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在
α是
有理數的情況下,一個可疊加函式必定是
齊次函式(在討論線性與否時,齊次函式專指一次齊次函式);若
是
連續函式,則只要
α是任意
實數,就可以從疊加性推出齊次。然而在推廣至任意
複數α時,疊加性便再也無法導出齊次了。也就是說,在複數的世界裡存在一種反線性映射,它滿足疊加性,但卻非齊次。疊加性和齊次這兩個條件常會被合併在一起,稱之為
疊加原理:
對於一個表示為
的方程,如果
是一個線性映射,則稱為線性方程,反之則稱為非線性方程。另外,如果
,則稱此方程齊次(齊次在函式和方程上的定義不同,齊次方程指方程內沒有和
x無關的項
C,即任何項皆和
x有關)。
這裡
的定義是很一般性的,
可為任何數字、向量、函式等,而
可以指任意映射,例如有條件限制(給定初始值或邊界值)的微分或積分運算。如果
內含有對
的微分運算,此方程即是一個微分方程。
分類
這些方程可分為兩類,一種是
多項式方程,一種是非多項式方程。
非線性代數方程
代數方程又稱為多項式方程。令某多項式等於零可得一個多項式方程,例如:
利用勘根法可以找出某個代數方程的解;但若是代數
方程組則較為複雜,有時候甚至很難確定一個代數方程組是否具有複數解(見
希爾伯特零點定理)。即使如此,對於一些具有有限個複數解的多項式方程組而言,我們已經找到解的方法,並且也已充分了解這種系統的行為。代數方程組的研究是
代數幾何里重要的一環,而代數幾何正是現代數學裡的其中一個分枝。
非線性微分方程
若描述一個系統的微分方程是非線性的,則稱此系統為非線性系統。含有非線性微分方程的問題,系統彼此間的表現差異極大,而每個問題的解法或是分析方法也都不一樣。非線性微分方程的例子如流體力學的
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以及生物學的洛特卡-沃爾泰拉方程。
解非線性問題最大的難處在於找出未知的解:一般來說,我們無法用已知的解來拼湊出其他滿足微分方程的未知解;而線上性的系統里,卻可以利用一組
線性獨立的解,透過疊加原理組合出此系統的通解。例如滿足
狄利克雷邊界條件的一維熱傳導問題,其解(時間的函式)可以寫成許多不同頻率之正弦函式的線性組合,而這也讓它的解很彈性、具有很大的變化空間。通常我們可以找到非線性微分方程的特解,但由於此時疊加原理並不適用,故無法利用這些特解來建構出其他新的解。
常微分方程
一階
常微分方程常常可以利用分離變數法來解,特別是自守方程
例如
這個方程式的通解為
,特解為
u= 0(即通解在
C趨近於無限大時的極限)。此方程是非線性的,因為它可以被改寫為
而等號左邊並不是u的線性映射。若把此式的u換成u,則會變成線性方程(指數衰減)。
分析常微分方程常用的方法包括:
利用泰勒展開式作線性近似。
利用變數變換法,改寫成較易分析的方程。
偏微分方程
研究非線性
偏微分方程最常見也最基礎的方法就是變數變換,變換以後的方程會較簡單,甚至有可能會變成線性方程。有時候,變數變換後的方程可能會變成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常微分方程(如同用分離變數法解偏微分方程),不管這些常微分方程可不可解,都能幫助我們了解這個系統的行為。
另一個流體力學和熱力學裡常用的方法(但數學性較低),是利用尺度分析來簡化一個較一般性的方程,使它僅適用在某個特定的
邊界條件上。例如,在描述一個圓管內一維層流的
暫態時,我們可以把非線性的
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簡化成一個線性偏微分方程;這時候尺度分析提供了兩個特定的邊界條件:一維和層流。
其他分析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方法還有
特徵線法,以及上述分析常微分方程時常用的方法。
單擺
非線性問題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
重力作用之下
單擺的運動。單擺的運動可由以下的方程來描述(用
拉格朗日力學可以證明):
這是一個非線性且無因次的方程,
是單擺和它靜止位置所夾的角度,如動畫所示。此方程的一個解法是將
視為
積分因子,積分以後得
上述的解是隱解的形式,同時也包含了
橢圓積分。這個解通常沒有什麼用,因為非初等函式積分(即使
仍然是非初等函式)把解的各種特性隱藏了起來,使我們不易看出單擺系統的行為。
另一個解法是把這個非線性方程作線性近似:利用泰勒展開式將非線性的 sine 函式線性化,並在某些特定的點附近討論解的情形。例如,若在
