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尼

陀羅尼

【陀羅尼(梵 dhāraṇī,藏gzun%s)】

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的作用。後世則多指長咒而言。按梵語,系依具‘持’義的語根所形成的名詞。意為能總攝憶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持
  • 外文名:陀羅尼
概述,念誦要求,相關文獻,華嚴經陀羅尼,大隨求陀羅尼,

概述

【陀羅尼(梵 dhāraṇī,藏gzun%s)】
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的作用。後世則多指長咒而言。按梵語,系依具‘持’義的語根所形成的名詞。意為能總攝憶持。《大智度論》卷五雲(大正25·95c)∶
‘何以故名陀羅尼?云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中略)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
又據《佛地經論》卷五所述,可知陀羅尼是一種記憶法,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依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總持無量佛法。
又,經論中,言及陀羅尼時,計有二種用法。其一系指智慧或三昧;即以慧為體,攝持所聞所觀之法,令不散失。其二指真言密語(明咒),即明咒之一字一句,具無量之義理,若誦之,則除一切障礙,利益廣大,故名陀羅尼。此外,一說謂咒語之具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
◎附一∶〈三陀羅尼〉(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一)三種陀羅尼∶梵語陀羅尼,譯為能持,謂於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又翻為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原出於《大智度論》卷五所說五百陀羅尼中最初的三種。
(1)持陀羅尼∶謂耳聞一切語言諸法皆不忘失。
(2)分別陀羅尼∶謂分別了知諸眾生諸法。
(3)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著、不動。
然而,《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以‘字入門陀羅尼’代替此三種中的‘分別陀羅尼’。‘字入門陀羅尼’,謂‘阿’等四十二字能攝一切語言名字,故聞‘阿’字時,入一切法初不生,聞其餘諸字時,亦悉入一切諸法實相中。
(二)指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三種∶出於《法華經》〈勸發品〉。天台宗以之配於三諦。即以此三者為空持、假持、中持。相當於空假中三觀。
(1)旋是旋轉之義。旋轉凡夫執著有相差別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為一空一切空之從假入空的空持,名為旋陀羅尼。
(2)旋轉平等的空而出於假,通達百千萬億法,成為一假一切假之從空出假的假持,名為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3)以空假二者為方便而入於絕待的中道,成為一中一切中之中道第一義諦的中持,名為法音方便陀羅尼。
其中,旋陀羅尼居三陀羅尼之首,故又稱為一旋陀羅尼或初旋陀羅尼。相傳天台智顗嘗證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羅尼。
(三)指大悲心陀羅尼、佛頂尊勝陀羅尼、消災妙吉祥陀羅尼∶此為晡時諷經(晚課諷經)所誦的三種陀羅尼。
◎附二∶〈四陀羅尼〉(摘譯自《佛教大辭彙》等)
四陀羅尼,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術陀羅尼、忍陀羅尼。語出《菩薩地持經》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等。陀羅尼,語譯作總持,故四陀羅尼又稱四種總持,略稱四持。
此四陀羅尼之解釋,顯密不同。顯教之意,依《大乘義章》卷十一所釋雲∶
(1)法陀羅尼∶謂聞持佛之教法而不忘。因聞而不忘,故又名聞陀羅尼。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業因緣、現在之神咒力、藥力、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慧深入法界陀羅尼門等。
