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越州(紹興古稱))

紹興

越州(紹興古稱)一般指本詞條

紹興,浙江省地級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是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長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嘉興市相望,位於東經119°53′03"至121°13′38"、北緯29°13′35"至30°17′30"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市面積為8274.79平方千米,東西跨度130.68千米,南北跨度119.83千米,市轄區總面積2942平方公里,人口216.1萬。

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著名的文化古蹟有蘭亭禹陵魯迅故里沈園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

2017年,紹興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16。

2018年12月,被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7名, 中國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之一。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公路,鐵路,航運,航空,公共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歷史文化,方言,曲藝,節慶,地名由來,地域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友好城市,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中期,從小黃山文化開始,已有約9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紹興鏡湖紹興鏡湖
據史載: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內茅山會集諸侯,計功行賞,死後葬於此山,因更名茅山曰”會稽”,是為會稽名稱之由來。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立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
戰國,越王勾踐大敗吳國,越國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區。至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興兵敗越,盡取故吳地並至浙江,越始”服朝於楚”,而諸越邦國尚存。
秦朝,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吳越地置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二十六年,中國統一,實行郡縣制,會稽郡先後轄山陰等二十餘縣,其中在今浙江境內有山陰、諸暨、上虞、餘姚、句章 、鄞、烏傷、太末、錢塘、餘杭、由拳、烏程、海鹽等縣。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督察各郡,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並增剡、余暨二縣,時會稽郡領二十六縣,屬今浙江境內的有十八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今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時轄山陰、諸暨、上虞、始寧、剡、餘姚、大、鄞、句章、章安、永寧、烏傷、太末、東冶十五縣。
三國,會稽郡隸屬於吳,治山陰。魏黃初二年(221),會稽郡領縣增至三十一縣,其中增今浙江境內的有吳寧、豐安、長山、遂昌、新安、定陽、臨海、南始平、羅陽、松陽十縣,增今福建境內的有建安、漢興、昭武、南平、東安、侯官六縣。吳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義、建平三縣,並改上虞縣為侯國。吳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寶鼎元年(266),先後分會稽郡置臨海、建安、東陽三郡,會稽郡轄山陰、上虞侯國和諸暨、餘姚、永興、始寧、剡、 、鄞、句章八縣。
西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於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轄縣數不變。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復會稽郡,置東揚州。陳永定年間(557~559),會稽郡析山陰置會稽縣,兩縣同城而治,治山陰,時轄十一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改東揚州為吳州,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縣,並餘姚、鄞、 入句章縣,轄會稽、諸暨、剡、句章四縣。並設吳州總管府,治會稽,總管原東揚州諸郡。大業元年(605),廢吳州,以原吳州境置越州,治會稽,是為越州名稱之始。大業三年(607),復為會稽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以剡置嵊州,並析置剡城縣,析句章之餘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治會稽縣,轄會稽、諸暨、剡城三縣和嵊州、姚州、鄞州三州。同時置越州總管府,駐會稽縣,管越、嵊、姚、鄞、松、綢、衢 、麗、嚴、婺十一州。武德七年(624),廢姚州為餘姚縣,析會稽立山陰縣。改越州總管府為越州都督府,督越、嵊、鄞、麗、婺五州。景雲二年(711),天下分為二十四都督府以統屬州,越州定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隸屬於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廢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駐越州,轄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乾寧三年(896),錢 平董昌,號越州為東府。
隋唐江南中心隋唐江南中心
北宋,熙寧七年(1074),設兩浙東路駐越州,轄越、婺、衢、明、台、處、溫州。旋即併入兩浙路,九年復分,十年複合。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駐蹕越州,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下詔從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紹興,並升越州為紹興府。府治設山陰,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八縣。