的點附近作線性近似(又稱小角度近似),
時,
,故原方程可以改寫為
近似後的方程變成了簡諧振盪,因此當單擺運動到底部附近時,可以對應到一個簡諧振子。而若在
(即當單擺運動到圓弧的最高點時)附近作線性近似,
,故原方程可以改寫為
這個方程的解含有
雙曲正弦函式,因此和小角度近似不同,這個近似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
會無限制地增加(但此近似方程的解也可能是
有界的)。當我們把解對應回單擺系統後,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單擺在圓弧的最高點時不能達到穩定平衡,也就是說,單擺在最高點時是不穩定的狀態。
另一個有趣的線性近似是在
附近,此時
,故原方程可以改寫為
這個近似後的方程可以對應到自由落體。
若把以上線性近似的結果合在一起看,就能大致了解單擺的運動情形。利用其他解非線性微分方程的方法,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找到更精確的
相圖,或是估算單擺的周期。
發展史
十一世紀前
1086~1093年,中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出“
隙積術”和“
會圓術”,開始高階等差
級數的研究。
十一世紀
十一世紀,阿拉伯的阿爾·卡爾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
十一世紀,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統研究三次方程的書《
代數學》。
十一世紀,埃及的阿爾·海賽姆解決了“海賽姆”問題,即要在圓的平面上兩點作兩條線相交於
圓周上一點,並與在該點的法線成
等角。
十一世紀中葉,中國宋朝的賈憲在《黃帝九章算術細草》中,創造了開任意高次冪的“增乘開方法”,並列出了
二項式定理係數表,這是現代“組合數學”的早期發現。後人所稱的“
楊輝三角”即指此法。
十三世紀
十三世紀,印度的拜斯迦羅著《立刺瓦提》一書,這是東方算術和計算方面的重要著作。
1202年,義大利的裴波那契發表《計算之書》,把印度—阿拉伯記數法介紹到西方。
1220年,義大利的裴波那契發表《幾何學實習》一書,介紹了許多阿拉伯資料中沒有的示例。
1247年,中國宋朝的秦九韶著《數書九章》共十八卷,推廣了“增乘開方法”。書中提出的聯立一次
同餘式的解法,比西方早五百七十餘年。
1248年,中國宋朝的李治著《測圓海鏡》十二卷,這是第一部系統論述“
天元術”的著作。
1261年,中國宋朝的楊輝著《詳解九章算法》,用“
垛積術”求出幾類高階等差級數之和。
1274年,中國宋朝的楊輝發表《乘除通變本末》,敘述“九歸”捷法,介紹了籌算乘除的各種運算法。
1280年,元朝《授時曆》用
招差法編制日月的方位表(中國 王恂、郭守敬等)。
十四世紀中葉前,中國開始套用珠算盤。
十四世紀
1303年,中國元朝的朱世傑著《四元玉鑒》三卷,把“
天元術”推廣為“
四元術”。
十五世紀
1464年,德國的約·米勒在《論各種三角形》(1533年出版)中,系統地總結了三角學。
1494年,義大利的帕奇歐里發表《
算術集成》,反映了當時所知道的關於算術、代數和
三角學的知識。
十六世紀
1545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費爾諾在《大法》中發表了求
三次方程一般代數解的公式。
1550~1572年,義大利的邦別利出版《代數學》,其中引入了
虛數,完全解決了三次方程的代數解問題。
1591年左右,德國的
韋達在《美妙的
代數》中首次使用
字母表示數字係數的一般符號,推進了代數問題的一般討論。
1596~1613年,德國的奧脫、皮提斯庫斯完成了六個
三角函式的每間隔10秒的十五位
小數表。
十七世紀
1614年,英國的耐普爾制定了對數。
1615年,德國的開卜勒發表《酒桶的立體幾何學》,研究了
圓錐曲線旋轉體的體積。
1635年,義大利的
卡瓦列利發表《不可分連續量的幾何學》,書中避免
無窮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種簡單形式的
微積分。
1637年,法國的笛卡爾出版《幾何學》,提出了解析幾何,把變數引進數學,成為“數學中的轉折點”。
1638年,法國的費爾瑪開始用
微分法求極大、極小問題。