(2)義陀羅尼∶謂於諸法無量之義趣總持不忘。其修得方法亦有六,與上述法陀羅尼之修得類同。
(3)咒術陀羅尼∶謂菩薩能依禪定起咒術為眾生除患。其修得方法有三∶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智深入法界咒術法門等。
(4)忍陀羅尼∶謂安住法之實相而忍持不失。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習力、現在之修習力。
以上之四陀羅尼,若約聞、思、修、證而言,則法陀羅尼是聞慧;義陀羅尼是思慧;咒術陀羅尼是依禪而起,攝末從本,修慧從本;忍陀羅尼是證心住理,屬於證行。若約位而言,則法、義、咒術三陀羅尼是由初僧只劫入淨心地所成就者,必定不動,最勝最妙,中間所得或因願,或由禪定力不定不住。忍陀羅尼則起在解行,成就在地上,若通論種性以上亦能起之。若約大小乘有無之義而言,通而論之,小乘在得,如阿難之聞持第一;別而論之,唯在大乘,小乘則無。此乃因小乘人但求戒定慧等出離生死,不求一切諸大功德,所以不修諸陀羅尼,即使如阿難之聞持第一,若與菩薩相較之下,則仍屬少。故謂‘小乘中無’。若約辨其因而言,如《地持經》說‘具四功德,乃能得之’,所謂四功德,即不習愛欲、不嫉彼勝、一切所求等施無悔、欣樂菩薩藏及摩德勒伽法。其中前二離過,後二攝善,故能得之。
又,密教之意,謂真言一一字能攝持一切教文諸法而不失,是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義能攝持無量義理而不失,是為‘義持’。真言具除災招福等諸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證得菩提智,認知諸法實相,故名‘忍持’。
此外,不空三藏《總釋陀羅尼義贊》亦揭示法、義、三摩地、文等四種陀羅尼。此亦有顯密二釋。
◎附三∶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卷一(摘錄)陀羅尼者,總持之義也,外道所無。外道之咒,梵言曼怛羅,以表思語為義,明梵言毗地耶,以智為其義,其用並在祝禱禁厭。陀羅尼固不同之,其初非必有口誦語言,唯能記持諸法名相、義理而不忘失,一憶起之,則說法得無礙自在,是名雲陀羅尼。故謂得陀羅尼,行陀羅尼,而不言誦陀羅尼,蓋心中總持諸法者也。
夫《大論》者,釋《大品般若》也,《大品》梵本成於龍猛以前明矣。而《大論》間引《密跡金剛力士經》、《法華經》等,二經亦成於龍猛以前無論。《法華經》〈序品〉雲∶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大品》〈序品〉雲∶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大論》卷五釋之雲∶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是陀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法入、行陰),九智知(除盡智),一識識(一意識),阿毗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複次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複次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陀羅尼不離菩薩。譬如鬼著,是陀羅尼常隨菩薩,如善不善律儀。複次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複次菩薩得陀羅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問曰∶是陀羅尼有幾種?答曰∶是陀羅尼多種。一名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復有分別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諸眾生、諸法,大小好醜,分別悉知。如偈說諸象、馬、金、木、石、諸衣,男女及水種種不同,諸物名一,貴賤理殊,得此總持,悉能分別。復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嗔,一切眾生如恆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中略)。復有名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威德陀羅尼、華嚴陀羅尼、淨音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說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以是故,言諸菩薩皆得陀羅尼。又(同上)雲,問曰∶前已說諸菩薩得陀羅尼,今何以復說得無礙陀羅尼?答曰∶無礙陀羅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諸解脫中無礙解脫大(得佛得道時所得也),如是一切諸陀羅尼中,無礙陀羅尼大,以是故重說。
