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故城遺址

越州故城遺址

越州故城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是南朝至唐代城址,268年始建。

越州故城外城南牆長約370米,西牆長約280米。1962年試掘,1978年復勘。城址內出土南朝殘鐵刀和方格印紋陶片及隋唐陶器、瓷器、城磚、瓦當、銘文銅鐘等文物。

1981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越州故城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州故城遺址
  • 始建時間:三國吳寶鼎三年
  • 保護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遺址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所屬年代:南朝
  • 收藏單位:浦北縣博物館
  • 批准時間:2013年
  • 編號:7-0396-1-396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遺址保護,故城相關,廓可辨的越州故城,坡子坪及周邊村鎮,

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我國歷史上曾先後有過兩個相當於現在省級行政單位的越州。前一個越州,屬嶺南,是南北朝宋泰始七年(471 年)分廣州、交州二州地設定的,隋大業元年(605 年)改為祿州。後一個越州,屬江南,是在前一個越州改為祿州的同年改吳州設定的,南宋紹興元年(1131 年)升為紹興府。在設定的時間上,嶺南越州比江南越州整整早了134 年。然而,提起嶺南越州,卻鮮為人知,其治所就在今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的南流江畔。讓我們拂去歷史的煙雲,走進這座神秘的故城。越州的歷史淵源
越州故城所在地浦北縣,原屬廣東省,為合浦縣的一部分。
1952年改隸廣西省,同時把合浦北部地區劃出,置浦北縣。1955年復隸廣東省。1958年併入合浦縣。1965年又劃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同時恢復浦北縣至今。談到越州,不能不先談到合浦。
合浦,江海匯集之地。桂南獨流入海諸河中的最大河流——南流江,從大容山一路奔騰而來,至此匯入浩瀚的南海北部灣,形成了廣西最大的三角洲——南流江三角洲,也孕育了合浦古老的文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即劃出南海郡、象郡交界處設定合浦郡。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從這時起,合浦就成為我國南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又將嶺南諸郡以合浦為界,以北屬廣州,治番禺(今廣州),以南屬交州,治龍編(今越南河內)。兩次重大的行政區劃調整,都與合浦有關。合浦重要的地理位置,由此可見。
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拆合浦東北部設臨漳郡。南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拆廣州臨漳郡和交州合浦郡、宋壽郡,同時增設百梁、龍蘇、安昌、南流、永寧、富昌六郡,設定越州,治臨漳。隋開皇九年(589年),合浦郡併入越州。隋大業元年(605年),越州改稱祿州。從此,越州這個相當於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便從嶺南行政區劃版圖上消失了。雖然後來的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曾改稱為越州,唐貞觀八年(634年)改稱廉州,但這個越州已降為地區級行政單位,與原來的越州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越州在兩漢時期屬同勞(今陸良縣),唐代置悅州,從此這裡成了一方軍事政治中心。以後大理國時期它是三十七部之一普磨部的治所,元代雲南行省建立之後,又改置越州,一百年後明軍平定雲南,才將越州廢棄,改為越州衛。
據史料分析,越州的設定,與合浦的戰略位置有著重大的關係。合浦地處廣州和交州交界處,當時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偏遠閉塞,歷來被統治者視為荒蠻之地。《南齊書·州郡志》記載:“越州,鎮臨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叢居,隱伏岩障,寇盜不賓,略無編戶。”又云:“越瘴獨甚。”可見,當時設定越州,是為了方便廣州和交州交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
越州的管轄範圍,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齊建武四年(497年),越州管轄合浦(駐今浦北縣泉水鎮舊州村)、臨漳(駐今浦北縣石埇鎮坡子村)、安昌(駐今合浦縣境)、百梁(駐今合浦縣境)、龍蘇(駐今浦北縣江城鎮蘇村)、封山(駐今靈山縣武利鎮安金村)、鹽田(駐今北海市郊區)、定川(駐今玉林市境)、南流(駐今玉林市境)、北流(駐今北流市境)、陸川(駐今陸川縣境)、高興(駐今化州市境)、永寧(駐今茂名市境)、齊康(駐今徐聞縣境)等14個郡,轄域相當於今北海市全境、浦北縣、靈山縣、玉林市大部、湛江市全境、茂名市部分、海南省全境,總面積約77800平方公里。這是越州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以後轄區逐漸縮小,至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已被劃分為越州、安州(欽州前身,今欽南、欽州港區、欽北區及靈山縣範圍)、黃州(今防城港市防城區、港口區、東興市及欽州市沿海鄉鎮)、合州(今東湛江市境)、崖州(今海南省)等州。越州管轄的剩下永寧、龍蘇、富昌、思築、鹽田、陸川、齊寧7個郡,轄區範圍縮為13000平方公里左右。至州廢,已逐漸縮小為相當於地區級行政單位的規模。
越州是南北朝期間在今廣西境內設定的唯一相當於省級行政單位的州,與廣州、交州並列。自置至廢,歷經南朝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廢於隋朝中葉,存世134年,距今1500多年。
考古部門曾於1962年和1978年對故城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挖掘,發現有大量的南朝陶片和鐵器,城外附近還分布有南朝的古墓群。

