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宋武帝)

劉裕(南朝劉宋開國皇帝)

宋武帝一般指本詞條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並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有重大貢獻,並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明人李贄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稱。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畫出征北魏,尚未出兵,便因病逝世,終年五十九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於初寧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亡佚。

基本介紹

  • 本名:劉裕
  • 別稱:劉下邳、寄奴、宋武帝
  • 字號:字德輿
  • 所處時代南朝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丹徒縣京口裡
  • 出生時間:363年4月16日
  • 去世時間:422年6月26日
  • 主要作品:《兵法要略》
  • 主要成就:統一南方,北伐中原,改革弊政
  • 諡號:武帝
  • 廟號:高祖
  • 年號:永初
  • 籍貫彭城縣綏輿里 
  • 在位時間: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
  • 陵寢:初寧陵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投戎建功,匡輔晉室,攻滅南燕,席捲番禺,征討劉毅,西征巴漢,義熙改革,盡吞荊揚,關中得失,稱帝建宋,病重去世,為政舉措,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個人作品,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軼事典故,甘露降生,國號曰宋,天子之氣,寄奴射蛇,不擅文才,不信神祇,顧念舊情,崇尚節儉,不忘髮妻,首開惡例,親屬成員,相關爭議,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裕的祖籍在彭城縣綏輿里,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他的家族在早年隨晉室南渡,長居晉陵郡丹徒縣的京口里。
劉裕於晉哀帝興寧元年三月壬寅日(363年4月16日)出生,其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
劉裕長大後,為人雄傑,氣度宏大,身高七尺六寸,風神奇偉,不拘生活小節,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據載劉裕早年因家境過於貧寒,落魄到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有時為補濟家用而去賭博樗蒲。由於一向貧窮,遭鄉里賤視,當時的人多不能賞識他。不過,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志,當時出身琅琊王氏王謐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說:“你應當會成為一代英雄。”

投戎建功

主詞條:晉安之亂
劉裕後從軍,成為北府軍將領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
宋武帝劉裕宋武帝劉裕
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孫恩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回響,朝野震驚。晉廷忙派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或因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擔任參軍
十二月,劉牢之率部抵達吳地,派劉裕領數十人偵察起義軍的動向。不巧碰上了幾千起義軍,劉裕率眾迎戰,隨從戰死大半,而他還在酣戰,手舞長刀,殺敵甚多。後來,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及騎兵主力相繼前來,起義軍逃退,斬殺俘虜千餘人,劉裕乘勝追擊,平定山陰(今浙江紹興)。孫恩逃回到海上。
隆安四年(401年)五月,孫恩又攻克會稽郡,殺死謝琰。十一月,劉牢之再次領兵東征,孫恩敗退。劉牢之駐紮上虞,派劉裕戍守句章城(今浙江寧波)。句章城矮小,士兵又不到數百名,劉裕常常披堅執銳,身先士卒,每戰都衝鋒在前,起義軍這才退回浹口
隆安五年(402年)春,孫恩頻繁進攻句章城,每次都被劉裕擊敗。三月,孫恩北擊海鹽縣,劉裕跟蹤追擊,在海鹽縣城舊址築起城池。起義軍白天來攻城,城內兵力空虛,劉裕就挑選數百人組成敢死隊,都脫掉盔甲,手持短兵器,擊鼓吶喊衝出城。起義軍遭到震懾,士氣大喪,丟盔卸甲逃散,大帥姚盛被斬。劉裕雖然連戰連勝,但考慮到眾寡懸殊太大,於是假裝棄城而逃,誘使起義軍蜂擁進城。他乘其懈怠,伏擊大敗起義軍。
六月,孫恩乘勝渡海,突然進軍丹徒(今江蘇鎮江),士兵多達十餘萬人。劉牢之還駐軍山陰,京師震動。劉裕日夜兼程,與起義軍同時抵達丹徒。當時敵我眾寡懸殊,又加上長途急行軍十分疲憊,而丹徒守軍又無鬥志。孫恩率兵數萬,擊鼓吶喊攻打蒜山,蒜山居民都拿起扁擔準備抵抗。劉裕率部猛攻,大敗起義軍,起義軍跳崖投水而死者甚眾。八月,朝廷加封劉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派他領水軍追到郁洲討伐,劉裕又大敗孫恩。孫恩南逃。十一月,劉裕追擊孫恩到滬瀆,在海鹽,又大敗孫恩。三戰三捷,俘虜的起義軍數以萬計。起義軍自此之後,由於飢餓、疾病、瘟疫,死了一大半,從浹口逃到臨海。
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匡輔晉室

孫恩起兵,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游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伺機而動的桓玄以可乘之機。元興元年(402年),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率軍西討桓玄,桓玄也率荊楚大軍南攻司馬元顯。司馬元顯派劉牢之抵禦,劉裕也隨軍前往。劉牢之率部到達溧州(今江蘇溧陽)時,遭遇桓玄所部,劉裕請求發起攻擊,沒得到同意。劉牢之打算派劉敬宣到桓玄營中講和,遭到劉裕與劉牢之的外甥何無忌聯袂堅決諫阻,劉牢之不聽。桓玄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於劉裕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任命他為中兵參軍。
元興二年(403年),孫恩的妹夫盧循再次起事,桓玄派劉裕討伐,殺其大帥張士道。盧循渡海南逃,劉裕因功被加封為彭城內史。十二月,桓玄篡位,對司徒王謐說:“昨日看見劉裕,氣度不凡,是人中豪傑。”於是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
桓玄之亂形勢桓玄之亂形勢
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對其夫說:“劉裕行止有龍勢虎志,看問題不同凡響,不會久居人下,宜儘早除之。”桓玄卻說:“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殺他?等關隴平定,再作計議。”同時,桓玄稱帝後為消除隱患,欲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兵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和北府兵殘餘兵將聯絡,伺機反攻桓玄。
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北府兵殘餘兵將一千七百餘人,在京口舉兵起義,殲滅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殺死桓修。接著,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回響。桓玄自從獲悉劉裕率眾起義後,成天憂心忡忡,想不出對策。有人說:“劉裕等力量弱小,哪裡具備成氣候的力量,陛下何必擔憂呢?”桓玄回答說:“劉裕堪稱當代雄才;劉毅家無多少儲蓄,卻像擲骰子一樣捐出百萬;何無忌,劉牢之的外甥,很像他舅舅。他們聯合起來,共舉大事,怎能說他們不會成功呢?”
桓玄先派手下猛將吳甫之及皇甫敷帶領精兵抵抗劉裕,劉裕先於江乘殺吳甫之,至江乘以南的羅落橋時奮力作戰,又殺皇甫敷,繼續進攻。三月,劉裕進攻覆舟山,並命弱兵登山,持著旗幟分道而行,營造四周皆有士兵,數量很多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軍大多是北府軍出身,面對劉裕都沒有鬥志,劉裕於是與諸軍進攻,順利以火攻擊潰桓玄守軍,而桓玄亦棄城西逃。
三月壬戌日(3月31日),劉裕獲王謐等人推舉,出任使持節、都督揚州徐州兗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八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徐州刺史。不久其又奉武陵王司馬遵承制總百官行事。東晉末年,政治混亂,百官放縱,百業廢弛,桓玄雖然也想整治,但眾人都不聽他的。劉裕以身示範,先以威嚴約束宮廷內外,百官皆認真供職,二三天時間內,風氣大變。
劉裕在進建康城後,派諸將追斬桓玄,晉安帝江陵復位。然而,桓氏勢力仍在荊州盤據,並反攻江陵。直至義熙元年(405年),晉軍才再收復江陵,驅逐當地桓氏勢力,並迎安帝返回建康。不久,劉裕還鎮丹徒。
義熙元年(405年),劉裕遣使到後秦,要求後秦歸還之前占領的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淮北諸郡,後秦皇帝姚興可能鑒於西面戰事吃緊,不想再在東面又與劉裕為敵,於是答應將淮北的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十二郡全部歸還給東晉。
義熙二年(406年),劉裕因功受封為豫章郡公,食邑萬戶,獲賞絹三萬匹。他的僚佐只比原太傅謝安府的僚佐低一等。
義熙四年(407年)正月,因王謐去世,劉裕聽從幕僚劉穆之勸言,入朝商議繼任人選。最終獲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權。

