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堤景行

楊堤景行

楊堤景行是西湖著名景點之一。西湖新十景之七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因這裡德賢匯集所以橋名題作“景行”。“景行”原意指大路,這裡引申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

楊公堤景名題作“景行”,可謂形神兼備,既表達了後人對於楊孟瑛浚湖築堤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三賢的祠景致的遺韻所在。在這裡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更有著熏熏的德風拂揉著人的面頰。

基本介紹

主要景點,“景行”,景行橋,楊公堤,楊堤景行,地理環境,意義價值,歷史由來,歷代發展,楊公:楊孟瑛,詩詞作品,

主要景點

2007年三評西湖十景之七:楊堤景行
楊堤景行楊堤景行
在這裡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更有著熏熏的德風拂揉著人的面頰。

“景行”

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楊堤景行
典出《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則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
比喻崇高德行使人敬慕,值得仿效。
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所以橋名題作“景行”,這也是楊公堤上至今唯一尚存橋拱圈舊構的古橋。楊公堤景名題作“景行”,形神兼備,既表達了今人對於先賢楊孟瑛浚湖築堤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楊公堤景致的特點,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
楊公堤是為紀念楊孟瑛而命名的。“楊公”指楊孟瑛,宇溫甫,四川豐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任杭州知州。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
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性知執法,心在利民”,語出楊孟瑛當年的《開湖告諭》。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北起仁壽山馬嶺山腳,南至赤山埠、錢糧司嶺東麓,連線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長堤,堤上建六橋。
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里六橋”。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

景行橋

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因這裡德賢匯集所以橋名題作“景行”。“景行”原意指大路,這裡引申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

楊公堤

楊公堤是與白堤、蘇堤齊名的“西湖三堤”之一,西湖楊公堤位於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西面的蘇堤六橋前後呼應,合稱為“西湖十二橋”。
楊公堤全長3.4公里,北起靈隱路,南至虎跑路,串聯起曲院風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和花港觀魚等著名景點,楊公堤附近還有黃蔑樓、環湖碧舍、蘭苑、景行古橋趙公堤等23處歷史文化景觀也,堤上六座石拱橋端莊秀麗.其中隱秀橋、景行橋可供遊船通行。

楊堤景行

人在堤上走,從北到南方向,堤東有曲院風荷、郭莊丁家山景區、紅櫟山莊、花港觀魚等景區;堤西有環碧湖舍,現為金庸茶館,金沙港文化村酒旗招展,金溪山莊、花圃、趙之謙紀念亭蓋叫天墓、茅家鄉村、于謙墓祠、三台閣、浴鵠灣。小船水中行,自中山公園碼頭乘船經蘇堤跨虹橋,穿行曲院水道到環璧橋,經過金沙港水面到趙公堤毓秀橋,經茅家埠水面穿經隱秀橋,繞行丁家山劉莊進入景行橋,蕩漾於烏龜潭和浴鵠灣,一路上穿行於各種橋洞,彎彎曲曲的大小水道,湖岸邊蘆葦擺盪,湖面上水鳥掠過,亭台樓閣頻頻映入眼帘,召喚著人們心頭那份返璞歸真的喜悅。
在楊公堤側有很著名的郭莊,原主人擁有孔鳳春香粉店“老”字號,喜養孔雀,後售與郭姓乃改名“汾陽別業”。劉莊系廣東人劉學詢1909年建成,此人豪賭起家,亦以賭傾家,現為西湖國賓館。高莊,高氏杭州人以茶葉起家,別墅名為紅櫟山莊,此次重建後包給知味觀經營,又稱味莊。還有蓋叫天墓、趙之謙紀念亭金庸茶館(環碧湖舍)。

地理環境

楊公堤是與白堤蘇堤齊名的“西湖三堤”之一,西湖楊公堤位於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西面的蘇堤六橋前後呼應,合稱為“西湖十二橋”。楊公堤全長3.4公里,北起靈隱路,南至虎跑路,串聯起曲院風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花港觀魚等著名景點,楊公堤附近還有黃蔑樓、環湖碧舍、蘭苑、景行古橋趙公堤等23處歷史文化景觀也。
楊堤景行楊堤景行
堤上六座石拱橋端莊秀麗.其中隱秀橋、景行橋可供遊船通行。人在堤上走,從北到南方向,堤東有曲院風荷郭莊丁家山景區、紅櫟山莊、花港觀魚等景區;堤西有環碧湖舍,現為金庸茶館,金沙港文化村酒旗招展,金溪山莊、杭州花圃趙之謙紀念亭蓋叫天墓茅家埠于謙墓祠三台閣浴鵠灣
小船水中行,自中山公園碼頭乘船經蘇堤跨虹橋,穿行曲院水道到環璧橋,經過金沙港水面到趙公堤的毓秀橋,經茅家埠水面穿經隱秀橋,繞行丁家山劉莊進入景行橋,蕩漾於烏龜潭浴鵠灣,一路上穿行於各種橋洞,彎彎曲曲的大小水道,湖岸邊蘆葦擺盪,湖面上水鳥掠過,亭台樓閣頻頻映入眼帘,召喚著人們心頭那份返璞歸真的喜悅。

