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三狀元

陳氏三狀元

陳氏三狀元,大橋人(今四川省南部縣)人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兄弟。北宋初年,三子相繼中進士,堯叟、堯咨考中狀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氏三狀元
  • 別名:三狀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省南部縣
  • 主要成就:三兄弟同中狀元
三狀元由來,陳堯佐,陳堯咨,三狀元故里,家教有方,

三狀元由來

陳氏三狀元是指北宋年間,閬州新井縣(今四川省南部縣)人陳省華(官至尚書)的3個兒子中,分別有兩人中了文狀元,一人中了武狀元,歷史上稱這三兄弟為“陳氏三狀元”。在閬中求學時留下了三陳街、狀元坊、讀書崖、狀元洞、三元街等美名軼事。
陳堯叟
陳堯叟陳堯叟
陳堯叟(961-1017)字唐夫,閬州新井縣(今四川省南部縣)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狀元,後累官至宰相。陳堯叟29歲中狀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見。陳堯叟器宇軒昂,舉止大方得體,回答皇上垂詢時口齒清晰,辭意暢達。皇上很高興,問左右的大臣們:"這個年青人是誰的兒子?"王沔回答說:"他是樓煩縣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於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覺得陳省華是個人才,就委任陳省華做了太子允中。
第二年四月,太宗皇帝在同一天提升陳省華、陳堯叟父子任秘書丞,並同賜緋袍以示恩寵。秘書丞雖不是很高的官,但父子同日升同樣的官,受同樣的恩賜,確實是曠代殊榮,所以千餘年來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陳堯叟31歲時作了廣南西路轉運使。廣南西路在今廣西一帶,宋時還是落後閉塞的地方。這裡氣候炎熱,山上石多樹少,夏季勞作行走極易中暑。那裡的人又不知道打井,飲水一是靠下雨時的積水,二是到河溝取用,很不衛生。幾年後,到處的荒山都綠化了,各地都鑿建了水井,既改善了氣候,又保持了水土,人們飲用井水,也減少了疾病。
陳氏三狀元
陳堯叟還叫人們在大路旁邊每隔二三十里就修一座亭舍,供來往的人們避雨、休息,夏天,亭里還設有盛茶水的缸,有飲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輪流供給。這項措施,極大地方便了來往的行人、客商。
當時嶺南風氣未開化,人們有了病只知道向神靈祈禱。陳堯叟勸導人們有了病一定要求醫服藥,他還蒐集了一些嶺南常見病的驗方,刻在石上立於道旁,使之廣泛傳播。後來那裡的人們有了病都知道用藥療疾,許許多多的人因此而得救了。
廣南西路南邊是交趾,交趾即今越南北部。當時宋朝一些殺人放火搶劫犯了滔天大罪的人逃到交趾,交趾王黎桓把這些人收留下來,讓他們作海盜經常到宋的邊境騷擾。宋朝官員也就將交趾國逃來的罪犯隱匿起來,讓他們去交趾邊境騷擾。陳堯叟認為這樣對兩國都不利,他責成地方官將交趾逃到宋朝境內的罪犯全都遣送回交趾。交趾王黎桓受到感動,把宋朝逃到交趾的罪犯也全都抓起來遣送回宋。於是雙方邊境都安寧了,宋和交趾的關係也和睦友好起來。
陳堯叟52歲時,由諫議大夫、樞密使升任宰相。他任宰相後,認真研究和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主張。北宋時期官僚機構十分龐大,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繁文縟節甚多,辦事效率很低,而在位者多庸碌之輩。因此,陳堯叟向朝廷建議"裁冗官、去繁文、決滯務、啟優士"。他還主張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強國富民。在他的推動下,這些主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實施。
陳堯叟晚年患腳疾,行走困難,因此他請求辭去宰相職務,真宗皇帝沒有同意。陳堯叟告假在家養病,真宗皇帝車駕親臨其府第探視。後來陳堯叟又懇切地請求辭職,皇上這才同意了,讓他到河陽作通判。他出京之前,坐著小轎前去向皇帝辭行。皇上特許他的小轎一直抬到便殿,又讓他的兒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並叫他不要下拜,還賜他坐著談話。這些都是非常的恩寵,平時連皇親都得不到。
陳堯叟卒後,皇上特為之輟朝二日,加贈待中官銜,賜諡號"文忠"。
陳堯叟能文善詩,著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惜已不傳。

