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佛像簡介,諸佛佛像,接引佛像,釋迦摩尼,彌勒佛,藝術文化,佛像藝術,特色佛像,菩薩佛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中國佛像,種類,特點,造像姿勢,誕生聖像,成道聖像,說法聖像,布施聖像,涅槃聖像,恭敬禮敬,殘破處理,佛像種類,佛陀聖像,菩薩聖像,天人神像,各殿,三門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羅漢堂,經文,開光,開光,儀規,意義,
佛像簡介
佛像是造像數量最多的一類。包括、強巴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等。廣義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薩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了慈祥、優美、寧靜的審美情調。
諸佛佛像
接引佛像
南無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
釋迦摩尼
,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釋迦牟尼佛。[1]釋尊為北印度迦毗羅衛城(梵Kapila -vastu )淨飯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該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東北。國土面積約三百二十方里,為憍薩羅國(梵Kosala^ )之屬國。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制度,該處分成十個小城邦,由十城中選出最有勢力之城主為領導者,淨飯王即當時共和國之領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為鄰國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毗尼園(梵Lumbini^ )小憩,即於無憂樹(梵as/oka )下產子,即是釋尊。據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載,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在現存的明代本師唐卡不同佛教典籍中,對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有著不同的記載,各種說法之間出入很大,難以統一。大致來說,南傳上座部佛教一般以公元前624-前545年,或公元前623-前544年為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北傳佛教則一般採用《眾聖點記》的說法,認為釋迦牟尼入滅之年應為公元前486年,據其年壽八十歲的傳統說法上推,其生年當為公元前565年。
16歲時,與表妹耶輸陀羅結婚,後生有一子名羅睺羅,這一時期,過著奢華而舒適的生活。
19歲多次出遊,看到人間各種不同的痛苦,而且無論是誰,無論貧富,都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最終命運。釋迦牟尼始終堅信,世界上應該存在一種永恆的東西,不會因為任何瞬間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
彌勒佛
藝術文化
佛像藝術
佛像藝術的出現,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產生後的六百年間,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紀前,並未見有佛的雕塑像和繪畫像出現。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並無佛像可見。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的佛教信徒還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不行偶像崇拜之事。當然,也有可能出於這樣一種心理,即他們以為佛的神聖形象難以描繪,製作佛像是一種褻瀆神聖的罪過。
特色佛像
在古代犍陀羅的遺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進行發掘時,曾發現過一枚迦膩色迦時期的錢幣,錢幣上鑄有穿著希臘服裝的釋迦牟尼像,像的周圍有用希臘字母拼寫成的「佛陀」字樣。此外,在西域還發現了一尊骨瘦如柴、頭有光輪、貌似古希臘人形象的早期佛像。這些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佛像說明,佛像的出現同信仰佛教的希臘人後裔有著密切關係,他們把希臘諸神的藝術表現形式引進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顯的希臘人臉型的佛像,供奉在「伽藍」(佛教寺廟)里,以形象的藝術形式來突出佛的神聖性,開始背離了釋迦牟尼生前反對偶像崇拜的遺訓。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佛的形象上,處處體現了古代印度文化和古代中亞文化的影響。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佛的形象上,處處體現了古代印度文化和古代中亞文化的影響。
菩薩佛像
觀音菩薩
也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又作南無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淨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等。因觀世音菩薩曾經發願,任何人在遇到無論任何災難時,只要一心虔誠念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時,即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度——“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此,名為“觀世音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梵名Man~jus/ri^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徵其威猛。
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
大眾認為是象徵著理德、行德的菩薩,同尊上 文殊菩薩摩訶薩 象徵著的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教化娑婆世界無上釋尊的左或右脅侍,與文殊菩薩和釋尊一起被大眾尊稱為“”。日本真言宗教徒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尊上 普賢菩薩摩訶薩 的化身之一,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
