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家譜,蕭山來氏家譜,重修洛陽來氏家譜,歷史名人,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基本介紹
來[來、徠、郲、逨,讀音作lái(ㄌㄞ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
虞姓,出自古代
舜帝的後代
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
商均在舜去世以後,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
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
永濟),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
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期被
齊國所滅。
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
姬發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
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
太姬嫁與
遏父之子
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後的
陳國,以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後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
姒姓,出自古代
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
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
塗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啟,次子均。啟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在伎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子姓,出自商朝萊侯(杜預注曰:郲,齊所滅郲國)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
萊國,
營丘(今山東
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
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占領,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後盾的姜太公。到了周靈王姬泄心六年(
齊靈公姜環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於今山東黃縣的萊國被齊靈公所徹滅,萊侯之子萊
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
山東魚台),因失國而去“艹”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和卓·和札賚的族人以及後裔子孫中,有取原部族漢語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的主源。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
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
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
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後多冠以
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部分)來氏
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
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
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
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
萊州分封於各諸侯。到了春秋
魯襄公六年,
萊國(今山東
黃縣東)被
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為氏,去草為“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說,《來氏家譜》持此說,後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說,並稱“來氏
子姓,系出於郲。”來氏受姓,早於中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於《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後裔遍布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
萊氏:子爵,其俗夷,故亦謂之萊夷。來氏歷經戰國、秦朝。
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
來歙,因征隴蜀有功,封為征羌侯。三國時的
來敏,
官典學校尉。來軍為羌維參軍。隋朝的
來護兒官至泉州
刺史。唐朝來恆為中
黃門侍郎,來濟為唐高宗
永徽時
中書侍郎兼
弘文館學士。宋代有
來之邵,字德高,
哲宗朝為
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
通判兼勸農
營田事,他的孫子
來廷紹,為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
宋高宗正式定都
臨安(今浙江省杭州)。來姓望居
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
吳州為揚州;大業初改為江都郡)、
