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人類的文化現象,從很早以前就有了。比如人們的飲食習慣、穿著習慣、表達方式等,都可稱之為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現象多種多樣,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某段時期的智力程度、
生存方式、
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發展方向。對於近代的文化現象,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
社會風氣、人們的經濟情況、以及政治局勢,宗教文化是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中國三教合一。
古象雄文化
作為
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
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
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
象雄古國(事實上是部落聯盟),史稱羌同、
羊同;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後來,
吐蕃逐漸在
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象雄文化漸漸消失。
對於古象雄文化來說,要使其“活起來”,無法繞過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書——《
象雄大藏經》。然而長期以來,因其缺乏漢譯版本,致使我國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相比之下,國外對
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視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著我們去挖掘和梳理這一寶藏。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
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現生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古象雄文獻分布零散、內容龐雜,給翻譯和整理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優秀的翻譯人才也十分匱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漢文,還必須了解古象雄的歷史。這些都導致我國對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談及國內外關於古象雄文化的研究現狀,“
雖然我們擁有古象雄文化的‘所有權’,但其‘話語權’卻長期落在外國人手裡。”資料顯示,國際上對《
象雄大藏經》的翻譯乃至古
象雄文化的挖掘已經走在中國前面:1922年,美國學者J.F.洛克在藏東尋找手抄本《
象雄大藏經》;1928年,蘇聯象雄學家羅列赫在那曲的夏茹寺尋找《象雄大藏經》手抄本;一些國外研究機構和相關學者已啟動對《象雄大藏經》的編譯工作。在象雄文字研究方面,1966年,法國率先推出了
象雄詞典;1968年,丹麥學者艾力克·哈爾於著《來自西藏
本教的預言:一個未經探索的預言——象雄語語法詞典》。日本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並已出版了若干研究著作。
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古
象雄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已極為迫切地需要發出中國之聲。如果古象雄文明研究工作做好了,我們將對
伊朗高原文明、中亞西亞文明、
歐亞大陸橋文化獲得絕對性話語權,這對提高我國的
文化軟實力,乃至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都將大有裨益。
在富饒燦爛的
藏族文化遺產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於本教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們只認為
印度文化對
西藏文化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所有來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偉大的價值,並且錯誤地認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東西對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沒什麼貢獻和價值。就連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誤認為,在
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後等等。這種荒謬的說法被一些正統的狂熱者宣揚了數個世紀,正是由於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導致了西藏真實歷史和
本土文化的遺失,同時也限制了學者們對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興趣,但此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那么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族同胞民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
答案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
祈福方式:比如
轉神山、
拜神湖、撒
風馬旗、懸掛
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
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
朵瑪盤、
酥油花甚至使用
轉經筒等,這些都是
本教的遺俗。
草根文化
社會學家、民俗學家
艾君在“改革開放30周年解讀”中認為,每一次思想的解放、社會變革和科教的進步,都會派生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而草根文化現象,正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思想的解放、意識觀念的革命、科學技術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帶來了一些社會大眾道德觀念、愛好趣味、價值審美等一些變化,出現的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在民間產生的大眾平民文化現象。它的出現體現出改革開放後而出現的文化的多樣性的特點,也可以從一定意義反映出以