中國佛像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並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于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徵: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徵,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後,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樑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雲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在敦煌石窟第二九○窟中,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主而畫成的。這幅長達二十五米的「連環畫」,內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普風格,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晉時后妃的服裝,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中的雲車臨摹的。這說明,釋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描繪和塑造的。同時,由於製作的年代、地區不同,製作者的需求、素養各異,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菩薩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
在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製作匠人把他們的精神寄託,對來生的嚮往,以及他們認為的神聖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這在雲岡石窟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兩眼目光銳利,俯視塵世,嘴角凝結著一絲令人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座佛像高達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國內罕見的大佛。此佛已完全脫去了犍陀羅時期穿的希臘式服裝,他褒衣博帶,儼然是兩漢以後士大夫的禮服。這當然不是因為佛要追求時髦打扮,而是製作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觀點在藝術上的反映。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製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其原因在於,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遊牧於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於匈奴。北匈奴向西方遷徙後,鮮卑族占有了匈奴原來的地區,勢力才強盛起來。公元三九八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於鮮卑族文化落後,人數較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並下詔禁止穿胡服說胡語,把鮮卑姓改成漢姓。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莊嚴國土」的「國運長久」,北魏的許多代皇帝都全力弘興佛教,廣造寺塔,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但是,北魏的國運並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世代相傳」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到了唐代,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佛像高達一七.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九米。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後,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製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後,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製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種類
佛文化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地方文化區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
漢傳佛像:面相圓潤豐滿,敦厚溫和,慈祥,不怒自威,顏色受時代影響,現色彩鮮明,輪廓清晰,樹脂佛像更是精緻細膩,栩栩如生。(主要流傳區域:漢族文化傳播區)
藏傳佛像:表情大多凶憤,以眾多女神像,男女雙身像,複雜多變的造型是藏傳佛像造像的突出特點(流傳區域:西藏,四川,青海,雲南等地)
南傳佛像:身軀瘦長,臉型秀麗,肉鬢高聳披著薄薄的圓領袈裟,通常是沒有衣紋或者是布滿了衣紋(流傳區域:泰國,緬甸,高棉寮國,高棉,中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
供養方法:
七布施: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三、為心施:為對方構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特點
常見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
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以及此世現階段的賢劫千佛等等。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態、神情都大致相仿,他們的區別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態就是:安詳、靜穆、崇高、完美。
菩薩像特點菩薩像可分兩類,第一類侍立菩薩:如釋迦牟尼身旁的迦葉、阿難尊者,阿彌陀佛身旁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像就有幾十種,如一面兩臂觀音、一面多臂觀音、多面多臂觀音、如意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第二類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如獻花菩薩、獻香菩薩、音樂菩薩等。
菩薩外貌特徵與佛相像,即剛足16歲的童男、童女相,凝聚著安祥之美,體現著慈愛精神。所不同的是佛頂有肉髻,菩薩頂無肉髻;佛面如滿月,菩薩面如雞子、芝麻或鵝蛋;佛的服飾單純樸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訓、衣曳飄帶。
菩薩的相貌、衣飾相近,唯一的分別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觀音菩薩手持楊枝淨瓶,而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衣飾則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觀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天冠彌勒)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寶珠和錫杖等。
