鰉魚

鰉魚

鰉(huáng)魚,學名為達氏鰉river beluga。主產於黑龍江水域,故鄉為黑龍江,身軀龐大,一般體重50~100公斤,大者可達1000公斤,為大型食肉性魚類。以其壽命長,身體大,食量多,力量強而著稱,被譽為“活化石”“水中大熊貓”有淡水魚王的美稱。現存於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黑龍江從上游至下游,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

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鱘鰉魚認定為瀕危物種

基本介紹

概述,歷史傳說,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生長繁殖,人工繁殖,物種歷史,物種保護,養殖馴化,

概述

鰉魚是黑龍江中特有的魚類。此魚個體肥大,據文字記載,這裡捕獲的最大鰉魚達1000公斤。當地的赫哲族漁民捕獲的500公斤大鰉魚,長4.75米,人騎上魚背,兩隻腳剛剛能著地。
鰉魚的嘴又尖又長,有點象鯊魚。身體兩側各有5行黃褐色菱形骨板,每行13塊,上面長著利刺,當地漁民稱之為“鐵甲鱗”,是鰉魚的自衛武器,鰉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為名貴魚類,鰉魚籽尤為難得。一條雌鰉魚可產5公斤多魚籽,約15萬粒,每粒大如黃豆,三粒鰉魚籽就抵得上一個雞蛋的營養價值。魚鰾可制魚肚,脊索可制魚膠,魚骨均為脆骨,晶瑩透明,曬乾後為珍貴的美味,鰉魚之鼻也能烹製宴上的名餚。用鰉魚的各個部位可烹製成一席著名的鰉魚宴,非一般宴席可以比擬。
鰉魚鰉魚
黑龍江鰉魚喜歡生活在礫質和沙質水底。平時多生活在兩江匯合處,風大和漲水時,遊動活躍,冬季於深水中過冬。可常年捕捉。
捕獲鰉魚的旺季為春秋兩季。當地漁民多用一種滾鉤捕捉鰉魚。滾鉤系用筷子粗細的鋼筋打成,將幾百把滾鉤均勻地拴在一條長繩上,再把一條條拴有滾鉤的長繩布在江底。當鰉魚游入布鉤區,便會被無數滾鉤勾住,難以逃脫。但要把這江中的龐然大物弄到岸上,還頗費一番功夫呢,有時不得不用拖拉機拖它上岸。至於用網捕捉大鰉魚,那就更需功夫了。

歷史傳說

乾隆年間,有漁民捕獲了一條古怪的大魚,當時,誰都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魚,感到非常驚奇。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民間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獻給皇帝,所以這條“大怪物”就被當地的漁民從黑龍江,經歷了千辛萬苦,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送到了京城。當時的文武百官誰也叫不出這條大魚的名字,誰也沒見過它,只能根據檢驗的結果,認為這魚肉不僅無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於是御膳房趕緊做了一盤美味的大魚肉,請乾隆皇帝品嘗,乾隆皇帝品嘗了一口,頓時龍顏大悅,並賦詩一首。旁有大臣稱讚並請皇上給大魚賜名。這時乾隆想了想說,這條大魚是目前發現的淡水魚中最大的魚,可稱作魚王,從今兒起它作為皇家貢品,每年要進貢,為皇家作貢品的大魚王就叫鰉魚吧。這就是鰉魚名字的來歷傳說,從那時起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鰉魚鰉魚

形態特徵

鰉魚體長約2米,最大的可長達5米以上。頭略呈三角形,吻長而較尖銳。頭部表面被有多數骨板。口下位寬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須2對,內側的須稍在前方,外側的須較後。眼小,距吻端較近。左右鰓膜向腹面伸展,彼此癒合,全體有縱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銳微彎的刺。背骨板1行,較大,10~16塊,位於背部正中,從頭後直連尾鰭。背、腹側骨板各2行,背側骨板32~46塊;腹側骨板8~12塊;腹鰭基部之後有不太明顯的骨板1~2塊。身體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43~57,位於後方;臀鰭26~36;其起點在背鰭的後部下方。尾鰭歪形,上葉長而尖。體表黑青色,兩側黃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黃色,側骨板黃褐色。
鰉魚

