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10卷)》為書信選編,按
時間順序全文收錄或節選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至1895年期間寫的280封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留下了大量書信,內容十分豐富,既反映了他們在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軍事、民族、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領域中的精闢見解,又記述了他們各個時期的革命實踐活動。這些書信是馬克思主義文獻遺產和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思想精髓和理論品格,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
國際工人運動史,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為
人類解放事業奮鬥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本卷主要收錄那些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書信,包括馬克思和
恩格斯以科學的理論指導
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書信,同時適當收錄了反映國際工人運動史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
重要事實和背景資料的書信。
作品目錄
第十卷說明
1842年
1843年
2.馬克思致阿爾諾德·盧格(3月)
3.馬克思致阿爾諾德·盧格(9月)
1844年
5.馬克思致路德維希·費爾巴哈(8月11日)
7.恩格斯致馬克思(11月19日)
1845年
8.恩格斯致馬克思(大約1月20日)
1846年
11.恩格斯致馬克思(9月18日)
12.恩格斯致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0月23日)
13.馬克思致帕維爾·瓦西里耶
維奇-安年科夫(12月28日)
1847年
15.恩格斯致馬克思(11月23-24日)
1848年
16.恩格斯致埃米爾·布蘭克(3月28日)
1849年
1851年
1863年
70.馬克思致恩格斯(1月28日)
72.恩格斯致馬克思(6月11日)
73.馬克思致恩格斯(7月6日)
1864年
74.馬克思致恩格斯(11月4日)
……
1865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1869年
1870年
1871年
1872年
1873年
1874年
1875年
1876年
1877年
1878年
1879年
1880年
1881年
1882年
1883年
1884年
1885年
1886年
1887年
1888年
1889年
1890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1894年
1895年
注釋
人名索引
文學作品和神話中的人物索引
文獻索引
報刊索引
名目索引
插圖
……
分卷概述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所收的著作按編年和重要專著單獨設卷相結合的方式編排:第一卷收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至1848年期間的著作;第二卷收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9年期間的著作;第三卷收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至1883年期間的著作;第四卷收入恩格斯在1884年至1895年期間的著作;第五、六、七卷為馬克思的《
資本論》第一、二、三卷;第八卷為《資本論》手稿選編;第九卷收入恩格斯的兩部專著《
反杜林論》和《
自然辯證法》;第十卷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信選編。
《馬克思
恩格斯文集》所收著作的譯文選自《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二版。為了保證譯文的
準確性,課題組根據最權威、最可靠的外文版本對全部譯文重新作了審核和修訂。校訂所依據的外文版本主要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德文版(
柏林)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
莫斯科、
倫敦、紐約)。部分文獻還參照了國外有關機構按照馬克思和
恩格斯的手稿編輯出版的專題文集和單行本。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各卷均附有注釋、
人名索引、文獻索引和名目索引,第十卷還附有《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課題組對原有的各類資料作了審核和修訂,力求資料更翔實、考證更嚴謹。在注釋部分,重新編寫了全部著作的
題注,增加了對各篇著作主要理論觀點的介紹,以便讀者把握這些著作的要義。在對各篇著作的寫作和出版流傳情況的介紹中,增加了對重要著作中譯本出版情況的介紹,以便讀者了解和研究這些著作在中國的傳播情況。
第一卷說明
第一卷選收馬克思和
恩格斯1843-1848年的著作,系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主要著作。
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
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學觀點、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觀點。他用
異化勞動的理論批判資本主義,指出工人階級必須採取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打碎私有制的桎梏,使本階級和整個社會獲得解放。
在《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揭示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慘遭剝削和壓迫的情景及其社會根源,指出工人階級的
社會地位必然會促使他們奮起抗爭,推翻
資本主義統治。
在《
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對抗性必然導致階級鬥爭尖銳化,
資本主義終將為一個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新社會所代替,而工人階級就是實現這一歷史性變革的偉大革命階級。
在《
共產主義原理》中,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歷史的發展決定了無產階級必將完成埋葬資本主義和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的使命。
本卷還選收了馬克思和
恩格斯在這一時期發表的其他一些重要論著和演說。
第二卷說明
第二卷選收馬克思和恩格斯1848—1859年的著作以及他們後來為一些著作寫的序言。
