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又稱“
上海灘”。中國第一大城市,經濟總量數十年穩居全國第一,四大直轄市之一,中國
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上海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和最大的工業基地。隔海與日本
九州島相望,南瀕
杭州灣,西部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港的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上海也是一座新興的
旅遊城市,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蹟,並成功舉辦2010年
世博會。如今上海已發展成為一個閃耀全球的
國際化大都市,並致力於在2020年建設成為
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上海歷史悠久,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上海,春秋為
吳國地且歷700年,戰國時為楚國
春申君封邑,開始建城。“
申城”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城市。後來申城城址幾經變遷,地名已經過多次更改。終於在三國時期於
佘山附近固定了下來,並更名為“
華亭”,唐朝設縣,同時
華亭縣北部的上海鎮也逐漸發展起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鎮建獨立縣。此日定為上海建城
紀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於是上海和華亭成為雙子城。明代在華亭、上海地區設立
松江府。清代設立
蘇松太道(中後期依其駐地又俗稱為
上海道,為清朝江蘇省下屬的道級行政區劃之一,轄管蘇州府、松江府和
太倉直隸州,順治年間駐地為太倉,康熙時期駐地為蘇州,雍正之後駐地為松江府下轄的
上海縣。清初順治年間,設立分巡蘇松兵備道,轄
蘇州府、松江府,隸屬
江南省,道署駐
太倉州。1663年(康熙二年),
蘇松道改為蘇松常道,增轄常州府,道署隨之移駐蘇州。1667年(康熙六年)江蘇建省後,蘇松常道裁撤。1670年(康熙九年)恢復甦松常道。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改屬江鎮道,於是蘇松常道改名蘇松道。1724年(雍正二年),原屬蘇州府的太倉州升為直隸州,於是蘇松道改名蘇松太道。
1730年(雍正八年),太倉、
通州2直隸州成立太通道,於是蘇松太道再改為蘇松道,應
江蘇巡撫尹繼善奏請,道台衙門也在這時從蘇州遷往松江府下轄的上海縣。當時的道台為徐永佑。1741年(
乾隆六年),太倉州還屬蘇松道,於是蘇松道又改為蘇松太道。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蘇州府單獨成立蘇州糧儲道,蘇松太道轄境減少為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因而改名為松太道。1808年(嘉慶十三年),蘇松糧儲道和松太道再度合併成立蘇松太道,道台衙門仍設在上海縣城。)
南京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
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
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蹟眾多。早在
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
朱自清先生遊歷南京後,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
南京是
副省級城市,江蘇省省會,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重要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中心、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長江航運物流中心,
濱江生態宜居城市,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
門戶城市,
聯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獎獲得城市,亦是2013年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和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城市。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南京的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在國內城市中居第二位,車輛製造規模居第三位,機械製造業的技術、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家用電器業、建材工業也都具有較大規模。南京是
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路,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五種
運輸方式齊全,擁有現代化的通訊體系。南京是全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南京被國家9個部委列為
中國投資硬環境 “四十優”城市之一。其先後被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第五名、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國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環境保護和
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
黃金水道”穿城而過,
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
遠東內河第一
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已成為
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
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
通訊中心。
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
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
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
中原被異族所占領,
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
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
蕭梁、