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宋朝時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
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於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南宋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辛棄疾給他撰寫墓志銘:“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
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
切直”。自此以後,廷紹
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慶元五年(1200年),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
來廷紹出任
朝散郎直
龍圖閣學士。翌年,來廷紹以
宣奉大夫出知紹興府,辛棄疾非常高興,喜曰:“來君來,事濟矣,祖宗恥,可雪矣!”但還未出任,就在蕭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嚴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
病歿於蕭山祗園寺,享年53歲。來廷紹曾在病中,仍未忘懷故國,作《祗園臨終詩》一首:
病臥僧房兩月多,英雄壯氣漸消磨。
來廷紹死後,葬於湘湖方家塢。由其子師安、師周延請辛棄疾為父作墓志銘。辛棄疾懷著極為悲痛的心情撰寫了墓志銘:“又卒矣!嗚呼,豈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為來、陳相繼而歿,已焉哉廠(註:陳指
陳亮)。墓志銘分為
志和銘兩個部分,其銘曰:壯志憤憤兮扶社稷,忠誠烈烈兮貫金石。懷抱鬱郁兮未獲伸,友義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奪其年,國步艱難兮誰共力。湘水蒼蒼兮蔭佳城,千秋迢迢兮知來宅。辛棄疾所作的墓志銘概述了
來廷紹一生的經歷。來廷紹病故,由他的長子師安守墓,占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師安在蕭山長河,生下七個兒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長河為蕭山西部古鎮,北濱錢塘江,東鄰鐵陵關,西連
浦沿鎮、
聞堰鎮,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長河的象徵。蕭山來氏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興旺發展。來師安之“占籍蕭山,卜居冠山”,這是來氏在蕭山定居的奠基之始。這種說法一直流傳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製”,
紹興府事來廷紹可應得“限田”百畝之數。但是,到了他孫子一代,即來長河十二三歲時,這百畝“限田”僅有七畝。由於本地豪民孔德祖“陰萌嫉妒”、“
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來長河這僅有的“七畝”田,也勒令“出助役田”。這一惡劣行徑,致使來氏無法在蕭山立足。當時來長河雖然尚未成年,但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
內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國子監助教曲江
張經的支持下,“持祖父誥敕陳訴”,經都司、
憲台判定,孔德祖已構成“科勒役田”之罪,並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據邱本高的《宋處士長河散人來公墓志銘》、張經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狀並二跋》語云:“元貞二年歲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來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諱大德,字維守”,“大父廷紹”,“父師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則長男也”,“自七八歲,則明敏嚴飭,無復童心。十二三則溫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誥敕陳訴。明證罪惡,人鹹直之……· 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來氏在蕭山的權力地位得以確認。來長河未出世之前,蕭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稱“夏孝里”、“夏孝鄉”,長河公出世後,人們便用他的名字更換了“夏孝里”、“夏孝鄉”的地名,稱之為“長河”。長河古為越地,周秦以來為
會稽郡所屬,隋唐以降為
越州永興縣屬地,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始有鄉的建制,明清以後隸屬於
紹興府蕭山縣,民國仍之。建國以後蕭山劃為杭州市屬縣,長河則為杭州蕭山屬鎮,1996年又劃為杭州
濱江區所屬。
南宋時期
來氏從河南遷居蕭山,
來廷紹成為蕭山來氏始祖。據《蕭山來氏家譜》世系記載:
第一世:始祖廷紹,行美三,字繼光,號平山,別號思洛子。原籍河南開封府鄢陵縣鹹
平鄉淮安里人。生於
宋高宗紹興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紹熙癸丑
陳亮榜進士,歷任
朝散郎直
龍圖閣學士,進階
宣奉大夫。配楊氏。子三:師安、師厚、師周。寧宗嘉奉壬戌出知
紹興府事,道經蕭山患病,寓祗園寺,卒於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歲,葬於湘湖方家塢。浙東安撫使辛棄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師安,行會四,字
仲仁,號西麓,生於宋孝宗
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龍圖公葬方家塢,遂占籍蕭山,卜居夏孝鄉 (今為長河鎮)。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