在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
恩格斯闡明了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
歷史規律;論述了共產黨的性質、特點、
基本綱領和策略原則;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流派,劃清了
科學社會主義與它們的界限。《宣言》的七篇序言闡明了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觀,強調《宣言》所闡述的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是馬克思總結法國1848年革命經驗的重要著作,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理論和策略並第一次使用了“
無產階級專政”概念;闡明了“
勞動權”的科學內涵,強調勞動權就是使
生產資料受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支配。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總結了
德國1848年革命的經驗,強調必須建立獨立的工人政黨並堅持無產階級獨立的革命策略;無產階級要不斷革命,直到徹底消滅有產階級的統治。
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是總結
德國革命經驗的一部重要史學著作,將16世紀德國農民戰爭同德國1848年革命進行
比較研究,總結了兩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及其經驗教訓。
恩格斯的《1852年神聖同盟對法戰爭的條件與前景》闡發了馬克思主義
軍事思想,證明新的
軍事科學是新的社會關係的必然產物。
馬克思的《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扼要地闡述了唯物史觀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馬克思的《法國的動產信用公司》第一次評述了股份公司的作用和影響。
在論中國的一組文章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列強對華戰爭的侵略本質,指出封建專制壓迫和列強侵略是引起中國革命的原因,中國革命必將對歐洲產生重要影響。在論印度的兩篇文章中,馬克思揭露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本質和罪惡行徑。
第三卷說明
第三卷選收馬克思和
恩格斯1864—1883年的著作,以及他們後來為一些著作寫的序言和導言。
馬克思的《工資、價格和利潤》和恩格斯的《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了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基本原理,特別是
剩餘價值理論。
《
法蘭西內戰》是全面總結
巴黎公社的戰鬥歷程和歷史經驗,闡發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和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重要文獻。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強調指出,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
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必須建立自己的政權機構來代替
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同時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所採取的各項民主措施。
馬克思的《總委員會關於
繼承權的報告》、《政治冷淡主義》、《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和恩格斯的《致國際工人協會西班牙聯合會委員會》、《關於工人階級的政治行動》、《
論權威》等著作,批判了
巴枯寧派主張無產階級放棄
政治鬥爭、立即廢除國家、否定一切權威和把廢除繼承權作為
社會革命的起點的錯誤觀點,闡述了
科學社會主義關於繼承權、權威、
無產階級專政和
工農聯盟等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馬克思的《論土地國有化》闡述了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土地問題的觀點。
第四卷說明
第四卷選收
恩格斯1884—1895年的著作,以及他為一些著作寫的序言、導言
和跋。
在《馬克思和洛貝爾圖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關於普魯士農民的歷史》、《〈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
論原始基督教的歷史》等著作中,
恩格斯結合這一時期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實踐,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了經濟、政治、歷史、民族、宗教等問題,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有關重要理論觀點。
在《馬克思和〈新萊茵報〉》、《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紀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美國工人運動》、《保護關稅制度和自由貿易》、《俄國沙皇政府的對外政策》、《未來的義大利革命和社會黨》、《
法德農民問題》等著作中,恩格斯對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現狀、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結,指導
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綱領、戰略和策略。
在《1891年
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人民國家報〉國際問題論文集(1871—1875)》序言和《國際社會主義和義大利社會主義》中
恩格斯批判了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出現的
機會主義觀點並揭露了機會主義的實質。
在《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給〈社會民主黨人報〉讀者的告別信》、《德國的社會主義》和《答可尊敬的喬萬尼·博維奧》中,恩格斯根據
資本主義新變化和社會主義運動
新經驗提出了一系列無產階級新的鬥爭策略。
在《波克罕〈紀念1806—1807年德意志極端愛國主義者〉一書引言》、《給〈薩克森工人報〉編輯部的答覆》、《致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中,
恩格斯闡述了一些有關無產階級革命和
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
恩格斯在1893年5月11日對法國《
費加羅報》記者的談話中,強調了