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
建康為都以顯
匡復中原之圖,惜
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
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
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建都朝代(共14個,其中正朔11個):吳(211年)、東晉(317年)、宋(420年)、齊(479年)、梁(502年)、陳(557年)、
楊吳、
南唐(937年)、宋(1127年)、南宋(1138年,陪都)、明(1368年)、南明(1644年)、
太平天國(1853年)、中華民國(1912年)
【先秦王氣】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春秋時屬
吳國,吳國置冶城於此。公元前472年,
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
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公元前306年,戰國時屬楚國,
楚威王築城於
石頭山,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
韓信、
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纏為秣陵侯。
【六朝古都】
211年,
孫權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吳大帝, 自
武昌還都建業。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
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317年,
司馬睿即位,是為
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
宋立國,都建康。479年,
蕭道成代宋稱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
蕭衍代齊稱帝,梁立國,都建康。557年,
陳霸先代梁稱帝,
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其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以建康為代表的
南朝文化,六朝時期的南京城和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金陵情懷】
公元589年,隋滅陳。
隋文帝以石頭城為蔣州,隋煬帝時改為
丹陽郡。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
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
建制。唐初,
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占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
歸化。杜伏威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昇州。五代
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
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
江寧府。
【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昇州。1018年,宋真宗以
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昇州為江寧府。1127年,宋
高宗即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紹興為臨時首都。1138年,宋高宗再次逃至杭州,建立行在,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紹興府為陪都。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1329年,改建康為集慶。
【開明之城】
1356年,
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
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 璋自稱
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是為
明太祖。明朝北伐成功。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
留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明朝實行雙京制。1644年福王
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稱南明。有明之際,正禮儀於炎黃,存衣冠於漢唐,化天工於造物,開海波於萬疆,天子戍國門,將華夏文明的種子送向邊關。
【天國風雲】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
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
兩江總督於江寧。1853年,
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在今總統府一帶修
太平天國天王府。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博愛之都】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國 首都。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民國北伐成功,結束了軍閥割據,完成統一。1937年9月19日,
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
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血腥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30多萬同胞,強姦2萬以上的婦女,史稱“
南京大屠殺”。
【故都重生】
1949年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
國家計畫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畫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杭州
杭州,簡稱杭,是浙江省省會、
副省級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
錢塘江下游北岸、
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傳媒、通信和金融中心,華東地區重要的經濟、科教、文化、金融中心及交通、通信樞紐,自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杭州是
