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隸屬於上海市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併),北與江蘇省崑山市澱山湖鎮接壤。

朱家角鎮處於北緯30°~31°,東經120°~121°之間,東距青浦鎮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國道貫穿鎮境。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含水域)。201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3.4億人民幣。

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07年,被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

2016年10月14日,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2018年5月24日,朱家角鎮入選最美特色小城鎮50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家角鎮
  • 外文名稱:Zhujiajiao town
  • 別名:朱家角
  • 行政區類別: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
  •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
  • 政府駐地:沙家埭路
  • 電話區號:(+86)021
  • 郵政區碼:201713
  • 地理位置: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
  • 面積:138平方公里(含水域)
  • 人口:59759人(2014年)
  • 方言:吳語-上海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北大街、放生橋、珠溪園
  • 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 火車站:上海站
  • 車牌代碼:滬C
  • GDP:63.4億人民幣(2013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勢,氣候條件,人口民族,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公路,水路,社會,電力,教育,文化,宗教,獲得榮譽,地方特產,民風民俗,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
朱家角朱家角
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崑山縣。
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崑山縣。
宋元期間朱家角鎮形成小集鎮,名朱家村。
元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崑山縣。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崑山縣。
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因水運交通便利,商業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鎮。朱家村改名為珠街閣,又名珠里、珠溪,俗稱角里。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屬於五十七個三區之二圖、十一圖和一區二十五圖。
清末實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稱珠蔚自治區,為江蘇省青浦縣管轄的十六個自治區之一。
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
民國初年,仍稱珠葑市,設市公所。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為青浦縣十三區之二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設第二區公所,列為青浦縣八個區公所之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汪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薛間、葑沃、張甸、張丁、安莊、沈巷六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復第二區公所,仍轄三鎮六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銷區公所,改稱區署,轄一鎮二鄉,即將原有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張丁鄉合為一鎮,名珠溪鎮;薛間、安莊二鄉合為一鄉,名安莊鄉;沈巷、葑沃、張甸三鄉合為一鄉,名葑沃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實行鄉鎮歸併,全縣設青東(青龍)、青西(淀泖)兩個區署,珠溪鎮及安莊、葑沃鄉均屬青西區署。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隨即成立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青浦縣朱家角市,下轄沈巷、萬龍、葑沃、薛間四鄉及朱家角鎮。原屬崑山縣的東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條街劃歸朱家角鎮。
1951年4月,撤銷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區,從所轄沈巷、薛間二鄉各劃出三個村,組成安莊鄉,遂成五鄉一鎮。
1954年,原屬松江縣的天心鄉,劃歸朱家角區,同時把萬龍鄉的諸家村劃歸城廂區的城南鄉,把葑沃鄉的南橫村劃歸松江縣天馬鄉;是年夏,整編機構,撤銷朱家角區。將沈巷、安莊、葑沃三鄉劃歸練塘區,萬龍、薛間、天心三鄉劃歸城廂區。復建朱家角鎮建制,直屬縣領導。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區,對原劃出的六個鄉全部劃回,並把城廂區的盈中、萬壽、城南三個鄉劃歸朱家角區管轄。朱家角鎮仍為縣屬鎮,鎮人民政府改稱鎮人民委員會,建制不變。
1957年,葉龍鄉萬隆片劃歸朱家角鎮。
1958年9月,朱家角鎮和葉龍鄉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改名為朱家角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朱家角公社成立城鎮工作組,負責城鎮工作,籌備鎮社分治。
1962年2月,鎮社正式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成立鎮人民政府。
1968年,鎮政府改名為"鎮革命委員會"。
1980年,恢復鎮人民政府名稱。
1991年,朱家角鎮和朱家角鄉合併成一個縣屬建制鎮。
2000年,青浦區行政區劃調整中與沈巷鎮合併為新建制鎮--朱家角中心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朱家角鎮下轄28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民委員會。
周盪村
橫江村
盛家埭村
張家圩村
新旺村
新華村
萬隆村
小江村
周家港村
沙家埭村
薛間村
山灣村
慶豐村
淀峰村
創建村
山海橋村
澱山湖一村
水產村
安莊村
先鋒村
沈巷村
張馬村
李莊村
建新村
王金村
林家村
新勝村
張巷村
社區
東井街
北大街
大新街
勝利街
東湖街
西湖新村
大淀湖
東大門
沈巷
泰安第一社區
泰安第二社區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朱家角鎮處於北緯30°~31°、東經120°~121°之間,位於澱山湖畔,東與盈浦街道、夏陽街道接壤;南與練塘鎮、松江科技園區、佘山鎮交界;西依澱山湖,與金澤鎮相連;北與江蘇省崑山市澱山湖鎮毗鄰。全境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包括澱山湖水域面積46平方公里)。