攻滅南燕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為了強大自身,劉裕決定興師北上。
義熙五年(409年),南燕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俘虜陽平太守劉千載、濟南太守趙元,驅掠百姓千餘家。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於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師溯淮水入泗水。五月,進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留船艦、輜重,改由陸路進至琅邪(今山東臨沂北)。為防南燕以奇兵斷其後,所過皆築城壘,留兵防守。南燕鮮卑人恃勇輕敵,對晉軍進入其境不以為慮。慕容超沒有採納征虜將軍公孫五樓“憑據大峴山(今山東沂山)之險,使晉軍不能深入”或“堅壁清野”、“斷晉糧道”之良策。六月,劉裕未遇抵抗,過莒縣(今屬山東日照),越大峴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及左將軍段暉等,率步、騎兵五萬進據臨朐(今屬山東濰坊)。慕容超得知晉兵已過大峴山,自率步騎四萬繼後。燕軍至臨朐,慕容超派公孫五樓率騎前出,控制臨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東彌河)。與晉軍前鋒孟龍符遭遇,公孫五樓戰敗退走。劉裕以戰車四千輛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後,向前推進。晉軍進抵臨朐南,慕容超派精騎前後夾擊。兩軍力戰,勝負未決,劉裕採納參軍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諮議參軍檀韶、建威將軍向彌率軍繞至燕軍之後,乘虛攻克臨朐。慕容超單騎逃往城南左將軍段暉營中。劉裕縱兵追擊,大敗燕軍,段暉等十餘將被斬。慕容超逃還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劉裕乘勝追擊北上,攻克廣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內城。劉裕築圍困之,招降納叛,爭取民心,並就地取糧養戰。慕容超被困於廣固內城,先後遣使馳往後秦求援。七月,後秦主姚興派衛將軍姚強率步、騎兵一萬,與洛陽守將姚紹匯合,統兵共救南燕。並遣使向劉裕宣稱,後秦以十萬兵屯洛陽,若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識破姚興虛張聲勢,不為所動。不久,姚興被夏主劉勃勃擊敗於貳城,遂令姚強撤回。慕容超久困於廣固,不見後秦援兵,欲割地、稱藩於東晉,劉裕不允。南燕大臣相繼降晉。九月,劉裕截獲為借兵去後秦的韓范,使其繞城而行,以示後秦救兵無望,城內南燕守軍驚恐。十月,晉軍在前燕降將張綱的幫助下,製成了飛樓、衝車等攻城器具,加強了攻防能力。
劉裕北伐南燕劉裕北伐南燕
義熙六年(410年)二月,賀賴盧、公孫五樓率軍挖地道出擊晉軍,被擊敗,退回內城。劉裕乘機四面攻城,南燕尚書悅壽打開城門迎降,晉軍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南燕滅亡。劉裕以廣固久守不降為由,入城後,盡殺南燕鮮卑族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憤。慕容超被押送回師,在建康街頭斬首。

席捲番禺

主詞條:晉安之亂
占據嶺南的盧循、徐道覆趁劉裕領兵在外,於義熙六年(410年)起兵,進攻江州。朝廷急征劉裕,而當時劉裕剛滅南燕,收到詔書就撤還建康。劉裕至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時知江州刺史何無忌已戰死,於是加速回防建康,並於四月趕至。五月,豫州刺史劉毅大敗於盧循。盧循繼續東下,而劉裕當時就招募兵眾,修治石頭城並於當地聚兵。不過,由於劉裕急急南返,士卒多有傷病,而建康兵力亦不過千人,面對有十多萬人的盧循大軍顯得實力懸殊,然而劉裕堅決不肯接受諸葛長民及孟昶奉安帝北歸廣陵避敵的建議,決意死戰。
水戰破盧循,取自《兩晉演義》水戰破盧循,取自《兩晉演義》
盧循軍到後停駐蔡洲(今江蘇江寧縣西南江中),劉裕就以木柵阻斷石頭城及淮口,修治越城(今江寧縣南)並建查浦、藥園、廷尉三個堡壘,分兵戍守以御盧循,盧循曾分疑兵進攻白石及查浦,自率大軍進攻丹陽郡,但都沒有取勝,而且在各縣中都無法搶掠到物資,被逼於七月退兵江州。同年十月,劉裕率劉藩、檀韶劉敬宣等人進攻盧循,並於十二月以火攻擊敗盧循船隊。盧循敗後試圖於左里(今鄱陽湖口)擋住劉裕,但劉裕率軍奮戰,盧循軍無法阻擋而大敗,盧循因而南逃廣州。劉裕早於盧循撤出蔡洲後,就已派孫處沈田子經海路攻占了盧循的根據地番禺,盧循一再敗逃,終為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所殺。