發改委規劃建設的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國際重要的旅遊休閒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杭州正在以“城市東擴、旅遊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為總體發展目標,由“
西湖時代”向“
錢塘江時代”大步邁進。
【跨湖橋文化】
蕭山
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
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縣(現屬杭州市餘杭區)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
良渚、
瓶窯、
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5300BC至4200BC,屬於
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
三叉形玉器、玉鐲、
玉管、
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吳越王朝】
五代十國時期,
吳越國偏安東南,建西府於杭州。當時的西府杭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
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
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煩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
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
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
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乾,瀕
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
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
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
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南宋古都】
北宋滅亡後宋高宗
趙構在江南建立起來的政權,沿用“
宋”國號,由於國都相對於先前的北宋而言位置在南方,史稱
南宋。南宋初建都
應天府南京(今河南
商丘),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臨安城,坐落於今浙江杭州城。在北宋時,杭州為“
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也是當時的世界上第一大城市。
蘇州
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
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占有拙政園、
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
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
張繼的一首《
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
寒山寺的鐘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
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蘇州歷史記錄:自古繁華,長盛不衰
蘇州,古代名稱有句吳(或寫為勾吳,“句”讀音“勾”)、吳、闔閭大城、吳縣、會稽、泰德、吳州、吳郡、平江、隆平等。蘇州別稱有吳城、吳都、吳大城、闔閭、姑蘇、吳門、東吳、吳中、吳下、東楚、長洲、茂苑、吳宮、吳苑、蘇台、蘇郡、中吳、閶門、金閶、蘇城等。古稱和別稱如此之多,實為罕見,也充分反映了蘇州燦爛、悠久的歷史。
【史前:悠悠吳地、中華源流】
蘇州古為吳地,處於太湖平原和整個
長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蘇州三山島,古稱“小蓬萊”,位於蘇州太湖之中,屬於蘇州東山景區。因島上三山相連而得名。追溯三山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史前的舊石器時代。1984年在三山島考古發掘、出土了一大批哺乳動物化石,有熊貓、斑鹿、棕熊、鬣狗等20多種動物。它不僅豐富了人們對蘇南地區更新紀哺乳動物的認識,還為太湖發育史的研究增加了材料。1985年,又在三山島考古發掘出土上萬件舊石器,經鑑定三山島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被稱為“三山文化”,這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草鞋山遺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陵南村陽澄湖南岸,通過兩次發掘,發現其文化層次多,出土遺蹟、遺物豐富,從地層疊壓關係可以看出其文化層的先後次序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直到進入春秋時代的吳文化。這一序列,為研究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標尺,具有典型意義。
此外,蘇州地區範圍內還發現了多個類似的史前古遺址,如位於甪直的新石器時期張陵山遺址、石湖的新石器治平寺遺址、高景山的新石器茶店頭遺址、車紡的新石器搖城遺址,以及東渚的新石器時期的窯墩遺址等,從而證明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夏朝:禹定震澤、姑蘇伊始】
從夏朝開始,蘇州就有了文字記載,至今已逾四千年。據《尚書》中的《禹貢》篇記載,大禹曾在蘇州地區治理太湖水患,並劃分天下為九州島,蘇州屬古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今天的揚州那時候屬古九州島中的徐州)。
在夏朝,蘇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屬於防風氏的管轄區域。
【商、周:泰伯奔吳、文風初肇】
據蘇州地區最早的地方志《吳地記》、史書《吳越春秋》《越絕書》《史記·吳太伯世家》等記載,殷商後期,先周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一作“太伯”)和次子仲雍因三弟季歷生子姬昌,有聖瑞,乃欲讓國。會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採藥為名,乃奔吳(今蘇州),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讓季歷。後姬昌立,是為西伯,即周文王。吳人敬佩泰伯的義舉,歸之,舉為王,號句吳國,設都吳城(即梅里,又作蕃離),在今蘇州橫山(即七子山)。