社會主義者是不斷發展論者的觀點。
第五卷說明
第五卷是《
資本論》第一卷,主要研究資本直接
生產過程中包含的各方面的關係。
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論述了《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方法。馬克思在建立《資本論》的理論體系時,使用的是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方法。
馬克思在第一篇中研究了商品和貨幣,他從分析商品開始,闡明商品作為
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包含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各種矛盾的萌芽。馬克思通過對
價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貨幣的起源和本質,貨幣是
商品交換的最後產物,又是資本發展的最初表現形式。馬克思還詳細論述了貨幣的各種職能,批判了
商品拜物教。
馬克思在第七篇中論述了資本的積累過程,闡明了資本是怎樣從剩餘價值中產生的,揭示了
資本積累的本質、一般規律和歷史趨勢。他考察了
簡單再生產和
擴大再生產。他認為,從生產的不斷循環中,可以看清
可變資本不是資本家自己的預付,而是工人在以前的
生產周期中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家的全部資本,不管最初來源如何,經過若干再生產循環之後都會成為被逐年占有的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同時是資本主義關係的再生產,
再生產過程一方面生產出
物質財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另一方面生產出除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無產者,他們注定要受僱於資本家。馬克思列舉了
產業後備軍的各種
存在形式,指出產業後備軍是資本主義
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也是這種生產方式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在本篇最後考察了資本的
原始積累,並用鐵的事實證明,歷史上勞動者被剝奪生產資料的過程決不是
田園詩般的過程,而是用血與火的文字載入史冊的過程。馬克思根據對資本主義的
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
資本主義私有制的
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第六卷說明
在第一篇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的形態變化及其循環。他闡述了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1)資本家作為買者在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2)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
生產消費;(3)資本家回到市場上出售生產出來的商品。在這裡,資本依次從一種形式過渡到另一種形式,形成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程的三種不同的形式。馬克思
分別分析了資本的三種循環,即
貨幣資本的循環、
生產資本的循環和
商品資本的循環。他從分析
資本循環中得出重要的結論:第一,一切循環的共同點是
價值增殖,這是
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和動機;第二,只有在三個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過程的
連續性。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的對抗性質和
無政府狀態,這種連續性不斷遭到破壞。
在第二篇中馬克思研究了
資本周轉,即
單個資本的周而復始、不斷往復的循環過程。他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榨取剩餘價值,也就是使
預付資本得到增殖,因此,要分析資本周轉就必須分析預付資本的周轉;資本周轉的中心問題是周轉速度,在付出同樣多的預付資本的情況下,
資本周轉速度越快,帶來的剩餘價值也就越多;按預付
資本價值轉移的不同方式,
生產資本分為
固定資本和
流動資本兩種形式,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構成是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重要因素。馬克思還指出:固定資本的壽命,固定資本的周期更新構成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
在第三篇中馬克思研究了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這一篇在第二卷中占有中心地位。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既包括
資本的生產過程也包括
資本周轉或循環。它要求投入生產的貨幣最終回到它們的起點。馬克思指出,再生產有兩種情況:或者是再生產按原有的規模進行,或者是發生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即積累。前者是
簡單再生產,後者是
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構成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在考察簡單再生產的一般要素時,馬克思得出結論:在每一場合,各部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數量比例關係。因此,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下降必然導致生產下降,周期性的危機必然使生產規模縮減。
馬克思在批判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得出了關於再生產的重要結論。他把社會總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為生產資料的生產,
第二部類為
消費資料的生產;馬克思考察了兩大部類的關係,指出,
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中每一部類的年
總產品的價值由消耗的
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和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組成;第一部類供給第二部類以生產資料並滿足自己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第二部類供給第一部類以
生活資料並滿足自己對生活資料的需要。馬克思分析了
社會總產品全部得到實現的可能性和條件,指出
簡單再生產的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與剩餘價值之和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
