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神農鎮東有虎頭山和狗王山,西有郎公山,北有羊頭山,三面環山,東倉河、西倉河從北向南流經全境。境內地勢複雜,溝壑縱橫,平地較少,大部屬丘陵和半山區。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鐵、硫礦、鋁礬土、石灰石、優質礦泉水等。
207國道、長晉高速縱貫南北,王浩公路橫穿東西,修通了20千米旅遊專線公路,43個村戶通水泥路,交通便利。
神農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10℃,最高氣溫34℃,最低氣溫-18℃。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無霜期170天。
歷史沿革
據當地發掘出的墓志銘考證,唐
天祐七年(910)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的稱謂,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27)有“澤郡高平鄉神農團池村”的稱謂,北宋元符二年(1098)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的稱謂。從這些稱謂可以看出,神農鎮歷史上屬澤州高平縣管轄。現為高平市所轄。在行政區劃上,清代實行都里制時屬澤州府高平縣第一、二、三都管轄。民國時改區村制後屬高平第五區。1956年取消區級制後改為團池鄉。1958年取消鄉建制,改為管理區。1961年取消管理區,設定團池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建為團池鄉人民政府。2000年經省政府批准,恢復原“神農”命名,設立神農鎮。
經濟建設
境內有煤礦2座:煤運首陽煤業、煤運神農煤業。2010年,完成稅收422萬元,一般預算收入122萬元。
如何把這些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神農鎮人民政府做出不懈的努力。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大量的宣傳工作,修復了羊頭山神農廟,清整了羊頭山的遺址遺蹟,修通了旅遊公路,建起了羊頭山祭祀大廣場。
2002年,承辦了高平市舉行的首屆炎帝文化旅遊節和社會各界公祭神農炎帝典禮。
2004年7月,趁召開高平炎帝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之際,又承辦了高平市舉行的規模空前盛大的第二屆炎帝文化旅遊節暨社會各界公祭神農炎帝典禮。
2005年7月,配合市里成功舉辦了央視三套《激情廣場》——羊頭山放歌的錄製工作。
羊頭山炎帝文化風景名勝區旅遊業已初具規模,到這裡遊覽觀光的人絡繹不絕,
旅遊
羊頭山
神農鎮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境內的羊頭山是
炎帝神農氏開創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是澤、潞兩郡(今晉城市、長治市)的分界地,有“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即長治、長子、高平)”之稱。這裡山峰挺拔,怪石嶙峋,夕陽西下,殘陽映照,群山霞光萬道,宛如天上仙境。“羊頭夕照”即為高平舊時八景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羊頭山炎帝文化風景名勝區1個(3A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位於李家莊村北的羊頭山遺址,是距今約2.6萬年至1.4萬年間的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研究價值。
炎帝故里
這裡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開創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在以羊頭山為中心的區域內,現存有神農城、神農泉、神農井、神農廟、五穀畦、神農洞等許多遺蹟遺址,並存以炎帝陵為中心的炎帝中廟、炎帝行宮、神農祠等一系列獨特的炎帝文化古建築群落。炎帝在這裡種五穀、嘗百草、制耒耜、興醫藥、制陶器、開日市、始興稼穡的原始農耕文化美好傳說代代流傳。與炎帝有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慣和記載炎帝功德的碑文石刻十分豐富。形成了一個炎帝神農氏從生產、生活到安葬以及後人祭祀等完整的炎帝文化體系。
僅神農鎮方圓50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羊頭山神農高廟、神農城、神農井、神農泉、五穀畦、北魏石窟群,有下台村炎帝中廟,故關村炎帝行宮,莊裡村炎帝陵等,羊頭山北齊天保二年(551)的石碑就刻有“神農聖靈所託”等字樣。唐天授二年(691)所立的《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碑文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炎帝“遍陟群山,備嘗庶草,屆斯一所,獲五穀焉”的明確記載。在炎帝陵前,現存一塊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所立的刻有“炎帝陵”三個大字的石碑。可以說,神農鎮作為中華文明史發源地之一,是中國農耕文明和醫藥文明之“源”,是華夏民族和全球華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