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綱

魚綱

魚類屬於脊椎動物門。根據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所以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應在26887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魚綱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軟骨魚綱、硬骨魚綱
  • 分布區域:除極少地區,都有魚類生存
  • 恆溫/變溫:變溫
  • 陸生/水生:水生
  • 現在種類數量:估計已經超過26000種
類別概述,主要特徵,外形結構,軟骨魚綱,硬骨魚綱,釣魚方法,營養價值,

類別概述

魚綱是體被骨峋、以鰓呼吸、用作為運動器官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脊椎動物。它們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經歷了輻射適應階段,演變成種類繁多、千姿百態、色彩絢麗和生活方式迥異的22000多種魚類。魚綱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超過其他各綱脊椎動物種數的總和,包括硬骨魚軟骨魚兩大類。生活在海洋里的魚類約占全部總數的58.2%,棲於淡水中的魚類約占41.2%(圖16—1),顯然這一現狀與海洋的面積遼闊及環境條件比較複雜有關。1954年於南海廣東省沿岸捕獲的鯨鯊(Rhineodon typus)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種,其長度可達20m,重量超過5t。最小的魚是生活在菲律賓淡水湖內的邦達克虎魚(Penda-ka Pagmaeae)成魚體長僅12mm,不及鯨鯊的1600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魚類生存的水溫適應幅度較廣,既有棲息於52℃山間溫泉的花鱂(Cyprinodon macularins),也有可以忍受北極地區水溫在2℃以下的黑魚(Dallia pectoralis)。
魚綱
魚
軟骨魚類
魚類出現於古生代泥盆紀,已演化出四大類:棘魚類(Acanthodii)、盾皮魚類(Placoderma)、軟骨魚類(Chondrichthyes)和硬骨魚類(Osteichthyes)(圖16-2)。棘魚類是原始有頜動物,體表覆蓋一層“細密”的菱形鱗片,頭側有骨質鰓蓋奇鰭前方有棘一枚,2對偶鰭之間尚有5對小棘,代表動物為柵魚(或稱梯棘魚)。盾皮魚類體被盾甲,具偶鰭、歪形尾和軟骨性骨骼;在石炭紀絕滅。最早發現的古軟骨魚類化石裂口鯊(Cladoselache),已具有盾鱗、歪尾等許多現代軟骨魚類的特徵。最古老的硬骨魚是古鱈類(Palaeoniscoidea),由此演化出古內鼻孔魚類(Choanichthyes)和現代硬骨魚類主體輻鰭魚類(Actinopterygii)。魚類的發展經歷了泥盆紀的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中興時代,到新生代達到全盛時代,成為脊椎動物中的最大類群。
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魚綱種類最多,有24000種左右,分布在全世界各個水域中,其中中國約有2500>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海水魚有1,500多種,淡水魚僅800種左右。通常根據魚類骨骼性質的異同,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系和硬骨魚系兩大類。以前把這兩類作為兩個系,隸屬於魚綱。軟骨魚和硬骨魚從有化石記錄開始,就是兩股道上發展來的,直到2013年較新的材料都將這兩類升為兩個獨立的綱,即軟骨魚綱硬骨魚綱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系,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複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系(綱)和硬骨魚系(綱)。

主要特徵

