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由來
華蓋寺石窟,位於
甘谷縣城西十公里的二十鋪村,距
大像山石窟7公里。
岩體為半圓柱形丹霞地貌地質結構,從西望去恰似一頂藏傳紅教的僧帽,當地人叫它喇嘛帽頂。其山形奇特,直壁兀起,刀削斧劈一般,如一紅縵綠蓋的華蓋亭亭玉立。半崖上
洞窟“之”字形排列,故稱華蓋洞。山下原有一處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鐵瓦,人稱鐵瓦寺。該寺於20
世紀60年代開通定(西)天(水)公路(316
國道)時被拆除,故而華蓋洞又稱為華蓋寺。盛唐時期,佛法鼎盛,禪者僅以道法相授,多居
岩穴,
大像山也開鑿多處
禪窟。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禪宗一花五葉,宗門多雜,馬祖道一
禪師,不拘舊制,開創叢林,以安禪侶,其法嗣百丈懷海
禪師,制定清規,經唐末五代,宋元,數百年之久,叢林之制日臻
完善,禪者集中
居住,修證自性。明朝初年,
僧人出身的
朱元璋建立了
大明王朝,推行佛法,
大像山以西的,華蓋寺石窟等
石窟寺群,合稱為大像山永明寺,設立十方叢林。當時永明寺為
伏羌縣(今
甘谷縣)二十四大寺之首,自此全縣佛教以永明寺中心,臨濟宗風,興盛不衰。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兵燹毀於一旦,又隨之
縣城東西南北四大禪院的興起,永明寺臨濟
叢林之制式微,釋儒道三教各踞石窟傳教
修行。清末民初,
佛教淨土宗念佛
法門,發揚光大,信眾甚多。
走進寺廟
華蓋寺現存可編號大小
洞窟18個,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個
內容,占主導
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個洞中共有
塑像60身,其中60
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個(指無量殿真武大帝背屏上的
懸塑),還有
福祿壽三星的三個精美頭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個塑像的四分之三。從塑像組合上看,除
無量殿、玉皇洞為群塑,孔子洞、
伏羲洞、靈官洞為單體塑像外,其餘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侍者的造像布局。
壁畫的
繪製和
布局在各
洞窟中表現基本一致,除無量殿和釋迦洞有
故事畫外,其它均是在左右兩壁繪單個
人物畫,窟頂為圓光
扇面或
書畫。這些作品表現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融各類藝術、
傳說故事、
風俗民情於一體,具有較高的審美和考古價值。三眼洞、伏羲洞、無量洞等更是華蓋寺藝術精華之所在。三眼洞由3個互相連通的小
洞窟組成而得名,洞壁兩側保存的《唐僧取經圖》和《唐僧取經歸來圖》兩幅元代
壁畫,是華蓋寺壁畫藝術中的
珍品。這兩幅壁畫中
僧徒四人形象完整,與後來出現的明清《西遊記》故事繪畫極為相似華蓋寺石窟
開鑿於元泰定年間。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許多寺院被改為
道觀。明清時期三教合流的現象非常普遍,儘管
大像山是以唐代大佛為主的佛教場所,但在明清時除大佛高大而倖存外,其餘石窟全部改為道教或
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時期的大像山、
顯龍洞、華蓋寺都是以道教為主。只不過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壞,唯有華蓋寺石窟的塑像因地處避境而倖存。現在的
建築是依山就勢,自下而上,玲瓏嚴謹,營建有序,遠遠望去,恰似
宮殿。進山門是
財神殿,重搪復屋,附階周匝,四角飛據,上層施平座
勾欄,造型秀麗美觀,殿後為三國殿,殿內畫有
三國故事壁畫120多幅。華蓋寺還
珍藏有
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的木刻經版,計有金剛彌陀、
觀音、
孔雀、
地藏和
三官等六種,共220片,華蓋寺石窟在
甘谷縣城西10
公里的南山坳。此處南倚
群山,北傍渭川,山勢險峻。
民國36年古歷潤二月永明寺方丈敬玄大和尚,在永明寺(今無量殿)設立戒壇,禮請十方大德,舉辦傳授大戒法會,全國僧俗二眾受戒者三百餘人,
戒期五十三天,戒律精嚴,盛況空前,1960年敬玄方丈病危,遂將華蓋寺交於其
弟子本逢法師。十年浩劫永明寺未能辛免於難,寺創建於
明代,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從對面
山巒移來今址重建。1950年沒住僧,1958年公社化時,
佛像被燒、
法器被毀。
村民先聞風聲,冒險
搶救刻有華蓋寺,
乾隆三十九年
樟木香爐,拿回
珍藏,重建時獻出。文革中,因上饒建瓷廠,來拆
古寺的