大圭、大發、大亨、
大倫、大瑤。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師安卒於理宗寶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歲,葬於蕭山冠山陶家塢。進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魯七,字惟守,號長河。生於宋理宗
寶慶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賢,行榮二。大德卒於
元成宗元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歲,葬於冠山西麓。
內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賢,行榮二,字子孝,號江屯,生於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賓(正三)、尚友(正四)、正五。榮二卒於
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歲,葬於冠山西麓。
金華郡學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賓,行正三,字端夫,號恬齊,生於
元成宗元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繼王氏,子二:歆、韻。正三卒於元順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歲,葬於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員五,字
仲美,一字邦衛,號斌山,生於
元仁宗皇慶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孫氏,生子一,思名;繼王氏,子二:思義、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歲,葬於冠山南麓。賜進士山東
利津縣韓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號潭居,生於元順帝至正已醜
閏七月二十七日。配孫氏,生子二:勵、儀。卒於明宣德
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歲,葬於冠山南麓。
柳州府儒學訓導李實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儀,行三,字宗表,號冠山,生於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於
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歲,葬於陳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號間如,生於永樂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瓚、璉。卒於明正統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歲。
宋末以後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
宣奉大夫知
紹興府事,來氏始祖
來廷紹被任命為紹興知府,赴任途經蕭山,
病歿於蕭山祗園寺。其長子師安守墓在蕭山湘湖方家塢,遂占籍蕭山,卜居長河。次子師厚,去向無考。幼子師周,回河南。
師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來長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榮二。
榮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稱“三支”。
來大振生榮一、榮二、榮七。榮七為塘上“一支”。
(“一支”,因榮三當兵。榮七入贅蘇家譚)
來大圭生榮六、榮九,為高田沙“二支”。
宋末,來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蕭山已形成一個整體。
元朝時期
元末,來氏隨著
丁口的繁衍,宗族體系發生了新的變化,重新進行了組合與分布。
第一階段:
來正三生晨五、員五、員六。
員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義、思德。
來潭居生二子:長康順字勵,幼冠山字儀。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來氏“六方”(六支)和廣世系”的創立。
1.“六支”(六房)
來康順生三子:長口如、次恂、幼裕,稱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來冠山生三子:長口如、次侃如、幼泰如,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廣世系
自來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來氏均稱“廣世系”。
(1)分布在蕭山境內蔣家山、陳家河、墳里陳、徐家闡、塘外、蘇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廣世系”。
(2)在戰亂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陝西、河南、山東、廣西、雲南、福建等地稱“廣世系”。
來氏“六支”(六房)和“廣世系”的創立,既是宗族傳統的有效延續,又是這一傳統與傳統文化融會後的新事物。據有關史、地誌載明:“
冠山”在
六朝時就是名山。但從傳統的風水相術觀念而論,來氏則稱“占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以相符應,並用來作人名,有“長河”、“冠山”其人。所以鄉諺有“先有長河,後有冠山”指二人輩分的先後,有人不知道長河、冠山二人的先後,所以成為疑難之謎。運用“河”“山”這種傳統取名方法,無不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之精華,表現了來氏為傳承“還我河山”這種英雄主義精神,以表示來氏從南遷開創的未竟之業!來氏“六支”在蕭山的分布現狀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灣潭、河沿上、天官第、會宗堂、百仁堂、石廳(後牆門)、世科第、鹹墅、花園周、浦沿的冠三村、聞堰的祥大房、潭頭莊。