1.出現上下頜。這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重要轉折點,頜增加了獲得食物的機會,提高生命活動能力,增強動物適應性。
2.有成對附肢--偶鰭。大大加強活動能力,成為陸生脊椎動物四肢出現的條件
3.完整的內骨骼系統。脊柱徹底取代脊索
4.腦明顯分為五部分,雙鼻孔,出現半規管
6.有調節體內滲透壓的良好機制
7.血液循環為單循環
8.以鰾和脂肪調節水的浮力
9.通過尾部或軀幹部的擺動以及的協調作用游泳。
10.是變溫動物。

外形結構

  1. 體形:
流線型:適應快速持久游泳
側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
平扁形:行動遲緩,底棲生活
河豚型:不善游泳
鰻鱺型:穴居生活
2.鰭:
偶鰭:胸鰭、腹鰭
3.皮膚和鱗片:
皮膚分表皮和真皮,表皮無角質層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內有鱗片,皮下組織少
鱗片分盾鱗(軟骨魚特有,由基板和棘構成,與齒同源)、硬鱗骨鱗(分圓鱗櫛鱗)。後兩種為硬骨魚特有,完全來源於中胚層
4.骨骼系統:
中軸骨:頭骨、脊柱、肋骨(硬骨魚較發達)
附肢骨帶骨(肩帶、腰帶)、鰭骨(胸鰭、腹鰭)、奇鰭
軀幹肌(上、下軸肌)、頭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
6.消化系統:
消化腺:胃腺、腸腺、肝臟和胰腺(後兩者大部分硬骨魚合併)。無唾液腺
消化道:口、口咽腔、食道、胃(有的無)、腸(某些有幽門盲囊螺旋瓣)、泄殖腔。口中有齒,消化道
分化不明顯。
7.呼吸系統:
鰓的特點:換氣面積大,壁薄,逆流循環(血流與水流方向相反)。
鰾的作用:調節魚的比重,感知高頻聲波輔助聽覺,肺魚的鰾可以有肺的作用,有的魚可以用鰾發聲。
8.循環系統:
單循環心臟血為缺氧血,心臟(單心房,單心室,一靜脈竇,軟骨魚動脈圓錐。位置較其他脊椎動物靠前,血流速度慢)——鰓(換氣)——背大動脈——組織毛細血管——靜脈——心臟。血量少,循環速度慢。適應代謝水平低的水生生活。
海水魚尿少,淡水魚排大量稀釋尿,均以腎臟和作為排泄器官。其中鰓負責分泌或吸收鹽分。尿主要成分有尿素和氨。
體內外受精均可,體內外發育也均可,但體外受精、體外發育最常見。行卵生(最多)卵胎生假胎生
11.神經系統與感官
腦明顯分為五部分,但大腦不發達,只有10對腦神經。軟骨魚大腦相對發達。
魚類眼無彈性,不能自動對焦,為近視眼。
只有內耳,並且有平衡感覺。
側線系統具有感知水流方向、水壓和低頻振動機能。
腦下垂體(促性腺激素)、甲狀腺後鰓體胸腺腎間體組成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本系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我國有140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里。
翻車魚(硬骨魚綱)翻車魚(硬骨魚綱)
主要特徵
①終生無硬骨內骨骼由軟骨構成。
②體表大都被楯鱗。
間隔發達,無鰓蓋
④歪型尾鰭。本系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全頭亞綱
⑤無鰾,絕大多數海生。
⑥口位於腹面,橫裂。
1、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
:兩鰓瓣板鰓亞綱之間的鰓間隔特別發達,甚至與體表相連,形成寬大的板狀,故名板鰓類鰓裂5~7對,不具鰓蓋。口位於頭部的腹面,寬大而橫裂,亦有橫口魚類之稱,大多數眼後有噴水孔1個。皮膚鰭條為角質鰭條,歪尾形,不具輸卵管前端開口於體腔。具泄殖腔,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本綱現存魚類有鯊目鰩目
1)鯊目(Squa1ifomes)
又叫鯊魚,是本目的統稱。為一群比較兇猛的大型食肉型軟骨魚類,共分14科,約有250~300種,我國海域中約有130多種,最大的鯨鯊體重可達5000kg左右,長可達20m。多數鯊魚身體呈長紡錘形,鰓裂5對(極少數6~7對),開口子頭部兩側,又稱側孔類。鯊魚類的肝臟是制魚肝油的主要原料之一,鯊魚叫做魚翅,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海味。有些鯊魚的、卵、肝、肉、魚胎等能作藥用。現將有藥用價值的七個科介紹如下:
魚