征討劉毅

劉裕於義熙七年(411年)班師回到建康,受太尉中書監職位。次年(412年)四月,朝廷以劉毅為荊州刺史。此時,劉毅還割據著豫州、江州,都督荊寧秦雍四州及司州之河東河南廣平、揚州之義城四郡諸軍事,雄兵一方,其弟劉藩同時還占據著兗州,勢力範圍包括長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區。而劉毅自以能力不亞於劉裕,甚不服在劉裕以下,他表面上擁戴劉裕,內心卻極度妒恨,劉裕雖每每以寬柔隨順他,但劉毅驕縱跋扈越加嚴重,多次阻擾劉裕推行政令和布置人事。並打算擴充自己勢力,伺機打垮劉裕。他亦得朝中有名望人士歸心交結,故此遷鎮荊州時就將大部分豫州府屬及江州的軍隊都帶去荊州,到任後又重新調度荊州郡縣首長,更以患病為由請堂弟劉藩去做他副手。劉裕知其有異心,於是假意答允其請求。但就乘劉藩自兗州治所廣陵入朝時就指稱他與謝混圖謀不軌,便奏報朝廷,將二人賜死。
接著劉裕就親自率軍自建康出發討伐劉毅。他命王弘王鎮惡蒯恩等率兵進至豫章口,包抄江陵,切斷劉毅援兵的進軍之路,並在江津燒毀舟船而向前挺進。劉毅部下參軍朱顯之與劉裕前鋒大將王鎮惡相遇,率領所屬一千人奔赴江陵保護劉毅。王鎮惡等攻克江陵外城,劉毅固守內城,精銳士卒尚有數千人,兩軍一直戰至太陽西斜。王鎮惡將劉裕招撫城內士兵和百姓的書信送進城內,以示眾人。劉毅惱怒,徑直燒毀書信,一面督促自己親信的援軍到來,一面督促士卒死戰。眾軍知道劉裕已到,無不失去鬥志。天色已暮,劉裕命王鎮惡焚燒四周城門,齊力攻打,劉毅部眾便紛紛逃散。劉毅從北門出城單騎而逃,在離江陵二十里處的牛牧寺自縊身亡。
親征劉毅,取自《兩晉演義》親征劉毅,取自《兩晉演義》
劉裕隨後率軍攻克江陵,誅殺了劉毅的親信郗僧施,隨後又逐步消滅了劉毅的殘餘勢力,吞併豫、江二州。劉裕到江陵後,鑒於江州、荊州凋敝殘破,法令殘缺不全,百姓疲憊匱乏,為賦稅勞役所困,難以為生。下令減免稅役,並推廣到全國,同時對未作軍用的州郡縣的屯田、池塘、邊塞之稅,一律免除。對於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徵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

西征巴漢

  • 滅譙蜀
主詞條:晉滅譙蜀之戰
消滅劉毅後,劉裕又圖伐蜀。義熙八年(412年)十二月,因賞識朱齡石的軍事才幹和豐富經驗,劉裕不顧他人反對,超擢他為益州刺史,命其率臧熹蒯恩劉鐘朱林等共領二萬人伐蜀。
劉裕題跋像劉裕題跋像
劉裕曾與朱齡石討論作戰策略,認為譙蜀鑒於上一次劉敬宣伐蜀是從內水攻蜀,必會猜度晉軍這次想由外水進攻,然而因想出其不意,仍然從內水進攻。故此認為譙蜀應當會置重兵在涪城(今四川綿陽市涪城區),於是決定晉軍主力這次要從外水進軍成都,以疑兵出內水。為免軍情外泄,劉裕特別將一封密函交給齡石,示意到白帝時才能打開,故此大軍自江陵出發後一直都不知循何道進軍,譙蜀亦無從以晉軍勢態察知劉裕的圖謀。至白帝時,朱齡石公布密函:“大軍一律經外水攻向成都,臧熹、朱林在中水攻取廣漢,命弱兵搭乘十多艘高艦由內水兵向黃虎。”此後朱齡石就率大軍加快速度行軍。而譙蜀果如劉裕所想,設主力防備內水,命譙道福在涪城駐以重兵,別遣侯暉及譙詵領萬餘屯彭模(今四川彭山縣南),依水兩岸建城壘作防禦。
義熙九年(413年),晉軍成功滅譙蜀,巴蜀地區再入南方版圖。劉裕加授羽葆、鼓吹及班劍二十人。劉裕滅蜀後,下令精簡各地勞役,讓人民得到休息。
  • 擊仇池
早在義熙元年(405年),仇池國氐王楊盛趁譙縱叛晉之機,發兵占據了無主的漢中。後遭後秦攻擊,仇池又以地請降後秦。義熙三年(407年)四月,仇池趁後秦西面戰事受挫,便又統兵占據了漢中。
義熙九年(413年),劉裕征蜀時,就圖謀收復漢中。當劉裕的西征大軍攻占益州,滅掉西蜀政權後,便趁勝出擊漢中反攻仇池守軍,仇池一潰千里,被迫撤出漢中,獻上降表,向劉裕稱臣。

義熙改革

自從東晉建立以來,朝廷的綱紀鬆弛紊亂,權貴之門互相兼併,老百姓流離失所,不能保持自己的產業。劉裕掌握朝政以後,大力宣傳規章制度,施行土斷,禁止兼併。會稽餘姚的世族虞亮藐視國法,藏匿逃亡人員一千多人,對抗劉裕的改革。劉裕鐵腕誅滅了虞亮,罷免了包庇他的會稽內史,法辦了大批涉事的士族及官員,一時士族豪強肅然,謹慎規矩,遠近遵法守紀,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樣胡作非為。在這以前,各州所送的秀才、孝廉大多名不符實,劉裕於是上表申明從前的規定,嚴整法紀,對地方選拔上來的人才專門進行考試,如有不實,一律嚴查,保證官員的選拔公正,唯才是舉。
劉裕像劉裕像
義熙十年(414年),劉裕上表減輕徭役,讓民休養生息。以前,山湖川澤都被豪強士族所奪取,百姓打柴、採摘、打魚、垂釣,都要強迫交稅,劉裕上表下令一律禁絕,免徵,還山於民,還地於民。當時人們的居住很不統一,劉裕上表制定了條例,於是都依劃分的土地為準,施行土斷,只有徐、兗、青三州居住在晉陵的人不在劃分的範圍。各個流民聚集的郡縣,有許多進行了合併。

盡吞荊揚

在義熙八年(412年)劉裕征討劉毅時,晉宗室司馬休之占據荊州。他擁兵自重,由於先前就經營過荊州,頗得當地人心。東晉荊、揚二州,地廣兵強,又是建康門戶,對中央形成巨大威脅,這不得不讓劉裕有吞併荊、揚的雄心。義熙十年(414年),司馬休之之子司馬文思在建康招集輕俠,令劉裕十分厭惡。後司馬文思欲謀殺劉裕,被劉裕發覺,劉裕將司馬文思交給司馬休之,讓他處置,實質就是要司馬休之將其處死。然而,司馬休之並沒有殺司馬文思,只是上表廢除其譙王爵位,並寫信向劉裕道歉。這舉動令劉裕對其大感不滿,立刻就命江州刺史孟懷玉戒備。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收殺司馬休之在建康的次子司馬文寶及侄兒司馬文祖,並出兵討伐司馬休之,自加黃鉞,領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則上表劉裕罪狀,派兵抵抗。當時雍州刺史魯宗之自感不被劉裕所容,故與司馬休之聯結,合兵反擊劉裕。劉裕前鋒徐逵之初戰敗於魯軌,眾將除蒯恩外皆戰死,劉裕大怒。然而當他到時,魯軌及司馬文思率軍在懸岸峭壁上列陣,令劉裕難以登岸,劉裕與部將胡藩率兵冒險攀登,司馬文思等竟不能抵擋,劉裕就乘對方後撤的機會登岸進攻,終擊潰司馬休之的軍隊。四月,劉裕擊敗司馬休之軍四萬人,攻克江陵,直搗襄陽,荊、揚二州盡被劉裕吞併,司馬休之及魯宗之北投後秦
桓玄作亂以來,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滅亡,南方歸為一統。東晉境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
劉裕在消滅司馬休之後獲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崇禮。次年(416年)正月,更獲加領平北將軍、兗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諸軍事。至此,劉裕一人已經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兗、南兗、青、冀、幽、並、、荊、江、、雍、、交、廣、南秦共二十二州。