陳堯佐

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號知餘子,閬州閬中(今四川省南部縣)人,宋仁宗時官至宰相。
陳堯佐小時候就非常聰慧。在他還沒有開始讀書的時候,父親就教哥哥陳堯叟讀書了。往往陳堯叟還沒有讀熟,而站在旁邊聽的陳堯佐卻己背熟了。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26歲的陳堯佐就中了進士,比他哥哥陳堯叟還早登一年。
宋真宗即位後,表示要廣開言路,一再下詔求直言,陳堯佐於上上書指摘時弊,他所批評的,許多涉及到皇帝、皇室,這是作為臣子很少有人敢講的。陳堯佐因此獲咎,被貶至潮州任通判。
潮州地處嶺南,宋時還是偏遠蠻荒之地,文化落後,民俗鄙陋。陳堯佐到了潮州,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這裡的民眾得到開化,而要開化這裡的民眾,首要的工作是傳播文化。於是,他籌備修建了孔子廟、韓愈祠堂,宣傳學習文化的重要性,並在各地開辦了一些學校,又不辭勞苦地動員民間有供給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學堂讀書。通過陳堯佐的努力,潮州的文化事業比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
潮州鱷魚為害,唐代己有之。韓愈寫了一篇《祭鱷魚文》,譴責和警告鱷魚,並限期讓其離開潮州。據說鱷魚還真的被韓愈嚇住了,率其同類離開了潮州。
到了宋朝,潮州的鱷魚為害又嚴重起來,而潮州的官民都以鱷魚為神物,不敢冒犯。陳堯佐決心破除這個迷信,他組織了一批精壯之士,用強弩毒矢射殺了許多鱷魚,而且還用鐵網捕捉到了幾頭巨鱷。陳堯佐讓人將巨鱷拖到潮州城內,當著眾百姓殺之。至此,潮州鱷魚之患得除。
陳堯佐算得上治水專家,他一生多次治水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錢塘江潮水為患,歷來的防禦方法是編竹籠,在籠中裝石塊壘成堤來阻擋潮水。可是竹籠幾年時間就壞了,石塊就散了,堤也就垮了,當時的錢塘堤是"頻壞頻修"。陳堯佐認為這樣築堤,不但難以防患,反面足以困民。通過研究,他提出了以薪土易竹石的築堤方案。陳堯佐認為,石塊雖堅硬,但不能緊密結合,竹籠壞則石塊散,而用泥土築堤,土能緊密結合,再植上樹、草,能起到護堤作用。但朝中執政大臣卻認為這是擅改舊規,不肯採納,而仍用老辦法籠石築堤,修了幾年都修不成,最後只好採用陳堯佐的建議,堤很快就修好了。錢塘一帶的百姓很感激陳堯佐,為他建立了祠堂,繪了他的像,加以供奉。
陳堯佐57歲時,太夫人馮氏病故,照常規陳氏兄弟均應為母親守三年的孝。但第二年三司使李士衡就向朝廷建議:"現在滑州正準備修河堤,陳堯佐素來善於治水,希望委派他去專門負責這項工作。"於是皇上特下詔書,讓陳堯佐免去為母守孝,去任滑州知府。這種情況是很特殊、極少有的,表明了朝廷對他的特別信任和倚重。
治理滑州水患的工程完成得非常好,皇上特頒諭旨予以嘉獎。陳堯佐在滑州修的河堤,被人們稱為"陳公堤",在滑州創造的木龍護堤法,直到清代還在使用。
陳堯佐任壽州知府時,壽州大饑荒。陳堯佐一方面向朝廷報告災情,請求減免賦稅和開倉賑災,一方面把自己的薪俸捐出來,買米煮粥救災民。在他的帶動下,壽州地方的官員和富裕之家,都紛紛拿出糧食來救災,使數萬災民存活了下來。
在任河東路轉運使時,他見這一帶(今山西)土地貧瘠,出產不豐,許多人都靠開採煤鐵為生,而當時煤炭和鐵礦的稅都是很重的,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難。陳堯佐就上奏朝廷,請求免除煤稅,減輕鐵稅,朝廷批准了。這樣,公煤鐵兩項一年就少徵收數十萬兩銀錢的稅。
陳堯佐在任河東轉運使和河北轉運使時,發動民眾開鑿了澤州、懷州一帶的太行山道路,把太行山險要地區的道路互相連結起來了,不但有利於國家調運物資,也方便了民間交往、運輸、生產。
陳堯佐67歲時,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75歲時,被宋仁宗用為宰相。
陳堯佐為人寬厚,為政清簡,生活節儉樸素。家裡有什麼器物損壞了就叫人修補,他說:"器物一有損壞就要修補,不要待到損壞嚴重或物件不全時只好扔掉。"
陳堯佐卒後,朝廷加贈他司空兼待中官銜,賜諡號"文惠"。
陳堯佐政事之餘,勤於著述,有文集30卷,還參與編撰《三朝國史》《真宗實錄》各150卷。可惜他的詩文大多亡佚。

