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佛教用語)

明王(佛教用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梵語 Vidyā-rājā。又作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明,即破愚闇之智慧光明,即指真言陀羅尼。明王有二義:(一)指真言陀羅尼之王,如佛頂一字真言為佛部之明王。(二)指一般所習稱之明王,如降三世明王為密教諸尊之一。降三世明王等為教化難調之眾生,而顯現忿怒相。

虎衣明王是密宗三大師祖之一,他在以五勝金剛為主的修法中對所修法門作了詳細闡釋、編撰、結集、研究,將父續密法與母續密法相結合,並傳授給智藏龍師,稱為子續密宗,也就是大圓滿修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王
  • 外文名:Vidyā-rājā
  • 別名: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
  • 類別:五大明王,八大明王
  • 教別:佛教
  • 名人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
簡介,情節概述,虎衣明王,五大明王,八大明王,愛和美的明王,十大明王石刻,馬首明王,降三世明王,不動明王,大威德明王,大火頭明王,大穢跡明王,大笑金剛明王,無能勝金剛明王,大輪金剛明王,步擲金剛明王,

簡介

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彌勒佛的“忿化身”是大輪明王,大日如來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比較有名的有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等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
密宗把真言和陀羅尼稱為“明”,又將具有這種咒力的人稱為“持明王”,所以,由真言和陀羅尼的神秘能力產生的尊格,就叫做明王。如果說,如來代表佛的實際悟道,菩薩掌握慈悲救濟,那么,明王就讓人的內心培養出堅強的意志。
明王

情節概述

諸佛菩薩的造像大致有二種類型;一是柔和相,即安詳相;一是忿怒相,即恐怖相。明王大多屬於忿怒尊或恐怖尊,這種尊格都處於曼荼羅的邊緣和角落位置。他們不但擔負防衛的任務,而且隨時要積極出擊殲滅邪魔。

虎衣明王

虎衣明王”為上部六大尊師之一,也是不滅頂佛的得意門生。虎依明王為藏語中的達拉美巴,其中,“達”漢譯為猛虎,因其滿身虎斑或具備怒勢明王的所有相好;“拉”意為此岸與彼岸之間,即由此岸到達彼岸的捷路;“美巴”意為燃火,即大師身上充滿智慧之火,照亮心靈世界,消除眾生業障,全名漢譯為“虎依明王”。虎衣明王誕生在大食公郎德諾聖地,即今岡底斯山脈附近。 虎衣明王密宗三大師祖之一,他在以五勝金剛為主的修法中對所修法門作了詳細闡釋、編撰、結集、研究,將父續密法與母續密法相結合,並傳授給智藏龍師,稱為子續密宗,也就是大圓滿修法。