關中得失

  • 北滅後秦
義熙十二年(416年)一月,後秦皇帝姚興死,姚泓繼位,內部叛亂迭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後秦的良機。八月,劉裕以劉穆之任尚書左僕射,內總朝政,外供軍糧,自己率大軍分四路北伐。九月,劉裕扺達彭城。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向許、洛,後秦諸屯守皆望風降附,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軍占領洛陽。
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劉裕留其子劉義隆鎮守彭城,自率大軍北上。此時北魏派十萬重兵駐守河北,並以游騎騷擾晉軍。劉裕在行軍中,雖常設奇陣或用大弩強槊擊敗魏軍,但進軍速度緩慢。王鎮惡軍由洛陽進抵潼關後,為後秦主力守險以阻,檀道濟軍的糧道也為秦將姚紹截斷。晉軍一時處於危境。幸得當地百姓的幫助,潼關晉軍才轉危為安。王、檀向劉裕求援,而劉裕卻為北魏軍牽制,自顧不暇。三月初八,劉裕以左將軍向彌率部分兵力屯於黃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東東阿西北),自率大軍進入黃河;魏軍為防止晉軍於黃河北岸上陸向魏進擊,也以數千騎兵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晉軍人員,均被魏軍擒殺。劉裕數次派兵上岸攻擊魏軍,剛一登岸, 魏軍便逃離岸邊。為擊敗魏軍的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車百乘,由丁旿和寧朔將軍朱超石率領,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列陣而進。魏軍立即前來進攻,魏將長孫嵩率騎兵3萬四面圍攻晉軍。晉軍拼力死戰,魏軍被利箭射殺者甚眾,死屍堆積遍地,魏將阿薄幹被斬,魏兵敗退走。朱超石率寧朔將軍胡藩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殺,又斬俘一千多人。四月中旬,劉裕進至洛陽,為防止魏軍的襲擊,在洛陽停軍兩個月,部署後方的防衛。七月,劉裕全面擊退魏軍,河南全境被收復,劉裕大軍隨後進至陝城;前鋒沈田子攻入武關,進屯青泥。八月,劉裕至潼關,與諸部會合。此時,王鎮惡請求率領水軍從黃河入渭水,逼向長安。劉裕採納了他的建議。王鎮惡軍出發後,正值後秦恢武將軍姚難由香城(今陝西大荔東)率軍西撤,王鎮惡跟蹤追擊。姚泓率兵由霸上到達石橋(長安城洛門東北),接應姚難;以鎮北將軍姚疆和姚難合兵守衛涇上(今陝西高陵境),迎擊王鎮惡軍。王鎮惡命將軍毛德祖率部攻擊,將秦軍擊敗。姚疆戰死,姚難逃回長安。東平公姚贊得知晉軍迫近長安,便率軍由定城退往鄭城(今陝西華縣)。劉裕大軍隨之逼近。
劉裕滅後秦劉裕滅後秦
姚泓為緩解兩面受敵的危局,謀劃先消滅沈田子軍,再抵禦劉裕,於是率步騎數萬急趨青泥。沈田子軍本為疑軍,不過千餘人,但各自為戰,驍勇異常,數次出擊竟使姚泓敗還長安。此時,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後秦滅亡。
  • 長安內亂
義熙十三年(417年)的冬天,劉裕率晉軍浩浩蕩蕩地抵達長安。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了劉穆之病死的訊息。劉裕匯集在長安的文武將佐討論,表露出自己繼續西征的願望以及對後方的憂慮,當時大部分人也不贊成繼續北伐。劉裕遂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劉裕此舉,為夏主赫連勃勃的謀臣王買德窺破心跡。在劉裕南歸不久後,赫連勃勃派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率大軍進攻長安。
在此時,留守長安的晉朝文武發生內訌,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復殺王修。劉裕得到訊息,驚恐不已,急令朱齡石鎮守長安,命劉義真速回。劉義真和將士大掠財寶美女,車載南還,為夏軍追及。朱齡石陣亡,劉義真單騎逃逸。長安雖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但收復之地並未損失多少,潼關以東收復的部分關中之地和整個河南地區仍然得到劉裕的重兵扼守。經過兩次北伐,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游的大片地區,為劉裕據有。

稱帝建宋

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並受九錫殊禮。同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劉裕指派王韶之縊殺晉安帝,立其弟司馬德文為帝,即晉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劉裕進爵為宋王,宋國又加十郡增益,使宋國包括了二十郡。同年末,劉裕又獲加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禮。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
同年,由於先前林邑借晉末亂局屢屢侵擾交州,劉裕命交州刺史杜慧度派兵萬人南征林邑,大軍深入林邑國(今越南南部)境內,殲滅了林邑國的大半士兵,痛擊林邑,林邑請降,並向宋廷致送大象、金銀、古貝等禮物。次年,林邑王遣使到宋廷入貢,並獲劉裕冊封。
即位之後,劉裕以司馬氏為前車之鑑,劉裕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有鑒於荊州屢為禍亂之源,便裁併荊州府的轄區,限制其文武將士的額員。為防止權臣亂政,他特下詔:凡日後大臣外出征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軍還交回朝廷。下令嚴禁世族隱匿戶囗,減少官府收入。
劉裕還下令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規定政府所需物資,不準像過去那樣濫行徵發,而是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鬆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於出身孤寒,劉裕知道稼穡艱辛,因而平時清簡寡慾,生活節儉,不喜奢侈。

病重去世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畫出征北魏,但因患病而作罷。期間,他曾短暫病癒。但至五月,劉裕再次病重,遺命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及護軍將軍檀道濟四人為顧命大臣,輔助太子劉義符
劉裕畫像劉裕畫像
五月癸亥日(6月26日),劉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歲。七月,葬於丹陽建康縣蔣山的初寧陵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劉裕從掌權起,到代晉稱帝,對當時積弊已久的政治屢做整頓。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 續行“土斷”,抑制兼併
主詞條:義熙土斷
門閥士族兼併土地的行為令百姓流離失所,無法保護其產業。劉裕掌權後,一改東晉以來坐視兼併的規管,重訂規管並展示公眾,大大抑制了門閥豪強的兼併行為。及至處死了藏匿一千多名脫離戶籍逃亡者的虞亮(會稽虞氏),連會稽內史的司馬休之也遭免官。劉裕又禁止門閥豪強私占山澤的行為,還削奪世族以及皇室的私產,以此來資濟人民。刁氏一族向來富有,奴客亦多,在其宗族被誅滅時,劉裕亦將刁家的資產都分發給人民,讓人們按己力取用,賑濟當時處於饑荒及戰亂中的人民。義熙九年(413年),劉裕將臨沂、湖熟原屬皇后所有,用來資助其化妝品開銷的田地分配給窮人。即位為帝後,他更遣使巡行四方,舉善旌賢,訪問民間疾苦。
義熙土斷是劉裕最有影響的政績,它打擊了東晉豪強士族勢力,緩和了階級矛盾,減輕了百姓負擔,改善了社會政治狀況,重建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 整頓吏治
劉裕為整頓吏治,罷免或處死了許多士族或皇族出身的官吏。他的親信、功臣中有“驕縱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嚴厲懲罰,甚至處死。
先前,各州郡送來的秀才、孝廉,多是濫竽充數之輩。劉裕於義熙八年(412年)上表,請求遵循舊制,並主張用考試的辦法加以甄別。
  • 重用寒族
東晉時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權一直掌握在王、謝、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選出了許多無才無識之人任官。劉裕掌權後,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的精神選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
  • 改革政制
在政治上,劉裕於永初二年(421年)三月,規定“荊州府置將不得過二千人,吏不得過一萬人;州置將不得過五百人,吏不得過五千人。兵士不在此限”。這是由於東晉末年,置官濫亂,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劉裕及時對此進行了制止。
在法制上,劉裕對東晉以來苛刻的刑法也進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詔“刑罰無輕 重,悉皆原降”。
  • 中央集權
劉裕稱帝後,致力於削弱強藩,他限制了荊州州府置將和官吏數額,前者不可多於二千人,後者亦不可多於一萬人;另其他州府置將及官吏數亦不分別不得多於五百人及五千人。為防止權臣擁兵,他特別下詔命不得再別置軍府,宰相領揚州刺史的話可置一千兵。而凡大臣外任要職要需軍隊防衛,或要出兵討伐,一律配以朝廷軍隊,事情完結後軍隊都需交回朝廷。另劉裕為防外戚亂政,下令有幼主的話都委事宰相,不需太后臨朝。

