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湔江上游地區羌族因與漢族人民的長期交往,他們很早就用漢文記事,通用漢文。中古羌人在尋找不受時空限制的交際手段中,在西夏王朝元昊的大力主張下還創造、使用過西夏文字。遺憾的是,現在鮮有學者能釋讀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據西夏語的本質特點而創製的,自稱“蕃文”或“蕃書”,屬表意文字類型,總共有六千餘字,分篆書、楷書、行書、草書幾種字型,分單純字和合成字兩類,其中又以會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占西夏文字總量的80%?左右。省形和省聲現象比較普遍,極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長的時間裡被制定出來,既是党項羌民族富於智慧的表現,同時也為大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開闢了新紀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羌族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地理位置:川藏地區
- 相關資料:《羌族拼音文字方案》
創製背景,創製工作,
創製背景
此後,西夏文書告示一律用新文字書寫。《西夏書事》卷十二載:“元昊既制蕃書,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浩牒盡易蕃書。”“並特設‘蕃學院’,以培養西夏文人才。”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不僅種類繁多,且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官私套用文書,有學術價值很高的法律、歷史、文學、醫學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種類型的字典、辭書,有一大批譯自漢文的儒學經典和兵書要籍,有眾多佛經等等。
但是根據“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用來表述語言”的觀點,漢文和西夏文都不能算作現代羌族的文字,因為它們皆不能表述現代羌民族所使用的語言。
創製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從五十年代起,黨和政府對羌族語言的調查研究就十分重視。1956年,中國科學院派出過民族語言第七工作隊川北組,阿壩州成立了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室,對羌語進行過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阿壩州民族語言研究室還作過以羌語北部方言麻窩土語為基礎和標準為羌語創製拼音文字的嘗試。後來由於諸多原因停止了這一工作。
1978年以後,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及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許多羌族民眾及幹部再次提出創製羌文的要求。從羌族人民的實際願望出發,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根據省政府的指示,於1984年派出語言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就羌語的分布、使用情況和羌族是否需要文字的問題進行了實地調查。1989年7月,省民委組建了“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製領導小組”,下設創製辦公室具體負責這一工作。創製辦公室從茂縣、汶川、理縣、松潘、北川抽調12名羌族專業幹部組成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創製骨幹隊伍。小組成立後立即召開首次工作會議,對創製工作進行了規劃和安排,並於1989年11月1日舉辦了為期5個月的首屆“羌語言研究班”,完成了對12名骨幹人員的專業研究培訓。領導小組還聘請了孫宏開(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黃布凡(時任中央民族學院民語三系副教授)、瞿藹堂(時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三位民族語言學家為顧問,指導幫助調查工作的開展。
創製辦公室首要的工作是確定標準音點。由於五十年代阿壩州民族語言研究室確定的羌語標準音北部方言麻窩土語使用者在劃分民族成分時被劃為藏族,因此,重新進行羌文創製工作必須首先確定新的標準音地區。1990年1月,創製辦公室一行11人深入茂縣曲古、窪地、三龍等鄉進行了更細緻的調查,寫出了《羌語標準音選點調查報告》,並在領導小組會議上進行了匯報,會議討論後決定羌文的設計以茂縣曲谷話(曲谷土語使用人數多,人口集中,通行面光廣,羌語語音保存較完整,語音輻射面寬,能兼顧南北兩大方言區)為標準音。1990年3月至6月,創製辦公室8名同志分別在孫宏開、黃布凡兩位教授的指導下,深入羌語標準音點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弄清了羌語標準音點的語音、語法、構詞等情況,為《方案》設計提供了可靠科學基礎,並在中國人民大學語音實驗室進行了語音實驗。
1990年7月,創製辦公室人員和三位顧問集中在北京進行設計工作。羌文設計使用26個拉丁字母,充分注意吸收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創製拼音文字案的成功經驗,形成了《方案》的初步草案。在全國第五界民族語言學術研討會(西昌)期間,創製辦公室用書面或當面請教的方式向全國的民族語言學專家徵求意見。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文字學家周有光、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長馬學良教授、時任國家語委副主任王均教授等40多位專家教授充分肯定了方案的科學性、系統性、規律性,均認為“方案可行”,並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提出了修改意見。根據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和建議,創製辦公室分別在西昌、成都等地召開會議,認真研究、反覆推敲、精心修改,最終在1990年9月形成了《方案》(草案)。
隨後,創製辦公室在標準音點地區曲谷鄉進行了小範圍試點。參加學習的羌族農民考試平均成績為81分(百分制)。試點的成功進一步證明了方案是可行的。1990年10月底,領導小組召開了會議,聽取了創製辦公室試點情況的匯報,並根據在試點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修訂工作。11月上旬,領導小組審定通過了《方案》(草案),緊接著又進行了更大範圍的試點。1991年4月6日,領導小組召開第六次會議,最後審定通過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並決定上報省政府批准後在羌區推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991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經過反覆研究,批准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並按國務院(1991)32號檔案規定的有關程式上報國家民委,同時指示省民委有關部門抓緊做好實驗推廣試點工作。1993年3月,國家民委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召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四川省民族語言委員會等6個單位的17名語言文字專家召開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審查鑑定會,一致認為:“《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採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相同的音採用相同的字母表示,羌語特有的音採用雙字母表示,設計合理,能夠科學、系統地反映羌語特點,是一個好方案,在試點中得到了羌族各界的肯定,證明是可行的”,並同意在四川省羌族地區試用推廣。
3.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推廣情況
1992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同志召集省民委及省級有關部門領導同志專門研究了羌族拼音文字的試行和推廣問題,並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省民委、省語委先後召開了三次羌文工作會議,進行更細緻的研究和安排。省政府批轉的關於加強四川省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中把羌文的試行和推行工作列為了四川省語文工作的重點,省民委、阿壩州、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縣各級黨政都把羌文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
省民委配備了羌文專業幹部,並組建了四川省羌文工作組,編譯了《羌漢辭彙手冊》、《簡明羌漢詞典》,編寫了《羌文掃盲課本》、《羌文師資培訓材料》以及與之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羌文讀物數種,譯編了國小語文、數學教材,組織進行了六期羌語文師資骨幹培訓,培訓師資300餘人。
截止2000年,共有30多名羌文專業專科生和85名中專生分別在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威州民族師範學校畢業,成為羌文教師或其他工作者。四川省羌文工作組在羌語分布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縣的30多個鄉鎮200多個村、組開展了羌文掃盲教學,有近2萬人參加了掃盲學習,90%以上經過考試達到合格要求。此外,還在上述地區50多所中心國小和村小的130個教學班以及5所中學開展了羌漢雙語教學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