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蕭山花邊以構圖嚴密、技藝精湛、工針多樣、精緻結實的特點,暢銷海內外,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蕭山常年有十萬婦女從事
挑繡編織生產,因此,
蕭山有“花邊之鄉”的美譽。
工藝美術品大多是個人的作品,而蕭山花邊則是由千百人集體
挑織而成的獨特工藝品。蕭山花邊的製作一般有設計、刷配、挑繡、
整燙4道工藝,近20個生產環節。花邊中最名貴的是重工
萬縷絲,繡工們精工細作,運用多種針法處理好圖案和花紋之間的穿插關係,做到有主有輔,有露有藏,層次分明,富麗大方。
品種種類
蕭山花邊的種類,主要有
萬縷絲(純棉線製品),鑲邊(萬縷絲和織物繡花相結合)兩大類。品種有
床罩、台毯、盤墊、茶几墊,
沙發套、鋼琴罩、
披肩、
衣裙等30多種。樓塔紗藝花邊,包括窗簾、流蘇、繩結、絨飾、粘扣等100 多個品種,近2000 種型號的室內飾物產品,包括居室的所有編織類工藝品。1972年創作的絢帶麗花邊,是一種富有新意的輕工花邊產品,圖案豐滿,層次豐富,既顯工,又顯藝,為蕭山花邊的主要品種。
蕭山花邊設計一般多運用在一些家紡的外套上。蕭山花邊一般分為純花邊和鑲邊兩種,純花邊的鏤空感較強,所成製品有萬鏤品。家紡品套多用這種花邊作為設計效果。鑲邊,把全雕、半繡等
挑繡的麻布繡花,一些麻布袋上常見到這種花邊。
製作這種花邊時,繡工們先根據不同工種要求,按照圖案紋樣,在利用針線細心地把圖案編織出來,這樣就形成了各種花型。然後撕去底樣,這時就會看到這一小片的花邊,再把所有的花邊的縫合起來,再把縫合起來的花邊縫合到家紡品上。
這種花邊與刺繡花邊不同,不可以直接的刺繡在產品上,需要先把花邊編織好,再把花邊刺繡的產品花,這種花邊多以花片的形式出現在家紡品套上。而且這種花邊單薄,容易清洗,家紡品比較容易弄髒,經常清洗也不會改變的花型的樣子。
特色
蕭山花邊構圖嚴謹,工藝針法多樣,
編結精細,色彩素雅。以自然風景為題材是蕭山花邊的藝術特色。蕭山花邊藝術特點是簡樸中求繁複,素雅中求華麗,引人入勝。它質量要求極高,花樣要求平整均勻,拼接要平妥不露針跡,整燙要無皺紋,色澤要一致無污漬,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傑作。
挑花邊
挑花邊,自古以來是中華之傑作,可沙地盛挑花邊那是六十年代開始的。
手工花邊,圖案多取材於花卉果實,針法精細,光潔整齊,線條流暢,富於層次,於簡樸中見繁複,素雅中見華麗,罩在古色古香的家具上,或作為床罩窗簾,通過鏤空的花紋,顯得高雅、莊重、富有,別有雅趣。花邊業的興起與發展,誕生了蕭山花邊廠。七十年代,挑花邊成為有勞動場所,有組織,有領導的手工行業。挑花邊的收入成為沙地農民家庭額外的主要收入來源,更是妙齡姑娘私房錢的搖籃。
沙地女孩大多十來歲開始學習挑花邊,先學會挑花邊的頭道工序“釘花”,用細線將一支較粗的線綴於印有花紋的樣紙底板上,從而形成許多圖案空格,然後以各種針法,綴滿這些空格。“釘花”誤差小的挑線時糾正,誤差大了則需要拆掉重新“釘花”。
花邊的形狀不同,挑的針法也不同,歸納起來有“手針”、“網眼針”、“斜紋針”。到十三四歲就能挑最難的“走邊針”了。學會了挑“走邊針”就說明能獨立挑整張花邊了,手腳快、心明眼亮的姑娘會被鄰里四周稱讚。
當時小伙子找對象首要條件是挑花邊能手。為了學得快、學得好,年輕姑娘總是三五成群、四五一堆在一起切磋挑花邊。生產隊幹活回家,飯碗一放,手一洗,就聚集在堂前舍後、竹園蓬中,飛針走線地挑花邊。花邊要求挺高,針腳要齊而均勻,線條分明而潔白,若是家庭主婦,一邊要刮鑊煤燒飯、掃地、洗衣、餵豬飼雞,手中的花邊拿起放下不間斷,一天到晚地洗手,總難免有污點存在,則這張花邊就有可能是張不合格的,到期回不出花。
尤其是“雙搶”季節,白天被田畈水燙起泡,晚上仍然汗流浹背地挑花邊。草舍內悶熱,則把電燈拉到舍檐下,點蚊香,穿長褲等辦法對付蚊蟲叮咬。剝麻、摘花難免造成花邊點點滴滴小污點而花邊回不出的,哭的姑娘還真不少呢!直至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賺錢門路的廣闊,
挑花邊活兒漸漸淘汰。
產品榮譽
北京
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巨幅
萬縷絲花邊窗簾、寧夏廳的花邊窗簾和1980年為杭州機場國賓室創製“西湖風景”窗簾,都是蕭山花邊的代表傑作,表現了西湖山明水秀的美麗景色。
1972年,為迎接美國總統
尼克森訪華,當時的蕭山花邊廠為杭州機場貴賓室繡制了大型西湖全景窗簾,高達6米,寬18米,用線12萬支(約10公斤),手工挑繡達3000多萬針。當時的蕭山花邊馳名中外,可謂盛極一時,曾獲得過蕭山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國家質量金質獎,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國外王室宮廷專用裝飾品。