陳堯咨

陳堯咨,閬州新井縣(今四川省南部縣)人,和兩個哥哥陳堯叟陳堯佐一樣,從小就受到父親和母親良好而嚴格的教育。不知怎的,他兩個哥哥一直都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惟獨他年青時毛病不少。
歐陽修在《賣油翁》一文中,曾記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陳堯咨在家中的靶場上射箭,十有八九都射中靶上紅心。圍觀的人們不斷喝彩叫好,只有一個老頭略微點了點頭。陳堯咨問老頭兒:"你認為我的射箭技術不高明嗎?"老頭說:"這沒什麼,只不過手熟而己。"陳堯咨一下變了臉色,怒沖沖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的射箭技術!"老頭說:"請你看我往葫蘆里倒油。"原來老頭是賣油的,他拿了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小錢蓋在葫蘆口上,然後用勺子從油簍中舀出油來,將油慢慢地從錢孔中倒入葫蘆里,一勺油倒完了,錢孔周圍一點沒沾油。圍觀的人和陳堯咨都看得目瞪口呆,老頭卻笑了笑說:"這也沒什麼,只不過手熟而己。"
這件事對陳堯咨是一個教訓,從此不再那樣驕傲自大。31歲那年,他也秋闈大捷,高中狀元。
陳堯咨為官不久,就犯了一次嚴重錯誤。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陳堯咨當了考進士的考官。他的朋友三司使劉師道的弟弟劉幾道也在這年參加考試,劉師道來找陳堯咨幫他弟弟考中,陳堯咨竟糊塗地同意了。他們商量的作弊方式是讓劉幾道在試卷中作一個秘密記號,誰知事情暴露了,陳堯咨因此獲罪貶官。
陳堯咨荊南知府任滿回家後,其母馮太夫人問他:"你在荊南作知府,有些什麼政績呀?"陳堯咨說:"荊南來往的官員很多,經常都有宴會迎來送往。我常在宴會上表演我的射箭技術讓客人們欣賞,客人們沒有不佩服我的神箭的。"其母生氣地說:"你作官不勤政愛民,卻專愛炫耀你的什麼神箭,這符合你父親的教導嗎?"馮太夫人越說越氣,舉起捌杖朝陳堯咨打去,把陳堯咨佩戴的金魚也擊碎了。
通過這些教訓,陳堯咨有了很在的轉變,後來作了很多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事。
陳堯咨曾在吏部任職,吏部是負責考核官員政績,確定官吏升降的部門。有些地方官員有政績有才能,而地位較低,朝中又沒有靠山,這樣的人很難有升遷的機會。陳堯咨卻注意發現這些人才,並把他們向朝廷推薦,不少這樣的人因陳堯咨的推薦而得到了提拔。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陳堯咨參加閱進士考試的試卷。天禧三年,有人揭發錢惟寅對官員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又命陳堯咨參與審查錢惟寅的考核情況。從以上事情看來,陳堯咨確實改正了錯誤,做到了嚴格執法,公正無私了。
陳堯咨能文能武,所以朝廷幾次派他擔任軍事長官。他在知永興軍府時,做過一件大好事,就"導龍首渠水入城以給民用"。永興府治所即今西安,那永興一帶儘是鹽鹼地,地下水不適合飲用,陳堯咨組織軍民把龍首渠的水引進城中,解決了人民的吃水問題。這件事做得很好,皇上下詔書予以嘉獎。
長安有許多貴族子弟,仗著祖輩有國而橫行霸道,地方官把他們沒奈何,陳堯咨決心懲治他們。陳堯咨有個老朋友的兒子尤其驕縱不法,有一天,這個花花太歲到了陳堯咨府上,陳堯咨先是很客氣地接待了他,然後板起臉來嚴厲地說:"你這樣胡作非為終究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和你父親就像親兄弟一樣,今天我要代替他教訓你。"於是把他狠狠責打了一頓,長安貴族子弟都被震懾住了,也規矩了許多。
陳堯咨晚年,被派往天雄作軍事長官。天雄是北宋邊防重地,緊靠遼邦。陳堯咨到了那裡,只見城牆多年未修葺,己有損壞,城防設施及武器也破舊不堪。他認為北方有強敵,這樣大意是非常危險的,於是把這些一一加以修葺、整治、完善,大大加強了邊防力量。
陳堯咨卒後,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諡號"康肅"。