二支(二房):雙廟、河兜里、河環莊(下莊裡)、西興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溝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
大夫第、老當、老二牆門、騰蛟廳、起風廳、白虎(滸)弄、新當。
五支(五房):光裕堂、經魁牆門、老二牆門、閣才廳。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從來氏“六支”(六房)的創立與分布現狀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運用溝、潭、池、河、牆、門、弄、廳、堂、房等支離錯雜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連貫,象徵了來氏
聚族而居,同宗一體的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他們以
冠山為據點,以長河為淵源,日益發展,尤其在明中葉以後,來氏已號稱“
兩浙巨族”。每逢朝考,錄取總額占全額六分之一,而有“無來不出榜”的傳說。
蕭山來氏的繁衍外遷
蕭山來氏向外省繁衍,大約在宋代後期。始祖
來廷紹之幼孫來師周一支,遷回河南洛陽,也可能有回
鄢陵老家的,但文獻不足,無可征考。據《洛陽來氏家譜》序所記,在明代中期,來氏家族自蕭山遷入洛城,至今四百餘年,洛陽來氏的始祖名無考,字承甫,遷洛後住城內西北角倉街,卒葬城北金家溝村西,為洛陽來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傳至五世,有來思信者又遷至距洛陽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則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緩秋涼而得名。洛陽來氏至今已有二十餘世,現有二百二十餘戶,人口近千。蕭山來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歷史上知名者為哲學家、思想家
來知德。來知德字矣鮮,號瞿唐,別號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蕭山遷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時有來泰者由楚入蜀,居於梁山,成為蜀地來氏之始祖,在古之賢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譜序》中已
言明其事。洛陽來氏和麻城來氏中有向西遷至陝者。如洛陽來氏第十二世攜子赴
陝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經
鄖西入陝。今人陝西505集團總裁
來輝武雖已難追述其始祖淵源,但據本人函告祖籍
湖北省鄖西縣,民國初年其祖父為逃荒,輾轉曲折到陝西定居,來輝武即出生於陝西
周至縣尚村鄉,則陝西來氏或亦為蕭山來氏之後裔。在河南除洛陽外還有南陽、柘城等地有來姓族人,其中南陽有上來村、下來村。據
洛陽市志辦來學齋編審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門峽市、
靈寶市陽平鎮裴張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名小
閻村,全村400餘人,均為來姓。據說小閻村來姓一族最早由洛陽遷來,是洛陽來氏第十二世來宗有於清嘉慶十八年攜三子,先移居盧氏,後又遷小閻村。來學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師所撰《小閻村的變遷》一文。文中曾說到村址,在陽平鎮的最東邊,位於溫和、東倉二河交河處的西岸。該村南端高圪塔處,有一座老窯院,住著張、嚴、來三家人,後來由於窯院倒坍,住戶遷到河邊外居住。河邊與窯院相比,地勢較低下,因此被稱為“
下村”。下村後來又添一
閻姓居民。老閻有一子,聰明能幹,在鄰村稍有名氣,廣稱“小閻”。時間一長,都以人名代替村名,與下村並稱。張、閻二姓,後來敗退……只有來家,人丁旺盛,久傳不衰。
家譜
蕭山來氏家譜
《蕭山來氏家譜》(
蕭山市檔案館藏),自明朝永樂十三年至民國十一年,前後經過4次編纂而成。書中記載著來氏家族從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緒三十年 (1904年)間,受皇上封誥 101道,有386人官居為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國古、近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文獻,對研究蕭山乃至中國的歷史發展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蕭山來氏家譜》共59本,約230萬字。總的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卷首目錄》,有《序文》14篇。《序文》由永樂十三年三月
張經、
宣德六年五月陳仍顏、嘉靖七年二月廣東按察副司使葉式、
山東巡撫何鰲、六部官員
來集之等人作。
《卷首目錄》共34篇,除序文14篇,還有《凡例》4篇,《宗譜田記》1篇,《會宗圖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來萊辨》1篇,《西川宗系錄》1篇,《續記後漢書遠祖君叔公傳》l篇,《續述始祖太守公遺詩》1篇,《新建祠堂碑記》1篇,《義田碑記》l篇,《康順公四訓八戒》l篇,《兩山公會宗家訓》1篇,《歷世通族排行字數》l篇。
第二部分《蕭山來氏家譜總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贈言》,卷六《誥敕》,卷七《廟圖、墓圖》,卷八《紳官錄·瞿唐年譜》,卷九《義學田清冊》、《新立譜田冊》、《宗祠田冊》、《春秋祭胙》,卷十《交盤冊》,卷十一《節孝》。
《總目》十一卷後,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
《蕭山來氏家譜》是前後經過四次編纂而成的。
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學家
來斯行纂述。內容有《家乘初稿目錄》、《世系傳》、《恩封傳》、《貢士傳》、《節烈傳》、《
敘傳》共57篇。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
太常寺卿兵科給事中來集之纂述,內容有《家乘二編目錄》、《恩封傳》、《貢士傳》、《文學傳》、《節烈傳》、《敘傳》等57篇。