1979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創製的窗簾,反映了桃花盛開,春燕飛翔的江南春色。蕭山花邊於1979年榮獲國家金質獎章。
1980年,蕭山花邊廠用中國畫的構圖形式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新疆廳、寧夏廳製作一批大型花邊窗簾。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新疆廳,寧夏廳均採用蕭山花邊工藝製作的大型花邊窗簾。
1986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1988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中國花邊之都”區域品牌於在2005年10月28日隆重授牌。
歷史發展
蕭山花邊的歷史並不悠久,相傳
萬縷絲起源於義大利,由外國
傳教士傳入我國。當花邊在發源地義大利威尼斯瀕於絕跡時,中國蕭山花邊異軍突起,產品暢銷美國、瑞士、義大利、德國、
奧地利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中國實業志》記載,1919年農曆8月6日,上海商人徐萬慶帶了四位天主教徒到浙江蕭山傳授義大利挑花技術,並招收了24名婦女當學生,接著,在蕭山坎山街開設了
蕭山縣第一家花邊廠——喬治花邊廠。從此,蕭山農村婦女學習這種
挑花技藝的越來越多,慢慢地從七,八歲的小姑娘到七十多歲的老太太都學會了挑花。後來,經過花邊藝人的創造,針法不斷增加,圖案和品種日益豐富,逐漸形成了蕭山花邊的獨特風格。
1930年,經營蕭山花邊的廠商達30餘家,挑花女工2萬餘人。至抗戰前夕,蕭山花邊已初具風格、規模,針法由最初傳入時的2種增加到近10種,品種從衣邊、被口、小盤墊擴大到長茶几套、台毯、床罩等。期間,用細線製作的重工花邊已經萌芽,圖案也由本地打樣師自行設計。
1940年,日寇侵占蕭山,花邊銷路斷絕,花邊生產漸趨停產。抗戰勝利後,花邊生產恢復,加工隊伍達4萬人。此後3年,以坎山為中心的東片地區,恢復和新開花邊廠商100餘家。1949年,蕭山生產花邊51萬碼,
總產值已達到30萬元。
建國後,蕭山花邊的生產得到快速發展,因蕭山是花邊的主要產地,故將蕭山以及周邊地區生產的花邊統稱為“蕭山花邊”。1954年5月在
坎山鎮建立蕭山
基層供銷合作社聯合花邊辦事處,1955年4月至1956年5月,又先後建立
瓜瀝鎮、
瓜瀝區、坎山區、義蓬區、黨山區5個花邊供銷
生產合作社,花邊生產開始納入國家計畫,產量逐年提高。1955年蕭山花邊產量已經達到481萬碼,產值達300萬元。
1957年,研製出
萬縷絲與布繡花結合的“鑲邊大套”新品種,當年生產5000套。1958年蕭山花邊廠成立,70年代蕭山花邊廠先後試製出“彩條鏈”、“絢帶麗”等新產品。在70年代末最旺盛時期,蕭山有20多萬繡花女工從事
挑繡花邊,一年投放到農村的繡花工資達近2000萬元,這對蕭山農村脫貧致富,改善民眾生活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經濟效益
截止2009年10月,僅
樓塔鎮鎮擁有紗藝花邊企業415家,經營戶1575戶,占全鎮總戶數的18%,從業人員8000多人,成為千家萬戶發家致富的主體行業,年創產值已占該鎮工業總產值的近三分之二。
代表人物
蕭山花邊設計
高級工藝美術師趙錫祥,1988年被授予“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先後創作出
萬縷絲全雕鑲邊、“絢帶麗”花邊、“格欣繡” 花邊,發展了傳統工藝。他設計的5801全雕萬縷絲鑲邊,久銷不衰,已成世界聞名的王牌產品,曾獲金質獎。2000年10月,在杭州
西湖博覽會上,他創作的特重工萬縷絲全鏤全鑲邊床罩,獲得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蕭山花邊設計高級工藝師傅月樵,1998年被浙江省授予“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他設計的絢帶麗工藝繡花女裝、梭錦繡花邊,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新產品二等獎。他參與研究設計的“手機結合萬縷絲花邊”、“花邊
工藝傘”等項目,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花邊設計的經驗,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