陽春白雪占主流的雅文化的格局已經在承受著社會文化中的“
副文化、
亞文化”的衝擊。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其實是社會民眾的一種訴求表達,折射出社會民眾的一種生活和消費需求,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
對
草根文化他這樣界定:“草根文化,屬於一種在一定時期內由一些特殊的群體、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潮流現象,它實際是一種“副文化、亞文化”現象。它具有
平民文化的特質,屬於一種沒有特定規律和標準可循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一種動態的、可變的文化現象,它有區別於
陽春白雪的
雅文化、上流文化、宮廷文化以及傳統文化。”
文化研究
青少年文化研究是青少年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各青少年研究的專業刊物都刊發了大量的相關文章,同時,一些青少年文化現象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作為我國青少年研究領域的重鎮,對青少年文化方面的話題也多有關注。2002年,團中央宣傳部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課題組,進行了以“青少年
流行文化現象與對策研究”為題的調研,並於2003年出版了課題成果——《中國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報告》,對近些年的青少年流行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
200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了“青年文化現象與熱點問題監測研究”課題組,對一些重要的青少年文化現象給以歸類分析,對一些青少年熱點問題做了描述與解讀。課題組在集納整理2004年期間對此所做的一系列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這份“青少年文化現象報告(2004)”。本報告在紛紜複雜、
變幻多姿的青少年文化現象中採擷幾種,從不同視角進行了評析。從這些評析中,可以看出當前青少年文化發展所呈現出的三個明顯特徵:
網路已經成為青少年文化醞釀、
興起、傳播的最重要的媒介及其展示場所。報告中所列舉分析的“網路日記”、“極客”、“青年閃文化”、“快閃暴走”現象等青少年文化,無不是在網路上醞釀興起、迅速傳播和充分展示的。另外一些並非興起於網路的青少年文化現象,在當前也都在依靠網路迅速傳播,如“嘻哈”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網路的傳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之前,流行歌曲還主要是通過卡帶走遍天下的,而細數一下2004年最流行的幾首歌曲:《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以及
刀郎的《
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之所以能夠竄紅大江南北,無不是依靠了網路的力量。可以說,網路已經為青少年文化的發展構建了快速通道和廣闊舞台。
青少年群體正以青少年文化作為自身力量的動員、聚合和展示方式青少年不僅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尋樂趣、宣洩感情、塑造思想,還通過自己的文化聚合力量,向社會展示自己的存在。比如“快閃暴走”,它即是一種青少年文化現象,也是一種青少年的娛樂方式,還是一種典型的力量動員、聚合和展示的方式。青少年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表達政治理念、利益訴求,甚至衝擊現有的社會秩序。有人已經指出,“快閃暴走”實質上是“一種新型的社會動員方式”。
青少年通過青少年文化所展示的力量已經引起成人社會和主流社會的關注,人們對“快閃暴走”的擔憂和報告中綜述的關於《
Q版語文》的爭論都反映了這種關注。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童稚化、戲謔化的語言和在網路上創造使用的語言,通過網路迅速傳播,並進而滲透進日常生活,改造日常用語,這其實也是一種青少年力量的體現方式,只不過這種力量的顯示和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社會對“Q”語言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並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這可以看成是對這種力量作用的反彈。
在過去,成人社會在思考青少年文化的影響時,更多關注的是其對青少年自身的作用力——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何影響,如何幫助青少年應對這種影響,而成人社會已經開始擔憂和思考青少年文化所展示的力量對社會發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影響。
青少年文化日益成為青少年群體劃分的重要依據。青少年群體的劃分依據有很多:地域、出生、經濟背景、家庭所屬的社會階層等,而隨著近幾年青少年文化的發展,文化因素作為青少年群體劃分的依據也越來越明顯。青少年認同和參與的文化活動,成為青少年群體劃分的標誌;青少年以文化為紐帶的群體聚合,成為青少年群體形成的又一方式。報告中所談到的“
小私”、“
小資”、“部落格”、“
極客”、“閃客”等不同類的青少年群體,其劃分依據都是青少年文化。以文化為依據形成或劃分的青少年群體同以其他因素為依據形成或劃分的青少年群體一樣,都具有某種可以把他們捏合在一起的同質性。這些群體有的同質性較強,有的同質性較弱;有的聚合緊密,有的聚合鬆散;有的規模較大,有的規模很小。同時,以文化為標誌形成和區分的青少年群體也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群體往往更能有效地跨越經濟背景,跨越社會階層,跨越地域,通過網路和青少年文化活動實現群體聚合。
青少年文化發展所呈現出來的這三個明顯特徵,是與當下時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相契合的。從發展態勢看,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更積極、更精彩、更具個性化和本土化的青少年文化在今日之中國得以蓬勃的展示。本報告所提供的更多的是青少年文化現象較新的素材、初步的描述和分析,有些深層次的問題及其相關的理論思維還有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