第三次是清朝中期,來傑纂述,來嗣谷補述。內容是《貢士傳》、《文學傳》、《節烈傳》等43篇。
第四次是清朝中後期來鴻縉纂述。內容是《恩封傳》、《貢士傳》、《文學法》、《節烈傳》、《方外傳》等63篇。
《蕭山來氏家譜》卷八《紳官錄》篇,記載了來氏從南宋至民國紀元,有舉人45名、進士12名。來天球等進士官7名。知州縣事64名。六部官員
來集之等9名。來經濟等按察使司6名。來三聘、
來斯行等左布政、右布政使司7名。來方煒等封贈、遺贈
宣奉大夫、
榮祿大夫、
奉政大夫、
中憲大夫、
通議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
科舉制度,入選、食祿為紳官的有367人。故來氏歷來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說法。
重修洛陽來氏家譜
這是繼《蕭山來氏家譜》後的另一部來氏家譜,是標明洛陽來氏為蕭山來氏支屬的明證。在這個家譜的序中開宗明義說道:
“洛陽來氏,祖籍浙江省
蕭山縣。明仲後期遷入洛城。”
由此證明洛陽來氏與蕭山來氏的一脈相承關係。至十六世來啟勛,有續修家譜、有來啟順世系表,雖已有殘缺,但尚可作依據,於是由後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並印製成冊。
歷史名人
先秦
來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人。
來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楚國人。
秦漢
來歙:字君叔,東漢初將領,被稱為“大信士”與“大勇士”。
魏晉南北朝
來敏:(生卒年待考),字敬達,
義陽新野人,
來歙之後也。著名三國蜀漢大臣,學識為時人所稱,
官典學校尉。
來軍:(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蜀漢將領,為
姜維參軍。
來嶷,字德山,幼有奇節,兼資文武。既與皓義舉,
邵陵王承制,除
步兵校尉、秦郡太守,封
永寧縣侯。及皓敗,並兄弟子侄遇害者十六人。子法敏,逃免,仕陳為海陵令。隋朝大將、
榮國公來護兒祖父。
隋唐五代
來護兒:(?-618年)
南陳海陵縣令來法敏之子,東漢中郎將來歙十八世孫。
來整:(?—618)隋將領。
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榮國公、左翊衛大將軍
來護兒第六子。 驍勇善戰,屢從征討,所向皆捷。善撫軍士,擊民軍多奏捷。諸敵作歌說: “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來護兒封榮國公)第六郎。”位至
左光祿大夫。江都之難,與來護兒同為
宇文化及所殺。
來濟:(610年-662年)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生於
隋煬帝大業六年,卒於
唐高宗龍朔二年,年五十三歲。來恆之弟,來護兒之子。著名唐朝學者,唐高宗
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
來鵬,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
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
山澤。師
韓柳為文,大中鹹通間,才名籍甚。舉進士,屢試落第。
乾符五年前後,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為婿,未成。廣明元年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後,鵬避游荊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館書情》,以遣羈旅愁懷,當時傳為佳作。後南歸,中和中客死揚州。鵬詩思清麗,然懷才不遇,輾轉飄泊,故其詩多寫羈旅之思、落魄之感,間有憤世嫉俗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九首。來鵬的作品有詩集一卷,但今已不傳。
宋元
來子時:(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在河南
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明清
來天球:(1458~1536),字伯韶,號兩山,浙江蕭山人。自幼好學不倦,明憲宗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舉人,孝宗
弘治三年(1490年)成進士,累官至陝西按察使,進階
資政大夫。處事尚實,弘治九年(1496年)任
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時,親赴山西
呂梁地區指揮黃河漕運。調任刑部廣東司、江西司
員外郎、山西
僉事。在任期間,執法公正敢與宦官
劉瑾相抗。但在陝西
按察副使任上,曾帶兵16000餘,協同四川督撫洪鐘,鎮壓義軍,並生擒義軍首領藍五等18人。入川一個月,天球沖冒瘴氣,致使手腳
病痹,遂上書
乞歸。後築室於
吳越兩山之間,額名“兩山”,耕讀終身。
來斯行:(1567~1634),字道之,號
馬湖,一號槎庵,浙江蕭山(今屬杭州)人,
來宗道之弟。主要著作有《經史典奧》和《槎庵小乘》。《經史典奧》67卷,是一部供人引用經史原文句的工具書。《
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是編於經取《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於
史取《史記》、前後《
漢書》,各摘其字句,標題於前,而以經史原文及注釋列於後,蓋以備詞章採擇之用。《槎庵小乘》41卷,系史料筆記。
來知德:(1525-1604),明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
梁平縣)人,理學家,專研《易經》。 字矣鮮,別號瞿塘。
來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
太醫院醫士,孝子。
來周:約明萬曆、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圖簡潔,蕭疏閒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
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圖》軸,