石柱、楹、桁、桷、瓦,寺遂被毀。批准重建,1996年
動工,至2001年
完工。寺位於高坡上,分
天王殿、大雄寶殿、達摩祖師殿天井西側、伽藍菩薩殿天井北側、
廂房,建築
面積約400
平方米。山下原建寺院一座,大殿覆蓋鐵瓦3行,今已圮。寺建於元代,清代曾重修。石窟開鑿於懸崖之上,有窟龕25個,現存塑像30餘身。最高一窟距
地面66米,內有釋迦牟尼塑像和壁畫。其餘窟內有千手千眼佛、無量祖師、
伏羲等像,多系清代
作品華蓋寺現存可編號的
洞窟,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
崇拜四個
內容,占主導地位的是道教洞窟。洞中共有塑像60身,懸塑,還有
福祿壽三星的三個精美頭像。從塑像
組合看,無量殿、玉皇洞為群塑,孔子洞、伏羲洞、靈官洞為單體塑像外,其餘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侍者的造像布局。壁畫的
繪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
表現基本一致,除無量殿和釋迦洞有
故事畫外,其它均是在左右兩壁繪單個人物畫,窟頂為圓光扇面或書畫。石窟、岩畫、
雕塑藝術是
人類與大
自然的合力創造,在
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
文明古國,石窟、
岩畫、
雕塑藝術的發展尤令
世界矚目。在漫長的
歷史時期中,
絲綢之路在東西方
經濟、
文化交流中曾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留下了許多文化古蹟,石窟
藝術就是其中最絢麗的
瑰寶。
自然景觀
華蓋寺西接朱山,紅斷
晚霞;北臨渭水,綠波縈迴;南依秦嶺,
空凌險絕。凌空棧道,相互通連,人行其上,觸目驚心。自古乃桑梓勝境,是佛家習禪,道家演道的
理想境地。華蓋寺石窟位於
甘谷縣城西十
公里的華蓋崖上。因山頂
綠草茵茵,恰似一頂紅教僧帽,戴在狀如圓柱的紅色
懸崖之上,故當地人叫它
喇嘛帽頂。又因山勢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
雲端,如一把紅縵綠頂的華蓋依山亭立,
山崖上以之字形排列的
洞窟參差錯落,狀如蜂房故稱華蓋洞。主殿屋面瓦著三行鐵瓦,鐵瓦寺因六十年代山下開闢定天公路而
拆除。這片古老的
土地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伏羲文化、大地灣原始部落文化、
秦國早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以麥積山為代表的石窟藝術文化等構成了天水獨具
特色、異彩紛呈的文化旅遊資源,吸引著國內外
賓朋慕名而來,
觀光旅遊,尋根
祭祖。
甘谷縣屬隴中
黃土高原嶺谷相間、梁茆溝壑十分
發育的
地貌區域,渭河自西向東流貫其間,秦嶺山系的支脈朱圉山脈立於渭河南岸,緹
群山突兀於北。兩側皆有小河注入
渭水,積年而形成了東西達三萬米,南北寬約二千至四千米的沖積穀地。臨河之山受此沖積與風雨浸蝕沖刷而如刀削斧劈一般,抬眼望去,萬仞筆立,蔚為壯觀。面峭崖之間時隱時現的石窟寺更是令人屏氣含驚,朦胸嘆絕。然沿岩壁羊腸小路攀旋而上,其險臨目,猶使人對古代工匠的
膽魄猶然起敬。若登臨高處石窟,放眼北望,渭川華蓋寺景色映目爽心,盎然之興,難以言表。
建築特點
華蓋寺是隨著佛教傳播而在中國各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一支異域
文明之花。
天水地處古絲綢之路的要衝地帶,絲綢古道的興盛使天水成為石窟興盛發展的
沃土,以麥積山石窟為代表的石窟寺星羅棋布地點綴在天水大地上。這些石窟沿交通要道
分布,一是沿著通過古秦州絲綢之路的
主幹道自東向西分布,如
仙人崖、麥積山、
大像山、華蓋寺、
水簾洞、馬務寺、顯龍洞、鐵瓦寺、木梯寺等石窟;而另一條則是沿著
秦州入川的道路(白水路)由北向南
分布,如
法鏡寺、
八峰崖、三眼洞、佛爺崖、
羅漢洞等。這樣,無論是北上進入河西走廊,還是南下進入巴蜀之國,沿途
洞窟崖閣相連不斷、佛陀菩薩形影隨伴。特別是在境內的甘谷地區,幾乎是
五里有佛窟、十里見崖閣;僧侶參拜的身影和梵樂鼓鳴之聲相繼不絕。這些石窟或高居於
絕壁,或息隱於
叢林,或近於
鄉村之旁供善男信女
參拜,或處於深山
峽谷供僧侶禪思苦修。這就在天水境內形成了一道縱橫數
百里、奇特而
神秘的佛教石窟走廊景觀,也就構成了天水地區一種獨特的
文化現象。這些分布於天水各地的石窟,由於各種原因,如所處的地理位置、
藝術形式的
傳承、發展的
時間段等,都突出地
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這條石窟走廊,從時限講,上起4
世紀末的十六國時期,下至
清代,
涵蓋了1600餘年的歷史。從地域上看,
貫通了古代天水的大部地區。各石窟之間內容相互
補充、
完善了以華蓋寺石窟為代表的
天水石窟文化。華蓋寺石窟走廊似一條
寬闊而
美麗的文化紐帶,不但將本
地區的區域文化結為一體,更重要的是它將天水和其他地區緊密地
溝通起來,使天水地區源源不斷地從
絲綢之路上接受新的文化形式和思想源泉,從而補充和