a.鬚鯊科(Orectolobidae):頭形稍尖,眼無瞬膜。有口鼻溝。鰓裂5對。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前面。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多棲於近海海底,以魚類、軟體動物或甲殼動物等為食。我國海域境內有5屬,常見豹紋鯊屬(Steg0stoma)、鬚鯊屬(OrectOloous)斑竹鯊屬(Chiloscyllium),其中少數可入藥,如條紋斑竹鯊(又名狗鯊、大鯊)(Chiloscylliumplagiosum(Bennett))。
b.皺唇鯊科(Triakidae):普通魚頭形,眼具瞬膜。牙齒細小,呈帶狀或鋪石狀排列。噴水孔顯著。鰓裂5對,最後的鰓裂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尾鰭歪尾形,上葉遠較下葉為長,尾柄無側棱。近海棲息,我國沿海一帶有產。主食、蟹及其他底棲無脊椎動物。我國有3屬,即星鯊屬(Mustelus)、麗鯊屬(Ca11iscyllium)和皺唇鯊屬(Triakis)。供藥用的有灰星鯊(Mustelusgriseus(Pietschmann))、白斑星鯊(M.ManzoBleekernidae):頭部稍尖,眼具瞬膜。牙側扁而大;使用1~3行。噴水孔細小或無。鰓裂5對,最後的鰓裂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前方。歪形尾鰭,尾柄無側棱。常生活在暖水性海域,廣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我國東海、南海有產。本科分11屬。具藥用價值的有黑鰭基齒鯊(明鯊)(HypoprionatripinnisOhu)闊口真鯊(Carcharhinuslatisto musFangetWang)、黑印真鯊(C.menisorrah(MulleretHenle))、側條真鯊(C.pleurotaenia(Blkr))、烏翅真鯊(C.melanopterus(QuoyetGaimard))、沙拉真鯊(C.sorrah(MulleeetHenle))等。
翻車魚(硬骨魚綱)翻車魚(硬骨魚綱)
d.貓鯊科(Scyliorhinidae):頭形稍尖,眼無瞬膜。無口鼻溝。鰓裂5對。背鰭2個,無棘,第1第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後面。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我國產6屬。供藥用的有梅花鯊(Halaurusburgeri(MulleretHenle))。
魚
e.多鰓鯊科(Hexanchidae):本科主要特徵是背鰭單個,鰓裂6~7對。如扁頭哈那鯊(又稱扁頭七鰓鯊)(Heptranchi asplat ycealus(Tenore)),為黃海主產的經濟魚類,肉食用,皮製革,肝能提魚肝油,鯊胎入藥能養血調經。
f.雙髻鯊科(Sphyrnidae):頭呈丁字形,似雙髻而得名。眼位於髻的末端,具瞬膜鰓裂5對,最後1對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前方,尾鰭歪形,上葉較下葉長。如錘頭雙髻鯊(Sphyrnazygaena(Linnaeus)),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
g.鯨鯊科(Rhincodontidae):體形較大。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RhincodontypusSmith),可供藥用,長可達20m。
翻車魚(硬骨魚綱)翻車魚(硬骨魚綱)
2)鰩目)(Rajiformes)
本目魚類身體扁平形、菱形或圓盤形。胸鰭極度擴張,沿體側直達頭部,並與頭部和軀幹郁相互癒合,使魚體構成菱形或圓盤形。口和鼻孔位於腹面,鰓裂5對,開口在頭部之腹面,故又稱下孔類。眼和噴水孔在背面,軀幹和尾退化成細鞭狀。是一類營海底棲生活的軟骨魚類,游泳能力不強,以貝殼或其他底棲動物為食。本目分9科,具藥用價值的有以下3科。
a.魟科(Dasyatidae):身體扁平菱形或扁圓盤形。頭部與軀幹癒合。胸鰭前部不分化為吻鰭或頭鰭,背鰭單個或缺。尾較細長,似長鞭,尾上常具鋸齒狀長棘。由尾刺、外包皮膜和皮膜中的毒腺構成毒器,能刺傷人。營海底棲。我國產有5屬,沿海均有分布。供藥用的有花點魟(Dasyatisuarnak(Forskal))、赤魟(D.akajei(MulleretHenle))。
魚
