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扎貝
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自稱“扎”或“扎貝”,分布在甘孜州道孚縣的亞卓鄉、紅頂鄉、仲尼鄉、扎拖鄉、下拖鄉和雅江縣的瓦多鄉、
木絨鄉,人口約8000人。訓音(以道孚縣紅頂鄉扎語為例)單輔音聲母47個,複輔音聲母62個,結構只是二合的。單元音韻母28個,複元音韻母29個,其中前響二合元音13個,後響二合元音16個。帶輔音韻尾的韻母11個,都是由單元音加鼻輔音或加寨音、顫音、擦音構成。有5個聲調,調值是55、53、31、13、131。扎語是有形態變化的主言 ,詞序、助詞和形態都是表達語法範疇的重要手段。
基本語序
句子的基本語序一般是主語-賓語-謂語。修飾關係的語笆一般是名詞(或指人稱代詞)+被修飾語+形容詞+數詞(或指示代詞)+量詞 ,只有指示代詞做修飾語時位置在中心語前。辭彙大部分是單音節詞。形容詞中的疊音詞特別豐富,動詞或動詞詞根也有一部分是疊音的,部分詞有詞頭、詞尾,多數動詞詞根的趨向前加成分不能變換,已固定在詞中,這類前加成分可以看作動詞的詞頭,其趨向意義已不明顯。借詞中藏語較多,其次為漢語。
羌族
羌族歷史文化概況
(一)“龍來氐羌黃河頭,征程漫漫幾個秋”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
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
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
遊牧生活方式。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
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中國西北的原始遊牧部落。《晉語?國語》:“昔
少典娶有蟲喬 氏,生
黃帝、
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
黃帝為姬,
炎帝為姜。”
炎帝屬古
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
炎帝部落大部分與
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 )。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
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等。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羌人
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
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
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稱“
秦始皇”)攻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
秦始皇本生於羌人老故居甘肅天水,天水羌種是也(在今
羌族聚居地
茂縣松坪溝仍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秦的族屬,經蒙文通教授考定為“秦之為戎,固不自疑”。他建國後東遷陝西鹹陽,並且頒布法令不準對西邊的
羌戎部落用兵。
漢代,四川
羌族建有氂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
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
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
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
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西漢時羌人在山東、河北、河南、內蒙、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居住,人口多達1200多萬,占全國人口1/4(當時全國人口為5995萬)。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跋思恭在
夏州(今內 蒙與陝西交界處的
白城子)建立夏州,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党項
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党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
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八族,以拓跋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
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
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
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
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親自伐夏。次年,蒙古軍猛烈攻占,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
大夏王陵。至此,
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
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蹟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
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
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
茂縣、汶川、理縣、
黑水、松潘、
九寨溝、馬爾康、金川、
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
白馬縣、
興樂縣)、北川(
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
青川縣 (古稱
廣武縣)、
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
文縣(古稱
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
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鐘羌(鐘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
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氂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党項羌、白狗羌、哥鄰羌、南水羌、逋祖羌、弱水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
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
茂州羌、望族羌、那鄂羌、千碉羌等百餘種羌支,此不贅述。
“雲朵中的民族”
現代
羌族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書面多用“日麥”與“爾瑪”(如網路名人天仙妹妹就叫爾瑪依娜),意為“本地人”、“人民”,“日”為發語詞,無實意,“麥”或“瑪”為實詞。
羌族聚居區處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
羌族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羌區境內有岷江、
黑水河、
雜谷腦河、青片河、白草河、
湔江、
清漪江。這些河流水勢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是修建水電站的理想之地。從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
羌族石
碉房、碉樓和梯級電站如明珠萬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懷抱里。