金箋,墨筆,縱51.3厘米,橫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
上浣,為公篪二兄畫。來周。”現藏常熟市博物館。
來端蒙:(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蕭山來氏第十三代孫。
來復:(生卒年待考),字陽仲,號陽伯、
耦園主人; 陝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詩人。
來集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
崇禎十二年(1939年)南京國子監貢生。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
安慶府推官、
兵科給事中、
太常寺少卿等職。
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
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後隱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薦應
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
讀易隅通》、《
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來鴻縉:(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今者杭州蕭山)。著名清朝詩人。
近現代
來偉良:(1882~1968)男,字醉樵,蕭山長河人,國民黨中將。
來金章:(1890~1962) 別字印赤。浙江蕭山長河鎮人。長河來氏系浙江名門。江南陸軍將弁學堂、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
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二期畢業。早 年參加護法、護國之役,任滬軍第二團隊長、參謀官,寧波善後
綏靖處軍務科長。1924年秋到廣州,入黃埔軍校任軍械處少校軍械官、中校副官。參加北伐戰 爭,任
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軍械處副處長,參謀本部兵工署軍械處長,後方勤務司令部江南總兵站少將主任。1939年10月授陸軍少將,抗戰勝利後回長河原籍。只任軍事參 議院參議閒職。
來楚生:(1903—1975)男,祖籍浙江蕭山,出生於湖北武昌,原名稷,號然犀。別號很多,有負翁、一技、木人、非葉、楚鳧、懷旦等,晚處易字初生,亦作初升。書齋名有然犀室、安處樓。是詩、書、畫、印四絕的著名藝術家。其畫清新朴茂、筆墨簡練、格調雋逸,在現代花鳥畫壇上獨樹一幟。書法拙中寓巧,
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篆刻遠師秦漢,近踵
吳熙載、
趙之謙、
吳俊卿、
齊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開創了一代印風。其
肖形印更是融漢畫像、古肖形印為一爐,在印壇上冠絕古今,無出其右。
西泠印社副社長,當代書畫篆刻大家
錢君陶先生曾云:“來氏刻印七十歲前後所作突變,樸質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
二吳(按:指吳熙載、吳俊卿),亦當
避舍,
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猶難免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能獨立稱雄於印壇者,唯楚生一人而已。”可謂最恰當的評論。有《來楚生畫集》、《來楚生法書集》、《然犀室肖形印印存》行世。
來光祖:(1913—1994)男,海軍副參謀長。來光祖同志出生於
湖北省鄖西縣,1936年經黨組織介紹加入
紅一軍團,後轉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參謀、通信主任、參謀主任、科長、參謀處長,軍參謀長,華東海軍副參謀長,海軍岸防炮兵部副部長、工程部副部長、東海艦隊參謀長,海軍副參謀長等職。
來新夏:(1923—至今)男,浙江蕭山人,出生於杭州,
來裕恂之孫。1946年畢業於北平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1950年至今,歷任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校務委員、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館學情報學系主任等職。曾創辦
南開大學圖書館系,歷任校圖書館館長、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現為教育部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歷史學、目錄學、
方誌學等研究。編著有《
北洋軍閥史》、《古典目錄學》《方誌學概論》、《
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和《
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等。
來新夏被學界稱譽為“縱橫三學”著名學者。
來金烈:(公元1928~2006)男, 山西武鄉人。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總經理,
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全國安全生產委員會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北大學校友總會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來漢宣(1928—2012),浙江蕭山人。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主要首創人。