b.鋸鰩科(Pristidae):形體似鯊,不具圓盤。吻長而呈鋸齒狀故名。背鰭2個。尾較短,後尾上無鋸樣長棘。本科僅1屬。我國南海和東海產的尖齒鋸鰩(PristiscuspiatusLatham)可入藥。
2、全頭亞綱(Holocephali)
全頭亞綱:頭大而側扁,兩側有鰓裂4對,有鰓蓋狀的皮膜遮著,外面只見1對鰓孔。體光滑無鱗,側線發達。尾細長成鞭狀,歪型尾。本亞綱上頜骨腦顱互相癒合而得名全頭類,是一原始的、為數不多的深海魚類群。共分2目,即軟鱔目(Chondrenchelyiformes)(化石)和銀鮫目(Chimaeriformes)。我國沿海及日本、朝鮮產的黑線銀鮫(ChimaeraphantasmaJordanetSnyder),就屬銀鮫目科動物,它的背鰭和胸鰭是有名的“魚翅”。

硬骨魚綱

特徵
硬骨魚系是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最多的一類,有2萬種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其主要特徵是:
魚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為硬骨。
②體表被硬鱗圓鱗櫛鱗,少數種類退化無。皮膚的粘液腺發達,
③鰓間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鰓不直接開口於體外,有骨質的鰓蓋遮護,從鰓裂流出的水,經鰓蓋後緣排走,多數有鰾。
魚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歪尾
⑤大多數體外受精,卵生,少數在發育中有變態。
硬骨魚系共分3個亞綱,即總鰭亞綱(Crossopherygii)、肺鰭亞綱(Dipnoi)和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其中輻鰭亞綱有多數種類可供藥用。
1、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占世界上觀存魚類總數的90%以上,是現代魚類中數量最多的一個類群。其主要特徵是:
魚
偶鰭奇鰭的鰭葉均由真皮性的輻射狀鰭條支持。
②幾乎全為硬骨。③一般被的骨鱗圓鱗櫛鱗
④多數為正形尾。⑤無內鼻孔
⑥無泄殖腔,肛門開口於泄殖孔的前方。
輻鰭亞綱分為古鱈總目(Palatonisci)、多鰭總目(Brachiopterygii)、硬鱗總目(Chondrostei)、全骨總目(Holostei)和真骨總目(Teleostei)。現將有藥用價值的硬鱗總目和真骨總目介紹如下:
(1)硬鱗總目(Ganoidomorpha)
本總目是輻鰭亞綱中較原始的魚群。骨骼多為軟骨,體表被硬鱗(或裸露),又叫軟骨硬鱗魚。體形呈紡錘形,似鯊魚。頭骨中腦顱為軟骨組成,外表覆蓋膜骨並形成鰓蓋。吻發達,口腹位。終生具脊索。歪形尾。肛門和泄殖孔分開。現僅存鱘形目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為輻鰭亞綱中比較古老的類群,體形較大,呈紡錘形。皮膚裸露或被覆5行硬甲(硬鱗)。我國有鱘科白鱘科。
魚
1)白鱘科(Polyodontidae):體表皮光滑無鱗。吻較長,頭長為身長的一半。齒多而形小,觸鬚1對。尾鰭具支鰭板。如白鱘(Psephurusgladius(Martens)),為我國特產魚種,吻形長如象鼻而得名象魚,重可達千斤以上,肉味肥美,分布在長江錢塘江
2)鱘科(Acipenseridae):體表有5行硬鱗。吻較短。頭長不到體長的1/3。無齒。口前具觸鬚2對。奇鰭悉具支鰭板。本科分2屬。其中東北鱘(史氏鱘)(Acipenserschrelicki(Brandt))、中華鱘(A.sinensisGray)、長江鱘達氏鱘)(A.dabryanusDumeri1)、鰉魚 (Huso daztricas(Georgi))等的鰾可作中藥魚嫖膠;肉和卵可食,尤以為名貴;骨可制高級塗料,是我國大型經濟魚類。
魚
(2)真骨總目(Tdeostei)
是輻鰭亞綱中最高等的種類,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數量最多(魚類中9種6屬此總目),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總目。主要特徵是:
①體表被圓鱗或柿鱗(有少數種類無鱗)。
②骨骼高度骨化,具有特殊的單個犁骨續骨、尾舌骨、齒骨及隅骨等。
奇鰭鱗質鰭條的數目與骨鰭條數目相等。
④動脈圓錐退化,代以動脈球
⑤腸內不具螺旋瓣
⑥有鰾,與食道相通或不相通。
⑦大腦半球不發達,中腦及後腦發達。