擴大再生產的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與剩餘價值之和大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因此,馬克思認為,從簡單再生產過渡到擴大再生產,要求第一部類的生產即生產資料的生產優先增長。馬克思對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分析表明,社會總產品是否能順利實現,歸根到底取決於各
生產部門是否按客觀的比例進行生產和交換。在
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
私有制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是在資本主義周期性
經濟危機中實現的。
第七卷說明
第七卷是《
資本論》理論部分的終結卷,主要揭示和闡明
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各種具體形式。
第一篇主要分析了剩餘價值到利潤、
剩餘價值率到
利潤率的轉化,揭示了剩餘價值的起源和存在秘密。
第二篇主要考察了利潤轉化為
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
生產價格。《資本論》前兩卷假定商品按價值出售,但在現實中,等量資本不論其有機構成和周轉速度如何,都得到等量利潤。這似乎與
價值規律相矛盾,是使資產階級
古典政治經濟學破產的難題之一。馬克思破解了這一難題。
第三篇主要闡明了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及其內在矛盾。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內在矛盾的展開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是絕對的、永恆的,而只是同物質
生產條件的一定發展時期相適應的、歷史的、暫時的生產方式。
第五篇主要研究了貨幣資本到
生息資本的轉化以及相關問題。
職能資本家借入資本取得這種
使用價值後從事經營,經過一定期限向貸出者還本付息。生息資本的發展導致銀行和
信用體系這些具體形式的產生。信用體系又進一步導致
股份資本的形成以及股票等
有價證券的流通,除
現實資本的運動外,又出現
虛擬資本的運動。由於股份資本和股份公司的出現,資本取得了聯合起來的
社會資本的形式,資本的職能和資本的所有權分離開來,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自身範圍內的揚棄,是向更高生產方式的過渡點。不過,這一切還是局限在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範圍內。
第七篇主要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各種收入及其來源。這一篇是《
資本論》三卷的總結,是對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總揭露。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各種收入歸結為三位一體的公式: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馬克思揭開了這一公式所掩蓋的秘密,指出上述各種收入原本都來源於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強調資本主義
分配關係的性質是由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及
所有制關係的性質決定的。與上述三種收入形式相對應,存在著三個
社會階級即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將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瓦解。
第八卷說明
第八卷為《
資本論》手稿選編,節選了馬克思的三部經濟學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5年手稿的重要內容,作為對《資本論》的理論觀點的補充和闡發。
本卷從1857—1858年手稿中摘選13個片斷,並全文收入附在這部手稿中的《
導言》。馬克思在《導言》中詳細地論述了他所從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馬克思把現代資本主義生產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創立了自己構建經濟學體系的邏輯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馬克思還闡發了關於
意識形態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文學藝術和物質生產之間的關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在本卷摘選的1857—1858年手稿的13個片斷中,馬克思論述了人的歷史發展的三種社會形式,考察了
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所有制形式,剖析了商品、貨幣和資本的本質和矛盾,評述了機器體系的發展及其套用的重大意義,闡明了科學技術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力,還預測了未來
共產主義社會的某些特徵。
本卷從1861—1863年手稿中摘選了4個片斷。在論述
生產勞動和
非生產勞動的片斷中,馬克思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勞動是指和資本相交換並為資本帶來剩餘價值的勞動。在資本主義滅亡後,當工人創造的價值超過自己消費的價值而有餘額時,這種勞動就是真正的生產勞動。在論述危機問題的片斷中,馬克思對經濟危機作了系統的闡述,揭示了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存在的危機可能性怎樣隨著
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成為現實的過程。在論述
自然力和科學的套用的片斷中,馬克思詳細分析了機器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以及它對社會關係產生的
重大影響,指出科學的套用、機器的發明必然引起生產方式的改變,從而引起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的改變,最終會引起工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在論述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從屬和實際上的從屬的片斷中,馬克思具體論述了未來社會中重新建立
個人所有制的問題。
本卷從1863—1865年手稿中選收了起初為《資本論》第一卷而寫但後來未收入的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在這一章中,馬克思論述了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和作為資本前提的商品相比所具有的許多新的特點,指出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量是資本的轉化形式,這個商品量的價值能否實現是資本的價值和剩餘價值能否實現的條件。本卷還摘錄了未收入《