完善了區域文化的
內容。這些石窟主要是以佛教題材為表現形
式,承擔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身處這個石窟走廊,如同
穿越時空而置身於歷史長河中,可以清晰地觸摸和感受天水地區歷史和
文化,如
美術(雕塑、繪畫)、
建築(宮殿、
民居、宗教建築)、民俗(
服飾、儀禮、
葬俗)、宗教思想、民間崇拜、道路交通等,因而,這些石窟可以說是為一部無字的
史書,它們以獨特的形式傳達出深刻的文化內涵。在這條
走廊上,所看到的不僅僅是天的一種物化形式,或直接或
間接地反映出中原(長安、洛陽)、
巴蜀等地區的文化面貌以及
中亞、西亞乃至更遠地區的文化章節和片段,以
巨觀的
歷史文化觀點來看,它的
價值和
意義已經遠遠地超越了
地域限制,而成為探索更廣泛區域文化面貌的一個良好切入點。
寺內佛像
華蓋寺石窟位於甘谷縣城西十公里的南山坳。這裡南倚
群山,北傍渭川,山勢險峻,石窟開鑿年代待考。
窟內有釋迦牟尼塑像和
壁畫。其餘窟內有
千手千眼佛,無量祖師,伏羲等像多系清代
作品。據《伏羌縣誌》記述:明嘉靖時,兵部員外郎楊忠愍公繼盛,因劾大將仇鸞誤國,被謫,道經伏羌,登此石窟
題詩於壁上:“望馳三塞外,身在半天中。回首
長安近,如何
雲霧濛”。形容窟之高,寓意嚴嵩
父子專橫國政。華蓋寺石窟,1981年4月3日,甘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
文物保護單位。從塑像組合上看,除無量殿、
玉皇洞為群塑,孔子洞、伏羲、靈官洞為單體塑像外,其餘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畫的
繪製和布局在各洞窟中
表現基本一致,除無量殿和釋迦洞有故事畫外,其它均是在左右兩壁繪單俱物畫,窟頂為圓光扇面或書畫。只不過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壞,唯有華蓋寺石窟的塑像因地處避境而
倖存。三眼洞由3個互相連通的小洞窟組成而得名,洞壁兩側保存的《唐僧取經圖》和《唐僧取經歸來圖》兩幅元代壁畫,是華蓋寺壁畫藝術中的珍品。這兩幅壁畫中僧徒四人形象完整,與後來出現的明清《西遊記》故事繪畫極為相似。甘肅省甘谷市乃古絲綢之路,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積澱,從新石器時代仰紹
文化遺址出土的
人面鯢魚彩陶瓶所表現出的中華民族圖騰--龍的雛形以及被列為'四大漢簡'之一的甘保漢簡、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華貴浪漫的唐三彩風首壺;從萬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七十二賢之一的孔門弟子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到'行完而潔'的翰林
學士鞏建豐等名貫千古的隴上先賢,無一不反映甘谷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映襯出甘穀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七千多尊泥塑和石胎泥塑以其
圓塑、
壁塑、
浮雕、
高浮雕,無論是大到十七八米,還是小到不足二十厘米的泥塑都以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承載著古代藝人的雕技。遊客
參觀的
雲梯呈之字型,就懸在
峭壁之上,上下幾乎不能並行,這裡有兩組大的
佛像,每組都是三個,但其中一組的佛像只剩下兩個,另一個只有隱約的輪廓,可以看到
雕塑的內部是用竹片捆綁成
柱子,鑲在輪廓中,最上面應該是泥和麻
混合之後塑成佛像的
形狀。這裡的大的佛都是先在石壁上刻出一個
輪廓,然後用
泥塑成的,石壁上面的
彩繪依稀可見,也許是與泥塑有關,這裡不論是佛、
菩薩還是
羅漢,
體態都清俊秀美,傳情動人,那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可感泥塑藝人那雙靈巧的手在捏弄;在那修長有動感的
身形和那
服飾垂落的
皺褶里流淌出
泥土的韻線,顯得異常生動、華美。留連在一組組
洞窟里,感嘆這些精緻優美的藝術泥塑,可以說是“以形寫神”和神形兼備的古代泥塑代表作,能感受出不同歷史時期的各個
階層的人們不同的
藝術欣賞情趣和
審美標準。難怪雕塑家劉開渠說,華蓋寺是中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人文景觀
身為佛協理事的本逢法師感於華蓋寺有名無殿,恩師重託,和
師弟本和
法師、徒弟覺來法師帶領四眾
弟子,收回了大佛石窟、
財神殿、
靈岩寺等部分
殘缺的石窟和破舊的殿堂。於一九九二年依山勢破土動工,舉行大雄寶殿奠基
儀式。三年來經諸山
長老,各地信眾的
幫助和本寺
僧人的努力,於一九九四年先後建成有:山門、
天王殿、鐘鼓樓、
客堂、齋堂、
丈室、
影堂、
伽藍殿、
祖師殿、大雄寶殿等,寺院總體面積十畝多地。在這期間,
香港聖一法師應邀來寺弘法