元朝,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紹興府為紹興路,轄縣和治所均不變。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復置紹興府,治山陰,轄八縣。
清朝,設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寧紹台、金衢嚴、溫處四道,紹興府隸屬寧紹台道,轄縣未變。宣統三年(1911),並山陰、會稽為紹興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2月,廢府、州、廳舊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原紹興府轄縣均直屬浙江省軍政府。民國3年於省縣間設會稽道,治寧波,時轄地相當於紹興、寧波、台州三府。民國16年取消道制,原紹興府七縣直屬於省。民國24年置紹興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紹興縣,轄紹興、上虞、餘姚、嵊縣、新昌、諸暨、蕭山七縣。民國25年,改紹興為第三行政督察區,其駐地、轄縣不變。民國37年,更名為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餘姚,轄十四縣(改蕭山為省直屬,增轄鄞縣、慈谿、定海、鎮海、奉化、象山、寧海、四明八縣)。
1949年5月,紹興全境解放。6月,設浙江省第十專區,轄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蕭山六縣,餘姚劃歸第二專區(寧波)。10月改為紹興專區,並析紹興縣城區置紹興市(今紹興城區),析紹興縣置會稽縣,時轄一市七縣。
1952年01月,撤銷紹興專區,原所轄紹興、諸暨、蕭山三縣及紹興市改由省政府直屬,上虞、嵊縣、新昌劃屬寧波專區。
1964年09月,復設紹興專區,駐紹興縣,轄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五縣。
1968年05月,改名為紹興地區,並成立紹興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改名為紹興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07月,撤銷紹興地區,改設省轄紹興市,置越城區,下轄越城區、紹興縣、上虞縣、嵊縣、新昌縣、諸暨縣。
宋代紹興宋代紹興
1989年09月,諸暨縣改設諸暨市(縣級市)。
1992年08月,上虞縣改設上虞市(縣級市)。
1995年12月,嵊縣改設嵊州市(縣級市)。
2013年10月,國務院2013年112號檔案已對浙江省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域進行了批覆。同意撤銷紹興縣,設立紹興市柯橋區。以原紹興縣(不含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的行政區域為柯橋區的行政區域,柯橋區人民政府駐柯橋街道群賢路1661號;撤銷縣級上虞市,設立紹興市上虞區。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區域為上虞區的行政區域,上虞區人民政府駐百官街道市民大街987號;將原紹興縣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劃歸紹興市越城區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紹興市共有79個鎮,15個鄉,24個街道,2175 個村,5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
縣、市、區下轄地區郵政編碼政府駐地
塔山街道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城南街道、迪盪街道、稽山街道靈芝街道、東湖街道、東浦街道、鑑湖街道、斗門街道、陶堰鎮、皋埠鎮馬山鎮、富盛鎮、孫端鎮
312000
塔山街道延安路18號
柯橋街道、柯岩街道、湖塘街道、華舍街道、福全街道、蘭亭街道、安昌街道、齊賢街道、漓渚鎮、夏履鎮、楊訊橋鎮、馬鞍鎮、平水鎮、王壇鎮、稽東鎮、錢清鎮
312000
百官街道、曹娥街道、東關街道、道墟街道、梁湖街道、小越街道、上浦鎮、湯浦鎮、章鎮鎮、下管鎮、豐惠鎮、永和鎮、驛亭鎮、崧廈鎮、瀝海鎮、謝塘鎮、長塘鎮、蓋北鎮;嶺南鄉、陳溪鄉、丁宅鄉
312300
羽林街道南明街道七星街道沙溪鎮儒岙鎮、回山鎮、澄潭鎮、小將鎮、鏡嶺鎮、梅渚鎮、大市聚鎮;雙彩鄉巧英鄉東茗鄉、新林鄉、城南鄉
312500
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剡湖街道浦口街道甘霖鎮仙岩鎮、長樂鎮、崇仁鎮石璜鎮三界鎮下王鎮黃澤鎮、北漳鎮、金庭鎮、谷來鎮;雅璜鄉、通源鄉、王院鄉、竹溪鄉、貴門鄉、里南鄉
312400
北直街37號
暨陽街道、浣東街道、陶朱街道;大唐鎮、次塢鎮、店口鎮、阮市鎮、江藻鎮、楓橋鎮、趙家鎮、馬劍鎮、草塔鎮、牌頭鎮、同山鎮、安華鎮、街亭鎮、璜山鎮、浬浦鎮、直埠鎮、五泄鎮、嶺北鎮、陳宅鎮、王家井鎮、應店街鎮、山下湖鎮、東白湖鎮、東和鄉、次塢鎮
311800
暨陽街道紅旗路2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紹興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位於北緯 29°13′35″至30°17′30″、東經 119°53′03″至121°13′38″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境域東西長130.4千米,南北寬118.1千米,海岸線長40千米,陸域總面積為8273.3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9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紹興市全境處於浙西山地丘陵、浙東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環繞、盆地內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徵,地形骨架呈“山”字形。地貌可概括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積分配上,則表現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而下,最高點為位於諸暨境內海拔1194.6米的會稽山脈主峰東白山,最低點為海拔僅3.1米的諸暨“湖田”地區,中部多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北部平原地表地貌比較單調,但地下空間比較複雜,發育了分布較複雜的淤泥層、軟土層和硬土層,為地表建築提供了多樣的建設基礎。
地質上,境內以縱貫市域的江山—紹興深斷裂(柯橋區平水鎮至諸暨市璜山一線)為界,西北部和東南部分屬揚子準地台、華南褶皺系這兩個一級構造單元,分屬江南(西北區)和華南(東南區)兩個地層區。由於歷史上經歷了大量的地質活動,留下了豐富而比較齊全的地質結構。境內的西北區自中元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層發育較齊全,有大量沉積層出現;東南區以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層為主,火成岩發育,地層缺失較多。
紹興市全境地質構造屬於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個地質時期,在境內大部分都有露頭。紹興市境內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台地五種地表地貌。

