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果園,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是錢弘淑舍園所造,同時還建造了塔院,六和塔原有塔院叫
開化寺,其中有一楹聯寫道:“燈傳慧業三摩地,鼓應潮聲八月天”。
六和塔原建塔身九級,頂上裝燈,為江船導航。宣和五年,塔被燒毀。
六和塔在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曾毀於兵火,現存磚建塔身,是南宋二十六年至乾道元年重建;塔身的第七層和塔剎為元代重修,塔剎葫蘆上鑄有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二月五日舍錢及修造人的姓名;六和塔木檐十三層,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內部有六層是封閉的,七層與塔身的內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牆、迴廊、內牆和小室四個部分,形成了內外兩環。內環是塔心室,外環是厚壁,迴廊夾在中間,樓梯置於迴廊之間。外牆的外壁,在轉角處裝設有倚柱,並與塔的木檐相聯結。牆身的四面開闢有門,因為牆厚達4.12米,故而進門後,就形成了一條甬道,甬道的兩側鑿有壁龕,壁龕的下部做成
須彌座。穿甬道而過,裡邊就是迴廊。內牆的四邊也辟有門,另外的四邊鑿有壁龕,相互間隔而成。內牆厚4.20米,故而每個門的門洞內,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龕的內部鑲嵌有《
四十二章經》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來是為了供奉佛像而設的,為仿木建築,製作講究。六和塔所有壺門的造型,線條流暢,圓潤美觀,是南宋時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層和塔剎是元代重修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結構。乾隆皇帝游此,為每層依次題字立匾,此況實屬罕見。
此後,歷經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1987年第三次大修後,顯得更加壯觀。現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觀 八面十三層,內分七級。高59.88米,占地888方米。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級縮小,塔檐翹角上掛了104隻鐵鈴。“十萬軍聲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聽濤比
觀潮更需專一用心,更易啟發遐思,心領神會,體味萬千意象。“六和聽濤”因此而得名。
名稱來源
六和塔的名字來源於佛教的“
六和敬”, 即:身和同位,口氣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簡稱“六和”,塔以此得名;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上地下、東西南北四方”之意,《晉書·五行志》“六氣和則沴疾不生,蓋寓修德祈年”。這些都無非是寄託了人們對六和塔消災祈福功能的冀望 。
建築目的
當年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鎮壓錢塘江的江潮。
建築特色
六和塔塔身共九層,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陸俯看錢塘。塔的頂層裝有明燈,為夜晚航行的船隻指路。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風景點之一,巍巍古塔與現代的
錢江大橋,在青山
江天的映輝下,顯得分外壯麗遊人到此,既可欣賞古塔的雄姿,又能領略錢塘江的風光。
在秋高氣爽季節,登塔聽濤那份併吞八荒之豪情,也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每當大潮橫秋之日,人在高樓之時,那皎皎月輪乘潮轔轔而行,天籟聲中,隱隱裹挾著千軍萬馬之勢,“十萬軍聲半夜潮”,別有一番波瀾壯闊的情懷蕩漾在心間。
六和塔地處月輪山上,每當大潮橫秋之日,人在高樓之時,中秋圓月似乎也可聽聞:那皎皎月輪乘潮轔轔而行,天籟聲中,隱隱裹挾著千軍萬馬之勢,“十萬軍聲半夜潮”(唐代
李廓),別有一番波瀾壯闊的盛況。至於秋高氣爽季節,登塔聽濤更生滄海觀日之意,那份併吞八荒之豪情,也足以讓人心曠神怡。
六和塔中的須彌座上有二百多處磚雕,磚雕的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有鬥奇爭妍的石榴、荷花、寶相,展翅飛翔的
鳳凰、孔雀、鸚鵡,奔騰跳躍的獅子、麒麟,還有昂首起舞的飛仙等等。這些磚雕,與宋代成書的《
營造法式》所載十分吻合,是
中國古建築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塔內保存眾多的文物古蹟,較著名的有南宋堂
尚書的省碟碑與四十二章經,系由特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吳興郡開國公沈該等四十二人書成。四十二章經殘石,題材豐富,技藝高超,是研究古代藝術的實物資料。此外,塔後,保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重刻的
鎮海神像、南宋‘敕賜
開化之寺’的石碑及清高宗御書的六和塔碑。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曾有人評價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將軍,