羅漢像特點羅漢形象在中國佛教繪畫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約有三類:一是眾多羅漢的組合像。如根據《佛五百弟子自說起經》而繪製、或雕塑的五百羅漢像等。二是根據佛典記述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羅漢像。三是畫家任意揮毫、不計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加題為羅漢的。
這些羅漢圖,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都表現出佛教由無相、無念、無住以及眾生平等觀念而轉化為慈悲、安祥的巨大親和力。羅漢像外貌也許醜陋怪異,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內在美,體現出戒、定、慧三個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點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是東方世界寶淨國土多寶佛的忿怒相,金剛藥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這種忿怒像,以蹙眉瞪目、頭髮豎立、張口齜牙為通式。
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以及此世現階段的賢劫千佛等等。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態、神情都大致相仿,他們的區別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態就是:安詳、靜穆、崇高、完美。
菩薩像特點菩薩像可分兩類,第一類侍立菩薩:如釋迦牟尼身旁的迦葉、阿難尊者,阿彌陀佛身旁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像就有幾十種,如一面兩臂觀音、一面多臂觀音、多面多臂觀音、如意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第二類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如獻花菩薩、獻香菩薩、音樂菩薩等。
菩薩外貌特徵與佛相像,即剛足16歲的童男、童女相,凝聚著安祥之美,體現著慈愛精神。所不同的是佛頂有肉髻,菩薩頂無肉髻;佛面如滿月,菩薩面如雞子、芝麻或鵝蛋;佛的服飾單純樸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訓、衣曳飄帶。
菩薩的相貌、衣飾相近,唯一的分別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觀音菩薩手持楊枝淨瓶,而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衣飾則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觀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天冠彌勒)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寶珠和錫杖等。
羅漢像特點羅漢形象在中國佛教繪畫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約有三類:一是眾多羅漢的組合像。如根據《佛五百弟子自說起經》而繪製、或雕塑的五百羅漢像等。二是根據佛典記述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羅漢像。三是畫家任意揮毫、不計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加題為羅漢的。
這些羅漢圖,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都表現出佛教由無相、無念、無住以及眾生平等觀念而轉化為慈悲、安祥的巨大親和力。羅漢像外貌也許醜陋怪異,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內在美,體現出戒、定、慧三個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點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是東方世界寶淨國土多寶佛的忿怒相,金剛藥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這種忿怒像,以蹙眉瞪目、頭髮豎立、張口齜牙為通式。
造像姿勢
誕生聖像
童子形象,上身赤裸,下著短裙。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經稱,佛祖降生後,即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並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時做大獅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所以,造像中凡為此種手印者,均為釋迦牟尼降生像。)
成道聖像
結跏趺坐,左手橫置雙膝上,結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內,手指指地,表示大地做證,為解救眾生不惜犧牲一切的言行。
說法聖像
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環形,名為“說法印”。
布施聖像
站立姿勢,左手下垂結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一切願望;右手屈臂上伸結施無畏印,表示能夠施於眾生勇氣和無畏精神。
涅槃聖像
即臥佛像,根據其涅槃情形塑造。右則面南而臥,右手支頤,自在安詳。
佛教密
宗手印:說法印: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自然伸舒。
施無畏印:屈手上舉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心向外。
禪定印: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兩拇指相接。
降魔印:右手置右膝上,手指觸地。
與願印:手自然向下,指端下垂,手掌向外。
智拳印:雙手作金剛拳(四指握於拇指中),以右手握左手食指於胸前。
臨:雙手十指緊扣,食指伸出相接。
兵:續上手印,中指覆於食指之上。
斗:續上手印,食指收回,中指伸展相接。
者:續上手印,拇指、食指、小指伸展相接,其餘
緊
扣。
皆:續上手印,十指收回緊扣,左手在前。
陳:續上手印,雙手緊扣,右手在
前。
列:續上手印,作智拳印。
在:續上手印,十指伸展,手心向外,拇指、食指相接。
前:續上手印,作禪定印。
不動明王印:雙手食、中二指伸出,右手握於左手手心。
降三世印:雙手交錯,小指相扣,拇指、中指相接。
恭敬禮敬
1.塑造佛像戒裝藏
佛像如其不適宜,改造亦無妨。佛菩薩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屬俗情,並無深意。大乘經咒,安於藏中,則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說,亦仍是俗情。所最貽害後人者,裝藏用金銀寶物,以致後來無知之人,便毀像以取寶。寶豈有許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禍,便基於裝藏之時。此亦可以為戒者。昔山東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謂我之藏,被人偷去。問是何人,言此人厲害得很,通身都是毛,頭上長一隻腳。言此人我們找不到,只好你老人找。後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見一小狗在旁,狗向糞門一咬,腸拉出來。其人言我偷藏時,恐神認得,反穿皮襖,頭上戴一隻棉襪子,方知通身是毛,頭上一隻腳之話。鄉間小民無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裝藏,若裝後必被愚人所毀。(《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施元亮居士書四》)