指導,
捐款十多萬元。在緬甸華僑傅鳳英居士的護持下,請來了六尊緬甸漢白玉佛菩薩造像,更顯隴上
名剎之寶光。一九九五年三月舉辦了隆重而莊嚴的寺院落成,
佛像開光,方丈升座,和居士菩薩戒傳授法會,參加者千餘人,從此永明寺又懷復了叢林
制度,佛像莊嚴,殿堂整齊,佛事興隆,
香火鼎盛,仰慕者絡繹不絕,皈依者數以萬計,常住僧眾五十餘人,培養了一些優秀的佛教人才,盛況前所未有,是
甘肅地區一座漢傳佛教正規的禪淨雙修、
念佛為主的十方道場。在以後的幾年裡,又建成了
藏經樓、永人文景觀明講堂和一些僧人住房。後經中國佛教協會的批准,在
北京廣濟寺監院演覺法師的大力
幫助,方丈本逢法師與監院覺來法師四處奔勞,分別成功舉辦了改革開放後第一、二屆三壇大戒傳授法會,
特邀國內高僧茗山、一誠、傳印、常明、澈性等諸山長老百餘人住持和參與
法會。全國23個省市、僧俗受戒弟子兩千多人,其中香港法師和受戒弟子六人,十幾家新聞
媒體都做了
採訪和報導。由於寺院坐落在
大像山地勢陡峭的
山溝邊,以至經常會滑坡坍塌,對寺院和
僧人的
安全造成了很大的
影響,方丈非常著急,於是又開始了寺院的圍護工程,治理山溝,水土流失,綠化,三年中稍有成效,
環境得以
保護。華蓋寺現今常住僧眾二十多人,作為甘谷的佛教中心,在全國佛教界具有一定的
聲譽和地位。為莊嚴
國土、利樂有情,寺院每年四月八、七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多年來在佛教協會會長本逢大法師的帶領之下,多次舉辦
慈善活動,捐助
學習用品,
衣服等,幫助邊遠山區的貧困學生和當地
民眾,為
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被縣政府評為全縣宗教工作
先進集體。二零零四年六月,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甘肅省佛教協會會長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活佛視察工作時指出:“華蓋舉辦兩次三壇大戒法會,為甘谷增了光,成為全市宗教工作的亮點,更是全省宗教工作的亮點”。華蓋寺憑藉
大像山的奇特秀麗,古佛的善佑,高僧的修持和信眾的
虔誠,將成為輝煌的隴上名剎。
游寺提示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
旅遊者頗愛光顧
遊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遊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一忌
稱呼不當對寺廟的
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
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
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
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
和尚”、“
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二忌
禮節失當與
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
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
握手、
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三忌
談吐不當與
僧人道人
交談,不應提及
殺戮之辭、
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為舉止失當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指點
議論、妄加
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
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五忌孩子失禮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
孩子無知而做出不
禮貌的事。拜完用
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念供養佛,不墮地獄第二支上右邊,念供養法,不墮餓鬼第三支上左邊,念供養僧,不墮
畜生這樣上香就較契合
佛教禮儀,讓人更能體悟佛的莊嚴法像但現在的
寺院大多數都是
佛殿前一個很大的
香爐,一走近就濃煙滾滾,很高溫度的熱氣直撲臉上,還有很多
香客乾脆就將大把大把的香仍進去。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華蓋寺(316國道南1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