資本論》第二卷的第二冊第I稿中論述流通和再生產問題的片斷。在這裡,馬克思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可變因素”,分析了再生產過程中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互相影響和互為前提的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理論是對再生產理論的重要補充。
第九卷說明
《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九卷收入恩格斯1876—1878年寫的《
反杜林論》,並節選恩格斯1873—1882年寫的《
自然辯證法》。
《
反杜林論》是恩格斯為批判
歐根·杜林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領域宣揚的錯誤觀點而寫的一部馬克思主義重要著作,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
科學社會主義作了系統闡述。
在《社會主義》編中,恩格斯對
科學社會主義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他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
資本主義的
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根據對這一矛盾的分析論證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取代的歷史必然性。他科學地預言了未來
共產主義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徵。
《
自然辯證法》是
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學中的辯證法問題的重要著作。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
論文、札記和片斷組成。
第十卷說明
第十卷為書信選編,按時間順序收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至1895年期間寫的280封重要書信。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探索、創立並不斷豐富和發展
科學世界觀的書信。馬克思和
恩格斯在這些書信中批判了
唯心史觀,論述了唯物史觀的
基本範疇和基本思想,揭示了
社會運動和發展的
歷史規律;通過對1848—1849年歐洲革命以來實踐經驗的總結,闡述了
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
國家機器、
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
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恩格斯晚年批判了把唯物史觀片面化、庸俗化的觀點,強調歷史進程表現為
社會生活各種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其中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歸根到底是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但是國家、法、意識形態等因素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對經濟基礎、歷史進程產生反作用,影響歷史鬥爭的進程和形式。
結合革命鬥爭實踐、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書信。馬克思和
恩格斯在論述
共產主義者同盟、
國際工人協會、
巴黎公社、
歐美各國工人政黨鬥爭實踐的書信中,密切關注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實際進程,宣傳並捍衛關於無產階級運動的鬥爭目的和鬥爭形式、
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地位的根本原則,批判各種錯誤思潮,幫助各國無產階級確立科學的指導思想,制定革命的行動綱領;同時,他們歷來重視革命策略問題,善於把革命原則和革命策略結合起來,主張在始終堅持革命立場的同時,靈活運用各種鬥爭形式,實現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消滅一切階級統治的目的。
圍繞《
資本論》、《
反杜林論》、《
自然辯證法》等重要著作的創作進行理論探討的書信。這些書信既包括馬克思和
恩格斯對哲學、
政治經濟學、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切磋探討,也包括他們對有關著作結構和闡述方法的構思和解釋,對某些具體問題和觀點的闡發和補充。從這些書信中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理論觀點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用實踐和發展的觀點對待
科學理論、看待
社會現實的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批評不顧實際情況把他們的理論照搬照抄的錯誤做法,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發展著的理論,是行動的指南。他們強調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變化認識未來的社會發展,反對憑主觀願望和想像預先作出虛構。
研究歐洲和
亞洲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
社會狀況、探討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道路的書信。馬克思和
恩格斯在這些書信中分析了有關國家(包括中國)的社會關係和經濟發展條件,揭露了
資本主義擴張給這些國家造成的災難,探討了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革的途徑和前景,闡述了民族解放鬥爭對於國際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意義,闡明了無產階級的
國際主義原則。
反映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視
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的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些書信中廣泛涉獵各個科學領域,對諸如科技、軍事、文藝、語言、
民族史等方面的問題作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精闢見解。
此外,本卷還適當收錄了一些生動反映馬克思和
恩格斯的
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以及他們之間的偉大友誼的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