⑧卵巢與輸卵管相連,輸尿管和生殖導管分開或形成共同管,開口於肛門後方。
⑨正型尾鰭。
全總目共分40餘目,4H多科,2萬種,下面介紹其中具有藥用價值或常見有經濟價值的11目。
魚
1)鯡形目(Clupeiformes)
本目是現代真骨魚總目中最原始的類群,體表被圓鱗,頭骨骨化比較差;膜骨仍保留原始的表面位置,下咽骨不呈鐮狀;背鰭臀鰭無堅棘,腹鰭腹位,鰭條柔軟分節;脊椎由若干個相同的椎體組成,大多骨化,中央有孔,無口須;鰾管發達,與食道相聯通。多數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為海生,其中也有淡水生活的,或生殖期進入河湖產卵受精而為洄游性的魚類,本目中供藥用的主要有4科。
(A)鯡科(Clupeidae):主要特徵是無脂鰭;無側線;口裂適中,不達眼後;上頜具2附骨,形大,犬齒狀小或缺。本科現有160多種,隸屬50餘屬,主產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熱帶水域,其次是北大西洋,以及非洲淡水域中。可供入藥的有鰳魚(I1ishaelongata(Bennett))、青鱗魚(Harengu1azunasi(Bleeker))、中華青鱗魚(H.nymphaea(Richardson))、大眼青鱗魚 (H.ovalis(Bennett))、太平洋鯡(Clupeapallasi(CuvieretValenciennes))、鰣魚 (Macrurareevesii(Richardson))等。
(B)鯷科(Engraulidae):本科與鯡魚科主要特徵相似,不同點是鯷科魚類口裂甚大,遠達眼後方;上頜附骨狹長。為小型成群的海濱魚類,共分5屬。我國沿海一帶和長江中下游以及附近湖泊中均有分布。可供入藥的有刀鱭(CoiliaectenesJordanetSeale)、風鱭(C.mystus(Linnaeus))等。
(C)銀魚科(Salangidae):有脂鰭;體無鱗(僅雄魚臀鰭基底有鱗一行);背鰭在腹蠟後;上頜前端無吻鉤,口底無大褶膜;幽門和育囊不存在,多生活在近海及海河口。可供入藥的有尖頭銀魚 (SalanxacuticepsRegan)、長鰭銀魚(SalanxLongianalis(Regan))等。
(D)鮭科(Salmonidae):為最重要的世界性經濟魚類之一。本科動物的主義特徵是體表被鱗;上頜前端無吻鉤;口底無大褶膜;有脂鱗,背鰭腹鰭相對或稍前;幽門育囊存在。全科有2亞科9屬,我國產6屬,分布在北半球的淡水和海水中。可供入藥的有大麻哈魚 (OncorhynchusReta(Walbaum))等。
魚
2)鯉形目(Cypriniformes)
為魚類中第二大目。體表被圓鱗或裸露,頭部無鱗;有中喙骨弧,下咽骨呈鐮狀,脊椎的最前四枚常愈結,且兩側附有4對鰾骨(帶狀骨,舟狀骨、間插骨及三腳骨等)構成韋伯氏器連線鰾的前端和內耳,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背鰭1個,腹鰭腹位,鰭多無硬棘,即使有也是沒有超過3根的假棘。2013年已發現本目有5千種以上,多分布在溫帶和熱帶淡水域,只有2科為海產,我國約有600種。藥用價值較高的有鯉科鮎科鰍科鬍子鯰科鮡科鮠科等。
(A)鯉科(Cyprinidae):體側扁,呈棱形,體表多被圓鱗,頭不被鱗;唇須1~2對或不存在,上、下頷無齒,特有咽齒1~3行,至多不超過8個;下頜骨形大而呈鐮形;無脂鰭。分布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鯉形目總數的70%~80%,現有2千多種,隸屬200多屬,我國有100多屬500種左右,可供藥用的有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bu魚(AcanthorhodeuselongatusRegan)、白魚(Anabariliusalburnops(Regan))、金線魚小鱸鯉)(Sinocyclocheilusgrahami(Regan))、倒刺䰾(Barbo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等。
(B)鮎科鯰科)(Siluridae):體粘滑無鱗,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須4~6條;口大,兩頜有利齒,下咽骨正常具細齒;鰓蓋下骨不存在;無脂鰭背鰭甚小或缺,無棘;臀鰭大而長,分枝的鰭條約50~85,尾鰭亦小。本種分2屬,普遍分布在我國各地,為食肉性底層魚。可入藥的有鯰魚(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等。