地形地勢

朱家角鎮位於青浦地區,該地屬於長江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平均海拔高度在2.8米-3.5米之間。

氣候條件

朱家角的氣溫,與上海市區大致相差無幾,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日照充足,平均氣溫為15.5攝氏度,年無霜期235天左右,年日照在137天左右,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朱家角鎮共有20787戶,戶籍總人口59759人,其中:男性29387人,女性30372人,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16558人,農業人口17988人,占30%。年末來滬流動人口49038人。

民族

根據2012年統計的少數民族信息,朱家角鎮有壯族苗族土家族等31個少數民族,包括外來人口在內少數民族人數達1100餘人。

自然資源

朱家角鎮的自然資源主要集中在澱山湖一塊,湖泊是上海境內唯一的淡水湖,面積62.0平方公里,其中青浦境內面積為47.5平方公里。青浦境內包括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鯉、鯿、魴、鯽、澱山湖銀魚等養殖魚,還有河蝦、中華絨螯蟹、甲魚、螺螄、黃蜆、河蚌。外地引進的鯝魚、羅非魚也在當地繁育完成。

經濟

綜述

2013年,朱家角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1.6億元,第二產業26.3億元,第三產業35.5億元);第一產業完成產值4億元,第二產業完成產值116.5億元,下降22.9%其中工業規模以上完成產值79.6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7.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屬地)投入13.96億元,其中工業投入2.81億元;稅收收入15.37億元,同比2012年增加20.3%,區級稅收收入4.4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6%;契約外資14257萬美元,實到外資858萬美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979元,同比2012年增長11.5%。

第一產業

截至2009年,朱家角鎮有耕地面積49066畝(不包括各類開發區),水稻種植面積22039.6畝;蔬菜常年種植面積6000畝;葡萄、西甜瓜為主的瓜果種植面積6500畝;苗木、花卉種植面積15000畝;精養魚塘6800畝。
城隍廟城隍廟
泖河沿線的泖盪地區種植以茭白為主的水生蔬菜主產區;主幹道路沿線、地勢較高的圩區種植以大棚西瓜、果樹等為主的經濟作物主產區和主要骨幹河道的大江、大湖沿線為優質水產品主產區。
全鎮已註冊“悅更想”大米、“泖塔”蔬菜、“塘橋”蔬種、“朱家翠皮”西瓜、“百果園”水果、“古橋”農機等農產品商標,其中巷農公司在江西宜豐基地生產的大米更是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

第二產業

2012年,朱家角鎮關、停3家高能耗企業,涉及綜合能耗約5395噸標準煤。通過對上海欣原紅染紗有限公司產業結構調整,引進上海交運集團合作項目,項目的嫁接涉及廠房45800平方米,總投資約3.8億元。
2013年,第二產業完成產值116.5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22.9%。其中工業規模以上完成產值79.6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7.7%。

第三產業

截至2013年,朱家角鎮的產業結構當中,第三產業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57.2%,三產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31.9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1%。2013年,古鎮旅遊接待250萬人次,重大接待30批次、500人次。