2.貼佛號應慎重
牆上貼佛號,亦有利益,亦有罪過。即貼亦必相宜而貼,庶可久存。若於露地,再不用好漿糊,則三二日即墮於泥塗中,或被他人之招貼蓋矣。此事亦不可潦草為之。(《印光文鈔三編卷三·復唯佛居士書》)
3.佛像、聖號勿作信封及圖畫
阿彌陀佛不可作信底用。前三年范古農以弘一師篆文鉤印,光知之,力言其褻瀆,古農因茲停印。宜將最警策人之言句印之,則有益無過矣。若印佛號在上亂寫,於理不當。六年應德閎與光書,箋上集晉帖字,至彌勒二字,便畫一彌勒,光立斥其非。今人好異,若不知檢點,將濫無範圍矣。尤惜陰之子化一,極信心,有行持,而以阿彌陀佛,畫作種種形式。惜陰已估價,將刊板。化三來山見光,光極斥其過,遂止。祈為詳察。(《印光文鈔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四》)
4.慎戴護身符 凡身旁佩帶《楞嚴咒》等,遇臥息、大小便時,須解去。唯臨極危險時,可以不去。若平常無危險亦不去,則褻瀆之罪,可勝言乎?室內既有經像,當格外敬重。(《印光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
5.千佛衣辯
千佛衣,即賢劫千佛所制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無知之人繡佛像於衣上,則罪該萬死矣。愚人不知罪過,反以為榮。又復繡龍、繡花,以堂堂比丘,而學女人派調。其人之資格,已半文不值。蓮池大師《正訛集》第一條已說之。(《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慕西和尚問》)
6.相片不可掛於佛旁
相片不可掛於佛旁,當掛於去佛遠處,以免獲罪而折福。(《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施智孚居士書》)
7.病房慎供佛像
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次,則心中便可作憶念矣。念佛雖貴至誠清潔,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誠默念,或出聲念,功德仍是一樣。以佛慈廣大,如父母於兒女病苦時,則不以平常之儀式見責,而且為其撫摩身體,洗濯污穢。若兒女病好,猶然令父母同彼病時一樣伺候,則當被雷打。閣下何得謂臥床默念,恐有罪過乎?即無病人,睡時尚宜默念,況病人乎?(《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殘破處理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毀像焚經,罪極深重,此約可供、可存者說。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執此義,則成褻瀆。譬如人子於父母生時,必須設法令其安全。於父母亡後,必須設法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見人埋藏父母以為行孝,則將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盡孝。或見人供養父母以為孝,遂對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養之儀供養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旁,仍成褻瀆,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經收藏,反成褻瀆。兼以褻瀆之過,貽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復周群錚居士書七》)
佛像種類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著許多種佛像,因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種類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等數種。
佛陀聖像
菩薩聖像
菩薩,有文殊、普賢、彌勒、日光、月光、虛空藏、地藏,以及隨侍阿彌陀佛的二十五菩薩、觀世音等,不勝枚舉。其中觀世音菩薩尤為著名。觀世音菩薩又稱觀世音大士、觀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薩兩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縮寫,也有譯成大道心眾生、大士、高士、覺有情等。
天人神像
天的種類更多,形象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釋天等;較溫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藝天。另有所謂天龍八部、十二天、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十六善神、觀音二十八部眾等,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劍戟,身穿甲冑,勇猛異常;女性均美麗、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各殿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種不同的佛、菩薩、羅漢守護神像,這些塑像有時是代表某種教義上的理想,博愛的象徵,或具有力量而為眾生膜拜的目標。
三門殿
兩大金剛 佛寺三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侍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固的兵器)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叫“執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金剛隨從持衛,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
天王殿
三門殿內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內供俸四大天王、彌勒菩薩、韋馱天,有的還有帝釋天、梵天、伊舍那天、羅剎天、焰摩天、阿修羅王、那羅延天、乾闥婆天,正中間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彌勒菩薩 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據佛經上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二千四十九年,如果眾生能夠依正法行持,可以護持法命的。再過八百餘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四大天王 東方天王名“提名羅吒”,此雲持國,能保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中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雲廣目,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領諸龍及富單那,所以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郁單越洲人。
