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鰏

黃斑鰏

簡介

黃斑鰏

Leiognathus bindus;yellow-spotfined pongfish

鱸形目鰏科鰏屬的一種。又稱大沙。體長一般為80~120毫米;體呈橢圓形,側扁,腹部隆起度稍大於背部;口小,兩頜可向前伸出,形成一稍向下斜的管子;胸部被薄圓鱗;側線末端止於背鰭後端的稍前下方;背鰭鰭棘上部有一黃色斑,體背側有深藍色蟲紋狀小斑。小型暖水性魚類,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到印度尼西亞至台灣等處。中國產於南海和東海,是廣東沿海習見種類。無大經濟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斑鰏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鰏科
  • :鰏屬
  • :黃斑鰏
結構特點,地理分布,棲息環境,漁業方法,

結構特點

背鰭Ⅷ-16;臀鰭Ⅲ-14;胸鰭15—16;腹鰭Ⅰ-5;尾鰭17。鰓耙6—7+15—18。標本體長71—92mm。體長為體高1.9—2.0倍,為頭長3.1—3.2倍。頭長為吻長3.1—3.2倍,為眼徑2.7—2.8倍。體卵圓形,高而側扁,背、腹緣弧形隆起。眼大,眼間隔稍凹,中央具一縱走嵴,額骨左右縱嵴明顯。上下頜具細齒,齶骨、犁骨和舌上無齒。前鰓蓋骨下緣具細鋸齒。頭部無鱗,胸部和體均被小圓鱗。背、臀鰭基部具鱗鞘,腹鰭具大腋鱗。側線不完全,末端止於背鰭基後。背鰭第3、4鰭棘前下緣具細鋸齒。背、臀鰭基部兩側各具一縱行小棘。食道側具發光腺,塊狀,外被銀色膜。體背淡黃,散布蟲紋斑,腹部銀白。背鰭和臀鰭棘部頂端具黃斑。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中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東至密克尼西亞群島,北自琉球群島,南迄澳洲。台灣各沿海均有產。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漁業方法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待袋網、小型圍網捕獲。肉質細嫩,適合煮湯;或當延繩釣之魚餌或以下雜魚般餵食高經濟價值之養殖魚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