羌區氣候溫差較大。初秋季節,當河谷地區紫羅蘭盛開的時候,高山上卻已有了皚皚白雪。全年平均氣溫為1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至220天,很適合農作物和樹木的生長,是川西北主要的產糧區和經濟林木基地。 但部分地區由於水土保持不夠,一到雨季偶有土石流發生。
羌族語言文字現狀
情況簡介
羌語支語言是中國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群語言。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從事少數民族
語言研究的一些學者為了解決
羌語的支屬問題,藉助同語族有關
親屬語言的平面比較後,初步提出在
藏緬語族內設立一個
羌語支。後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語種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獻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
羌語支的說法。
羌語支語言有明顯的共同特點:語音方面
複輔音豐富,單輔音
聲母有小舌
塞音和擦音,
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長短、捲舌、鼻化,但很少有鬆緊,
韻尾大體已丟失,
聲調的作用不大;語法方面,
人稱代詞有格,
量詞與
數詞結合為數量型,但不如彝語支豐富,動詞有人稱、數、體、態、式、趨向等
語法範疇,用前後綴方式表達,各語言表示相同
語法意義的前後綴有明顯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詞沒有級的範疇,結構助詞比
藏語支語言豐富;辭彙方面,有較多的漢語
借詞和藏語借詞,各語言之間的
同源詞一般在20%左右,最多達30%。
普米語分為南北兩個
方言區。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省蘭坪縣、維西縣
扎語亦稱扎壩、扎巴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扎”或“扎巴”, 約有15000人,分布在
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
雅江、
康定、九龍4縣境內。各地扎巴語在語音上差別較大,其土語區有待於進一步調查研究。貴瓊語主要分布在
康定縣魚通區的時濟、舍聯、前溪、麥崩等鄉和金湯區的
三和鄉,人口約7000人。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葛羌”,
藏語稱之為“惡通格”,學術界取名為“貴瓊語”。爾蘇語內部差別較大,分為東部、中部、西部3個
方言區。操東部方言的居民自稱“爾蘇”或“魯蘇”。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稱“多續”。西部方言劃分為呷爾土語(說這種語的人自稱為“普”、“
魯日”或“普魯日”)、里汝土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里汝”)兩個土語群。使用爾蘇語的人口約有16100人。
納木依語是中國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約有5000人使用的一種不同於藏語的語言。解放前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
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
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二者之間未構成方言差別而是
土語的差異。經初步比較研究,
納木依語與羌語支的語言最接近,特別是與爾蘇、
木雅、貴瓊等語言相比較,
同源詞多,語法特點接近,許多
語法範疇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史興語又稱“虛糜語”或“虛糜藏語”,分布在四川省
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瓦廠區水洛鄉部分村寨,使用者約 2000 人。史興語是面臨消失的語言,尚未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目前只有孫宏開(1983年)和黃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過初步介紹。
越來越少人使用的羌語
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操這種語言的
羌族居民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這些都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使用羌語的人口約有12萬。羌語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
理縣、松潘、
黑水,此外還有極少部分分布在綿陽市
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部和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
經過調查研究證實,
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兩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點是,南部方言大都有
聲調,
聲調有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北部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較為豐富的
複輔音韻尾。兩種方言的
基本辭彙是相同的,雖然這些詞在讀音上有些差異,但有嚴格的
語音對應規律。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複雜,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律的情況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
方言區靠近藏區,使用藏語借詞和反映牧區生活的詞較多,南部方言區靠近漢區,使用漢語借詞和反映農區生活的詞較多,並且還可以有和漢語相同的
語序出現在口語中。北部方言有鎮平、曲谷、回龍、黑虎、渭門、維古、茨木林、麻窩、蘆花等9種
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
龍溪、綿篪、
蒲溪、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
茂縣北部的赤不蘇區、較場區、中部的沙壩區、
黑虎鄉、永和鄉,
黑水縣的大部分地區,松潘縣的鎮江區、熱務區,以及
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20世紀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9萬。其特點是,大多數地區有顫音,
複輔音比較豐富,
單元音都分長短、捲舌與不捲舌,有豐富的輔音
韻尾、帶輔音韻尾的
韻母也比較多,有
重音,沒有聲調,輕重音在構詞、構形等方面都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構詞或構形中有許多語音變化現象,如輔音的弱化、換位、交替,元音的和諧、脫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詞沒有“格”的
語法範疇,
指示代詞只能單獨做
句子成分,動詞有人稱、數、時間、態、體、式的語法範疇。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縣
通化區、
薛城區、汶川的威州區、綿篪區。20世紀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點是,沒有顫音[r],大多數讀作[dz]或[l],
複輔音較少,北部方言的複輔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讀成單輔音,有
聲調,起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沒有重音。南部方言內部各地辭彙差異較大,與北部方言相比,
同源詞所占比例少。現在,南部方言地區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說
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越來越少。北部方言地區和偏僻山區,
羌語還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