交通

公路

朱家角鎮處於上海市與江蘇省交界處,是上海通往江蘇浙江的重要通道。東西向有318國道滬青平高速公路、沈磚公路,南北向有朱楓公路,依傍同三國道,南接滬杭高速公路,北通滬寧高速公路,村村通道路。

水路

朱家角水路交通橫有淀浦河;縱有攔路港、西大盈港朱泖河,均為6級航道,可通行100-500噸船隻,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系相通。

社會

電力

朱家角鎮的供電來源屬華東電網,鎮內建有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1座,3.5萬伏變電站3座。朱家角處於太湖流域下游,澱山湖水源豐富,水質二級,現有大規模的自來水廠3座,日供水為10萬噸;有污水處理廠2座,日處理污水1.75萬噸。有現代化通訊交換機局十六處,套用光纜電話通訊總裝機容量為3.5萬門。西氣東運的新疆天然氣已通到朱家角。

教育

朱家角鎮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普通教育、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餘教育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
朱家角鎮教育機構一覽表
幼稚園國小中學
青浦區朱家角幼稚園
青浦區朱家角國小
上海市朱家角中學
青浦區青蘋果民辦幼稚園
青浦區沈巷國小
青浦區珠溪中學
青浦區沈巷幼稚園
朱家角朱鎮國小
青浦區沈巷中學
青浦區詩韻民辦幼稚園
青浦區勝利民辦國小
青浦區東湖中學
青浦區勝利民辦幼稚園
朱家角輔讀學校
青浦區朱鎮幼稚園
朱家角陽光學校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文化

朱家角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士諤、報業巨子席裕福、畫僧語石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民國時期,鎮上有民眾教育館、書報社、戲院、書場等文化場所,有詠珠社、韻聲社等文藝結社、民間藝人活動。鎮上還先後有《珠溪》、《薛浪》、《驪珠》等20多種報刊出版發行。
建國後,先後建立了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廣播站、電影院等。朱家角還有許多“特色角”,如京劇角、歌唱角、文學角、書畫角、健身角等。鎮上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10多萬冊,超過青浦區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

宗教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剎。
朱家角教堂朱家角教堂
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面積38.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穌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並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教堂內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員2人,經費由上海教區發給。

獲得榮譽

上海市文明鎮
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全國環境優美鎮
國家衛生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國家園林城鎮
國際花園城
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
上海市食品安全宣傳示範街(鎮)
上海市民族團結進步達標街道(鄉鎮)
“上海世博會先進集體”
全國文明鎮
全國民兵先進工作單位
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
上海市擁軍優屬模範街鎮
上海市社區建設示範鎮
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範鎮
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國家級生態鎮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2017年11月,獲得2017第二屆博鰲國際旅遊傳播論壇2017年度文旅小鎮。