文物遺存

古城依山勢構築,座北朝南,地勢北高南低。南瀕南流江,可扼今浦北、合浦、博白三縣交界一帶。分內城外城,均為土牆。
越州古城在曲靖城南二十里的地方,建於明代。城的歷史不算長,但置州的歷史長,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軍事重鎮。如今尚存的古城就是這時候築起的,全城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四門連著四街八巷,即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八巷是姚家巷、方家巷、楊家巷、瞿家巷、殷家巷、北門巷、衙門巷等。同時還在西門街建起了五福殿、聖母殿,北門街建了觀音寺、三官廟,南門街建太陽廟,東門街建財神廟。這已經是一個很複雜的小城了,然而到了清嘉慶年間,據稱為防止貴州少數民族反抗又建起城中城,即在城內距原城牆15米又築起內城,這就使這座原本就很複雜的小城更添複雜。
越州故城遺址
古城東門連著的是新城,近二十年來,越州人憑著得天獨厚的氣候物產條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科學種植烤菸和大蒜,使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菸葉和大蒜之鄉,巨大的經濟效益,推動了越州的集鎮建設,他們甩開了舊城,重新辟開一塊土地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小康之城,寬敞的街道,林立的高樓,與舊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遺址保護

南朝古遺址“越州故城”,位於浦北、博白、合浦三縣交界處,坐落在石埇鎮坡子坪村委仰天窩村北的幾座山崗之間。
1981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越州故城遺址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2012年3月2日,浦北縣博物館曾在越州故城遺址內挖掘和收集到龍鳳提梁壺、黃釉蓮花瓣六系罐、三足鼎等16件文物,發現距今1500多年的南朝古墓葬。這一墓葬的發現和陪葬品的出土,為研究當地的葬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是浦北縣博物館考古挖掘古墓以來最為特別的一座。
2013年,越州故城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城相關