(C)鬍子鯰科(Clariidae):主要特徵與鯰科相同,但背鰭甚長,有8條須。主產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以非洲的種類最多,我國分布1屬兩種。如鬍子鯰(Clariasfuscus(Lacepede))可供藥用。
金魚金魚
(D)鰍科(Cobitidae):體呈筒狀,鱗細或退化,上頜邊緣僅由前頜骨形成,咽喉齒1排,齒數常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須,其中常有一或兩對吻須,一或兩對頜須,還常有鼻須或頤須。胸鰭與腹鰭均不向左右平展。鰾形小,外包以骨質殼。本科魚的最大耳石在橢圓囊中。本科共分3個亞科10餘屬50多種。常作藥用的有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鱗泥鰍(M.mizo1epis(Gunther))、滇泥鰍(M.mohoityyunnanNichols)等。
(E)鮡科(Sisoridae):本科魚類的兩鼻孔很靠近,共有須8枚,鼻鬚生在兩鼻孔之間,頜須的基部有皮片連吻部,故基部甚寬。鰓孔在下方兩邊相距很遠。脂鰭存在,有時可發展為有鰭條的第2脊鰭。多分布在我國南方山谷溪流之中。共分4屬。可供入藥的有藏鮡(Glyptosternonmaculatus(Regan))。
(F)鮠科(Bagridae):鮠科魚類有2個背鰭,第1個前背鰭短,有鋸齒狀的棘,第2個為脂鰭。鰓膜與峽部相連。有須4對,1對鼻須,1對頜須及2對頤須。我國有6屬50多種,各地均可見到,為最普通的一類。可入藥的有中臀黃顙魚(Pseudobagrusmebianalis(Regan))。
3)鰻鱺目Anguilliformes
本目魚類體形圓而長。一般無腹鰭、尾、臀三種鰭連為一體不能區分,鱗極細或退化。脊椎骨數目甚多,最多可達260枚。本目分2亞目25科,有100多種。我國主產在南海。常見藥用的有以下3科。
(A)鰻鱺科(Anguillidae):頭部圓錐形,體有鱗退化後埋於皮中,排成斜行。鰓蓋骨發達,鰓孔顯著。舌明顯。齒針狀。胸鰭發達。本科有1屬3種,主產在溫熱帶海域。入藥的有鰻鱺(AnguillajaponicaTemmincketSchlege1)、花鰻(A.MarmorataQuoyetGamard)等。
(B)海鱔科(Muraenidae):本科魚均無鱗。體長或很長(身長可達體高的40~50倍)無舌。鰓孔小,呈圓形或水平裂縫樣。無胸鰭。為溫熱帶珊瑚叢、洞中生活的近海淺水魚類。本科分6~7屬,有60~70種。可入藥的有網紋裸胸鱔G.ymnothoraxreticularis(Bloch)、斑條裸胸鱔G.punctatafosciata(Bleeker)、斑點裸胸鱔G.meleagris(Shaw)、花斑裸胸鱔C.pictusAh1.、波斑裸胸鱔G.undulatus(Lacepede)等。
(C)海鰻科(Muraenesoceidae):體長,無鱗,前部近圓而後部側扁,尾部與體軀幾乎等長或稍短。心臟近在鰓後。頭長眼大,鰓孔顯著,鰓蓋發達。舌形狹,尖端稍游離。犁齒形大,無側線。本科僅有1屬3種。廣布於東南亞一帶,為兇猛底層海中肉食性魚類。例如灰海鰻Muraenesoxcinereus(Forsk)。
4)海龍目(Syngnathiformes)
口前位,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或前頜骨與頜骨共同組成管狀吻。無顱頂骨和後耳骨。咽骨退化。鰓常呈簇狀。脊鰭臀鰭及胸鰭均不分枝,只有腹鰭尾鰭部分分枝,若有第1脊鰭存在必為刺鰭,腹鰭如存在必為腹位或前腹位。雄性腹部有由皮褶形成的育卵袋。本目為體形特殊的小型海魚。僅介紹供藥用的海龍科
海龍科S(yngnathidae):全體被膜質骨片。鰓呈叢簇圓葉狀。脊鰭1個,全由軟條組成,無腹鰭。尾細長,適於卷附在海藻上。腎小管及尿管均在體腔的右側,隨右主靜脈而行。本科分10餘屬,廣布於世界各處,我國產有9屬。本科魚類無食用價值,但為名貴中藥,例如粗吻海龍Trachyrhamphusserratus(TemmincketSchlegel)、刁海龍Solenognathush ardwickii(Gray)、擬海龍Syngnathoidesbiaculeatus(Bloch)、刺海馬 HippocampushistrixKaup.等。
5)鱸形目(Perciformes)
魚類最大目。無鰾管。鱗片多為櫛鱗。鰭有背鰭通常由鰭棘鰭條兩部分組成。腹鰭多為胸位,也有喉位,多為1鰭棘5鰭條。口先端常呈斜裂狀,銳齒著生在頜骨犁骨齶骨上形成齒帶。鰓蓋發達。本科為硬骨魚系中最大的一目,有8千多種,我國產併入藥的常見以下7科。