地方特產

鱸魚
鱸魚體形似紡錘,巨口細鱗,兩鰓膨大,頭兩側各有一對紅紋,故名“四鰓鏟”,可以用其紅燒、煮羹或者燉雞湯更。“四鰓護”過去是上貢朝廷的珍品。
澱山湖所產鱸魚,以肉質細嫩鮮美著稱。唯因近年河河湖泊的水質污染,以及建閘後阻斷了洄游通道,產量日漸減少。
清水大閘蟹
清水大閘蟹是澱山湖特產,連一岸之隔、湖水相通的元盪湖出產的蟹,其形狀與味道都不可同日而語。清水大閘蟹殼青、體壯、螯肥、腳細、膏多,在農曆六月就見之於市,俗稱“六月黃”。民諺云:“忙中忙,不能忘記六月黃”。意即不能錯過這吃蟹的季節。待到金秋時節,特別是秋風一起,蟹殼堅硬,肉質飽滿,有“九雌十雄之諺,意為農曆九月以雌蟹為佳,十月則以雄蟹為上。
1964年,陳毅副總理視察青浦,過澱山湖時詩興大發,留有“我願秋涼再來此,滿筐大蟹醉糊塗”的美好詩句。
河蝦
澱山湖所產河蝦體壯肉嫩,殼薄透明,身體長形,色澤青綠,頭部有長短角各一對,有密排的細足,生命力旺,力道大,假如把活蝦投入盆中,會向台面四面八方跳躍,因此人們把澱山湖蝦稱作“滿台飛”。
朱家角朱家角
河蝦有多種食法,如用白酒浸漬的活蝦稱為”醉蝦”。鮮食有鹽水蝦、油爆蝦、炒蝦仁、蝦餅子,還可由蝦仁和蛋做成“蝦仁拉絲蛋”。或者曬成蝦乾,能久藏不壞,用以煮湯。
鰻鱺
鰻鱺身體長形,前部圓筒狀、頭尖皮厚,有膠汁粘液、鮮細小、埋沒皮膚下。背上部灰黑,腹部白色,性喜暗怕光、晝伏夜出。
澱山湖所產鰻鱺,肉質鮮嫩,肥而不膩,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維生素A含量特別豐富,並有磷、鈣、鐵等元素,是上等的食用魚鮮之一,有“水中人參”之稱。白露季節的籪鰻做成紅燜鰻鱺,是一道名菜。
甲魚
甲魚學名叫鱉,是水陸兩棲爬行動物。甲魚肉質鮮美,含有高蛋白、高脂肪,用以紅燒、清蒸都是酒席、宴會上的名貴菜餚,尤以澱山湖的甲魚更是極品。特別是四、五月份的菜花甲魚,更是體肥肉嫩,既是一道美食佳肴,又可作為壯縣補陽的滋補佳品。
銀魚
澱山湖銀魚,系太湖短吻銀魚,屬小型淡水魚類。身細長,在7-10厘米之間,銀白透明無骨,肉質細潔,清明前後上市最多。銀魚可炒可蒸,或做自圓煮湯。把雞蛋和銀魚燒成蛋餅,俗稱“銀魚燜蛋”。如製成魚圓,炒煮皆宜。也可曬成魚乾,可以入藏,用以煮湯或涼拌,為佐酒佳肴。
塘鱧魚
塘鱧魚又稱菜花魚,四、五月份菜花盛開期間最為肥壯,故名“菜花魚”。佐以竹筍、鹹菜製成菜花魚湯,是一道時令名菜。