複次先說諸菩薩得陀羅尼,不知是何等陀羅尼?有小陀羅尼,如轉輪聖王、仙人等所得。聞持陀羅尼、分別眾生陀羅尼、歸命救護陀羅尼、不捨陀羅尼,如是等小陀羅尼,餘人亦有是。無礙陀羅尼,外道、聲聞、辟支佛、新學菩薩,皆悉不得,唯無量福德智慧大力諸菩薩,獨有是陀羅尼,以是故別說。複次是菩薩輩,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說法教化無盡,以無礙陀羅尼為根本,以是故,諸菩薩常行無礙陀羅尼乃知。
《大品》、《大論》等所謂陀羅尼者,所以總持諸法義理,由是得無礙辯,而能轉法輪之心地法門,與三昧及等忍,俱為菩薩必須之資德,大乘不共之特色,與後來陀羅尼有文可誦,而似外道明咒,全不同焉。惟大乘教門,廣大深嚴,書寫至難,而印行未興。其耳聞心記之勞苦,有殆不可測,陀羅尼之起,實非無故,則所以其可重,不須復論也。
◎附四∶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第九章(依觀摘譯)陀羅尼(dha^ran!i^,護咒)在大乘文獻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古時,吠陀中,尤其《阿達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於攘災、祝禱。它們在印度人心中甚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無法將它廢除。錫蘭佛教徒將若干優美的經典當作明護(paritta、pirit,即咒語)使用。同樣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徒也將若干大乘經典改為咒文。而且,大乘佛教中存在著數量極龐大的佛、菩薩、諸天的咒語。又,《夜柔吠陀》的祭儀中,已可見到非常神秘的語言及音節。與陀羅尼的防護或增益有關的不可思議力,主要是在於陀羅尼中所含的智慧,而不是其語言與音節具有任何神秘意義。但是,不能否認的,陀羅尼中含有此‘咒語性的語句’(mantrapa-da^ni^)。
例如最短小的‘般若經’——《小字般若經》(Alpa^ks!ara^ Prajn~a^ramita^),即被當作陀羅尼使用。而《般若心經》(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是一樣。這些經典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心’(hr!daya),亦即減輕一切痛苦的真言,含有智慧之完成的意味。亦即‘去!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願正覺的速疾成就。’此語句被認為某種程度的表現了‘般若經’教義真髓,不過,其精神上的水準不比《佛頂尊勝陀羅尼》(Us!n!i^s!avijaya-dha^ran!i^)高。《西藏大藏經》的〈甘珠爾〉,將甚多‘般若經’編入陀羅尼中。又,〈甘珠爾〉中的陀羅尼,其效能之一是有助於理解《十萬頌般若經》及其他較長的‘般若經’。
陀羅尼與經典之間,未必常有明確的界線。有些大乘經典除了陀羅尼,什麼也沒有。《無量壽(陀羅尼)經》(cAparimita^yuh!-su^tra)不僅有梵本,尚且有古和闐語譯、漢譯及藏譯。而此經全卷也只是在讚嘆陀羅尼而已。《大乘集菩薩學論》中所引用的〈寶光明陀羅尼〉,被類別為大乘經典。此《大乘集菩薩學論》,部帙頗廣,全經主要在闡述大乘教理,此外,也述及菩薩不單只是渴望解脫,為了利益有情,他們需要一再轉生,投身於各種行業及宗派中。經中並列舉一長串的職業及宗派名。
《大雲經》(Megha-su^tra)中的陀羅尼具有咒法的性質。如同其他大乘經典,該經卷首也如此敘述∶‘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難陀(Nanda)、優波難陀(Upananda)龍王宮殿……。’諸龍王向佛作禮後,有一龍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使諸龍王等滅一切苦得受安樂。受安樂已又令於此贍部洲時降甘雨,生長一切樹木、叢林、藥草、苗稼皆生滋味。令贍部洲一切人等悉受快樂。’對此,佛答曰∶‘龍王!汝成就一法令一切諸龍除滅諸苦,具足安樂。’‘何者一法?’‘所謂行慈。汝大龍王若有天人行大慈者,火不能燒,刀不能害,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內外怨敵不能侵擾,安樂眠睡,安樂覺寤,以自福護持其身。(中略)是故,龍王!以慈身業,以慈語業,以慈意業應當修行。複次,龍王!有陀羅尼名施一切眾生安樂。汝諸龍等常須讀誦繼念受持,能滅一切諸龍苦惱與其安樂。彼諸龍等既得樂已,於贍部洲即能依時降注甘雨,使令一切樹木、叢林、藥草、苗稼皆得增長。’‘何者名為施一切樂陀羅尼句?’