生活習性

鰉魚生活於大的河流中,多棲息於兩江匯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渦處。捕食其他魚類。分布於東北,黑龍江尤為常見。鰉魚生活於江河中下層的魚類。常年棲居於淡水,不作長距離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夾心層、江岔等水流較緩慢或者是急流漩渦處的礫粒質和礫質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動。逢大河漲水時遊動異常活躍,常見有翻滾躍動的現象。退水時活性較差。冬季在大江深處越冬,初春開始向產卵場洄游。
鰉魚
鰉的幼魚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幼體為食;一歲齡後轉食魚類。鰉的食量相當大,它的發育期正值大馬哈魚溯河而上,常竄入魚群中捕食大馬哈魚。有人曾解剖一尾250公斤重的鰉魚,驚見其胃內食物竟有15公斤之多。生殖期間停止取食。

分布範圍

鱘鰉魚是區域性洄游魚類,棲息在河道中,長期在黑龍江撫遠市境內江段作較大水域洄游活動(較少在烏蘇里江里出現),喜在底質砂礫江段索餌,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區越冬。

生長繁殖

性成熟需16年以上,體長1.6-2米時,才能達到性成熟開始繁殖。雌魚產卵期為5-7月份,水溫為15-17℃,產卵在水流平穩、水深2-3米的砂質江段處,粘著在砂礫上。產卵的數量驚人,大約60萬粒至400萬粒。其懷卵量依魚體大小而不同,一般為40萬至300萬粒,卵巢重量多為17-38公斤左右,大型個體的卵巢重達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
幼魚在春季河流解凍進入淺水水域索餌,成魚在春季5——6月份開始產卵遊動,在河流水溫16℃——18℃進入產卵場,開始產卵。

人工繁殖

中國黑龍江鱘鰉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在50年代末即已獲成功。勤得利施氏鱘養殖放流試驗站,於1988年建成竣工,1989年人工繁殖獲得成功,並在黑龍江勤得利農場江段少量放流。黑龍江省先後建設鱘鰉魚放流站五處,大馬哈魚放流站兩處,灘頭雅羅魚放流站一處,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兩處,施氏鱘和達氏鰉原種場各一處,即勤得利施氏鱘養殖放流試驗站,撫遠市大馬哈魚、鱘鰉魚放流站,東寧縣大馬哈魚、灘頭雅羅魚放流站,黑龍江省蘿北鱘鰉魚放流基地,黑龍江省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哈爾濱市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省特產魚類研究所鱘鰉魚中試基地、達氏鰉原種場和同江市津街口鱘鰉魚放流站。

物種歷史

鱘鰉魚因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因而具有“水中大熊貓”的美稱。

物種保護

根據資料,至19世紀末,黑龍江的鱘和鰉的資源幾乎尚未開發利用,自然存在的種群數量較大。從20世紀始,一經開發捕撈,便存在捕撈過度問題,資源遭受破壞,產量急劇下降。本種個體大,性成熟年齡甚遲,加上幼齡魚期成活率特別低,補充群體數量小,恢復期緩慢。種群資源由於濫捕親幼魚而致使處於易危狀態。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鱘魚、鰉魚認定為瀕危物種,中國黑龍江省撫遠市因盛產鱘魚、鰉魚而被定為“中國鱘鰉魚之鄉”。

養殖馴化

鱘鰉魚適合流水養殖,對水中溶氧量要求較高6mg/L,氨氮含量不超過0.5mg/L,喜弱光怕強光,是冷水性魚類水溫要求15~22度。最佳PH7~8,其養殖方式很多網箱、水庫、池塘都可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