廓可辨的越州故城

越州故城,坐落在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的一個小山上,南枕南流江,西北面有高山環抱,北面和東面為相對平坦開闊的丘陵地帶。南流江水,從大容山奔來,沿途納無數大小支流,至此已水深浪急。
據《浦北縣誌》記載,越州城又稱青牛城,因“見二青牛驚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處,雲此地當有奇祥”而得名。州城距南流江僅700米,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周長2028米。四周由山嶺構成的天然輪廓,地勢北高南低。建城時鑿山為門,將挖護城河之土取出依山築城牆,整個州城氣勢恢宏。
在夕陽的餘輝中,我們來到了這座故城。故城前立有一塊碑,上面刻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南北朝越州故城遺址公元420-589年”字樣。這塊碑應為1981年前所立,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已把它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上所寫的公元420年,應為建城時間,因為越州是471年才設定的。589年,是合浦郡併入越州的時間,此後,應是越州州治已遷合浦,至隋大業元年(605年)改為祿州。1500多年的風雨滄桑,原來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當地的農民早已把這裡改成了耕地,在這裡種上了木薯等作物,隨處可見有殘磚碎瓦。站在故城的高坡上,放眼望去,州城的輪廓仍清晰可辨。據廣東、廣西兩地的考古學者勘測,現殘牆最高處14米,其餘均高3米。城基最寬處16米,一般寬8至9米,四周每步築一凸出牆外的“馬面”。城分北城和南城,外城和內城。外城南北長800米,東西寬500米。內城亦稱子城(俗稱官廳地),依山坡築於城內西北區,地勢較高。城內未發現有街市蹤跡,這與史書所記“刺史常事戎馬,唯以戰伐為務”相吻合,可以認定越州城是屯兵之所,不是以經濟而是以軍事和政治為主體的省級行政單位。雲“此地當有奇祥”,不過是當時統治者的藉口罷了。
越州城是首任越州刺史陳伯紹的傑作。查有關陳伯紹的記載,陳伯紹初任廣州刺史佐將即因討伐劉嗣祖有功而被宋明帝封為龍驤將軍,駐守東官郡時又因征討劉思道而晉為西江督護,平亂廣州後又統率八道大軍沿南流江出海,下交州平亂。陳伯紹來到坡子坪,雲“此地當有奇祥”,遂奏請立越州。五年後(公元471年)宋明帝才準啟立越州,但又命交州刺史兼轄越州。宋明帝死後,元徽登基次年,才準予介於廣、交二州之間的越州自立門戶,與廣州、交州並列,同時任陳伯紹為越州刺史。
山風陣陣,江聲不絕,在越州故城裡徘徊,我們仿佛看見大小戰船在南流江上泊舟待發的壯觀場面。而今,歷史早已遠去,作為首任刺史的陳伯紹也不知埋骨何方,曾經繁華一時的越州城,就這樣走進了歷史浩瀚的煙塵中,留給遊人的只有不盡的滄桑和感慨。

坡子坪及周邊村鎮

坡子坪作為越州故城所在地,現在已縮小為一個行政村的規模。但就是這個小小的坡子坪村,民國時期這裡走出過一位著名的粵系將領——香翰屏。香翰屏(1890-1978),字墨林,上將軍銜,生前曾歷任第四路軍副總司令、第九集團軍代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廣州行轅副主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是國民黨將領中的著名儒將和書法家。其故居嘉李園就坐落在越州故城附近,莊園占地很大,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城堡。整個建築錯落有致,主建築是中西風格結合的大樓,主樓前是一個寬闊的地坪,進門來就感到莊園的大氣。副樓是典型的南洋小洋樓,看上去典雅大方。可惜保護不夠好,加上人去樓空,顯得有點荒廢和冷清,但這也為越州故地增添了一道風景。
由越州故城南去不遠,就到了合浦縣曲樟鄉璋嘉村,這是另一位著名的粵系將領陳銘樞故里。陳銘樞(1889-1965),字真如,上將軍銜,生前歷任國民革命軍師長、軍長,京滬衛戍司令,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中央行政院代院長、副院長兼交通部部長。解放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長、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其故居也是一座中西風格結合的樓房,坐落在一個山坡之上,門前是跑馬道,故居旁邊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客家土圍城,整個建築顯得十分有氣勢。
越州故城方圓十多里的小小地方內,就出了兩名上將,這在很多地方是罕見的。
由越州故城西去不遠,就到了浦北縣泉水鄉舊州村,經考古學者考證,這裡有唐代廉州城遺址。舊州北去不遠,就是北部灣畔的名鎮——張黃鎮,張黃鎮素有合浦中樞、浦北南大門之稱,自古為合浦縣南北交通樞紐,人文底蘊深厚,鎮內有為紀念越州刺史陳伯紹而建的大王廟、五公祠,這也為越州故城增添了一種厚重的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