民風民俗

珠里興市
農曆七月初七,是舊時朱家角鎮上獨有的民間節日,稱"泥河灘香訊",也稱"珠里興市"。朱家角幾百年來一直叫"珠里",朱家角不過是後來改名沿襲至今,"珠里興市"討個口彩,祝願古鎮生意興隆,人氣旺盛,歲歲平安。
朱家角朱家角
珠里興市其實就是舊鎮上一年一度的搖快船比賽,或日賽龍舟。只不過古鎮上賽龍舟非同尋常,其起源與規模系由松江、浦東一帶進香船隻自泥河灘三官堂進香歸來,途經朱家角鎮歇夜而形成。每到節日,在一星期前,各地商賈都趕來鎮上,設立臨時店鋪,還有拉洋片、賣膏藥、玩猴戲等,各種雜耍也都來此趕集。到農曆七月六日晚上,達到高潮,是夜,松江等地進香船隻留宿本鎮大小客棧,四鄉農民都集於鎮上,外地鄉民也都紛紛前來投親趕集,街上行人如潮湧,摩肩接踵、各商鋪店面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顧客盈門。沿街小吃,吆三喝四,香氣四溢。
清明放風箏
放風箏在朱家角鎮上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鎮上民間娛樂活動重要內容。先由鎮上一些孩子,由自己紮起簡易風箏,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然後再請大人們在風箏上畫些西遊記、梁山伯祝英台、八仙過海等人物造型,待得清明節前,田梗郊外春暖花開,全家出動一起到空曠地放風箏嬉戲。大人們也會在此時此刻,向孩子們講些風箏面上的民間故事,給下一代從小薰陶中華民族悠久文化。
朱家角鎮清明放風箏朱家角鎮清明放風箏
他們專門請了竹匠,劈竹扎鷂,製成碩大的百腳鷂、蜈蚣鷂、蝴蝶鷂。放飛那天,主人選擇在日落西下的傍晚,先用好酒好菜請客,爾後燒香點燭三叩九跪,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十分虔誠,最後,主人點亮密密的鷂燈,打開自家的後園大門,慢慢將風箏放上天,讓左鄰右舍共同賞玩。
搖快船
早在清初順治年間,定七月七日為神誕節,泖南鄉民均信焚香,先兩天經朱家角,停泊舟楫相銜迤邐里許,待香市散,回朱里有彩船數十,金鼓沸騰,撥槳如飛,名"搖快船"。後成習俗,每年舉行一次,"搖快船"成了民間的風俗。
朱家角鎮搖快船朱家角鎮搖快船
掌櫓扯繃共10人,均為身強力壯青年,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鞋,從三汾盪至無主堂單程1000米左右往來如梭,相互競賽。
解放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1984年鬧元宵和同年9月農民運動會上均有搖快船表演。搖快船乃江南水鄉特有的傳統體育水上文化。
音樂船
絲竹班早在清代中葉,盛行古鎮,所謂絲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簫、笙等絲弦管竹樂器,具有音色清麗柔美。音響細膩典雅之特點,其代表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竹街、慢三六、慢六板、雲慶、歡樂歌、四合如意",俗稱八大名曲、每種樂器上均飾有龍鳳彩頭。
絲竹古有洋台打唱,每班4~6人,有一套裝潢台擺,每逢喜慶節日、迎神賽會、舉辦婚事均應邀演奏,吹吹唱唱。
扎肉提香
朱家角有一種別具一格的"扎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鐵鉤鉤住,鐵鉤下面掛上香爐、銅鑼,甚至掛上沉重的鐵錨,表演"扎肉提香"非一般等閒之輩,乃是練了十幾載氣功者居多,鐵鉤鉤住皮肉,未見滴血。"扎肉提香"隊伍也有女性,但她們主要掛上份量較輕的香爐之類、現在這種表演已滅絕。