氣候

市境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多雨。但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形較複雜,小氣候差異明顯,災害性天氣頻繁。
蘭亭盛會蘭亭盛會
春季,冬、夏季風交替,太陽輻射增強,氣溫漸升,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雨水增多,風向多變,天氣變化大,常有倒春寒、大風冰雹出現。
梅雨季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對集中,常伴有暴雨,引起洪澇災害。此時,溫、濕同步增長。梅雨結束後就進入盛夏高溫季節,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紹興市天氣晴熱、溫度高、日照強、蒸發大,常會引起乾旱(伏旱)。
秋季,北方冷空氣逐漸影響,氣溫開始下降,常常是”一陣秋雨一陣涼”。暑熱漸消,多數年份秋高氣爽,”十月小陽春”,但常受颱風影響,狂風暴雨,有些年也會出現”秋拉撒”天氣,因此,秋季也是第二雨季。
冬季受冬季風控制,盛吹偏北風,寒冷、乾燥,天氣穩定,是一年中溫度最低、降水最少的季節。

水文

境內河道密布,湖泊眾多,向以”水鄉澤國”享譽海內外。受山脈走向制約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河流普遍具有流量豐富,水位季節變化大,一年有兩個汛期,上游水力資源豐富,下游多受海潮頂托等特點。境內主要有匯入錢塘江的曹娥江浦陽江、鑑湖水系;浙東運河東西橫貫北部,與南北向河流溝通,交織成北部平原區河密率很高的河網水系。此外,上虞尚有部分河溪屬甬江水系,諸暨尚有很小部分屬壺源江,經富陽直接注入富春江。
大運河紹興段大運河紹興段
曹娥江屬錢塘江水系,發源於磐安縣尚湖鎮王村的大盤水脈長塢,自南而北流經新昌、嵊縣、上虞,於紹興三江口以下注入杭州灣。幹流全長193公里,境內長156.6公里;流域面積5099.15平方公里,占紹興市總面積的61.8%,是境內最大的河流。
澄潭江為曹娥江幹流上游段,自源頭至嵊縣城關鎮,長85公里,流域面積85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長樂江、新昌江、黃澤江,先後在城關鎮附近匯入,呈典型的扇狀水系。
長樂江:舊稱西江,發源於海拔744米的東陽縣道尚嶺,至嵊縣綠溪鄉入市境,稱綠溪江。經水竹、合山村流至太平村,稱合山江。
新昌江舊稱潭遏溪,發源於海拔932米的天台縣華頂山,流經新昌於黃泥橋村入嵊縣,至新聯鄉搗臼爿村注入澄潭江。流域面積535平方公里,全長52.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砂礫河床,寬100米左右。
黃澤江舊稱東江,發源於海拔954米的寧海縣與新昌縣交界的蝦脖尖。右岸有上東江(晦溪)匯入,至嵊縣浦口鄉萬年亭注入曹娥江。流域面積577平方公里,全長65公里,河道平均4.5‰,砂礫河床,寬90~140米。
隱潭溪:因寨嶺、石窟間的隱潭得名,舊稱李家溪。發源於餘姚市鵓鴣岩南坡,在上虞嶺南鄉白龍潭村入境,流經嶺南、覆厄鄉至章鎮鎮南匯入曹娥江,全長30公里,流域面積73平方公里。
范洋江:因江邊的范洋村得名,發源於嵊縣北部的西社鄉岩嶺,至上虞羅村山注入曹娥江,總長25.5公里,流域面積88平方公里,河底寬20米。屬季節性溪流。
小舜江因是舜江(曹娥江)的主要支流得名,又名小江或東小江。總長73公里,流域面積54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40米,屬常年性溪流。
浦陽江屬錢塘江水系,發源於浦江縣花橋鄉天靈岩南麓,從諸暨安華水庫進入市境,於諸暨城北茅渚埠分東西兩江,西江為主流,至湄池又合二為一,直到蕭山聞家堰匯入錢塘江。境內主要一級支流有大陳江、開化江、五洩江、楓橋江、店口江和凰桐江。幹流總長151.1公里,總流域面積3431平方公里,市境內長67.6公里,流域面積2224.9平方公里。
大陳江:是浦陽江入境後第一條南會支流,源出義烏市巧溪鄉全章嶺大塢尖,經巧溪、蘇溪、大陳三鄉,由浦江縣鄭家塢流入諸暨湯江鄉,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主流長39.6公里,諸暨境內7.2公里,河流寬200米左右,主河槽寬60~70米。
開化江(上東江):由璜山江、陳蔡江組成,兩江自東南向北流至街亭會合後,始稱開化江,至丫江楊匯入浦陽江。全長46公里,流域總面積623平方公里,境內面積60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楓橋江是浦陽江的一條重要支流,由櫟橋江(左、右溪)、楓橋江(黃檀溪)、孝泉江(大幹溪)三水組成。楓橋江居中,左側櫟橋江,右側孝泉江。上游均為山溪型河流,下游為感潮河段。主流楓橋江,源出諸暨、嵊縣交界的龍頭崗北麓,主流全長25公里。總流域面積432平方公里。
凰桐江:源出諸暨紫雲鄉五雲嶺南麓,東流經寨頭、大路楊、凰桐等村,流入蕭山尖山鎮注入浦陽江。源長52公里(境內46公里),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境內160平方公里)。
浙東運河始於杭州三堡,向東至鎮海流入東海,為中國大運河之組成部分,自西向東溝通錢塘江、甬江兩大水系。西自錢清入境,經柯橋、紹興、皋埠、陶堰、東關、曹娥,至驛亭長壩閘出境。境內蕭紹運河構成的河網水系又稱三江水系(古稱鏡湖水系)。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紹興市總水資源量65.69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78億立方米增加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3.56億立方米,占總水資源量的96.80%。產水係數0.53,產水模數79.55萬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5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人均水資源量增加2.30%。紹興市共有大中型水庫17座,年末蓄水量4.37億立方米,與2008年末蓄水量(3.89億立方米)增加12.40%。