五大明王

明王最為人知最流行的是五大明王。在新、舊兩譯的《仁王經》中,出現了五大明王的名稱。他們是:
不動明王。他是明王之中最重要的尊格,被稱為不動尊或無動尊,與觀音和地藏菩薩並列,成為民間佛像的三大主尊。
不動明王居於五大明王中心位置,亦即居於首位,另四尊明王圍繞在他身邊。不動明王和大日如來關係密切,被視為大日如來的化身或使者。西藏大多數不動明王的造像都是三頭六臂或一面八臂的忿怒尊,右手拿劍,左手握羅索,而且多是坐像,少有立像,是沿襲了印度教的忿怒尊的濕婆神的信仰。
降三世明王。第二位是東方的降三明王,意為“降服貪嗔痴三毒與三界”,他經常和不動明王並列成一對出現,是密宗名第二的金剛薩多。
降三世明王也是由印度教的忿怒尊濕婆神演變出來,其造像多是三頭六臂或一面八臂的恐懼模樣,其額頭中央有濕婆神特徵的第三隻眼睛,身上穿著虎皮裙,兩足之下分別踩著相當於濕婆神的大自在人及其明妃烏摩,表示自己比模仿對象更強有力。降三世明王兩手的小指在胸前勾合結成降三世印,表示降伏過去、現在、未來與佛教為敵的一切障礙。
軍荼利明王。第三位是南方的軍荼利明王,意為“盤繞的東西”。由圖像來看,軍荼利明王身體各部,都戴著蛇的裝飾物。軍荼又意為“拙火”,乃是象蛇一樣沉睡於身體海底輪之靈熱。
軍荼利明王又和不死妙藥“甘露”的信仰有密切關係,故軍荼利明王亦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
軍荼利明王的造像,通常是一面八臂,左足稍稍上舉,做出踏空的姿態,而中央的左右兩手各自伸直食、中、無名指,然後再用大拇指掐住小指,將兩手在胸前交叉,這種威嚇對方的印相,是軍荼利明王的代表姿態,其餘的手,分別拿著金剛杵、寶輪、三叉戟等法具,表示以他強大的力量祛除種種障礙。
大威德明王。第四位是西方的大威德明王,意為“具有大威力德性”。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眷屬或化身。
大威德明王的一項特性,是他一定騎著水牛,這是反應原始社會所謂魔神征服水牛的神話。大威德明王的造像多是六面、六臂、六足的姿態,因此,又此,又有“六足尊”之稱。他的六隻手所握持的東西是劍、戟、棒、索、弓、箭。但演變到最後,大威德明王竟然是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的形態,同時臉部成為牛面。
金剛夜叉明王。這是五大明王中的最後一位,也是五大明王中唯一擁有“金剛”的稱號的一位,與擁有古老歷史的其他明王比較,金剛夜叉明王似乎是後來才出現的尊格。
金剛夜叉明王的造像的特色,是他臉上的五隻眼睛,有兩對是兩隻眼睛左右上下並排,然後在額頭中央,再放置第五隻眼睛。五隻眼和三張臉,使人有恐怖之感。除此之外,金剛夜叉明王將左腳舉高,擺出了丁字形站立的姿勢也很特別。他的左右第一隻手,分別握著金剛鈴和金剛杵,顯示他是金剛界體系的尊格。

八大明王

八大明王出自《大妙金剛經》,由八大菩薩衍生出來。八大菩薩即上述的觀音、金剛手、文殊、彌勒、地藏、虛空藏、普賢、除蓋障等。這八大明王雖和上述五大明王不同,但其中的不動、降三世、大威德和軍荼利等四位明王卻是共通的,只是沒有最後的金剛夜叉明王而已。
八大明王由八大菩薩衍生或化身成忿怒尊,他們分別是:
降三世明王——金剛手菩薩;
大威德明王——文殊菩薩
馬頭明王——觀音菩薩
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
大輪明王是轉法輪明王之意。法輪是佛教的真理教義。大輪明被畫成戴冠上面有逆立的火發,左手持獨鈷杵,右手高舉大法輪。
馬頭明王以觀音為自性身,把馬置於頭。又因他有忿怒威猛之形,幫稱馬頭明王。其模樣是一面二臂,紅色。右手拿著蓮花,左手拿著水瓶,脖子和四肢都有蛇纏繞,表現出明王獨特的忿怒姿態。
無能勝明王,意為“不被任何東西所打倒”。其造像有四面四臂、三面四臂、一面二臂等,具三上。三面四臂形像的,右邊第一隻手豎起食指做出威嚇對方的期克印,第二隻手拿著獨鈷杵。左邊的第一隻手拿著斧鉞,第二隻手拿著三叉戟。
步擲明王,是“放開步伐”之意。有記載說此明王有十八臂,但也有記載說只有二臂,右手拿著大傘蓋,左手拿著金剛杵。傘蓋可說是步擲明王的特徵。