經濟

  • 輕徭薄賦
劉裕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減免稅役,免去部分苛捐雜稅,“蠲租布二年”。在平定劉毅時,他也曾下令減免稅役。對於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徵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這些舉措都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同時,劉裕整頓賦役制度,劉裕下令嚴禁地方官吏濫征租稅、徭役,規定租稅、徭役,都以現存戶口為準。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據屯田、園地的,一律廢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與民和市”,照價給錢,不得徵調。還減輕雜稅、徭役等。
  • 發展生產
劉裕即位後,下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都要到市場採購,照價給錢,不得向人民徵調。又下令官員不可征去人民車牛,亦不能以官威逼迫人民獻出車牛,另亦將繁多的交易稅項作出減省,便利市場商業交易。

文化

  • 發展教育
劉裕本雖是行伍出行,識字不多,但非常重視教育。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詔:“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尚於此;發蒙啟滯,鹹必由之。故爰自盛王,迄於近代,莫不敦崇學藝,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給。遂令學校荒廢,講誦蔑聞,軍旅日陳,俎豆藏器,訓誘之風,將墜於地。後生大懼於牆面,故老竊嘆於子衿。此《國風》所以永思, 《小雅》所以懷古。今王略遠屆,華域載清,仰風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獎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主者考詳舊典,以時施行”(《宋書·武帝本紀》)。從而鞏固劉宋的統治,同時也帶來了全社會注重學校教育,改善社會風氣的結果。
  • 廣收遺散書籍
自西晉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以來,先前的許多漢文化的書籍和典籍遺散大半,十去七八九。劉裕北伐後秦前,加之府藏所有,當時的東晉藏書僅4000卷。劉裕北伐過程中將流落中原各地的圖書悉數收藏運回建康,又下令對赤軸青紙、文字古拙之書,亦加收藏以傳後世,到劉宋初年,官方所藏的書籍已達到6萬多卷。對漢文化典籍和書籍的保護與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奠定了南朝宋國家藏書的基礎。

軍事

  • 戰術創新
主詞條:卻月陣
劉裕是在戰術上敢於創新的軍事家,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巧妙布陣,利用優勢彌補了自己的短處,使“卻月陣”成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戰術,充分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劉裕滅南燕、後秦之戰劉裕滅南燕、後秦之戰
劉裕在戰中的軍事思想具體表現在:在戰術革新上,他吸取了早期陣法的不足,大膽地將水軍用於陣中,利用水軍的優勢來克制騎兵,開創了戰術史上的新篇章。在戰術指揮上,他採取弧形方式列陣,增加抵抗能力,又將弩、槊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殺傷力。在兵力配置上,他將幾個兵種結合起來,協同作戰,以水軍為後援、以戰車列陣禦敵、以步兵殺傷敵人、再以騎兵發起追擊。在作戰指導上,他適時選擇戰機,利用魏軍的挑釁,做到“臨境近敵,務在厲氣;十分巧妙地選擇戰場,使自己能夠安全占據制高點;利用陣中士卒的心理,將其置之死地,以絕士卒後退之心;抓住敵人遲疑之機,迅速派兵跟進布陣;利用魏軍的人多勢眾的心理,示弱縱敵;取勝後又及時派兵增援,適時發起追擊。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劉裕部署周密,水路各軍配合密切,謀略運用完美,戰術使用得當,使強大的魏軍鐵騎無機可乘,處處被動,堪稱戰術史上的奇蹟。劉裕的軍事思想,為中國軍事史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作戰指導上,劉裕主張把握全局,料敵制勝,出奇用詐,避實擊虛。要求在戰前對敵情瞭若指掌,對兵力部署、開戰時間必須考慮周全,慎重決策。重視選擇主攻方向,力避腹背受敵;強調多路圍攻,反對孤軍突進;對強敵來攻,主張先固守養銳,待其糧盡兵疲時伺機襲破之;對潰逃之敵,則窮追不捨,務求全殲。注重以詐取勝,如偃旗息鼓,佯裝虛弱;多置旗鼓,張揚兵勢;偽傳訊息,混淆視聽;用降臣勸降,瓦解敵方軍心。善於憑藉天時、地利條件施智用計,如乘風縱火,以水灌城,迂迴伏擊等。
  • 治軍統兵
在治軍統兵上,劉裕強調恩威兼施,既注重軍紀嚴明,又較能體恤部眾。滅後秦時,將繳獲的金玉珍寶盡賜予北征將士;聽說琥珀可治創傷,即令將寧州所獻琥珀枕搗碎分送參戰將士。他主張擇才用將,不重資名,只要才堪重用,即使資淺名輕,亦委以重任;不求全責備,對犯有過失者,避短用長。
  • 兩度北伐
主詞條:劉裕北伐
劉裕在東晉末年,對內消滅割據勢力,統一南方。對外兩次北伐,先後滅南燕後秦等國,以卻月陣大破北魏,降服仇池。相繼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並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劉裕北伐後的版圖劉裕北伐後的版圖
至劉宋初期,劉宋王朝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
  • 南征林邑
早在義熙九年(413年),交州刺史杜慧度率軍抵禦林邑國入侵,兩次大破林邑王范胡達。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即位後,杜慧度利用林邑內亂之機,南征林邑國,使其舉國歸附。