土地資源

紹興境內土壤類型多,分布複雜,性態特徵各異,土質良好,多宜農業利用。從類型看,除地帶性的紅壤、黃壤土外,還廣布著隱域性的水稻土、潮土、鹽土和紫色土、石灰岩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質土、新積土等9個土類。紹興市土壤共劃分為11個土類、21個亞類、65個土屬、101個土種。其中水稻土占4個亞類、29個土屬、50個土種,面積227071.67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9.82%;紅壤土占3個亞類、11個土屬、17個土種,面積341100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45.60%。豐富的土壤資源,為農、林、牧、漁業的全面發展及各種地方名、優、特產品的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紹興紹興

生物資源

紹興地處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屬、879種,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鹽生等6類,覆蓋率達46.20%。
紹興鏡湖紹興鏡湖
人工植被主要有糧油作物、經濟作物和觀賞植物等3大類。其中:糧油、經濟作物品種分別超過100種;蔬菜作物有33類、128種;觀賞花卉有120多種、240餘屬、800多個品種。紹興市屬國家級保護野生植物有一級3種、二級16種、三級17種。境內動物資源豐富,飼養動物有4類、170餘個品種;野生動物有獸類80餘種、鳥類120多種、爬行類70餘種、兩棲類30餘種。屬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一級8種、二級59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3種。
在各種動植物中,具有藥用價值的達1200餘種,其中中草藥資源植物類有1000餘種,動物類有200餘種。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銅、金等中型金屬礦藏,以及螢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葉蠟石、花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屬礦藏。其中,鐵礦儲量占浙江省總儲量的75.50%,銅礦儲量占浙江省的62.60%,金礦儲量占浙江省的42.40%。非金屬礦中,硅藻土儲量為中國之最,瓷石土占浙江省的82.10%,葉蠟石占浙江省的38%。

人口

2017年末常住人口501.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46.48萬人,城鎮人口328.2萬人。城鎮化率65.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據市公安局人口(戶籍)年報統計,年末總戶數161.29萬戶,比上年末的161.53萬戶略有減少。戶籍人口446.4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5萬人。其中,男性222.60萬人,女性223.88萬人。出生人數47982人,出生率10.77‰。死亡人數35135人,死亡率7.89‰。人口自然增長率2.88‰,比上年提高1.53‰。

政治

市委書記:馬衛光
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
市人大主任:譚志桂
政協主席:魏偉

經濟

綜述

唐代以前,會稽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所產的越國青銅劍,漢代到三國的銅鏡,唐及其以後的陶瓷、茶葉,隋唐開始聞名的絲綢,南宋時進入全盛期的紹興黃酒等,質量、產量都曾名揚海內外。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紹興府茶葉總產量達38.5萬多斤(《宋會要輯稿》)。明末清初,平水鎮逐漸成為浙東重要茶葉集散地。清末,每年從平水鎮運銷外洋的茶葉約為880萬斤,運銷國內的180萬斤(《會稽縣勸業所報告冊》)。同期,紹興黃酒每年釀造達30萬缸,計300萬壇(約7.5萬噸)。民國時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生產停滯,民生凋敝。據《中國實業志》記載,21年(1932),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茶葉總產量僅為16.71萬擔,紹興黃酒108萬壇(約2.70萬噸),蠶繭13.93萬擔,生豬飼養量6.22萬頭,糧食106422萬斤,其中紹興縣49390萬斤。紹興人口眾多,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從蘇、皖、贛及省內金華、蘭溪、建德、桐廬等地運入2億斤左右。工業生產則更為薄弱,以當時較發達的紹興縣為例:”機制工業惟麵粉、碾米、電燈、絲襪四業,共12家,職工663人”(民國38年《紹興概況調查》);手工業6798家,從業人員24907人(酒坊203家從業人數無記載)。主要產品產量未見記載,而出口數為:錫箔320萬塊,紹酒108萬壇,茶葉12萬擔,腐乳13萬壇,各種綢緞(含官紗)19.5萬匹。據《浙江經濟年鑑》記載,至民國36年,工農業生產進一步萎縮,5縣糧食產量僅7.75億多斤,茶葉8.4萬擔,酒11285噸,錫箔90萬塊,春繭(收購量)8663擔。到解放前夕,紹興已陷入生產落後、百業蕭條、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地區工農業總產值3.42億元,年人均僅153.4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2億元,占76.52%,人均117.4元;工業總產值0.8億元,占23.48%,人均36元。糧食總產量48.54萬噸,畝產114公斤,人均218公斤。發電量100萬千瓦時,黃酒1.26萬噸,棉布43.6萬米,綢緞54.29萬米,日用陶瓷7.87萬件。
2017年,紹興市生產總值(GDP)5108億元,列全省第四位,比上年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7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2491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2410億元,增長8.0%。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0%、48.8%、47.2%。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10.22萬元(按年平均匯率6.7518折算為1.51萬美元),列全省第四位,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06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45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1元。
2017年,紹興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8%。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價格“七漲一跌”,具體見表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分別上漲5.6%和9.6%。全年財政總收入7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1億元,增長11.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70億元,比上年增長3.0%。