帝釋天 梵名為因陀羅,全名為釋提桓因,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寶瓶,現慈悲柔軟相,統帥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縱自如。傳說在迦葉佛滅度後,有一貧女發心修造一座佛塔,當時有三十二人願同心協力完成,後來此貧女即依此功德,成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輔弼西方,成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乘白象,住五色雲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鈷當心,左手托左胯,左腳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蓮華盤,盤中盛青蓮華,或盛雜華。”除此種形像外,有右手執獨鈷,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葉座或坐金山,受蓮華供養的等等不一。
梵天 常與帝釋天並稱,亦名大梵天。《十二報恩經》說他“為天王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無***。劫初時,此天創世間,眾生不亂,此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連草木悉皆苦惱,迷惑眾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經》說“戴髮髻冠,坐七鵝車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蓮華,一手持數珠,以上是右手;一手執軍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語狀,名為淨行者之吉祥印。”
伊舍那天 伊舍那為梵名,譯作欲樂,或說是摩醯首羅天的變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為: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槍,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羅剎天 他曾竊取釋尊的舍利,逃亡時,為韋馱天所追擊,因他誠心誠意地奉侍北方多聞天王,是護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獅子,身著甲冑,左手持刀豎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於左右,持二羅剎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剛部的形像是:通身黃色,披甲,發上有冠,冠有繒,兩頭飄上,目稍作怒視,右手當腰側執刀,左手豎掌向左,屈無名指及小指,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 俗名閻羅王,常住閻浮洲南方,鐵圍山外部的地獄。統率十八冥官,八萬獄卒,審判墮來此處者,加以懲罰,其別名為遮止王,或靜息王即由此而來。一說焰摩王與其妹,協力主宰地獄界,兄焰摩主審判男性,其妹專懲罰女性的罪惡,兄妹並稱,故名雙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頭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為其侍從,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腳下垂。又一種形像是:右手側仰掌,指頭向右少豎,左手向內執檀荼杖,頭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頭幢,乘臥白水牛,垂左腳,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為外金剛部院的形像。
阿修羅王 阿修羅王為八部眾,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羅界的主宰者,常與三十三天猛烈交戰,就中與忉利天的帝釋交戰最為激烈,從未終止。他的形像為遍身赤色,表示為猛惡無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發,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寶玉而立。
那羅延天 此天本誓為排惡勸善,力大無窮,手執杵柄,常乘迦樓羅鳥,自由自在地飛翔於空中。後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專祈請此天。他的形像為周身青色,赤發,有三面,正面三目,兩邊面貌為獸形,左面似豬頭,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種形像沒兩邊面,冠上系繒,兩端飛上,右手開肘豎掌,屈中、無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輪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樓羅鳥,右腳垂下,其鳥張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數種。但獨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見。
乾闥婆天 此王專食香而飛行於虛空中。傳說是當燃香時,在剎那間所發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氣,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尋香的名稱即由此而得名。傳說此天縛有十五頭惡鬼,專守護嬰兒胎兒。其形像為著甲冑,披獅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執三股戟,持十五鬼頭。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訶利帝母,圍繞十五鬼神。此神又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釋迦牟尼佛像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殿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釋迦牟尼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像”。一種是結跏跌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右手上伸,名“施無畏印”。
十八羅漢 一般漢族地區寺廟的大雄寶殿兩邊供有十八羅漢像,這十八羅漢到底是誰?是根據什麼經典,什麼時代才開始塑造他們的像呢?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兩尊羅漢組成的,因此,要談十八羅漢,須先從十六尊者談起。這十六位尊者,在慶友(即難提蜜多羅,斯里蘭卡人)所著《法住記》中的名字是:
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鴉巴(降龍)尊者和納達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為十八羅漢。因為這兩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龍伏虎,因此他們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為十八羅漢,是比較合理的。