個人作品

據傳,劉裕撰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佚。

人物評價

總評

劉裕“奮起寒微”,以寒門庶族身份,依靠軍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權,登上歷史舞台,他和他周圍的人們組成的寒人武士集團,開創寒人掌權的局面。在劉裕入朝執政到稱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剷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
劉裕劉裕
劉裕先對內平定孫恩桓玄,消滅桓楚譙縱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西蜀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更派兵南征林邑國。正是劉裕的征伐,使黃河以南的大半箇中國盡歸一統。
劉裕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容磨滅,後來關中雖復失,但河南、山東、淮北已劃入南朝版圖。將南朝的防線推進到了潼關、黃河一線,保障了江淮流域。後來的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為“元嘉之治”的出現提供了北部疆域屏障。
同時,劉裕對東晉以來的一系列弊政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權中央,整頓吏治,體恤民情,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賑濟窮人,減輕人民負擔,親自聽訟,興學校,策試諸州郡秀才。又實施“義熙土斷”,打擊豪強,抑制兼併。為“元嘉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認為,劉裕是漢以後,唐以前的歷史中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李贄則直接以“定亂代興之君”讚譽劉裕,近代文學家魯迅說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田餘慶則將劉裕視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認為門閥政治終結於劉裕之手。劉裕代晉之後,門閥士族雖然仍然存在,但已無法成為決定性的政治力量。

歷代評價

王謐:卿當為一代英雄。
姚興:劉裕拔起細微,能討誅桓玄,興復晉室,內厘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數郡,不以成其美乎!
司馬休之:太尉臣裕威武明斷,首建義旗,除盪元兇,皇居反正。布衣匹夫,匡復社稷,南剿盧循,北定廣固,千載以來,功無與等。由是四海歸美,朝野推崇。
司馬德文: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崔浩:①劉裕奮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晉室,北禽慕容超,南梟盧循,所向無前,非其才之過人,安能如是乎!②劉裕者,司馬德文之曹操也。
劉子業:渠大英雄,生擒數天子。
沈約:至於宋祖受命,義越前模……高祖地非桓、文,眾無一旅,曾不浹旬,夷凶翦暴,祀晉配天,不失舊物,誅內清外,功格區宇。至於鐘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於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鹹熙之末。所以恭皇高遜,殆均釋負。若夫樂推所歸,謳歌所集,魏、晉采其名,高祖收其實矣。盛哉!
李延壽:宋武地非齊、晉,眾無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誅內清外,功格上下。若夫樂推所歸,謳歌所集,校之魏、晉,可謂收其實矣。
裴子野:宋高祖武皇帝以蓋代雄才,起匹夫而並六合,克國得雋,寄跡多於魏武,功施天下,盛德厚於晉宣,懷荒伐叛之勞,而夷邊盪險之力。
虞世南:宋祖以匹夫挺劍,首創大業,旬月之間,重安晉鼎,居半州之地,驅一郡之卒,斬譙縱於庸蜀,擒姚泓於崤函,克慕容超於青州,梟盧循於嶺外,戎旗所指,無往不捷。觀其豁達宏遠,則漢高之風;制勝胸襟,則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也。
朱敬則:劉裕天錫神勇,雄略命世,不待借思漢之謳,未暇假從周之會。同盟二十七,願從一百人。雷動朱方,風發竹里。龍驤虎步,獨決神襟。長劍一呼,義聲四合。盪亡楚已成之業,復遺晉久絕之基。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雖古人用兵,不足加也。至乃網羅俊異,待物知人,動必應時,役無再舉,西盡庸蜀,北劃大河。自漢末三分,東晉拓境,未能至也。
司馬光:①裕既委鎮惡以關中,而復與田子有後言,是斗之使為亂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艱難,失之造次,使豐、鄗之都復輸寇手。②帝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被服居處,儉於布素,游宴甚稀,嬪御至少……財帛皆在外府,內無私藏……內外奉禁,莫敢為侈靡。③高祖首唱大義,糾契約志,起於草萊之間,奮臂一呼,凶黨瓦解。遂梟靈寶之首,奉迎乗輿,再造晉室,厥功已不細矣。既而治兵誓眾,經營四方,揚旗東征,廣固橫潰,卷甲南趨,盧循殄滅,偏師西上,譙縱授首,銳卒北驅,姚泓面縛,遂汛掃伊、洛,修奉園陵,震驚旃裘之心,發舒華夏之氣。南國之盛,未有過於斯時者也。
蘇轍:宋武既誅桓氏,收遺晉而封植之,又克譙縱,執慕容超,逐盧循,擒姚泓,立四大功,天下莫能抗。
何去非: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靈寶於舊楚,定劉毅於荊豫,滅南燕於二齊,克譙縱於庸蜀,殄盧循於交廣,西執姚泓而滅後秦,蓋舉無遺策而天下憚服矣。北方之寇,獨關東之拓跋,隴北之赫連耳。方其入關,魏人雖強,不敢南指西顧以議其後……嗟夫!集大事者……宋武兼之矣。
辛棄疾: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葉適:魏晉以後,惟劉裕之取位或無愧,蓋晉於桓玄篡後已亡,而裕非其叛臣也,但力尚不足自得,故必假晉為名爾取天下。劉裕習見百年經略中原舊事,勇智兼人,宇量宏絕。若使息圖僭奪,專意經綸,其於恢復混一之功不難成矣。裕非無此資,故前取燕,後取秦,皆欲頓駕立足為遠大之基。
陶宗儀:帝英傑有大度。
孫承恩:徒歩仗劍,盪殘除凶。沉毅才略,一時之雄。震主功高,終膺寶曆。清儉嚴正,可謂君德。
李贄:自是定亂代興之君。
王夫之:①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溫、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後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舉晉人坐失之中原,責宋以不蕩平,沒其撻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②裕之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③漢之後,唐之前,唯宋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
愛新覺羅·弘曆:①千里襲人,機事不密,敵人早為之備。緘書別函,至期開視,可謂有卓識。②國勢之振,莫過於劉裕之時。裕不忠誠,為國而思簒盜,君子所為三嘆也。
夏曾佑: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國之正,功業之高,漢高而外,當推宋武,不得以混壹之異,而有所軒輊也。
章炳麟:雪中原之塗炭,光先人之令聞,寄奴、元璋之績,知其不遠。
梁啓超:自商、周以來四千餘年,北方賤種世世為中國患,而我與彼遇,劣敗者九而優勝者不及一。稍足為歷史之光者,一曰趙武靈,二曰秦始,三曰漢武,四曰宋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蔡東藩:①裕為莽懿流亞,有玄以促成之,玄何其愚,裕何其智耶!至於安帝返駕,封賞功臣,裕為功首,而再三退讓,成功不居。②裕固一世之雄也,曹阿瞞後,舍裕其誰乎?③非劉裕不能破盧、徐,非劉裕不能平譙縱……錦函之授,遠睹千里,裕誠一梟傑矣哉!至若殺劉毅,殺諸葛長民,一揮手而兩首懸竿,何其敏且速也!④至若脅晉禪位……由漸而進,始則佯為遜讓以欺人,繼則實行篡弒以盜國,其心術之狡鷙,比操懿為尤甚,魏晉已導於前,裕乃起而踵於後,青出於藍,冰寒於水,固非偶然也。
呂思勉:①宋武用兵,又極為嚴整。②宋武帝起自細微,內戡桓玄,平盧循,定譙縱;外則收復青、齊,清除關、洛,其才不可謂不雄。然猜忌亦特甚。③案宋武帝之興,實能攘斥夷狄;即以君臣之義論,“布衣匹夫,匡復社稷”,其功亦為前古所未有。
范文瀾: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落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併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唐長孺:劉裕代晉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劉裕本人是寒門出身,他採取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基礎。
白壽彝:劉裕不僅以武功顯赫於當時,而且在一些政治措施上,他也很有建樹。宋武帝劉裕是南朝眾多帝王中在治理國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個。劉裕時期,是劉宋的興盛時期,也可以說是南朝的興盛時期。
閻步克:北府兵將領劉裕,以其赫赫功業代晉建宋,歷史由此進入南朝。劉裕代晉的意義,不止是改朝換代而已,也標誌著門閥與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結束。