第一產業

新石器時期,越人使用骨耜、木耜和木鋤,從事稻作生產,開創境內水稻栽培歷史。
夏代,“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島)田”(《越絕書》),“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吳越春秋》),開墾沼澤平原和丘陵旱地,種植水稻、麥黍等糧食作物。
春秋戰國,越王句踐採用范蠡、計倪之策:“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強國之本。糧食作物擴大到粢、黍、赤豆、稻粟、麥、大豆、穬7類。
東晉、南北朝,“墾起湖田”(《宋書·孔季恭傳》),出現一批地主莊園(別業),糧食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唐代,元稹在越州“命吏課郡人,冬築陂塘,春貯雨水,夏溉旱苗”,大量開發糧地。南宋,“仲秋種麥,春種八谷”,糧食種類增多。“處處稻分秧,家家麥登場”,全面推行麥稻兩熟制和麥肥(苜蓿)輪作制,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明萬曆年間(1573~1619),引入玉米、甘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引入馬鈴薯,旱糧迅速發展。
民國時,糧食播種面積擴大。30年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91.19萬畝,常年糧食總產量為1178.64萬擔,播種面積畝產240斤。但“紹興人口眾多,五穀出產雖豐,尚不能自給,豐年僅及全年需要額(供應量)之半,若遇荒年,則二三折不等”(民國22年《中國實業志》)。40年代初,日軍侵紹,農業生產遭受破壞。4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恢復緩慢。 1949年,5縣耕地276.58萬畝,其中水田229.8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25.18萬畝,總產量48.54萬噸,全年糧食畝產183公斤,播種面積畝產114公斤。
50年代,以改革耕作制度為中心,形成三熟制為主體的耕作制度。1959年,糧食畝產331公斤,總產86.58萬噸,比1949年增長78.34%。60年代初,提倡複種指數越高越好、種植越早越好、播種越密越好,違反糧食作物生育規律,導致糧食減產。1962至1966年,開展民眾性科學實驗,實行科學種田,紹興縣東湖農場創造“良田、良制、良種、良法”四良配套經驗,被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李炎巨譽為“遂成就東湖農學特色,在全國農業領域中獨樹一幟”。
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技術分級培訓到戶,年培訓20萬左右人次,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開展噸糧田工程建設,52.75萬畝畝產超噸糧,占全省首位;增產糧食7.6萬噸,占全省增產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紹興市糧地222.4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537.15萬畝,總產量186.20萬噸,畝產833公斤。
紹興市是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蔬菜作物內容豐富,品種多樣的綜合農業種植區,又是以水稻生產為特色,雙季稻為主體的三熟制地區,擁有紹虞水網平原、新嵊盆地、三界—章鎮盆地和諸暨盆地“四大糧倉”。
2017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6億元,比上年增長2.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9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農業增加值144億元,增長3.5%;林業增加值22億元,增長3.8%;牧業增加值18億元,下降9.4%;漁業增加值23億元,增長2.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億元,增長12.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7.87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1%,順利完成省下達的全年目標任務。糧食總產量95.87萬噸,增長0.4%。茶葉總產量4.79萬噸,增長1.3%。果園、蔬菜、中草藥材種植面積分別增長0.2%、0.6%、4.8%。生豬存欄、出欄分別下降11.8%、17.3%。肉類總產量12.69萬噸,比上年下降16.9%,其中豬肉產量10.53萬噸,下降16.6%;禽蛋產量2.53萬噸,下降30.1%。水產品總產量11.28萬噸,增長2.6%。
2017年,新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5.52千公頃。建成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片11個、7.94千公頃,千畝片28個、2.29千公頃,百畝片398個、4.05千公頃。擁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94家。有工商登記註冊的家庭農場216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908家。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行政村審核公示率99.4%,承包契約簽訂(完善)率92.6%。

第二產業

2017年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157億元,比上年增長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增長13.7%,其中出口交貨值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9.4%、12.8%,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6.1%、33.3%、28.9%。信息經濟核心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5%。健康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8.8%,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2%。新產品產值率40.3%,提高3.8%。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紡織、服裝、化工等十大傳統製造業增加值增長5.6%,增幅高於全省平均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19億元,增長16.5%。按登記註冊類型分,國有企業1億元,增長24.5%;有限責任公司83億元,增長23.7%;股份制企業100億元,增長17.9%;私營企業218億元,增長18.3%;港澳台投資企業78億元,增長17.6%;外商投資企業39億元,下降7.6%。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1億元,增長10.7%。按規模分,大型企業96億元,下降1.4%;中型企業199億元,增長21.8%;小型企業216億元,增長21.4%;微型企業8億元,增長15.9%。主營業務利潤率6.6%,提高0.3個百分點。全年建築業增加值338億元,比上年增長0.6%。年末,有資質的建築企業740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448億元,比上年增長7.4%;利潤總額158億元,增長10.6%;稅金總額235億元,增長21.8%。
紹興市主要開發區及新區