其次,世尊即說陀羅尼。此陀羅尼是由諸佛、菩薩的咒語組成,其中穿插著祓除不祥及祈請大龍降臨的祈禱文,以及如‘娑邏、娑邏、四唎、四唎、素漏、素漏、那伽喃、闍婆、闍婆、侍毗、侍毗、樹附、樹附’之類的咒語。經中並敘述如何以此陀羅尼施行咒法,且謂旱魃求雨諸法中,以此經所說為最。
有很多陀羅尼只是以寫本的方式單獨流傳,有些則被匯集在一起。從中,吾人可以看到有∶趨吉避凶、消災免難、往生極樂、召請菩薩等等的咒法。由五種陀羅尼合集成的,是《五護陀羅尼》(Pan~caraks!a^)。此經在尼泊爾頗受重視。其中∶(1)《大隨求陀羅尼經》(Maha^pratisara),是對罪惡、疾病,及其他災禍的防護;(2)《守護大千國土經》(Maha^-sahasrapramardini^)是對惡鬼的防護;(3)《大孔雀經》(Maha^ma^yuri^)是對蛇毒的防護;(4)《大寒林陀羅尼經》(Maha^si^tavati^)是對災星、野獸、毒蟲的防護;(5)《大護明大陀羅尼經》(Maha^〈raks!a^〉mantra^nusa^rin!i^)是對疾病的防護。第三的《大孔雀經》中屢屢提到‘Vidya^ra^n~i^’(女明王),其名與孔雀的除蛇有關,但經中也有對治一般疾病的療法。詩人巴那(Ba^n!a,七世紀)在《Hars!acarita》第五章中,述及哈魯夏瓦魯達那之父王崩殂後,他如何進入其父之宮殿,以及如何行祭儀等等。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經》之讀誦。此陀羅尼與《Moraja^taka》詩句中,以及巴瓦寫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這是可以確定的。
陀羅尼在古代大乘經典中,份量極廣。在後世附加的《法華經》第二十一章與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經》的最後二章皆可見之。在西元443年首次漢譯的《入楞伽經》,尚未成立此最後二章。因此,吾人可以認為這些陀羅尼在大乘經典中其成份較新。然而,吾人卻不能認為它是佛教文獻中最新時代的產品。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在四世紀的漢譯本中,已有陀羅尼存在。如果《無量壽經》中所言及的‘往生極樂者受陀羅尼’之文已被編入於二世紀譯成漢文的原典中,則吾人不得不認為陀羅尼在當時早已存在。不過,將陀羅尼的出現追溯到佛教初期,應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溯及至釋尊本人。釋尊生長於相信咒力的環境中。對於釋尊,就吾人所知,他希望傳給眾生的,是與古婆羅門儀禮有別的東西。陀羅尼應成立於印度佛教開始逐漸與印度教同化的時期。隨著歲月推移,陀羅尼與怛特羅中的真言(mantra),逐漸沒有區別,及至最後,陀羅尼完全被真言取代。《西藏大藏經》的〈甘珠爾〉中,陀羅尼分別列於經部及怛特羅部。東土耳其斯坦嘗出土不少中亞地區多種語言的陀羅尼斷片。而從《西藏大藏經》的〈甘珠爾〉及漢譯三藏中,陀羅尼占大部分看來,可知此文獻頗盛行於一切佛教國家,其傳播極廣。

念誦要求

《佛頂尊勝陀羅尼》載:「夫誦陀羅尼,務存『梵音』,但取其聲,不取其義。比來多失本音,良由『翻譯文字』有異,遂使學者多疑不決……今所翻者,稍殊往譯,應合『彈紐』,具注其側,幸請審看,萬不失一。不應『彈紐』而『彈紐』者,是陀羅尼之大病也。若無側注,不假紐聲,但依其文,自當周正。所有『口邊』字者,皆須彈舌而言之,側注平上去入者,依『四聲』而紐之。所注『二合』者,兩字相和,一時急呼,是為『二合』也……一切佛部陀羅尼真言,一切菩薩金剛等陀羅尼真言,悉皆如是……如擬學梵音念誦者,先須學梵音」(詳《大正》十九冊389中)。
宋‧贊寧大師云:「又舊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譯明言多詳音反,受持有驗,斯勝古蹤」(《大正》五十冊725上)。文中強調學陀羅尼者一定要「務存梵音」,而且「但取其聲,不取其義」。唐譯密咒多用「反切」去詳註「梵音」,所以才能「受持有驗」,這都是要求要用「梵音」持誦咒語的明證。