軼事典故

甘露降生

傳說劉裕出生時,有神光照亮室內,當晚還降甘露

國號曰宋

劉裕家族世居彭城,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舊地,所以劉裕建國號為“宋”。

天子之氣

劉裕曾到京口竹林寺,並獨自躺臥在寺內講堂內。一眾僧人竟看見他上面有五色龍形物體出現,大感吃驚並告知劉裕,劉裕則十分高興起說:“僧人是不會說謊的。”有言曲阿、丹徒有天子之氣,而劉翹的墓就在丹徒,當時一個叫孔恭的人擅長占卜墓穴吉凶,劉裕一次就在父親墓前問孔恭,孔恭就言那是不平凡的墓地。劉裕聽後更為自負。更劉裕又覺得身邊總有兩條小龍,連旁人也曾看見過,至劉裕名聲漸高時,小龍也變大了。

寄奴射蛇

傳說劉裕一次去伐木砍柴,射傷了一條大蛇。翌日再去時卻聽見有杵臼搗藥的聲音,發現有幾個小童正在製藥。劉裕於是問他們為何要製藥,小童則答:“我們的王被劉寄奴射傷,所以要製藥醫治。”劉裕追問:“你們的王既有神通,為何不殺了他?”小童卻答:“劉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殺。”劉裕喝跑了小童,拿走他們的藥。後來一次到下邳遊玩,一個僧人向他說:“江南地區會有動亂,令此地安定的人就是你呀。”僧人又給了劉裕一些傷藥,接著就失去了蹤影。劉裕手部有傷患,一直都無法痊癒,但用了僧人的藥一次後卻痊癒了。劉裕於是視剩餘的的傷藥及當日在小童那裡的藥為珍寶,每次受了傷,用那些藥都能醫好。
劉裕劉裕

不擅文才

劉裕不善文采,所以劉毅曾在宴會中特地賦詩:“六國多雄士,正始出風流。”特意展示其文學造詣勝過劉裕。劉裕書法亦差,曾被劉穆之規勸,並在其指示下改寫大字。《書史會要》稱其“書法雄逸”。

不信神祇

劉裕不信神祇,登位後更曾下令將民間廟宇拆毀,只有先賢以及以有勛德的人的廟祠才得豁免。劉裕去世前患病,群臣上請劉裕祈求神祇庇佑,但劉裕不接受,只派了謝方明去太廟告知祖先。

顧念舊情

昔日劉裕曾欠下士族刁逵三萬錢,無力償還,被刁逵抓著。王謐則去見刁逵,並替劉裕償還欠款,劉裕才得釋放;而當時劉裕既無名聲亦貧賤,不被其他具名望人士看重,唯有王謐去與他結交。王謐後在桓玄篡位時奉天子玉璽及冊文給桓玄,並頗受禮侍。劉裕攻下建康後,王謐因在桓楚任高職,甚得寵待,故很不安心,最終出奔。然而劉裕沒有向王謐問罪,並念及昔日恩情,請武陵王司馬遵追還王謐,並讓其官復原職。而昔日為其債主的刁逵,在桓楚任豫州刺史,並為桓玄收捕起義失敗的諸葛長民。他在桓玄敗後出奔,終被部下抓住,可是刁氏一族接著卻遭誅殺,只有刁聘獲赦。不久後,刁聘因謀反而被誅,令刁氏族滅。

崇尚節儉

在生活上,劉裕崇節儉,不愛珍寶,不喜豪華,宮中嬪妃也少。寧州地方官曾經奉獻琥珀枕,是無價之寶,他並未奉以為寶。在出征後秦時,有人說琥珀能夠治療傷口,他就命人將它砸碎,分給將領作為治傷藥。平定關中後,他十分寵愛美女姚氏(後秦天王姚興的侄女)。大臣謝晦勸諫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廢政務,他當晚就將姚氏送出宮去。後來劉裕進封宋公,東西堂將要放置以金塗釘釘制的局腳床,但劉裕以節為由而改用鐵釘釘制的直腳床。又一次廣州進貢一匹筒細布,劉裕因其過於精巧瑰麗,製作必定擾民,故此下令彈劾獻布那郡的太守,將布匹送還並下令禁止再製作這種布。劉裕因患有熱病,常常要有冰冷的物件去降溫,於是有人就獻上石床。劉裕躺上冰冷的石床,感到十分舒服,但又感木床已經很耗人力,大石頭要磨成床就更甚了,於是下令將石床砸毀。劉裕更加下令將自己昔日的農具收起,留給後人。其子宋文帝一次看見,得知內情後大感慚愧。而其孫孝武帝劉駿拆毀劉裕生前的臥室而廸玉燭殿,發現床頭上有土帳,牆上掛著葛布制的燈籠及麻制蠅拂,袁顗稱許劉裕有儉素之德,但劉駿沒有說什麼,只說:“老農夫有這些東西,已經過於富裕了。”

不忘髮妻

臧愛親劉裕的結髮妻子。臧愛親的祖父臧汪曾任尚書郎、父親臧俊是一個郡功曹。臧愛親出嫁的時候,劉裕還是京口的一個布衣平民,不但窮苦潦倒,而且好鬥性猛令鄉人側目,可以想像小家碧玉的臧愛親在婚後過得有多艱難。 婚後不久,臧愛親生下了一個女兒,起名劉興弟。沒有子嗣並不曾影響劉裕對結髮妻子的情意,而臧愛親面對奢華所表現出來的節操,更深得劉裕的敬重。但夫妻重聚後的日子並沒有多長久,義熙四年正月,臧愛親病逝於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時年四十八歲。劉裕對患難髮妻的早逝非常痛心,當他稱帝之後,他追封已經辭世十二年的臧愛親為“敬皇后”,至其死時都不再設皇后。劉裕逝世時,仍然不忘這位曾與他共患難的妻子,臨終時他留下遺詔,將臧愛親的棺木從丹徒迎至南京,與他合葬,稱初寧陵。

首開惡例

在劉裕代晉建宋前,前代的禪位君主都得以保全性命。而至劉裕稱帝後,晉恭帝司馬德文被降為零陵王。僅在一年後,劉裕便派親兵將其用棉被悶死。正如胡三省所評:“自是之後,禪讓之君,罕得全矣”。此後相沿成習,禪位的君主都保不了性命。
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劉宋末年,齊王蕭道成要求宋順帝劉準禪位,並且派部將王敬則率軍進宮。劉準對王敬則說:“準備殺死我嗎?”王敬則說:“只是讓您到另外的宮殿中居住罷了。您家先前取代司馬氏一家(指劉裕代晉建宋事)也是這樣做的。”劉準明白已無存活的可能,便流淚說:“但願我今後生生世世永遠不再生在帝王家中!”蕭道成稱帝不久後,劉準便被殺害。