(A)鮨科(Serranidae):全體(連頭部)被鱗,鱗片表面稍粗糙,猶如氈毛一樣。側線完全。下咽骨不結合,上頜骨不被眼前骨所覆著。犁骨與齶骨通常具齒。胸鰭的鰭條大都相似而多分歧。背鰭單個,其軟鰭臀鰭較長,臀棘3個。我國有18屬63種,多產於溫熱帶海域。入藥的有鱸魚Lateo1abraxjaponicus(CuvieretValenciennes)。
(B)石首魚科(Sciaenidae):上頜骨多少被眼前骨所覆著,下頜不具觸鬚。或間有1單獨短須。下咽骨不結合。通常無齒。胸鰭或具腋鱗。本科有13屬37種,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魚類。可供入藥的有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黃姑魚 Nibeaalbeflora(Richardson)、鮸魚Miichthysmiiuy(Basilewsky)等。
(C)鰏科(Leiognathidae):本科魚類身體方長而隆起,多少側扁,體被圓鱗。前頜骨具有強度延伸性,當完全伸出時成一水平、向上或向下的管。我國有4屬20種。人藥的有黃斑鰏Leiognathusbindus(CuvieretValenciennes)等。
(D)石鱸科(Pomadasyidae):體形方長而側扁。被中或小形櫛鱗,眼前有鱗。側線完全,線上鱗片較小。兩頜長短相差不多,稍能伸縮,上下頜具分離齒,側齒不作臼齒狀。鰓蓋骨不具刺。背鰭不呈深凹狀,或具硬長而扁平的棘,臀鰭棘3,第2棘最長。本科為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的中型肉食魚類,我國有5屬21種。可入藥的有縱帶髭鯛HapalogenysrishinouyeiSmithetpope.、橫髭鯛H.mucronatus(EydouxetSouleyet)等。
(E)金線魚科(Scatophagidae):體形側扁菱形。全體(包括頭、脊鰭、臀鰭的鰭條部)均被細小的櫛鱗,僅眼前無鰭。側線完全而隆起,依背部的外廓向後行。頭小,口小,前位,不能伸縮。有1屬9種,廣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及各大河口中。可藥用的如金線魚Scatophagidusargus(Linn)。
(F)帶魚科(Trichiuridae):體形扁長如帶故名。脊椎骨100以上。背鰭臀鰭很長,並彼此連續看不出分界,腹鰭退化或不存在。無尾鰭。牙齒銳長。我國有2屬4種,分布在暖海域,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能入藥的有帶魚Trichiurushaumela(Forskal)、小帶魚T.multicusGray.、沙帶魚T.savala(GuvieretValenciennes)等。
攀鱸科——龜殼攀鱸攀鱸科——龜殼攀鱸
(G)鯖科(Scombridae):體呈梭形而稍側扁。被細小圓鱗。脂臉發達。兩頜上的牙齒細弱。舌小而光滑。脊鰭兩個,彼此分離很遠,鰭條低於刺部。臀鰭與鰭條相似而相對。尾鰭深叉,尾柄上有上下兩條較小的棱。本科有2屬2種,例如鮐魚PneumatophorusjaponicusHouttuyn.,可人藥亦能食用。
(H))攀鱸科(Anabantidae ),攀鱸科魚類在鰓內部上方具有輔助呼吸器官,稱鰓上器(suprabranchialorgan)或迷路器(labyrinthiformorgan),能納入空氣進行呼吸,在缺氧的滯水裡亦能生存。
7)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
本目魚類頜骨與頭骨固結。鰓孔小,鰓腔上無氣室。體表裸出,或被粗鱗,硬盾或密生硬刺。前背脊不具吸盤。腹鰭左右不相併。有側線。尾鱗形狀不一。全世界有200多種,我國產60多種。通常分布於溫帶及熱帶的海域或河裡。
(A)蘭子魚科(Siganidae):體方長而側扁。被很細小的薄圓鱗。側線完全而簡單。口小,前位,不能伸縮。腹鰭具外棘與內棘各一。尾柄形細而稍圓。為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水區域的食草魚類。我國產1屬10種。入藥的有黃斑蘭子魚Siganusaramin(BlochetSchneider)。
(B)三刺魨科(Triacanthidae):體側扁,多少被細小而粗糙的鱗,鱗上多少有小刺。口小。各頜齒排列成2列,前列齒呈門齒狀,後列齒稍圓。腰帶不具活動性。背鰭棘部具3棘。可供入藥的有短吻三刺魨TriacanthusbrevirostrisTemmincketSchlege1.、尖吻三刺魨T.strigiliferCantor等。