第三產業

2017年,紹興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城鎮市場1672億元,增長10.3%;鄉村市場306億元,增長14.3%。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6億元,增長13.7%。從27種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單位商品分類看,占零售額比重前八位的商品增長情況分別為:汽車類增長10.4%,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1.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2.3%,糧油、食品類增長11.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3.7%,中西藥品類增長2.7%,金銀珠寶類增長24.9%,通訊器材類增長367.6%。
2017年,紹興市接待國內遊客9541萬人,接待入境遊客數量紹興市旅客89萬人。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997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出口1852億元,增長9.8%,進口145億元,增長7.9%。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1868億元,加工貿易進出口118億元,其他貿易進出口11億元。從國家和地區看,有進出口國家和地區217個,其中出口超6500萬元的115個。出口額前三位國家和地區分別為美國、印度、越南,分別出口287億元、76億元、75億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798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出口756億元,增長8.5%。從產業結構看,紡織服裝出口1121億元,增長5.0%;機電產品出口378億元,增長16.5%;化工產品出口141億元,增長11.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7億元,下降10.1%。從企業類型看,有出口實績企業9185家(包括三資企業),比上年增加396家,其中出口超6500萬元企業633家。
2017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165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出口115億元,增長12.4%;進口50億元,增長4.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貿易出口總額22億元。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運輸、建築和服務外包領域。服務外包離岸契約額16811萬美元,離岸執行額16062萬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0.2%和33.5%。跨境網路零售出口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3%。全年新批外資項目407隻,比上年增長46.9%。契約利用外資27.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7.0%;實到外資12.87億美元,增長60.8%。其中,新批三產項目359隻,契約外資20.89億美元,實到外資10.44億美元。外資來源仍以港資為主。全年新批境外投資企業29家,企業增資16家。總投資額13.17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10.5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9%。境外工程營業額2.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我市境外工程主要分布在香港、阿爾及利亞、尚比亞、日本、巴基斯坦、印度等15個國家和地區。

交通運輸

綜述

2017年貨物運輸總量13427萬噸,比上年增長13.4%,其中公路貨物運輸總量12056萬噸,增長14.5%;水運貨物運輸總量1371萬噸,增長4.4%。貨物運輸周轉量124億噸公里,增長8.9%,其中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91億噸公里,增長11.5%;水運貨物運輸周轉量32億噸公里,增長2.1%。旅客運輸總量2926萬人,比上年下降5.0%,其中公路旅客運輸總量2805萬人,下降5.1%;水運旅客運輸總量121萬人,下降2.0%。旅客運輸周轉量29.52億人公里,下降4.3%,其中,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29.46億人公里,下降4.3%;水運旅客運輸周轉量514萬人公里,下降11.2%。年末公路通車裡程10136公里,比上年增長0.7%。

公路

高速公路:滬昆高速、紹諸高速、蘇紹高速(中環線) 在建、嘉紹跨海高速(南北沿海大通道)、上三高速、諸永高速、繞城高速:西線為滬昆高速、南線為上三高速複線—紹諸高速、東線為紹嘉通道、北線為杭州灣環線高速、全長約160公里(紹興境內約130公里),為浙江最大繞城。

鐵路

火車站:紹興北站紹興站紹興東站上虞站諸暨站,規劃新紹興北站。

航運

港口:紹興港、紹興上虞港

航空

紹興濱海通用機場

公共運輸

  • 軌道交通
規劃1、2、3、4、5、6號線。在建1號線試驗段。4號為風情旅遊線,由蕭甬鐵路改造,連線柯橋區越城區上虞區
  • BRT
紹興快速公交已於2013年6月開通:1號線、3號線、5號線都始於或終到紹興北站。1號線、3號線途經紹興古城,5號線開往紹興濱海新城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末,有普通高校11所,普通本專科招生3.18萬人,在校生9.73萬人,畢業生2.57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含技工學校)20所,招生1.71萬人,在校生4.93萬人,畢業生1.59萬人。其中,14所中職學校17個專業開設3+2職業教育,16所中職學校34個專業開設“五年一貫制”職業教育。普通高中49所,招生3.22萬人,在校生9.45萬人,畢業生2.98萬人。國中138所,招生4.77萬人,在校生13.91萬人,畢業生4.74萬人;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9.3%。國小335所,招生4.14萬人,在校生25.58萬人,畢業生4.95萬人。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幼稚園610所,在園幼兒13.58萬人。專任教師5.45萬人,其中,普通高校0.4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0.31萬人,普通高中0.79萬人,國中1.15萬人,國小1.59萬人,幼稚園0.84萬人。
年末,有民辦高校7所。民辦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3.54萬人。民辦中等職業學校3所,在校生3000餘人。民辦普通國中6所,在校生1.75萬人。民辦普通國小11所,在校生2.1萬人。民辦幼稚園246所,在園學生5.32萬人。
高校名單

科學技術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用於科學技術支出26.0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11.0個百分點。編制《紹興科創大走廊發展規劃》,紹興科技大市場建成開業。技術交易總額15.72億元,比上年增長86.0%。設立紹興和豐科技基金和紹興浙商創投科技基金。成立中紡院纖維基複合材料國家工程中心紹興分中心。新增省級眾創空間11家,市級眾創空間31家。新增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3個,國家、省“萬人計畫”7人,均列全省第二。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2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097家,均列全省第四;新增省“創新型領軍企業”2家,列全省第二。18項成果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黃酒綠色釀造關鍵技術與智慧型化裝備的創製及套用”項目榮獲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專利獲中國專利獎。全市申請發明專利11228件,授權發明專利2118件。