親屬成員

  • 世系
據《宋書·本紀第一》,劉裕為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劉交生紅懿侯劉富,劉富生宗正劉辟強,劉辟強生陽城繆侯劉德,劉德生陽城節侯劉安民,劉安民生陽城釐侯劉慶忌,劉慶忌生陽城肅侯劉岑,劉岑生宗正劉平,劉平生東武城縣令劉某,劉某生東萊太守劉景,劉景生明經劉洽,劉洽生博士劉弘,劉弘生琅邪都尉劉悝,劉悝生定襄太守劉某,劉某生邪城縣令劉亮,劉亮生北平太守劉膺,劉膺生相國掾劉熙,劉熙生開封縣令劉旭孫,劉旭孫生武原縣令劉混,劉混生東安太守劉靖,劉靖生彭城郡功曹劉翹,劉翹生宋武帝劉裕。
  • 家庭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父親
東晉彭城郡功曹,追謚宋孝帝。
生母
追謚孝穆皇后。
繼母
追謚孝懿皇后。
平輩
二弟
官至太尉,封長沙王。卒贈太傅,諡號“景”。
三弟
字道則,官至征西大將軍,封南郡公,諡號“烈武”。後贈大司馬、臨川王。
——
后妃
結髮之妻,生劉興弟,追謚武敬皇后。
劉義符劉惠媛,後為皇太后、營陽王太妃。
孫氏
封修華,生劉義真
劉義隆,後贈婕妤、章皇太后。
王氏
封修容,生劉義康
袁氏
封美人,生劉義恭
呂氏
封美人,生劉義季
孫氏
封美人,生劉義宣
子輩
長子
劉宋少帝,在劉裕死後繼位,不久被廢為營陽王,隨後被殺。
次子
封廬陵王,官至司徒,少帝時被廢為庶人,不久被殺。
三子
封宜都王,後被徐羨之推舉為帝。廟號世祖,諡號文皇帝。
四子
封彭城王,官至司徒、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曾執掌朝政,後被宋文帝廢殺。
五子
封江夏王,官至太宰宋前廢帝時密謀廢帝而被肢解殺害。
六子
封南郡王,參與討平劉劭之亂,後謀反失敗被捕,於獄中自殺。
七子
封衡陽王,官至征北大將軍,劉義康被廢后酗酒終日。
長女
會稽長公主,嫁徐逵之。
次女
吳興長公主,嫁王偃
三女
廣德公主
——
四女
宣城公主
嫁周嶠。
五女
新安公主
嫁周嶠。
六女
吳郡公主
始安公主死後嫁褚湛之為繼室。
七女
富陽公主
嫁徐喬之。
八女
始安公主
嫁褚湛之。
九女
義興長公主。
幼女
豫章長公主,先嫁徐喬,後嫁何瑀。

相關爭議

針對劉裕北伐動機的爭議,《宋書》對劉裕北伐的動機的記載是“頓駕關中,經略趙、魏”。將劉裕北伐視為“誅內清外,功格區宇”的收復中原的大業來稱讚。後世也有一些史家附會《魏書·島夷傳》的看法,認為劉裕北伐只為篡位獲取政治資本。但是《晉書·郭澄之傳》明確記載:“既克長安,(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屬議之,多不同。”表明劉裕當時攻下長安後是想要繼續西征的。同時根據裴子野《宋略》記載:劉裕代晉稱帝後曾計畫在永初三年(422年)出征北魏,但是還未來得及出兵,劉裕就在五月病逝,北伐因而取消。
劉裕雕像劉裕雕像
因此,劉裕如果僅僅為了篡位,何必在登基之後還要北伐?近代史學家呂思勉認為關於劉裕北伐只為篡位的說法只是一些史家附會王買德的話,不合邏輯,缺乏憑證。他認為劉裕北伐後秦前的功績和威望足以代晉稱帝,如果他真的急於篡位,在平定司馬休之後完全可以稱帝,沒必要再北伐。呂思勉以“攘外者必先安內”,認為劉裕攻下長安後南歸,是基於當時迫不得已的情形,劉穆之的突然離世,等於劉裕的後路無托。後來史實也表明,劉裕南返後並沒有急於篡位,而是直到兩年之後才稱帝。《魏書》以北朝鮮卑族為正統,稱劉裕等漢族帝王為島夷,極盡詆毀,其對南朝史實記載的真實性值得懷疑。根據唐人李延壽南史》記載,劉裕攻下長安後是想要留在長安經略西北,繼續發兵北征,無奈朝中最重要的心腹劉穆之突然病逝,劉裕後方空虛且子嗣尚幼,為防有變,只得率領主力南返。司馬光資治通鑑》在《南史》的基礎上,認為劉裕開始確實是想留在長安,經略西北,但他身邊的文武將佐大多都有思歸之心,加上劉穆之突然逝世,使劉裕感到後方空虛,於是東還彭城。
綜合來看,劉裕北伐後秦只為篡位一說不盡合理。劉裕北伐後秦之前,已結束了東晉長期存在的以“荊揚之爭”為核心的地方藩鎮坐大割據的局面,同時還擊退了林邑對交州的侵犯,而且用外交手段迫使後秦君主姚興歸還淮北十二郡。在北伐後秦前,他的功績已經如日中天,不需要為稱帝而傾全國之力去滅後秦。
錢穆在《國史大綱》就曾分析過劉裕北伐不能統一中國的原因:“裕之北伐,在廷之臣,無有為裕腹心者。裕所以不能從容據長安以經營北方者亦在是。要之江南半壁,依然在離心的傾向上進行。諸名族雖飽嘗中原流離之苦,還未到反悔覺悟的地步。”劉裕即使有收復北方的意圖和決心,但當時東晉國內在此問題卻是離心的,江南士族早已習慣偏安,不願北歸,也瞧不起劉裕寒族的出身,因此處在後方的他們難以與他同心。即使跟隨劉裕北伐的文武群臣中,也沒有多少人有徹底收復北方的心思。除去攻下長安後,幕僚對於繼續西征態度的不一外,劉裕遷都洛陽的提議,同樣遭到幕僚的反對。
以此可以看出,當時東晉國內對收復中原的議題並沒有太大興趣,對回歸北方更是充滿排斥。錢穆認為這才是劉裕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劉穆之在後方鎮守,或許劉裕還可以暫時壓住這種內部離心的傾向,但劉穆之一死,後方空虛,劉裕頓感壓力,這時前線大多數人又不贊同繼續北伐,思歸心切。權衡利弊之下,劉裕才做出東返彭城的決定(不回建康,這個決定本身就耐人尋味),北伐因而告終。

史料記載

宋書·卷一·本紀第一》~《宋書·卷三·本紀第三》
南史·卷一·宋本紀上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