詞根等。結構助詞有表示限制、施動、受動、工具、處所等意義的區別。句子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名詞、代詞作名詞的修飾語時在中心詞前,形容詞、數量詞組作修飾語時在中心詞後。指示代詞作定語時前後均可。借詞主要來自漢語、藏語。
在我國四川等地,北川、茂縣、汶川、理縣這條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區域匯集了中國絕大部分的羌族人口,其中,中國約三分之一的羌族人口集中在北川。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與失蹤的羌族人口達2萬多人,同樣受損的還有在此區域內的羌寨與羌族民族建築。震後,北川與汶川縣城整體搬遷。倖存者在努力活著。讓林繼忠惋惜的是,除大量珍貴羌族文化遺址與羌族民俗文物受損之外,一些精通羌族文化的人也在地震中不幸罹難。 由於羌族文字失傳,羌語與文化習俗的傳承均依靠口口相傳。精通羌語的長者、學者,熟知羌族歷史文化的端公是羌族文化傳承的關鍵人物。北川縣知名羌族文化研究專家謝興鵬、羌族音樂收集人計學文和羌舞收集人李紅果等在此次地震中不幸遇難,給羌族文化傳承帶來重大損失。所以北川的十幾位端公是重要的保護對象。
但只有語言文字失傳,這是目前羌語普及與傳承的一大主要障礙。上世紀90年代,四川省民委為方便羌族地區教學、更好地普及羌語,研究出一套羌漢雙語適用本,在茂縣、汶川、北川等羌族聚居區推廣,這套適用本將羌語用近似漢語拼音的新創試用羌文標註出來,並標明羌語詞句的漢語注釋。比如,羌語將“謝謝” 的發音用羌語拼音標示為“Ke Ddea Bea”,孩子們可以按照漢字“柯德柏”的發音來學習這句羌語。
羌語的結構屬於“主賓謂”結構,比如,羌語中“你吃飯了嗎”的發音用漢語拼音標示為“unn suduvha seten mi”,直譯後實際的結構在漢語中而言應是,“你飯吃了嗎”。
目前羌語分為南部羌語和北部羌語,各自都是完整語系,它們根音大多相同,但發音有變化,兩種語系都有失傳趨勢。南部羌語主要以茂縣白溪鄉、三龍鄉、曲谷鄉三地為主要基礎,阿壩州、北川的羌語語系主要屬於南部羌語;茂縣、理縣、汶川也存在北部羌語,這套羌漢雙語適用本以南部羌語為主,所以這套教材相當實用。
2003年7月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由此成為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的北川縣急需精通羌語之人,陳仕瓊調至北川縣工作。他每年至少得給北川縣的學生、教師、機關幹部、旅遊及餐飲服務業者進行3至4期的羌語培訓,每期培訓至少有300人。參與者相當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