文化事業

2017年末,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7個,全年演出895場次,觀眾149萬人次。國有劇院6個,全年演出853場次,觀眾48萬人次。群藝館、文化館(站)125個,舉辦展覽培訓活動3826次。公共圖書館7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476萬冊,借閱227萬人次。新建圖書分館15家、文化分館54家。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5座。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組織送書下鄉13萬餘冊,送戲下鄉1300餘場,送電影下鄉2.6萬餘場。紹興市文化館“文藝專家門診”被文化部評為“文化志願服務項目最佳創意獎”。紹興市喜獲“第四批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稱號。專業演員中,1人榮獲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5人榮獲第27屆上海戲劇“白玉蘭”獎。

體育事業

2017年,成功舉辦首屆紹興國際馬拉松賽和中國·紹興皮划艇馬拉松世界盃賽。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上,我市共有65名運動員入選浙江體育代表團,奪得13枚金牌、9枚銀牌和12枚銅牌,創造了紹興體育在全運會上的最好成績。以紹興市首屆市民運動會為載體,舉辦各類群體活動2000多場。

醫療衛生

2017年末,有衛生機構2502個(含村衛生室963個),比上年末減少29個。其中醫院76個,增加6個;衛生院及分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49個,減少34個。衛生機構床位數27061張,增長6.3%,其中醫院床位21242張,增長6.9%。醫生數15196人,註冊護士數15054人,分別增長7.2%、8.5%。每萬人擁有醫療床位60.61張,比上年增加3.34張。每萬人擁有醫生34.04人,比上年增加2.16人。

社會保障

2017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328.96萬人和461.84萬人,比上年分別增長3.0%和1.3%;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31.81萬人,比上年增長3.8%。在冊低保對象49528人,其中,城鎮7315人,農村42213人。低保資金(含各類補貼)支出3.05億元。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687元和665元。從12月1日起實現低保標準城鄉統籌,越城、柯橋、上虞、諸暨為每人每月693元,嵊州、新昌為每人每月673元。獲得生活補助的城鄉低收入家庭持證重度殘疾人8271名。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使農村留守兒童總人數由上年末的4185人下降到2906人,並將所有農村留守兒童納入有效監護範圍。提高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其他困境兒童隨散居孤兒同步調整發放標準。新建避災安置場所80個,累計建成1526個,避災面積61.22萬平方米,可容納17.46萬人。救助臨時困難民眾5448戶,9858人次,支出臨時救助金1556.41萬元。醫療救助113.48萬人次,支出救助金1.22億元。支出善款1.14億元,救助42.3萬人次。福利彩票銷售13.25億元。

環境保護

2010年,紹興市廢水處理能力達到135萬噸/日,污水收集乾管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列入”811”環保新三年行動的紹興市11個省級開發區污染整治工作全部完成並通過驗收。諸暨市、新昌縣已創建成為省級生態縣(市),嵊州市爭創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上虞市爭創省級生態縣(市)。當年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8個、省級生態鄉鎮(街道)15個,省級綠色學校16所,綠色企業7家。累計創建省級綠色學校95所,省級綠色社區57個,省級綠色飯店33家,省級綠色家庭120戶,省級綠色醫院9家。紹興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API<100)天數333天;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醫療廢物處置率均保持在100%。
2017年,紹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91.5億元,比上年增長39.5%。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8.52億立方米,增長0.9%。已建成水庫557座,比上年增加1座。水庫總容量14.2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8.2%。2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省在建最大水庫項目欽寸水庫順利實現下閘蓄水。完成萬方以上山塘整治102座。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100個,改善農村飲用水條件6.2萬人口。柯橋區平原排澇快速通道實現全線貫通。新增旱澇保收面積4.3萬畝,新增改善灌溉面積4.1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21萬畝。河湖庫塘清污(淤)量1272萬方,河道綜合整治365公里。16站點AQI優良天數比例83.0%,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PM2.5均值濃度4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9%。全市未發生嚴重污染天氣。在全省率先剿滅劣Ⅴ類水,7個國家考核斷面均達到年度目標要求。24個省對市“五水共治”考核斷面均為Ⅰ~Ⅲ類水。128個市考斷面全部達到或優於Ⅳ類水,Ⅰ~Ⅲ類水斷面占96.9%,比上年提高20.3個百分點;功能區達標斷面占98.4%,比上年提高15.6個百分點,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為優秀,水質改善幅度前所未有。4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和41個鄉鎮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歷史文化

方言

紹興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
紹興(越州(紹興古稱))
紹興話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曲藝

越劇起源於紹興。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戲是流行於紹興的傳統民間娛樂風俗,是舊時紹興城鄉春秋兩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社戲源於該地農村春秋兩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習俗。先時,春社為祈求五穀豐登,秋社為慶賀一年豐收,後發展為以演戲酬神祈福,進而沿習為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紹興演社戲風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風行一時。

節慶

大禹陵風箏節,時間:3月22日-4月15日,地點:會稽山
會稽山櫻花節,時間:3月25日至4月15日,地點:會稽山櫻花林
蘭亭國際書法節,時間:每年農曆3月初3到4月,地點:蘭亭
紹興黃酒節,時間:每年10月
公祭大禹,時間:清明節,地點:會稽山
魯迅故里過大年,時間:農曆春節,地點:魯迅故里風景區
會稽美食嘉年華,時間:農曆春節,地點:會稽山大禹陵景區
吼山桃花節 ,時間:每年3—4月,地點:吼山
柯岩香林桂花節,時間:金秋季節,地點:香林