劉繼莊的《新韻譜》曾言:「自明中葉,『等韻』之學盛行於世,北京衍法五台,西蜀峨眉、中州伏牛、南海普陀,皆有韻主和尚,純以習韻開悟學者」(見《趙宧光及其悉曇經傳》一書,新文豐),可見歷代祖師早就有以「悉曇聲韻梵音」之學來教導學人,在當時甚至以「參禪」為大悟之門;「唱韻」為小悟之門,可見以唱頌「悉曇梵音」的法門是為進入「開悟」的重要方法。
宋‧鄭樵《通志‧六書略》第五論云:「今梵僧咒雨則雨應,咒龍則龍見,頃刻之間,隨聲變化。華僧雖學其聲,而無驗者,實音聲之道有未至也」。這是說任何宗教都有一種神秘的加持功力,咒語即是其中一種,但須依照它的「原音」來持誦,才能顯現出咒語的神秘力量。如果聲音不準確,距離所謂的「原音」太遠、或太離譜,那么咒語本來所蘊藏的神秘力量就不能百分之百發生它的功效。換句話說,我們持咒全憑一念的「真誠」與「精進」,不管它的音準不準,當然還是會有感應的,不過很可能只是「事倍功半」。
《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記》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唐開元中,五台山下,有一精修的王居士。連續念《佛頂咒》六年都不曾見已亡的父母,疑咒無驗,欲生退心。忽見一老翁儀容。甚異。語云:「非是咒無靈驗。亦非君不盡心。斯乃去聖時遙。翻譯多誤。咒詞脫略,遂失其征」。老人即口授,令依此文句持誦。……後即見亡父母遂來……云:已乘兒精誠功力,近得生天(詳《大正藏》第十九冊頁386上─389中)。

相關文獻

華嚴經陀羅尼

(蓮池大師《諸經日誦》所收)
此咒於蓮池大師之《諸經日誦》已收入,並作為修行功課之一
此陀羅尼是普賢如來所說。經云:「若人誦此一遍,準誦龍藏中《華嚴經》上中下三本一遍」。何況常持。若能滿十萬遍,其人敏悟精微,洞徹一切教藏,至於福聚轉障不可具說。普賢王如來(非普賢菩薩)為密教阿達爾瑪佛(ati-buddha),乃金剛乘最極究竟,無上殊勝法教的宣演教主,由此可知華嚴法教與密宗紅教大圓滿法皆為理趣不二、殊途同歸的成佛大法,願行者珍視實修之。─出自《大正藏》第十九冊頁709下。
梵文:華嚴經四十二字母簡介
華嚴經陀羅尼華嚴經陀羅尼
從中國的佛經翻譯來看,早期翻譯的佛經大多屬於《般若》部,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鳩摩羅什譯的《大品般若經》。西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光贊般若波羅蜜經》與元康‧元年(291)無羅叉所譯《放光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均是這部《般若經》的同本異譯。其中《放光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陀鄰尼品】、《光贊般若波羅蜜經》之【觀品】都有提到這「四十二字門」及字義,這是通過「梵文字母」或「字母組合」來宣揚諸法般若的空性思想。依次臚列「四十二個」梵文字母,在每個字母後又附以與《般若經》相關的教義來解說,宣揚教義時大多採用「者,……不可得」、「者,……不可得見」、「不可得」、「不可得見」……等句式,反映了《大品般若》經「諸法性空」的思想。
雖然當時講習「四十二字門」的材料沒有保存下來,但從有關當時研習、講筵之盛況的記載,可以推想出「四十二字母」在當時的傳習狀況。尤其是鳩摩羅什所譯出解釋《大品般若經》的《大智度論》,其中龍樹菩薩對「四十二字母」的解釋非常詳細,這使「四十二字母」更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與學習。不久之後《華嚴經》也被譯出,此經的【法界品】也借「四十二字母」宣揚與《華嚴》相關的教義,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當時人把「梵文字母」與「佛教義理」聯繫起來的觀念。如《大智度論‧卷48》(T25, p0408b)對此「四十二字門」的說明:
問曰:
若略說則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陀羅尼門,今何以說是字等陀羅尼,名為諸陀羅尼門?