泰伯在位四十九年,無後,臨死前三讓其弟仲雍。泰伯卒,葬於橫山,仲雍乃繼位。仲雍死後葬於今常熟虞山(在古吳語中,“虞”即“吳”)。但這段歷史過於久遠,已經難以確切考證了。
【春秋·吳:強吳時代、爭霸舞台】
吳國國君自泰伯傳至壽夢十九世,國勢始強,開始稱王,別築城,於今天的蘇州平門西北二里地為宮室並遷都於此。自壽夢開始,吳國有了明確的紀年。
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夢壽卒,子諸樊即位,遷都(一說第二年即諸樊元年,公元前560年方遷都)於吳(今蘇州城區),建吳子城,在今天的蘇州公園。
吳王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建新都,命楚國叛將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成闔閭大城,很多史學界人士認為闔閭大城就是蘇州古城。其規模位置迄今基本未變,為世界罕見。歷史學家顧頡剛認為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吳國又重用孫武,訓練出一支強悍的軍隊,西征擊敗楚國,攻破其都城郢(今湖北荊州附近),又北上擊敗齊國,稱霸中原。
前496年,闔閭葬於虎丘。
【戰國·越:繼為敵都、包孕吳越】
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蘇州有段時間成為越國都城。
【戰國·楚:東楚首邑、春申封地】
前306年,楚國滅越國,在吳、越故地設江東郡,是為東楚。吳已經是東楚最大都會。
【秦、西楚:郡領東南、項王首義】
秦王
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滅楚國,降越君,盡得越故地,防止越國復興,乃貶低山陰而以吳縣為行政治所置會稽郡,領縣二十六(吳縣、無錫縣、曲阿縣、毗陵縣、婁縣、陽羨縣、烏程縣、由拳縣、餘杭縣、富春縣、錢唐縣、海鹽縣、餘稽縣、山陰縣、諸暨縣、餘姚縣、上虞縣、剡縣、大末縣、句章縣、鄮縣、烏傷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項羽殺駐吳縣的會稽郡代理郡守殷通,與叔父項梁在此起義,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南征北戰,勢力不斷壯大。
秦王子嬰元年(207年)十月,項羽派劉邦入函谷關,軍霸上,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西漢:江東都會、獨領東南】
前202年,會稽郡歸屬漢朝。次年以東陽、鄣、會稽三郡五十三縣置荊國,國治吳。
【新莽:復古改名、以彰泰德】
漢孺子嬰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8年5月15日),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改年號為始建國,西漢滅亡。王莽復古制,很多地名被更改。吳縣改名“泰德”,以“泰伯讓國之德”而得名,仍為會稽郡治所。
【東漢:吳會分治、獨步江東】
東漢復稱吳縣,起初仍為會稽郡治所。由於中原戰亂,大批士大夫家族南遷,吳縣的人口激增,到漢和帝時已成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以會稽郡過大,分故郡浙江(今錢塘江)以西為吳郡,郡治故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市);浙江以東仍為會稽郡,郡移治山陰縣(今紹興市)。是為“吳會分治”。
【三國·吳:東吳故都、孫氏基地】
東漢末年,吳郡的孫氏崛起,成為後來的三國之一。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攻克吳郡郡城吳縣(蘇州),將其作為政權的統治中心。此後一直到212年,蘇州一直是江東孫氏政權的首都。三國屬吳。
【西晉:永嘉南遷、北亂偏安】
晉代,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胡亂華,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士紳舉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是為永嘉南遷(或衣冠南渡)。
【南朝:王畿重鎮、東南雄藩】
南朝置吳州。
【隋朝:始得今名、運河輔佐】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
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蘇州位於重要的商路上,成為運河沿岸四個城市(楚州、揚州、蘇州、杭州)之一。
【唐朝:江南名城、平穩發展】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開元十五道,蘇州為江南東道治所。
中唐以後,蘇州由於免受戰亂,經濟有所上升,先後有韋應物、白居易和劉禹錫三位著名詩人擔任刺史(蘇州地方最高長官),被譽為“詩人三刺史”。
唐敬宗寶曆二年(825年),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修築連線蘇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十國·吳越:浙西重鎮、建號中吳】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錢鏐被封為吳越王,是為吳越太祖武肅王,蘇州屬吳越國。錢鏐在位期間,興修太湖水利,使蘇州地區得到很大發展。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蘇州升為中吳軍,從此又有“中吳”一號。
【北宋:吳學肇興、建府平江】
宋朝(960年-1279年)在蘇州置平江府。當時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廟、創辦府學,此後,蘇州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南宋:通都大邑、天下糧倉】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毀壞並屠殺該城,戰後不久得到恢復。
南宋時,平江府(蘇州)是金國使臣、商販等去宋國都城臨安府(杭州)的必經之地,建有全國最大的驛館--姑蘇驛。
南宋時的蘇州農業發展不錯,史稱“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
【元朝:得號水都、誠王奮起】
1275年,蒙古軍隊占領平江府(今蘇州市)。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屬江淮行省,後屬江浙行省。
元世祖一統華夷之際,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也來到了蘇州,在其遊記中對蘇州大加讚賞,甚至將蘇州和他的家鄉威尼斯相提並論。蘇州的“東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來。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五月乙未(1353年6月30日),張士誠在今蘇北起兵反元。十四年春正月甲子朔(1354年1月25日)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元天佑。十六年(1356年)二月攻克平江路,改為隆平府,作為都城,並改城中的承天寺為王府。十七年士誠降元,被封為太尉,實際仍為割據勢力。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士誠復反元,自稱吳王,仍都於隆平府,並置浙江行省,以隆平為首府。之後,士誠數敗於朱元璋。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大軍包圍隆平府城。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城破,士誠被俘,蘇州遂歸於朱元璋。