保俶塔如美人,
雷峰塔如老衲。從六和塔內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壯觀的
錢塘江大橋和寬闊的江面。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層, 塔內只有7層。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由螺旋階梯相連。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級縮小,塔檐翹角上掛了104隻鐵鈴。檐上明亮,檐下陰暗,明暗相間,從遠處觀看,顯得十分和諧。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每二層為一級,由螺旋階梯相連,壁上飾有“須彌座”。塔內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精細。從塔內拾級而上,面面壺門通外廊,各層均可依欄遠眺,那壯觀的大橋,飛駛的風帆, 蒼鬱的群山, 賞心悅目。 宋鄭清之有詩云:“逕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六和塔構思精妙,結構細緻為古建築藝術之傑作,六和塔的建築技藝和美學的價值,是我國建築歷史上最珍貴的資料,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故事
相傳
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臘,宋江將兵馬駐紮在六和塔外的寺廟內,
魯智深與
武松忽聽得錢塘江上潮聲雷響。魯智深是北方人,從沒聽說過錢江潮,以為是戰鼓聲,便起身準備迎戰。後來僧人跟他解釋,方知這是潮信。於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時師父說過“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覺得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邊圓寂坐化了。1936年4月,在六和塔下舉行過一場電影明星的聯合法婚,由著名民主人士
沈鈞儒證婚,藍苹(即
江青)與
唐納、
趙丹與
葉露茜、顧而已與杜小鵑三對新人結為夫婦。 六和塔婚禮三十年後,抗戰之初前往延安的藍苹,後來變成了文革“旗手”,深挖所謂三十年代的文藝黑線,狠狠打擊了一片。回首當年六和塔下的九人,除了沈老和杜小鵑早已亡故,唐納和
李清不在國內得以倖免之外,趙丹、葉露茜、顧而已、
鄭君里,這些當年共歡笑的好友,統統成為被打倒的對象,深受迫害。顧而已和鄭君里因此喪生,趙丹被誣為“混世魔王”,關押達五年之久。
歷史在這裡顯現出了它的詭異莫測,這些演繹電影和戲劇的藝人們,誰也未曾料到站到歷史的舞台上,竟會演出這樣一齣悲劇,令人既感慨又唏噓,只是不知道導演是誰,腳本又是誰寫成的,而劇中的人物是自己在演出,還是由別人在操縱。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華古塔博覽苑”,將中國各地著名的塔縮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成就。
六合觀潮
1.錢江潮成因:
海洋中的
潮汐現象是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平均周期,即上一次高潮或低潮至下一次高潮或低潮的平均時間為12小時25分。 潮汐現象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海水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
月球、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對
海潮的影響極大。例如,當月亮和太陽與地球成一條直線時,月亮和太陽對地球的
引潮力加在一起,引起不同尋常的海潮。這種海潮稱為大潮,陰曆每月初一、十五各發生一次。當月球和地球與太陽和地球這兩條連線成直角時,引潮就弱,潮差也小。潮差就是高潮時海水面與低潮時海水面的高度差。潮水很低。這種潮叫做小潮。2
.由於月亮比太陽離地球近得多,因此、月亮對錢塘江海潮的影響更大:一曰天時:農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二曰地利:跟錢塘
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
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 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
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涌。
三曰風勢: 夏秋季節,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六和塔應制》詞:
忽覺天風吹海立,好似春雷初發。
白馬凌空,瓊鰲駕水,日夜朝天闕。
此景天下應無,東南形勝,偉觀真奇絕。
黃屋天臨,水犀雲擁,看擊中流楫。
3.錢塘江潮汐: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遂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
潘閬的《酒泉子》中寫道: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秋滿湖天八月中,潮頭萬丈駕西風。雲驅蛟蜃雷霆斗,水激鯤鵬渤澥空”。錢塘江涌潮以雄偉的氣勢,多變的畫面,迷人的景象引來了千千萬萬的觀賞者。
