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公元前448年在位的、越王勾踐玄孫州勾用的劍——“州勾劍”,在高端藏品展示會上亮相,引起轟動。這把劍兩面分別刻鑄春秋時期特有的雙勾鳥蟲篆書浮雕銘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劍”,劍長61.8厘米,劍首為盤形,並飾有多道規整的同心弦凸紋,劍身表面與柄、格的黑漆古色硫化層迥異,劍身光亮而不鏽蝕,據考證,這種鉻鹽氧化表面處理技術當為越之歐治子、吳之干將、莫邪一類名師的絕技,早已失傳。州勾青銅劍共存有11把,這把劍為雲南收藏愛好者朱丹收藏,以前從未向公眾展示。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考古研究,代表名劍,史料記載,
基本簡介
越王州勾劍:州勾,勾踐之重孫,不壽之子,公元前448年至前412年在位。州勾劍,1973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藤店一號墓出土,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收藏。劍長56.2厘米,形制與越王勾踐劍略同,劍脊兩旁近格處各有一排錯金鳥篆銘文,釋文為:“越王州勾”和“自作用劍”。越王州勾劍現已面世至少有十一把,荊州博物館所藏者為最精美的一把。在眾多的越王州勾劍中,台灣龔欽龍所藏是唯一的複合劍。複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從用不同成份的青銅嵌鑄的劍,複合技術提高了劍脊的韌度和劍從的硬度,而實現剛柔並濟的目的。此劍長53.6cm,寬5厘米,圓柱形劍莖,莖上有二道箍棱,箍棱飾凸線勾連雲紋;寬從厚格式,倒“凹”字形劍格兩面鑄有鳥篆銘文。根據曹錦炎先生觀點,譯文為:“越王州勾之用劍,唯余土囷邗”。從劍的製作技術角度看,此劍應為越王州勾劍中之最。
除上述越王劍外,尚有越王嗣旨不光劍等。
除上述越王劍外,尚有越王嗣旨不光劍等。
現已面世具備實物資料的王劍範圍很窄,而文獻對王劍的記載範圍較大,文中記述雖充滿神秘色彩,但透過雲霧拂去塵封仍不難發現當時鑄劍的蛛絲馬跡。
考古研究
鐵劍出現後,王者自作用劍幾乎銷聲匿跡。考古出土者只見於台灣龔欽龍所藏“越王州勾銅格鐵劍”,現僅存銅格,銅格兩面各鑄鳥篆,譯文為“越州勾越州勾”和“自作用劍自作用劍”,劍格中孔及邊緣殘留余銹經化驗為鐵元素,僅此而已,人們無法目睹或想像此劍的真容。從出土資料看,最著名的鐵劍有被譽為“中華第一劍”的西周晚期虢國墓出土的玉柄銅芯鐵劍及我國已發現的最早古代鋼劍的長沙“長揚六十五號”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長揚劍等。
王者自作用劍消失的原因之一是鐵劍極易鏽蝕,入土後難以留存。從已知漢墓中發現的數以千計的鐵劍殘痕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已不能成形,無法提取,極少數尚能提取者,也面目全非,無法辨識其銘文或紋飾,更無法辨認是否屬王者用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春秋後,劍的兵器功能及象徵政治地位的功能已逐漸削弱並趨向消亡,劍後來僅作為把玩或裝飾的物品,自然不能引起王者的重視。宋代起,收藏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劍也成為收藏範圍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至今少有名劍可靠的實物資料。
代表名劍
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它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麼呢?
隨著越王勾踐劍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各種“複製”或仿製的相繼出現,人們普遍相信,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是因為劍身經過硫化處理。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撰文認為,該劍出土時並不是絕對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還不足40年,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其實,24年前,他就曾經寫過一篇名為《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的小文章,刊登在湖北省考古學會主編的學術性刊物《江漢考古》1980年的第一期上。當時,他認為已經將問題基本上說清楚了。但由於《江漢考古》是一本學術性的刊物,加之1980年第一期又是其創刊號,發行量不多,許多人可能沒有看過或不了解他的這篇小文章。現在看到許多媒體關於越王勾踐劍的報導離事實越來越遠,他認為有必要將此事再次澄清。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從而加深對文物的了解。
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銹的主要原因。
後德俊研究員說,越王勾踐劍是採用青銅鑄造而成,這已經為現代科學分析所證實。越王勾踐劍
史料記載
東漢袁康撰《越絕書》:越王允常(勾踐之父)命歐冶子鑄五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廬,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所謂大刑、小刑,即大型、小型。其中大型者為湛廬、純鈞、勝邪;小型者為魚腸、巨闕。文中還說:歐冶子鑄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以銅、錫所鑄,可見此王劍應為青銅劍。赤堇山、若耶溪均在今浙江紹興境內,兩處亦曾有鑄劍遺蹟,似與文獻所述吻合。其中對純鈞的外觀描述較為詳盡:“觀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釽,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出於溏;觀其斷,崖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所述應與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極為相似。
《越絕書》同時還記載了楚王派相劍術士風鬍子請歐冶子、干將鑄劍的事:“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見此三劍,非常高興,問為什麼叫龍淵、泰阿、工布?風鬍子回答說:“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從中可以看出,這三把劍都是鐵劍,並且劍身均有流水般的花紋。此類花紋是制劍過程中反覆摺疊鍛打形成的,這種被後人稱為花紋劍的工藝一直傳承和沿續至今,現代龍泉寶劍中的高檔劍大多採用這種工藝製成。
東漢趙曄撰《吳越春秋》則記載了干將、莫邪為吳王闔閭制劍的故事:“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祠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陽作龜文,陰作漫理。”根據描述,此二劍也是有花紋的鐵劍。
東漢趙曄撰《吳越春秋》則記載了干將、莫邪為吳王闔閭制劍的故事:“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祠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陽作龜文,陰作漫理。”根據描述,此二劍也是有花紋的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