答曰:
先說一大者,則知餘者皆說。此是諸陀羅尼初門,說初餘亦說,複次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若聞「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茶」外更無字,若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是字常在世間,相似相續故。入一切語故無礙。如國國不同,無一定名,故言無名。「聞」已便盡,故言滅,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而況字可說?諸法無憶想分別,故不可示。先意業分別故有口業,口業因緣,故身業作字。字是色法,或眼見或耳聞,眾生強作名字,無因緣,以是故,不可見不可書。諸法常空如虛空相,何況字?說已便滅,是文字陀羅尼,是諸陀羅尼門。求聞持陀羅尼
華嚴經四十二字母陀羅尼華嚴經四十二字母陀羅尼
全稱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出《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大唐中印度三藏善無畏奉 制譯。《大正藏》第二十冊頁601下─603上。
念此菩薩神咒可得憶持不忘之力用,並圓滿諸願。
爾時薄伽梵。入諸波羅蜜平等性三摩地。從定起已即說此能滿諸願虛空藏菩薩最勝心陀羅尼曰
南牟(一)‧阿迦(去引)舍(舒可反二)‧揭(魚羯反)婆(去引)耶(余可反三)‧唵(四)‧阿唎(五)‧迦(入)么唎(六)‧慕唎(七)‧莎[口*縛]訶(八)‧
薄伽梵言。此陀羅尼。是過去現在一切諸佛之所同說。若能常誦此陀羅尼者。從無始來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悉皆銷滅。常得一切諸佛菩薩共所護念。乃至未成佛來。所生之處。虛空藏菩薩恆隨守護。令諸有情常所樂見。諸有善願無不滿足。一切苦患皆悉銷除。常生人天不墮惡趣。生生之處常憶宿命。設不加法但能常誦獲福如是。若欲加法持此陀羅尼求聞持者。當於絹素白[迭*毛]或淨板上。先畫滿月。於中畫虛空藏菩薩像。其量下至不減一肘。或復過此任其力辦。菩薩滿月增減……如其不能辦塗香等供養之物。但作第二運心供養。法亦成就。即以手印掏珠。誦陀羅尼明記遍數。誦時閉目。想菩薩心上有一滿月。然所誦陀羅尼字。現滿月中皆作金色。其字復從滿月流出。澍行人頂。復從口出入菩薩足如自發言咨啟菩薩足下。誦陀羅尼未止息來。所想之字巡環往來。相續不絕如輪而轉。身心若惓即須止息。至誠瞻仰便坐禮拜。閉目復觀滿月菩薩。極明了已。應更運心令漸增長周遍法界。復漸略觀。於最後時量如本已。方始出觀。又作前手印誦陀羅尼三遍已。舉大母指發遣菩薩。作是念言唯願慈悲布施歡喜。後會法事復垂降赴。如是誦陀羅尼。隨其力能或一日一上。或一日兩上。從始至終每如初日。遍數多少亦如初上。不得增減。前後通計滿百萬遍。其數乃終亦無時限。然於中間不容間闕。後於日蝕或月蝕時。隨力舍施飲食財物。供養三寶。即移菩薩及壇露地淨處。安置。復取牛酥一兩。盛貯熟銅器中。並取有乳樹葉七枚及枝一條。置在壇邊。華香等物加常數倍。供養之法一一同前。供養畢已。取前樹葉重布壇中。復於葉上安置酥器。還作手印誦陀羅尼三遍。護持此酥。又以樹枝攪酥。勿停其手。目觀日月兼亦看酥。誦陀羅尼無限遍數。初蝕後退未圓已來。其酥即有三種相現。一者氣。二者煙。三者火。此下中上三品相中。隨得一種法即成就。得此相已便成神藥。若食此藥即獲聞持。一經耳目文義俱解。記之於心永。諸餘福利無量無邊。今且略說少分功德。如至卻退圓滿已來。三相若無法不成就。復應更從初首而作。乃至七遍。縱有五逆等極重罪障。亦皆銷滅法定成就。
梵文:
聞持陀羅尼聞持陀羅尼
不空絹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與《佛光大辭典》對〈光明真言〉的解釋:「光明真言是大日如來之真言,一切諸佛菩薩之總咒。」由此開宗明義的簡介,即可了解此咒的重要性及其在密教中的地位,因大日如來是密教的始祖。
〈光明真言〉的來源經典,在《大正藏》中有三:
(1)《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二十八〈灌頂真言成就品〉。
(2)《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真言》。
(3)《毘盧遮那佛說金剛頂經光明真言儀軌》:
〈簡易羅馬拼音〉om amoga vairocana maha-mudra mani-padma jvala pravartaya hum〈傳統漢字音譯〉唵 阿謨伽 尾盧左曩 摩賀 母捺羅 摩尼 缽納摩 入縛羅 缽羅嚩多野 吽
梵文光明陀羅尼梵文光明陀羅尼