【明朝:繁榮興旺、五人舉義】
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攻破平江城,張士誠被俘投降,改平江路為蘇州府,直隸南京。但摧毀了城中心的皇城。朱元璋恨蘇州人依附張士誠,所以對蘇州的賦稅徵收得特別重,重過所有其它地方,而且多次逼迫蘇州的富民舉家遷往京師(南京)和江北如淮安、鹽城、中都鳳陽等地,至今這些地方仍有不少蘇州人的後裔。
明時管理南直隸長江以南部分和江北安慶府的應天巡撫駐紮在蘇州,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曾經在蘇州任應天巡撫。
明朝中後期,手工工場出現在當時的蘇州,所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這成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之一。
【晚清:天國之劫、極盛而衰】
1860年(庚申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再破江南大營,乘勝進攻江蘇省會蘇州。蘇州經歷一次浩劫(庚申之劫),清蘇州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的城西閶門商業區徹底焚毀,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2日李秀成攻克蘇州,廢蘇州府,改為蘇州郡,作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會,建有李秀成金碧輝煌的忠王府。
1863年12月,戈登的常勝軍配合李鴻章的淮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蘇州,恢復甦州府,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終於來到了他的正式駐地--江蘇省城蘇州。但戰後蘇州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讓位給上海。在慘烈的戰爭中,蘇州損失慘重,直到2004年底,蘇州市(範圍略大一點)的人口數仍然沒有恢復到1860年以前範圍略小一點的蘇州府的人口數。
1895年的《馬關條約》簽訂以後,蘇州被闢為商連線埠,城南還設立了蘇州日租界,但該租界始終未繁榮起來,只是後來在界內開辦了瑞豐絲廠。1906年滬寧鐵路通車以後,閶門外石路地區一度有所恢復,1937年抗日戰爭中又受到重創。清末民初,蘇州商會總會統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直隸州各商務分會,與上海、江寧兩地商會共管江蘇商務。蘇州商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創辦事業,蘇州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蘇州由於保守勢力強大,發展竟不及附近的縣城,規模較大的有蘇州狀元陸潤庠創辦的蘇綸紗廠。
【如今:天堂再現,盛事重來】
1937年的日軍入侵使許多園林被毀。
如今,蘇州經濟高居中國地級市之首,經濟總量全國第七。除卻經濟,蘇州最主要的是其華貴典雅的城市風韻。古韻今風,道不盡蘇州好風光。
無錫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
太湖明珠”。無錫市位於
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
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無錫北倚
長江,南瀕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
蘇錫常都市圈。
位居太湖之濱,觀光地很多,兼有江、川、湖、泉、洞之美色,是中國十大觀光城市之一。“太湖明珠”無錫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古物產豐富,富庶江南,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二十世紀以來,更以工商業聞名於世,素有“小上海”之稱。“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無錫風光具山水之勝,共河湖之美,兼人工之巧。黿頭渚集太湖山水與園林建築於一體,被稱為“太湖第一勝境”;
天下第二泉清澄甘冽,曾有名曲“二泉映月”歌之詠之;身高88米、堪稱世界第一的銅鑄
靈山大佛、祥福寺,是善男信女的朝拜聖地;此外,宜興的竹海、茶林、溶洞,極儘自然風光的秀美。中央電視台在無錫建造三國城、唐城、水滸城等影視基地,使無錫盡現出“東方好萊塢”的景象……
旅遊特色
上海
無錫
美食介紹
上海
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不但中國幾乎所有的菜系在上海都夠吃到,而且許多國外的美食也能夠在這裡品嘗。世界各地的異域風味只要想吃,來到上海都能夠尋覓蹤跡。如果是吃上海菜,那么吃的就是食物原味的特色了,響油鱔糊、八寶辣醬都是很典型的上海菜。
南京
南京的美食來介紹一下有:小籠包(皮薄如紙,湯汁全在裡面吃的時候小心燙嘴)、煮乾絲(拌上香麻油和上乘醬油,入口清爽而回味悠長)、牛肉鍋貼(外脆里嫩、餡足汁多)、鴨血冬粉(又香又辣,味道可口)、如意回鹵乾(形式玉如意所以得此名)、什錦豆腐澇(也叫豆腐腦,只是做法不一)、狀元豆/五香蛋(色澤呈紫檀色,入口富有彈性,香氣濃郁)、鹽水鴨鴨頭(肥而不膩、鮮香美味,具有香、酥、嫩的特點)、蒸餃(汁香味美)、洪蘭玉帶糕、石湫狗肉、和鳳皮蛋、明覺手撕魚等
無錫
無錫的美食有
三鳳橋醬排骨、怪味生茸蝦、龍鬚血糯、無錫小饅頭、三鮮餛飩、油豆腐乾、
羅布絲餅、酒釀圓子、無色湯圓、牛肉線粉、糖芋頭、玉蘭餅、豆腐花、梅花糕、銀絲面、春卷、海棠糕、金玉滿堂、無錫排骨等,其實好吃的美食還有很多,比較出名的就是無錫排骨了。是聞名中外的無錫名產之一,可以說是食用之上等佳肴,饋贈親友的佳品。
蘇州
著名的蘇式招牌菜有:
松鼠桂魚、清湯魚翅、響油鱔糊、西瓜雞、母油整雞、
太湖蓴菜湯、翡翠蝦斗、荷花集錦燉、
陽澄湖大蟹等。
蘇州小吃亦聞名天下,密汁豆腐乾,松子糖,玫瑰瓜子,蝦子醬油,棗泥麻餅,豬油鹹糕等,都是膾炙人口,不可不嘗。
杭州
杭州傳統的名菜有很多,就主推幾個比較出名的看家菜了,比如西湖醋魚、杭州醬鴨、乾炸響鈴、東坡肉、蟹黃小湯包、小雞酥、榴槤酥、木瓜酥、彩虹水晶球等。比較出名的也就是西湖醋魚和杭州醬鴨。
特產
上海
南京
無錫
無錫比較著名的特產有宜興紫砂壺,惠山泥人,二泉銀毫,無錫小籠,清水油麵筋,無錫醬排骨,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大浮楊梅,無錫水蜜桃等。
蘇州
蘇州主要出的名特產有陽澄湖大閘蟹、
太湖三寶(銀魚、白蝦、梅鱭)、碧螺春茶、昆石等。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