旅遊景點

綜述
朱家角鎮旅遊資源豐富,澱山湖畔的上海水上運動場是具有國際現代化水上設施的活動中心;東方綠舟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上海太陽島國際俱樂部、上海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是集商務、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娛樂旅遊基地;古鎮區已開發開放了課植園、大清郵局等20多個景點。
古鎮九條老街依水旁河,千餘棟民宅臨河而建,其中的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其東起放生橋,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典型的江南老街。
名山名湖有澱山湖和“九峰”之祖——澱山;名園有課植園珠溪園;名廟有朱家角城隍廟和關王廟(報國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名橋有放生橋、泰安橋(何家橋)、平安橋(戚家橋)、福星橋(西柵橋)、永豐橋(詠風橋)和廊橋(惠民橋);名店有涵大隆醬園、義成泰醬園、童天和國藥號和俱樂部茶館;名勝古蹟有清華閣十二景之—圓津禪院、清華閣十二景之二—慈門寺、席氏廳堂、“三泖漁莊”及王昶紀念館、柳亞子別墅——福履綏祉等。
慈門寺
慈門寺即清華閣十二景中的“慈門傑閣”,為朱家角著名古剎,位於放生橋畔、漕港河邊,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原名“明遠庵”。明嘉靖中毀於兵禍,隆慶五年,行腳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寶殿,民間稱為新殿。
明萬曆三十九年,敕賜寺名為“護國明遠慈門寺”,並賜烏斯藏大士一尊,經二十部,為此寺內特地建造觀音閣和藏經閣,以珍藏這二件御賜的鎮寺之寶。明崇幀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鐘樓,樓高六丈二尺(20米),鐘重二千五百斤。
幾經戰亂,慈門寺逐漸衰落,民國期間,寺被改為醫院,四十年代末僅存大殿、鐘樓等建築。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縣人民醫院,現為朱家角人民醫院住院部,舊址上僅存雌雄古銀杏各一株。
慈門街
現慈門街是在原基礎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醬園的後院,內有文昌閣、九碑廊、龍泉地等。現為集商業、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商貿城
珠溪園
珠溪園位於鎮東首318國道的入口處,建於解放後,是朱家角鎮上除西井街的課植園外的又一座園林。珠溪園原名共青公園,建於1956年。原為鎮上富戶蔡氏墓地,占地70多畝,內有池塘、小河,把墓區分成3個圩頭,以小橋相通。墓區栽有松、柏、梅、榆、棕、鐵樹等名貴樹木和各種花卉。
課植園
課植園園址建在鎮西井街147號,這是一處莊園式的園林建築,園主姓馬,名維騏,自號農圃。園取以“耕讀”之意,題名“課植”,俗稱馬家花園。民國元年(1912年)始建,歷時15年,花銀30萬元。花園坐西朝東,正牆門面對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駁岸。整個莊園由廳堂區、假山區、園林區三部分組成。各種建築200餘間,占地5.3萬平方米。
北部為廳堂區,南部為假山區。假山區內高五層的逍遙樓頂,可俯瞰全鎮景色。碑廊內,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書寫的“梅花詩”等碑刻數塊,文徽明“游西山詩”、唐寅、周天球的詩文石刻共12塊。
荷花池西為園林區,亦稱稻香村。內有數十畝的各種花卉樹木;北部有“耕九餘三堂”,西南角上是小遊覽區,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橋和倒掛獅子亭等。
泰安橋
泰安橋俗稱何家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於漕港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隻的航標,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雲石"浮雕。
清代名士曾有詩:“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聞市上,漁笛在溪東,蒲扇輕搖暑,蕉衫短受風;晚涼閒獨步,古寺一橋通。”這裡寫了"古寺一橋通",“古寺”即圓律禪院,"一橋"便是泰安橋。
圓津禪院
圓津禪寺為清華閣十二景之一,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系禪宗曹溪一脈,淞吳名剎,因院內供奉觀音菩薩,故又名“娘娘廟”,禪院北臨漕港,東傍珠溪。
禪院是歷史上為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王時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劉墉、鄭板橋、錢大昕、董其昌、徐乾學等諸多名人均來過禪院並留下詩畫墨跡。其中王昶亦曾為禪院撰寫碑文等,並暫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板及其他許多故物。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航齋”諸建築。
圓津禪院內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毀於戰亂,部分為寺內不肖僧徒偷出變賣。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經不多,後大部分為江蘇省文管會接收,收藏於江蘇省及蘇州市博物館,少數保存在青浦縣博物館。五十年代初,禪院被拆,現還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及沈光瑩撰“重修大殿記”石碑,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僅有文物。為了再現禪院昔日景觀,在圓津禪院修復委員會的主持下,於2000年5月動工修“三聖殿”,重建“圓通寶殿”等,同年9月竣工。
涵大隆醬園
涵大隆創建於1886年,現在牆上的店名仍是當年開業時寫的。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釀造業發展迅速。以涵大隆為首的一批醬園作坊將釀製的醬菜暢銷各地。醬菜很快就成為了朱家角的特色產品。涵大隆生產的各種醬油、醬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雙料醬油分別獲獎,後來又在南洋勸業會和國貨展覽會上分別獲獎。1956年,涵大隆和鎮上另外幾家大醬園合併,組成酒醬合作商店,總稱涵大隆。
涵大隆醬園涵大隆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