地名由來

夏稱“於越”,亦稱大越,簡稱"越"。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國,稱"越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稱會稽郡。晉稱會稽國,南朝時為東揚州治所。
中國 紹興中國 紹興
隋開皇九年(589),改置吳州總管府,治會稽縣。大業元年(605)起稱越州,此後越州與會稽郡名稱交替使用。
南宋高宗趙構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於建炎五年(1131)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並沿用至今。

地域文化

烏篷船烏氈帽社戲紹劇越劇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這些都是古城紹興的文化元素。

風景名勝

2017年旅遊總收入1028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007億元,增長15.6%;旅遊外匯收入3.19億美元,增長6.6%。接待遊客9630萬人次,增長15.1%。其中,接待國內遊客9541萬人次,增長15.1%;接待入境遊客89萬人次,增長7.7%。有234個村被評為首批省A級景區村莊。其中省AAA級景區村莊42家,省AA級景區村莊82家,省A級景區村莊110家。年末有A級景區78處。其中5A級、4A級、3A級、2A級景區各為1處、16處、31處、30處。
國家級森林公園4處,即蘭亭國家森林公園五泄國家森林公園南山湖國家森林公園、香榧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4處,市級森林公園11處。
大禹陵-北有黃帝陵 南有大禹陵
安昌古鎮-臘月風情(交通:市區118路公車直達)
魯迅故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東湖-十裹山水一盆景
沈園-千年愛情 不老沈園
吼山-3月桃花節
柯岩-柯岩、鑑湖、魯鎮、香林,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烏篷船為用腳划動的黑棚木船,是僅在紹興地區特有的,象剛朵拉一樣現成為旅遊特色
倉橋直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街上數十個台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建築,大部分是明代以前的文物。
八字橋為全國首批重點保護建築,聯合國教科文企業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現存最古老的立交橋系統。
新昌大佛寺位於紹興新昌縣境內,國家級風景區

著名人物

舜—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禪讓制的代表。
—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治水英雄。
勾踐(公元前520-前465)—春秋末期越國君主。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歐冶子—古代鑄劍的鼻祖。
王充(27—約97)漢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
馬臻(88—141)漢代水利專家、會稽太守、開建鏡湖水利工程。
嵇康(224—263)譙郡銍縣人,後遷上虞長塘廣陵。晉代”竹林七賢”之一。
王羲之(303- 361)晉代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作品有《蘭亭集序》等。
謝安(320-385) 晉代名士、宰相、政治家、軍事家,淝水之戰東晉方決策者。
王獻之(344—386)晉代書法家、詩人,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
謝道韞(349—409)晉代才女。
謝靈運(385-433)晉代山水詩人,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賀知章(659—744)越州永興人,唐代詩人、書法家。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
王冕(1287—1359)元代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甄完(1392-1465)明朝初期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明景帝曾賜“清官第一”牌。
王陽明(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餘姚縣人,後遷紹興府城。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
張景岳(1563—1640)明代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
蔡元培(1868—1940)曾任民國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秋瑾(1875-1907) 鑑湖女俠,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陶成章(1878-1912)民主革命家,光復會創立者之一。
周樹人(1881—1936)魯迅,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
馬寅初(1882—1982)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
周作人(1885—1967)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竺可楨(1890—1974)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義戰士,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陳建功(1893—1971)傑出數學家、著名數學教育家,中國函式論研究的開拓者。
范文瀾(1893—1969)歷史學家,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長期從事該書的修訂工作。
周恩來(1898—1976)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
梁柏台(1899—1935)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重要領導人,人民政權第一位法務部長、檢察長、中國勞動改造教育感化制度的創始人,第一部紅色憲法起草人。
經叔平(1918— 2009)民生銀行董事長。
謝晉(1923—2008)著名電影導演,中國電影之父。
王文娟(1926—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演員、越劇王派宗師。
尉健行(1931—2015)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原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原主席。
曾培炎(1938—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俞正聲(1945— )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任上海市委書記。
章金萊(1959- )六小齡童,著名演員 。
孟關良(1977—)中國奧運史上的首枚皮划艇項目獎牌獲得者,兩屆奧運冠軍。

榮譽稱號

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中國生活質量較好百強城市
全國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國優秀創新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城市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
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兩次)
中國城市旅遊競爭力排行榜第20位
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排行榜第5位
中國城市環境競爭力排行榜第10位
08-09年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百強城市第22位
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
2010中國大陸創新城市第10位
2012至2013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第53位
2010中國城市印象大賽年度城市金獎
 國家森林城市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城市產業競爭力全國排名第44
2018年度中國十大最具活力休閒城市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32
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7名
中國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之一
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第17

友好城市

所在國家城市名稱所在國家城市名稱所在國家城市名稱
澳大利亞
英國
俄羅斯
莫斯科列寧大區
日本
美國
法國
乾邑市
蘆原町(現蘆原市
福光町(現南礪市
韓國
義大利
德國
巴西
貝倫市
丹麥
歐登塞市
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