錢塘江南岸蕭山南陽的赭山美女壩為觀看錢江潮最佳景區。在美女壩觀賞的主要是“回頭潮”。“美女二回頭”回頭潮是指急速前進的潮水,遇到丁壩等人工阻礙物後形成的潮水。
位於錢江南岸蕭山南陽的赭山灣是錢塘江口一個向南凹進的大河灣。這裡,有一道長約500米的"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當涌潮西行至此,全線與圍堤成一銳角撲來,壩頭以內的潮頭同壩身、圍堤構成直角三角形,潮頭線兩端受阻,分別沿壩身和圍堤向直角頂點逼進,最終在壩根“嘣”一聲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獅,化成一股水柱,直衝雲霄,高達十餘米。由於大壩的橫江阻攔,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個"捲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頭潮。而此時江水前來後涌,上下翻卷,奔騰不息。
在南陽的赭山美女壩不僅會產生回頭潮,還會產生"沖天潮"現象,沖天潮這是發生於堤、壩相交處的特種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賞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網兜兜住一樣,在堤壩相交轉彎角的處,潮水“嘩”一聲碰撞巨響,潮頭直衝雲天。上進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達十多米。清
譚吉璁《棹歌》詩“赭山潮勢接天來,捍海塘東石囤摧。”沖天潮由此得名。
錢塘江涌潮正是以自己的形、聲、勢供人鑑賞,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回味。如今,錢塘江觀潮已成為浙江的重要旅遊項目。
魚鱗金甲屯牙帳,翻身卻指潮頭上。
秋風吹雪下江門,萬里瓊花捲層浪。
今朝筵上看傳令,暫放胥濤掣水犀。
交叉潮:
距杭州灣55公里的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並迅速向西賓士。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一線潮:交叉潮之後,在鹽官地帶是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這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回頭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到達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於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裡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須臾海辟龕赭門,地卷銀龍薄於紙。
艮山移來天子宮,宮前一箭隨西風。
劫灰欲洗蛇鬼穴,婆留折鐵猶爭雄。
天吳一夜海水移,馬蹀沙田食沙草。
厓山樓船歸不歸,七歲呱呱啼軹道。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汐更是一種遐想。午夜,江面上隱隱傳來“沙沙”響聲就是漲汐了,在蒙蒙的水面上一條黑色素練在浮動,時斷時續,時隱時現。少頃,聲音加驟,潮水夾著雷鳴般的轟響飛馳而來,把滿江的月色打成碎銀,潮頭如千萬匹灰鬃駿馬在擠撞、在撕打,噴珠吐沫,直撲塘下,猶如十萬大軍兵臨城下。涌汐前浪引後浪,後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聳汐峰,波濤連天,好似沖向九天皓月。這就是半夜汐,“六和聽濤”由此而來,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濤不是浪濤,而是濤聲。
觀半夜汐的最佳之處在天風海濤亭一帶,為“天風賞月”之景。其以浪漫、別具一格的情調吸引了大量的觀汐遊客。
蘇東坡曰: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留得夜潮月中看。
古籍記載
《
西湖夢尋》:六和塔/ 月輪峰在
龍山之南。月輪者,肖其形也。宋張君房為錢塘令,宿月輪山,夜見
桂子下塔,霧旋穗散墜如牽牛子。峰旁有六和塔,宋開寶三年,智覺禪師築之以
鎮江潮。塔九級,高五十餘丈,撐空突兀,跨陸府川。海船方泛者,以塔燈為之嚮導。宣和中,毀於
方臘之亂。紹興二十三年,僧智曇改造七級。明嘉靖十二年毀。中有
湯思退等匯寫佛說四十二章、
李伯時石刻觀音大士像。塔下為渡魚山,隔岸剡中諸山,歷歷可數也。
李流芳《題六和塔曉騎圖》:
人生能幾何,江山幸如故。重來復相攜,此樂不可喻。
置身畫圖中,那復言歸去。行當尋雲棲,雲棲渺何處。
此予甲辰與王淑士平仲參雲棲舟中為題畫詩,今日展予所畫《六和塔曉騎圖》,此境恍然,重為題此。壬子十月六日,定香橋舟中。
江上浮屠一快登,望中煙火是西興,
日生滄海橫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層。
《六和聽濤》
揚眉
八百里錢塘江水,
攜帶著五千年文化的泥土,滾滾流出了閩浙大地;
三千丈錢塘江灣,
敞開寬闊渾厚的臂膀來迎接
凝香含綠的媚娘。
前面是浩瀚的東洋大海、
吞雲吐日,
升煙托月,
左邊是翠綠的太湖碧玉、
靜影盪波,
右邊是明亮的千島珍珠、
暈色秀春,
上層是深邃的星空朗日、
播光灑日,
修生養息: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六合歸一方顯三魔寶地。
登塔送目,
朗月清秋故國神州山河盡攬;
憑欄凝視,
翻江倒海一線狂瀾鋪天蓋地;
側耳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