[不空絹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出自《大正藏》第十九冊頁606中
即名「光明真言」。毘盧遮那如來。為授母陀羅尼印三昧那神通法品。而最為第一。若有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燼然除滅。若有眾生。隨處得聞此大灌頂光真言。二三七遍經耳根者。即得除滅一切罪障。若諸眾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上。或散墓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獄中若餓鬼中。若修羅中若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不空毘盧遮那如來真實本願大灌頂光真言神通威力加持沙土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舍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復有眾生連年累月。痿黃疾惱苦楚萬端。是病人者先世業報。以是真言於病者前。一二三日每日高聲誦此真言一千八十遍。則得除滅宿業病障。若為鬼嬈魂識悶亂失音不語。持真言者加持手百八遍。摩捫頭面。以手按於心上額上。加持一千八十遍。則得除差。摩訶迦羅神作病惱者。亦能治遣。若諸鬼神魍魎之病。加持五色線索。一百八結。系其病者腰臂項上。則便除差。
另: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出不空罥索神變經第二十八卷潔字函)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即伸右手。摩清淨蓮華明王頂。時大千世界六變震動。所有十方剎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毗盧遮那如來。一時皆現。亦同授與清淨蓮華明王灌頂三昧耶。爾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毗盧遮那如來。各伸右手。摩清淨蓮華明王頂。同說不空大灌頂光真言曰
唵(喉中抬聲引呼一)旖暮伽(上)廢(無計反)嚕者娜(二)摩訶畝[打-丁+柰](能乙反)囉么抳(三)缽頭(二合)么入縛攞(四)跛囉(二合)襪嚲野[合*牛](五)
若有過去一切十惡五逆四重諸罪。得聞此大灌頂光真言三七遍。即得除滅一切罪障。若諸眾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上。或散墓上塔上。彼所亡者。若地獄餓鬼修羅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毗盧遮那如來真言。加持沙土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舍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
秀州海鹽普照院釋智圓。母喪以遺骨。盛於小匣。日誦毗盧灌頂咒。加持土沙。覆於骨上。殆至盈尺。一日頂骨。忽涌於土面。初不以為然。仍舊覆之。翌日復爾。眾皆驚駭。時武夷公權作記以廣其事。大智律師。作贊以美之。文見芝園集
在漢譯的《毘盧遮那佛說金剛頂經光明真言儀軌》中,說明了本咒為何名為〈光明真言〉的四項理由,茲列出如下:
1. 三世三劫一切諸佛,由誦持此真言咒力,速得成正覺;此神咒是百億無數諸佛如來母、萬億無數菩薩聖眾母;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無上咒、此無等等咒;依此名〈光明真言〉。
2. 此釋迦如來常恆恭敬禮拜;昔修忍辱仙人行間,常誦此真言咒。時從頂出現百千光明,照曜三千世界成正覺,故名〈光明真言〉。
3. 依(此咒)光明力,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皆悉解脫惡趣,速得成正覺,故名〈光明真言〉。
4. 欲令父母靈生極樂淨土,向西方誦千遍,定生極樂淨土,是故建立墓所,以真言書,副無量壽梵字,安置父母墓所,必彼靈雖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必往生極樂淨土蓮華中寶座上成佛。(彼)時從眉間放白毫光明,故名〈光明真言〉。
除 婬 欲 咒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經‧卷二》。出自《大正藏》第二十一冊頁543上、545上。
─或見《陀羅尼雜集‧卷二》。《大正藏》第二十一冊頁586上。