來策義:(公元1953~今)男,陝西禮泉人,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少將軍銜。1970年12月 青海省軍區獨立師三團一營一連戰士。1976年4月 青海省軍區獨立師三團機炮連排長。1977年5月 青海省海西軍分區司令部作訓科參謀。1981年12月 蘭州軍區司令部作戰部作戰參謀。1986年11月 蘭州軍區司令部辦公室第二秘書處副處長。1989年9月 蘭州軍區司令部辦公室第二秘書處、第一秘書處處長。1993年7月 蘭州軍區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1998年10月 蘭州軍區司令部作戰部部長。2002年3月 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參謀長。2008年2月 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副軍長。2008年3月 海軍東海艦隊代理副參謀長一年。2009年2月 新疆軍區副司令員。2009年4月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委員、常委。2009年6月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
來茂德:(公元1960~今)男,,浙江蕭山人,
浙江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來魯華:(公元1964~今)女,山東濟寧人,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分子動態與穩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來輝武:(公元1951~今)男,出生於陝西周至
尚村鎮臨橋村,中共黨員,歷任戶縣八中黨支部委員、團委書記,中共戶縣
縣委辦公室機要秘書、黨支部委員,鹹陽
地區行政公署辦公室秘書,中共戶縣縣委工交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長、經濟委員會黨委副書記,1989年以後任
中國鹹陽保健品廠黨支部書記,現任505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兼總裁,黨的十五大代表候選人,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範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出席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暨優秀共產黨員大會和全國科技大會,並出席科協六大會議等,陝西省第九屆黨代會代表,連續三屆任陝西省政協委員、九屆常委。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都郡:即廣陵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
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
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
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為①即今山西臨汾。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
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
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
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台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博興)。南北朝時期移治到千乘(今山東廣饒),隋朝初期廢郡改
東安縣(今浙江富春)。
堂號
江都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樂安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浙江蕭山來氏族譜十七卷,(明)來端蒙纂修,稿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圖書館。
浙江蕭山來氏家譜五十九卷,(明)
來斯行、張經、陳仍顏,(清)葉式、
何鰲、
來集之、來傑、來嗣谷、來鴻縉等編著,明朝永樂十三年~民國十一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
蕭山區檔案館。
浙江蕭山來氏家乘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會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
河南洛陽來氏重修家譜三十四卷,(清)來啟勛續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
河南省洛陽市博物館。
山東壽光來氏家譜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
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壽光縣檔案館。
字輩排行
濟南市西郊大飲馬莊來氏一脈,有族譜記載的已有九世。為家族延續,行輩有序,且同
莒縣族譜保持一致,從第十世起,為順、繼、恆、恩、久、傳、詩、聖、美、新、科、育、高、才、子、彥、建、洪、業、春、暉、敬、星、群,
一九九三年五月續定的勤、文、樹、振、清、繼、金、耀、昌、澤十字取消。望族人切記以上二十四字順序,為子孫取名,以防倫亂之誤。
安徽
阜陽市潁泉區伍明鎮來氏字輩:“天立金振永洪文繼” ,天字輩之前的不詳,繼字輩之後的有個立字輩的私塾老先生曾經排過一次:“繼啟明升大兆”,但是未得到推廣與套用,繼“繼字輩”之後已經有兩代人了,取名都沒有遵循輩份。
山東壽光來氏字輩:“朝城鳳常慶延壽建庭恩”。
河南南陽宛城區金華鄉葉營村和來唐營村,官莊鎮東來村和西來村來氏字輩,喜同從新克瑞章
河南洛陽來氏字輩:“宗景志朝大會啟英華增福延慶克紹祖武尊師重道光耀家庭”。
洛陽來氏續寫的字輩
洛陽來氏族人有傳代排字,在重修洛陽來氏家譜後附有一大段聯句稱:
來氏祖籍本蕭山,
洛城、延秋一脈傳,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會、啟、英、華”歸一支,
原定輩字已傳完。
民國年間經商議,
續十六字作規範,
“增、福、延、慶”承華後,
“克、紹、祖、武”緊才日連,
“尊、師、重、道”接著續,
“光、耀、家、庭”四百年。
謹遵祖訓勿更改,
重名重字應避免,
續字用盡無以繼,
後人共商再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