愛和美的明王

①愛染明王是密宗許多明王中代表愛的明王。愛染,是指迷戀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表示貪愛,貪愛過度,像被染過色的東西,洗也洗不掉。唐朝詩人王維有句云:“愛染日以薄,禪寂日以固”,就說明了愛染二字之意。
愛染明王的造像是紅色、一面六臂,在蓮花跏趺坐,具三隻眼睛,現出忿怒的形像,頭髮呈倒立或怒髮狀。這種發怒的姿態,配合紅色身體的色相,代表“激烈的恩愛”,實際上,信仰愛染明王的人以女性為多。
愛染明王頭戴獅子冠,他的六隻手中,第一雙手的右手握著金剛杵,左手在腰部附近執金剛鈴,和金剛薩多的手印相同。第二雙手的左右手各自拿著弓和箭,做出欲射向目標的動作。第三雙手則右手拿著蓮花,而左手結金剛拳手印,或配合修法,改變所拿的東西。在蓮花座下,還有能吐出各種寶物的寶瓶,以及形成光圈的鮮紅日輪。
孔雀明王是密宗許多明王中代表美的明王,從擁有美麗的孔雀尊格變化而來。孔雀除外表溫雅之外,乃是蛇的天敵,因此,自古以來飽受毒蛇禍害的印度人民對蛇的克★孔雀特別崇拜。孔雀明王在印度被當作女性尊格來信仰,在我國也被譯為“孔雀佛母”等。
孔雀明王形態的特徵是,左右手中總是有一隻手拿著孔雀的羽毛,同時,坐孔雀背上。孔雀明王的造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像等,拿的東西增加了佛手果、吉祥果、蓮花、月輪、梵夾等。
人們信仰孔雀明王認為真正具有威力的是孔雀明王的咒語,所以佛教歷代關於孔雀明王的經軌,大多稱為孔雀明王《咒經》。

十大明王石刻

馬首明王

1、“馬首明王”,高180cm,三面四臂,赤裸上身,上二手持環及葡萄,胸前二手捧物已殘。明王正面頭頂火焰,頭髮上沖。中部現一馬首,並從其左額飛出毫光一道,上坐觀音菩薩本身像。銘記為:“第三馬首明王觀世音菩薩化。”

降三世明王

2、“降三世明王”,高185cm,三面六臂,上二手舉山形物或持鞭,中二手當胸作智拳印,下二手持劍及物。明王濃眉豹眼,怒發上沖作火焰狀一由額部發出毫光一道,於其頂現降三世明王本身金剛手菩薩像。銘記為:“第五降三世明王金剛手菩薩化”。

不動明王

3、“不動明王”,高200cm,三面四臂,上二手作拳狀,下右手扶腹,胸前一手塞於口中,嘴咬其指。明王目瞪如鈴,獠牙上立,怒發上沖作火焰狀,大有怒不可竭之勢。從明王額部發出一道毫光,光中現其本身除蓋障菩薩(已毀)。銘記殘,應為“大憤怒明王除蓋障菩薩化”。

大威德明王

4、“大威德明王”,高190cm,三面四臂,上右手持金輪,上左手舉印,下二手當胸。明王發形同上。其本身像金輪熾盛光佛站於毫光中。銘記為:“第九大威德明王金輪熾盛光佛如來化。”

大火頭明王

5、“大火頭明王”,高160cm,三面四臂,上左手持金輪,上右手持物已殘,下二手當胸作智拳印。明王發形同上。頭頂上方坐其本身像盧舍那佛。銘記為:“第十大火頭明王盧舍那佛化”。

大穢跡明王

6、“大穢跡明王”,高200cm,三面六臂,上左手舉金輪,上右手執鞭(殘),中二手當胸作智拳印,下二手僅鑿出輪廓。明王眼瞪眉豎,怒發上沖。頭頂上方銘文為:“大穢跡金剛本師釋迦牟尼佛化”。

大笑金剛明王

7、“大笑金剛明王”,高200cm,二面四臂,上左手持環,上右手托一菩薩,下左手捧缽,下右手持摩尼珠。全像僅刻出形體,尚未精雕細琢,但已神形畢具。不見榜題,似應為大笑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化)。

無能勝金剛明王

8、“無能勝金剛明王”,高160cm,三面六臂,上左手持環,上右手持蛇,中左手捧如意珠,中右手持物不可辨,下二手當胸,全像亦未精雕。不見銘記,似應為“無能勝金剛明王地藏菩薩化”。

大輪金剛明王

9、“大輪金剛明王”,高170cm,三頭六臂,上二手持蛇或執扇,中二手持金輪或作手印有蛇纏繞,下二手當胸。全像仍屬未完工之作,無銘記,似應為“大輪金剛明王慈氏尊化”。

步擲金剛明王

10、“步擲金剛明王”,高160cm,兩面四臂,上二手托印或舉金剛杵,兩臂有蛇纏繞,下二手當胸。全像為粗胚,無銘記,似應為“步擲金剛明王普賢菩薩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