─或見《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吒》。《大正藏》第二十冊頁778上。
經文節選:
時佛勒阿難。為未來沒苦眾生。廣宣流布。時文殊菩薩先說偈言一切眾生類 回沒婬鬼界
除淫慾咒除淫慾咒
無能覺之者 唯我能救拔
永斷生死本 普處寂滅樂
我文殊師利。今欲說神咒。拔濟諸眾生。除其婬欲本。有名烏穌吒(晉言usota)。除婬欲,卻我慢。
句梨句梨-帝那‧憂拙憂拙-帝那‧
度呼度呼-帝那‧究吒究吒-帝那‧
若蜜都若蜜都-帝那‧
究吒呼究吒呼-帝那‧
憂守憂守-帝那‧
耶蜜若耶蜜若-帝那‧
度呼吒-究吒多‧
莎呵‧
誦咒三遍結縷。作七結系腳。
是咒能令諸失心者還得正念。滅婬慾火心得清涼。除其我慢滅結使火。三毒垢障悉得消除。若諸女人及善男子。精神處在無明重淵下。久處於生死不能得出要。洄波生死流沒溺婬慾海。莫能覺之者,莫知求出要。嗚呼甚可傷。若善男子善女人。心得惺悟還厭婬欲。應當與此陀羅尼咒令其讀誦。婬欲之火漸漸消滅。婬欲滅已,慢心自滅。慢心滅已,其心則定。其心定已,結使則滅。結使滅已,心得解脫。心解脫已,即得道果。是則名為大神咒力。誠諦不虛,神力如是。斷酒五辛七七四十九日。諸不淨肉悉不得食。若男子行者九九八十一日。若女人行者七七四十九日。復晝夜六時勤心讀誦。燒黑瀋水、白旃檀香。散華供養十方諸佛。六時讀誦曾不廢忘。日數足已,結使即滅。其心泰然,無復婬欲。
當深生欣躍自發慶幸。今我遭遇大聖神力。此身宜至佛身。不懼淪溺。如是淨心念念信向。斷諸惡作轉雜言論離間之語。不念名利。如是日數足已。決定解脫。其心泰然。無復欲慢。

大隨求陀羅尼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闡釋
全稱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經名)二卷,唐不空譯。略稱大隨求陀羅尼經、隨求陀羅尼經、大隨求經、隨求經等。佛在大金剛須彌峰樓閣,集一切大眾,放頂毫之光照十方一切佛剎說大神咒,名普遍光明。(中略)大隨求陀羅尼。並說種種靈驗之事。更有寶思惟譯之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同本抄略。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闡釋
【大隨求陀羅尼(梵maha^-pratisa^ravidya-dha^-ran!i,藏Rig-sn%ags-kyi rgyal-mo-so-sor-h!bran%-ba-chen-mo)】
密教咒名。又稱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大隨求無能勝陀羅尼、隨求即得真言,略稱隨求陀羅尼。此陀羅尼能滅一切罪障,破除惡趣,隨所求即時得福德,故名大隨求陀羅尼。
依不空譯《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載,此陀羅尼是隨求菩薩八印言的第一咒,全咒計二百九十句,是陀羅尼中少見的長咒,自古在印度、西域、中國等地頗受道俗喜愛。
全咒內容分為三段,首先敘述歸命諸佛菩薩及三寶之理,其次敘說隨求菩薩拔除一切眾生罪障、煩惱、苦難、恐怖及疾病,令眾生身心安樂、所求圓滿、諸行成就趣向菩提,最後揭示受持此陀羅尼者,可得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等鬼神隨從守護,與一切如來之所護念。
關於此陀羅尼的功德,在不空及寶思惟兩譯本中,皆說此咒有廣大利益,並述及聽聞之功德、受持讀誦之利益及書寫帶持之功德與作法,文中亦載有種種靈驗談。據經文所載,此咒可攘除天災地變的苦厄,有火不能燒、毒不能侵、降伏鄰敵、破無間獄、除龍魚難等諸種功德,以及招福德、滅罪障、堅固身心、求子得子、五穀豐穰、調順天候等利益。而《隨求菩薩感應傳》三卷中,也載有各種靈驗事跡。
在日本此陀羅尼之傳持亦頗盛行,計有最澄請回梵漢兩字隨求即得陀羅尼,空海請回梵字大隨求真言、梵字小隨求真言,圓仁請回隨求八真言,惠運請回隨求陀羅尼,圓珍請回梵字大隨求真言。寬治六年(1092)三月,明覺撰‘勘注’一卷,釋此真言之意義。
[參考資料] 《秘藏記》;《瑜伽大教王經》卷二;《金剛頂瑜伽最勝秘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四十帖決》卷七;《秘鈔問答》卷十;《阿娑縛抄》;《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諸說不同記》卷三;《胎藏界七集》卷上;《要尊道場觀》卷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