關於十八羅漢的名稱,茲略舉如下: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墮闍尊者) 是一位化緣的和尚。他化緣的方法是舉起鐵缽向人求乞。修成阿羅漢果後,人稱舉缽羅漢。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 他修行出家的寺門外常有虎嘯,他認為虎是餓了,便將食堂上眾和尚的飯菜取出一些給虎吃。這樣一來,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羅漢。
喜慶羅漢(迦諾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家。有人問他什麼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又問:“什麼叫做‘慶’?”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慶,例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
看門羅漢(注荼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家化緣,常用拳頭拍門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後來佛陀賜一根錫杖,他化緣時用以在人家門前搖動,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施。這錫杖後來成為和尚的禪杖。
長眉羅漢(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毛髮都脫落,只剩兩條長眉毛,死後再轉世為人,他的父親就送他出家,終於修成阿羅漢果。
***羅漢(諾距羅尊者) 是一位大力羅漢。原是一位戰士,後來出家,他的師父叫他***,放棄從前當戰士時那種粗野觀念。所以他在***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
挖耳羅漢(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聞名印度。所謂“耳根”是由於覺醒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佛教講六根清淨,其中耳根清淨最為第一。因為那伽論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狀以示耳根清淨。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馴象師。象是佛法的象徵,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他出家後證阿羅漢果,故名騎象羅漢。
坐鹿羅漢(賓度羅跋羅墮闍) 原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忽然發心出家,優陀延王苦勸不聽,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騎鹿回宮,勸導國王出家,用種種比喻說明慾念之可厭,結果國王讓位於太子而出家。故人稱他為騎鹿羅漢。
開心羅漢(戌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亂,他說:“我心裡只有佛,沒有想當國王。”遂打開衣服,弟弟見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亂。故人稱他為開心羅漢。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噓一口氣,故人稱他為探手羅漢。
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由於塔是瘞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為佛的象徵,他為了紀念佛陀,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故名托塔羅漢。
芭蕉羅漢(伐那婆那尊者) 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後園的芭蕉樹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後來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羅漢。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攜帶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並拔去蛇的毒牙復放生於深山,因發善心而證阿羅漢果,他的布袋原作裝蛇之用,故稱布袋羅漢。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 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出殺害和尚,盡毀佛殿佛塔,將所有佛經刦帶到那竭國去,當時龍王發動洪水淹沒其國,把佛經收藏於龍宮,後由慶友尊者降服龍王取回佛經,因此取名降龍羅漢。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獵人,後出家戒殺,將證阿羅漢果時,有兩隻小獅走到他的身邊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後,常把小獅帶在身邊,故稱笑獅羅漢。
沉思羅漢(羅怙羅)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動時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與行動,故稱沉思羅漢。
三大士 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或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金毛犼。文殊“頭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華”代表智慧。普賢右手執金鋼杵,左手執金鋼鈴,頭戴五佛寶冠。
觀音殿
觀音殿又名大悲壇,此殿供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體觀音 三十三體觀音,是我國唐宋時代及日本民間信仰的觀音集合而成三十三體的,茲分別解說如下:
楊柳觀音 觀音的利生是隨順眾生的願望,恰似楊柳隨風蕩漾,因而得名。此形像為:右手執楊柳枝,左手掌張開,舉手胸前。
龍頭觀音表示出在雲中乘龍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天龍身。
持經觀音 坐於崎嶇的岩石上,右手執經卷,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聲聞身。
遊戲觀音 乘五彩雲,左手安放於偏臍處,作遊戲法界像,即是《普門品》中“墮落金剛山”一句的象徵。
白衣觀音坐於敷有軟草的石上,結定印,作結跏趺坐姿勢,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比丘、比丘尼身。
臥蓮觀音 合掌坐於池中長出的蓮華座上,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小王身。
瀧見觀音倚於斷岩上觀瀑布的姿勢,即是《普門品》中“火坑變成池”一句的象徵。
施樂觀音 右手撐頰,倚於膝上,是《普門品》中“如日虛空住”一句的象徵。
魚籃觀音 司排除羅剎、毒龍、惡鬼等障礙。其像一為乘於大魚背上,一為手提盛有大魚之籃,是《普門品》中“或遇惡羅剎”一句的象徵。
德王觀音趺坐於岩上,左手置於膝上,右手持綠葉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
