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族

釋迦族

釋迦族(梵語天城文:शाक्य,拉丁文轉音Sakya,巴利文:Śākala),即斯基泰人(英語:Scythians)。中國《史記》、《漢書·西域傳》中稱之為“塞”或“塞種”、尖帽塞人或薩迦人,佛典《雜阿含經》作“釋迦”,《正法念處經》作“賒迦”,《孔雀王經》作“鑠迦”或“爍迦”,等。漢典又做“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亞人或賽西亞人。古代波斯人稱之為Sakā(薩卡人),分為戴尖帽塞人、飲豪麻汁塞人、海那邊的塞人。古代亞述人稱之為Ashkuzai。古希臘人稱之為Skuthoi或Sacae。均指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系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

釋迦族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出現在印度半島,因晚於雅利安人進入,故居於現今印度北方邦比哈爾邦尼泊爾國等當時屬於邊遠的地區。據研究,迦毗羅衛城、拘屍那揭羅城(Ku1agrapura)、舊王舍城等均居住有釋迦人,而佛祖釋迦牟尼的意譯即為“釋迦族的聖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迦族
  • 外文名:Sakya
  • 性質:古印度的一個種族
  • 居住地:古印度東部
概述,注釋,

概述

釋迦族自稱為印度甘蔗王(巴利文okkāka)族的後裔,與《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同出一系,屬剎帝利種,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是因為釋迦族所處偏遠,僻處婆羅門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達的時間很晚,被認為是未開化地區。
金色釋迦族項鍊金色釋迦族項鍊
釋迦族自認是至高無上。《翻譯名義集》卷一:“瞿曇,或憍曇彌,或俱譚。西域記云:喬達摩,舊雲瞿曇,訛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於後代,改姓釋迦。慈恩云:釋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曇,此雲純淑,應法師翻為‘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事實上,它僅是依附於薩羅國的一個邦,地位不高。後為毗琉璃王所滅。尼瓦爾人的金匠有釋迦族。
根據考古學的研究,現可以非常準確地推斷“釋迦部落”的所在位置。它位於現今尼泊爾西南境,與印度交界的地方,拉普濟河東岸,羅泊提河的北部。當初的“釋迦部落”,以“迦毗羅”小城為主,再加附近“提婆陀訶”,“車頭”,“舍彌村”,“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等約10個村落組成。面積約320平方里。(相當於我國雲南、西藏邊境山區的一個鄉的面積),王城周圍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奉拘薩羅為宗主國

注釋

以下為佛教典籍中關於釋迦族的一些記載
1、《法苑珠林》卷八:“《菩薩本行經》雲,甘蔗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即以王位付諸大臣,大眾圍繞,送王出城。剃除鬚髮,服出家衣。……成就四禪,具足五通,得成王仙。……有一獵師,遊行山野,遙見王仙,謂是白鳥,遂即射之。……爾時彼地有兩滴血,即便生出二甘蔗牙,漸漸高大。至時,甘蔗熟,日炙開剖,其一莖蔗出一童子,更一莖蔗出一童女。……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開而出生故,一名善生。又其從甘蔗出故,第二復名甘蔗生。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彼女因緣一種無異,故名善賢,復名水波。時彼諸臣取甘蔗種所生童子,小年時即灌其頂立以為王。其賢善女,至年長大堪能伏事,即拜為王第一之妃。”釋迦族的起源,又可見《長阿含經》及《佛祖統記》。
2、《雜阿含經》卷四:“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古印度時代,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淨身儀式。佛經記載,有個婆羅門,口渴難耐,喝了首陀羅水,事後反應過來,寧可自殺。正因為佛陀種姓特殊高貴,威德無上,才能攝持賤民加入僧團。基於古印度種姓制度,這個婆羅門對佛陀說,不要進我家門,也就不難理解了。在種姓制度森嚴的古印度,要不是佛陀種姓特殊高貴,這個婆羅門連搭理都不會搭理;要不是佛陀種姓特殊高貴,連線觸婆羅門、剎帝利的機會都不會有,何況說服婆羅門和剎帝利?釋迦族只有是人類最勝種族,才有攝持一切種族的基礎。在那個時代,佛陀打破種姓制度,攝持一切眾生(包括不可接觸賤民)的作為,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反對佛教的婆羅門和剎帝利應該很清楚釋迦族種姓,不然早在種姓問題大作文章。時至今天,印度不可接觸賤民,還處在水深火熱當中。可以想像,佛陀威德是多么強勢,不然別說布教,就是生存下去都是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