1638年,義大利的伽里略發表《關於兩種新科學的數學證明的論說》,研究距離、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關係,提出了無窮集合的概念,這本書被認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學成就。
1639年,法國的迪沙格發表了《企圖研究圓錐和平面的相交所發生的事的草案》,這是近世
射影幾何學的早期工作。
1641年,法國的帕斯卡發現關於圓錐內接六邊形的“
帕斯卡定理”。
1649年,法國的帕斯卡製成
帕斯卡計算器,它是近代計算機的先驅。
1654年,法國的帕斯卡、費爾瑪研究了機率論的基礎。
1655年,英國的瓦里斯出版《無窮算術》一書,第一次把
代數學擴展到
分析學。
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發表了關於
機率論的早期論文《論機會遊戲的演算》。
1658年,法國的帕斯卡出版《
擺線通論》,對“擺線”進行了充分的研究。
1665~1676年,
牛頓(1665~1666年)先於萊布尼茨(1673~1676年)制定了微積分,萊布尼茨(1684~1686年)早於牛頓(1704~1736年)發表了微積分。
1669年,英國的牛頓、雷夫遜發明解非
線性方程的牛頓—雷夫遜方法。
1670年,法國的費爾瑪提出“費爾瑪大定理”。
1673年,荷蘭的惠更斯發表了《擺動的時鐘》,其中研究了平面曲線的漸屈線和
漸伸線。
1684年,德國的萊布尼茨發表了關於
微分法的著作《關於極大極小以及切線的新方法》。
1686年,德國的萊布尼茨發表了關於
積分法的著作。
1691年,瑞士的約·貝努利出版《微分學初步》,這促進了微積分在物理學和力學上的套用及研究。
1696年,法國的洛比達發明求不定式極限的“洛比達法則”。
1697年,瑞士的約·貝努利解決了一些變分問題,發現最速
下降線和
測地線。
十八世紀
1704年,英國的
牛頓發表《三次曲線枚舉》《利用無窮級數求曲線的面積和長度》《流數法》。
1711年,英國的牛頓發表《使用級數、流數等等的分析》。
1713年,瑞士的雅·貝努利出版了機率論的第一本著作《猜度術》。
1715年,英國的布·泰勒發表《增量方法及其他》。
1731年,法國的克雷洛出版《關於雙重曲率的曲線的研究》,這是研究空間解析幾何和微分幾何的最初嘗試。
1733年,英國的德·勒哈佛爾發現正態機率曲線。
1734年,英國的貝克萊發表《分析學者》,副標題是《致不信神的數學家》,攻擊
牛頓的《流數法》,引起所謂
第二次數學危機。
1736年,英國的牛頓發表《流數法和無窮級數》。
1736年,瑞士的歐拉出版《力學、或解析地敘述運動的理論》,這是用分析方法發展牛頓的質點動力學的第一本著作。
1742年,英國的麥克勞林引進了函式的
冪級數展開法。
1744年,瑞士的歐拉導出了變分法的
歐拉方程,發現某些極小曲面。
1748年,瑞士的歐拉出版了系統研究分析數學的《無窮分析概要》,這是歐拉的主要著作之一。
1755~1774年,瑞士的歐拉出版了《微分學》和《積分學》三卷。書中包括微分方程論和一些特殊的函式。
1760~1761年,法國的拉格朗日系統地研究了變分法及其在力學上的套用。
1767年,法國的拉格朗日發現分離代數方程實根的方法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
1770~1771年,法國的拉格朗日把
置換群用於代數方程式求解,這是群論的開始。
1772年,法國的拉格朗日給出三體問題最初的特解。
1788年,法國的拉格朗日出版了《解析力學》,把新發展的
解析法套用於
質點、剛體力學。
1794年,法國的勒讓德出版流傳很廣的初等幾何學課本《幾何學概要》。
1794年,德國的高斯從研究測量誤差,提出
最小二乘法,於1809年發表。
1797年,法國的拉格朗日發表《解析函式論》,不用極限的概念而用
代數方法建立
微分學。
1799年,法國的蒙日創立畫法幾何學,在工程技術中套用頗多。
1799年,德國的高斯證明了代數學的一個基本定理:實係數
代數方程必有根。
求解
如何求解第一類
多項式方程,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理論和方法。比較常用的一種數值方法是
疊代法,他能夠通過疊代次數的增加,而越來越接近
方程的解。
至於如何求解第二類非多項式方程,是數學領域中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一般來說,求解此類方程是採用
隨機搜尋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