水月觀音在月下乘一蓮華舟,盪於海上,靜靜地飄蕩在波浪上賞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
一葉觀音乘一片蓮華,悠然飄蕩於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內的宰官身。
青頸觀音 坐於斷岩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著岩壁,是三十三身內的佛身。
威德觀音左手持蓮華,右手著地,在岩上觀水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的天大將軍身。
延命觀音 右手掌頰,倚於水邊岩上,悠然而欣賞水面景物,是《普門品》內“咒詛諸毒藥”一句的象徵,能除此諸害,而得延命。
眾寶觀音 右手著地,左手置於立著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內的長者身。
岩戶觀音端坐在岩窟內,悠然地欣賞水面,是《普門品》中“蚢蛇及蝮蠍”一句的象徵。
能淨觀音 佇立海邊岩上,作靜寂相,是《普門品》中“假使黑風吹”一句的象徵。
阿摩提觀音 其形像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獅。身有光焰,天衣瓔珞,慈容諦視左方。在三十三身內所現是左膝倚於岩上,二手置於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門身。
葉衣觀音 坐於敷草的岩上,身披千葉衣,頭戴寶冠,冠上有無量壽佛像,瓔珞環釧,身有圓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與願印;左第一手持鉞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絹)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釋身。
琉璃觀音 別名香王觀音,乘一片蓮華,輕浮水面,雙手捧香爐。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多羅尊觀音直立乘雲的姿勢,是《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一句的象徵。
蛤蜊觀音 此尊形象出現於蛤蜊貝殼中,是三十三身內的菩薩身。
六時觀音 右手持梵夾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
普照觀音 雙手披衣,立於山嶽之上,是三十三身內的大自在天身。
馬郎婦觀音自披天衣,兩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內的婦女身。
合掌觀音合掌立於蓮華台上,是三十三身內的婆羅門身。
一如觀音 坐於雲中蓮華座上,立左膝,是《普門品》中“雲雷鼓掣電”一句的象徵。
不二觀音兩手垂重,乘一片蓮葉,浮於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執金剛神身。
持蓮觀音 乘坐蓮葉,兩手執蓮莖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的童男童女身。
灑水觀音右手執灑杖,左手執灑水器,作灑水相,是普門品中“若為大水”一句的象徵。
大白衣觀音
大白衣觀音 形像均為二臂,但印契則不一:1.身白黃色,左手持蓮花,右手施與願印;2.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絹)索,右手執般若梵夾;3.右手楊掌,左手持未開蓮華;4.左手垂下,右手持蓮華;5.左手施與願印,右手持寶珠;6.左手持寶劍,右手執楊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無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於左手上;10.二臂印鑰及持楊柳枝像;11.左手持紅邊華,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
四臂觀音 時輪院和歡喜金剛院多供奉此聖像,其形象有四頭,為藍、白、紅、灰色,有四臂兩腿,身體藍色,兩腳踏仰臥男體像,為藏傳佛教密宗本尊之一。
千手千眼觀音即大悲觀音,簡稱千手觀音。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佛靜住如來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發誓要利益一切眾生。於是長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境,包括欲界十四種、色界七種、無色界四種等)而成千手千眼。
聖觀音 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是諸觀音的總體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說的觀音。
馬頭觀音以馬置於頭,亦稱馬頭大士,觀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稱“馬頭明王”。
十一面觀音 即大悲普照觀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
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
準胝觀音 即天人丈夫觀音。“準胝”意為清淨,是自性淨潔的意思。其形象為三目十八臂。
如意輪觀音 即大梵深遠觀音,手持如意寶珠和輪寶,分別表示滿足眾生祈願和轉***。密號(密教又稱灌頂王)名持寶金剛,有六臂,即“手執如意寶,六臂金色身。”
白觀音
因菩薩常著白衣,亦稱“白衣大士”;又常坐於白蓮華中,故亦稱“白處觀音”。白表示心之潔淨;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
綠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稱聖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共有二十一尊,皆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綠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現少女像,全身綠色,一面二臂,現慈悲像。頭戴五佛寶冠,身佩各種珠寶,著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莊嚴;坐菩薩座於蓮花月輪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於右膝上,作施願印,持烏巴拉花,左手置於胸前,亦持烏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斷生死輪迴之苦,消除一切魔障、業障、病苦等,並能消災、增福、延壽、廣開智慧,凡有所求,無不如願成就,且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地藏殿
供奉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大乘經中所說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示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願。也有的是立像。
祖師殿
羅漢堂
供奉五百羅漢,佛經中所說的隨侍佛陀的五百個羅漢,也有的說是佛滅度後,結集三藏的五百個羅漢。
佛菩薩像有什麼姿勢和形象