(C)魨科河魨科)(Tetraodontidae):體圓形,有時很寬。裸露無鱗,光滑或有小刺,體軀能鼓氣膨脹如球。兩頜齒癒合成一片,中央有一縫。鰓孔小,緊位於胸鰭的前方。鼻孔形狀特殊。胸鰭短寬。尾鰭明顯。本科魚類大多有毒,特別是產卵期中,其毒多含在肝臟與卵巢中,可致人死亡。能藥用的有黑免頭魨Lagocephalusinermis(TemmincketSchlegel)、大眼免頭魨L.lunaris(BlochetSchneider)、棕斑免頭魨L.lunacisspddiceus(richordson)、蟲紋東方魨Fuguvernicularis(TemmincketSchlege)等。
(D)刺魨科(Diodontidae):體寬而短,背部平扁。腹部能鼓氣。全身除唇部和尾柄外,被有長刺而得名。上下頜骨齒板成鳥喙狀。背鰭不具棘部。為生活在炎熱淺海水草珊瑚礁的魚類。供藥用的有九斑刺魨(DiodonnovemaculatusBleeker)、刺額短刺魨(Chilomycterusechinatus(Gronow))等。
(E)翻車魨科(Molidae):體短而側扁,後部平直,被皮質。體軀不能膨脹。口很小,前位。齒癒合成齒板,無中縫。背鰭與臀鰭甚高。無尾柄。為大海中飄流生活的魚類。供藥用的有翻車魨(Molamola(Linnaeus))、矛尾翻車魨(Masturuslanceolatus(Lienard))等。
8)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
成魚體側扁,左右不對稱。被小圓鱗或櫛鱗。兩眼位於頭部的一側。有眼的一側有色素。頭骨不對稱。背鰭與臀鰭的基底均長,一般無棘。腹鰭胸部或喉位,鰭條通常不超過6枚。成魚無鰾。為近海的淺水魚類,少數進入淡水域,全身平臥狀營底棲生活。可入藥的有牙鮃(Paralichtysolivacus(TemmincketSchlegel))、馬來斑鮃(PseudorhombusmalayanusBleeker)等。
9)海蛾魚目(Pegasiformes)
體形似蛾而得名。體表被骨板。前鼻骨前部合併成一突起而呈齒狀的吻部。後顳顬骨和頭骨癒合。鰓呈梳狀。胸鰭發達作水平狀,有10~18枚不分支的鰭條,鰭條下部堅硬如刺,但末端軟而分節。脊椎骨19~24枚,其中最前端的6枚固結不能活動,無肋骨。無鰾。為海濱小型魚類。本目只有1科,其中能入藥的有長海蛾(PegasusnatansLinne)、龍海蛾(P.draconisLinne)、飛海蛾(P.volausLinne)、海蛾魚(P.laternariusCuvier)等。
10)燈籠魚目(Scopeliformes)
本目似鯡形目,但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組成。無中鳥喙骨。眼楔骨或有或無。脂鰭常存。腹鰭腹位,有時移至胸鰭之下。但腰骨塊不與肩弧相連。發光器有或無。鰾若存在必有管。能入藥的有大頭狗母魚(Trachinocephalusmyops(BlochetSchneider))、多齒蛇鯔(sauridatumbil(BlochetSchneider))、花斑蛇鯔(S.undosquamis(Richardson))、長條蛇鯔(S.filamentosaOgilby)、長蛇鯔(S.elongata(TemmincketSchlegel))等。
11)合鰓目(Symbranchiformes)
體形似鰻,光滑無鱗。鰓常退化,鰓裂移至頭部腹面,左右兩鰓孔連線在一起形成一橫縫,故稱合鰓目。無鰾。奇鰭變為皮褶。口裂上緣由前頜骨組成。例如黃鱔(Monopterusalba(Zuiew)),既能入藥,也可食用。
總鰭目:矛尾魚(最珍貴的動物活化石之一),現存唯一總鰭目魚類,肉食,卵胎生

釣魚方法

釣魚分春夏秋冬四季釣魚。春季釣魚需到有水草的地方釣魚,夏季需到有流水的地方釣魚,秋
季應黃昏時釣魚,冬季應在深水去釣魚。

營養價值

魚類由於脂肪含量較低,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而成為人類重要的食品。
深海魚可以加在每周的食譜中,魚擁有脂肪酸,對於修復腦細胞效果非常好。吃魚片可以遠離阿茲海默症和其它類似疾病。
患有心血管疾病,導致中風、心臟病或高血壓。吃魚可以從中攝取的脂肪酸將發揮治療作用,藉助大量的有益油脂,來對抗血管炎症並降低血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