三狀元故里

在四川省南部縣大橋鎮有一處著名的科舉文化景區--狀元洞,至今流傳著宋代陳氏兄弟狀元自幼在母親馮氏的嚴格教育下發奮讀書、功成名就、廉潔為官的故事,在讀書岩的石壁上至今還遺留著宋真宗親筆御書“紫薇亭”,“教子堂”等珍貴的石刻和石窟塑像。
讀書岩,屬於陳氏父子兄弟讀書後來出了兄弟狀元處。俗稱狀元洞,又稱讀書崖、南岩、將相堂,位於大像山上。天然岩穴,長34米,深約20米許,穴口高4米,後來堯叟、堯咨高中狀元,故名狀元洞,又因堯叟、堯佐官至宰相;堯咨善騎射,文武雙全,官至節度使,成為將軍,故又名將相堂;由於有御題“紫薇亭”,故又稱星岩。
狀元洞。出大佛寺沿虎溪而上,層巒處即見一天然岩穴,長34米,深約20米,穴口高4米許,有山泉從上岩流瀉而下,匯為岩穴前面的瑞蓮池。有一個天然生成的岩洞,此洞就叫狀元洞。相傳陳省華為避城市喧囂,將其長子陳堯叟、次子陳堯佐、三子陳堯咨安置在此讀書。時人傍岩建亭,宋真宗為其題額:紫薇亭,其字至今尚存。洞口上方還刻有“出兄弟狀元宰相處”八個大字,仍耀眼入目。北宋、南宋期間,在狀元洞一側石岩側建有捧硯亭和教子堂。司馬池(司馬光之父)、蘇軾先後在此書有“南岩”和“將相堂”。

家教有方

陳省華夫婦庭訓嚴謹,教子有方,《南部縣誌》載:“宋陳省華對客,子堯叟、堯佐、堯咨列待,客不安。省華曰:學生列待,常也。”在父母的嚴格教育下,後來三子成名而母獲殊榮。
陳氏三兄弟先後獲得功名,世人景仰,其中“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一天他正在家中練箭,遇一賣油翁,他們各自一顯身手,於是便有了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千古名篇《賣油翁》,同時,“熟能生巧”的道理便與這個成語。
陳氏三狀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