佛菩薩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臥像四種。其中佛與菩薩像多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腳的,有身軀微向前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結跏趺坐像,兩膝跪地的長跪像,還有右膝跪地左腳直立的等等種類。
臥像,又稱涅槃像,此像只有釋迦如來涅槃像一種。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頭部有圓形隆起,稱為肉髻,這是佛的特相之一。髮型如螺髻發,或波狀發,除身披寬袈裟外,不用環釧等裝飾。但大日如來,除頭戴髮髻天冠,身穿輕妙衣服外,又有瓔珞環釧等,這是因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準許的儀相。
菩薩形:除地藏菩薩外多為在家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頭戴寶冠,以耳環、頸瓔、腕釧、臂釧、足釧等裝飾其身。
聲聞形:又稱比丘形。光頭,身披天衣,與佛形相似,但頭上無肉髻。
童子形:簡稱童形。頂上結髮,其顏貌為天真活潑的少年形。
天女形:又稱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現女性,如般若菩薩、吉祥天、辯才天等。
忿怒形:全身作極忿怒形像,或以蛇為瓔珞,或以虎皮為裙,手持劍、輪等器杖,後背有大火焰,狀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
神王形:是身穿甲冑的護法善神。
鬼形、畜形:羅剎夜叉的像貌和鳥獸的形像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將、迦樓羅王等。
佛菩薩無論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著袈裟、裙或甲冑等。袈裟披在兩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著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諸神像有圍著猛獸的皮,有穿甲冑的以表示勇猛雄健。
佛菩薩的冠戴、服飾及大小:
寶冠,種類很多:在大日如來頭部所見的為五佛寶冠,虛空藏及彌勒菩薩的寶冠亦屬此類;觀音的寶冠多安置化佛;大勢至的安置寶瓶;彌勒寶冠安置五輪塔婆;虛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其他諸天所戴之冠多為鳥獸形。
佛像的大小,是依釋迦如來在世時的身長為準,即所謂丈六像。“丈六像”說是身高一丈六尺,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約為八尺,此坐像出叫“丈六像”。另有一種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約八尺,坐像的高度為四尺左右。
此外,還有等身像及一搩手半像等:
等身像,是指等於自己的身長,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間的等身像,是隨造像人自己的身長,通常以五尺像為等身像。
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換算法不一:有的說一搩手等於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說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為一搩手半像。
經文
佛像造像有嚴格的標準和定律,是不能隨意建造的。《佛說造像度量經》就是一部關於佛教造像度量標準的經典著作。古人為了塑造統一標準的佛像,造像時就用手指量度佛像各個部位的指數,後來舍利弗據此寫成了《佛說造像度量經》。同經引、附圖、本經、經解、續補五部分合成。
《佛說造像量度經》,又稱《佛身影像量相》、全稱《佛像加尼枸盧樹縱廣相稱十卡度量》,亦譯作《造像度量經》等。說佛以自己的手指為量度,一百二十餘指為身長,講述了自己的身段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故後世又稱《舍利弗問經》。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髮際亦如此。
面輪豎縱度。帶半十二指。分三為額鼻。及頦俱得一。
小指根以下。四指半至基。項心臍乳間。帶半十二指。
自乳尖至腋。平量六指矣。兩腋相去度。二十有五指。
胸堂周圍繞。正五十六指。自從雙乳絣。十六指至臍。
開光
開光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
《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讚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硃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硃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
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同,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鑒三世群機。
儀規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定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牛三字安於佛之身上。把“奄”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牛”字安於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乾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讚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於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髮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布施。複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
意義
第一意思是:報恩。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恩德最大的無過於老師,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接受佛菩薩教誨,這才真正覺悟,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供養佛菩薩是紀念老師,感恩不忘。
第二意思最重要:見賢思齊。佛是凡夫修成的,供養他的形象,提醒我們向他學習,也要成佛。要學佛的存心立願,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樣樣向佛學習。不能把佛菩薩當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錯了,就把佛教變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貢品
香:香表信,代表戒定真香,見到香,聞到香,知道自己要修戒、定、慧是修學的目的。
燈:象徵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每個人都要有奉獻精神,捨己為人,為社會服務。燈也代表智慧光明。
水:佛前供一杯水,要想到我們的心象水一樣清淨、平等。
花果:佛前供花果,代表修善因,得善果。提醒我們要深信因果,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