意義價值

在楊公堤側有很著名的郭莊,原主人擁有孔鳳春香粉店“老”字號,喜養孔雀,後售與郭姓乃改名“汾陽別業”。
劉莊系廣東人劉學詢1909年建成,此人豪賭起家,亦以賭傾家,現為西湖國賓館。
高莊,高氏杭州人以茶葉起家,別墅名為紅櫟山莊,此次重建後包給知味觀經營,又稱味莊。
還有蓋叫天墓、趙之謙紀念亭、金庸茶館(環碧湖舍)。

歷史由來

“景行”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典出《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楊堤景行楊堤景行
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則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
比喻崇高德行使人敬慕,值得仿效。
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所以橋名題作“景行”,這也是楊公堤上至今唯一尚存橋拱圈舊構的古橋。楊公堤景名題作“景行”,形神兼備,既表達了今人對於先賢楊孟瑛浚湖築堤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楊公堤景致的特點,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
楊公堤是為紀念楊孟瑛而命名的。“楊公”指楊孟瑛,宇溫甫,四川豐都人。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任杭州知州。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
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
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性知執法,心在利民”,語出楊孟瑛當年的《開湖告諭》。
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北起仁壽山馬嶺山腳,南至赤山埠、錢糧司嶺東麓,連線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長堤,堤上建六橋。
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里六橋”。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里六橋”。

歷代發展

前世遺風后世承
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南湖東南面,原有一個“三賢祠”。祠宇簡樸,三間屋大小,青磚黑瓦,四周配有圍牆。此處面對南湖,波光瀲灩,汀鷺渚禽飛鳴上下。祠的西南方,又有群山簇擁,雲霧飛涌,十分清靜秀麗。因此,既是瞻仰“三賢”風采、追溯歷史之處,又是遊覽勝景、賞心悅目之地。建祠以來,人來人往,香火旺盛。“三賢祠”內塑有三賢之像。這三賢是:東漢時餘杭縣縣令陳渾唐文宗時餘杭縣縣令歸珧、北宋徽宗時餘杭縣縣令楊時。
楊堤景行楊堤景行
【一賢】
古時餘杭常鬧水災,山洪暴漲,溪水沒過堤岸,致使大街小巷全泡在水裡,茅舍田地被淹,百姓們的呼救聲常常與風雨聲渾成一片。
東漢熹平二年(173),餘杭新來的縣令陳渾,派人翻山越嶺,勘察地勢,下河淌水摸石,計算河床比降,終於掌握了常鬧水災的原因:一是南苕溪從東天目到餘杭鎮段,穿行於山地丘陵之間,河床比降大,灘多流急,流經區又多暴雨,洪峰也就勢高量大,水位也就自然暴漲暴落;二是南苕溪出了餘杭鎮東,地勢低平,流速頓減,每遇汛期,山洪兇猛,往往宣洩不及,當然也就泛濫為患了。於是陳渾想,要圖代代平安,年年豐產,只有率領黎民百姓,在苕溪南邊圍築大塘,蓄水分洪了。主意一定,第二天就貼出了告示。
陳渾的決定得到了百姓的回響。城裡城外,山上山下,鄉鄉鎮鎮,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肩挑土筐畚箕,手拿鋤頭鐵耙,帶了乾糧,前來圍塘築堤。民工隊伍浩浩蕩蕩,竟有十萬餘人。
大夥在他的指揮下,開鑿石門,疏挖苕溪,遷城牆,造堰壩,掘土築堤,終於在苕溪南邊圍成了南湖。那時的南湖分上、下兩個湖。上南湖,離餘杭鎮5公里(今中泰鄉境內),湖周長16公里。
下南湖,緊鄰餘杭鎮,湖周長17公里。兩湖的東界為安樂山,南界為八角亭、白泥山,西界為洞霄宮,北界為石門塘,面積有900公頃。從此,每年汛期一到,洪水暴漲之時,石門涵即分泄洪水入南湖。當苕溪水位下降,南湖水位高於溪內水位時,所蓄之水隨時還流苕溪。有南湖分泄洪水以後,“下游田禾既無淹沒之災,兼資灌溉之利”。後人十分感激陳渾,在南湖湖畔,建了一個陳明府祠。
【二賢】
由於南湖年久未修,到唐代,湖面淤塞,塘堤破損,洪災又屢屢危害黎民百姓。寶曆元年(825),剛剛到任不久的餘杭縣縣令歸珧,經過自己親自勘察,率領數萬民工,疏浚、治理上下南湖。他按照陳渾時的南湖舊跡重新加以修築,並在餘杭鎮北5公里處開闢了北湖(今餘杭鎮洪洞瓶窯鎮北湖一帶),圍塘30公里,塘高3米餘,底寬8米許,頂寬5米。北湖面積大大超過南湖。北湖建成後,中苕溪、北苕溪的洪水可以得到分泄。黎民百姓過上了平安的日子,但是歸珧因辛勞過度而病逝任上。得知歸珧“湖成而身殉”的訊息後,百姓在南湖塘邊,建起了歸府君廟,以表示深深的懷念。
楊堤景行楊堤景行
【三賢】
到了宋代,權相蔡京把他母親安葬在餘杭,並聽信風水先生的話,準備引水入湖,用滿滿的南湖水面,映襯墓地,以增添其母親墓地的景色。訊息傳開,群情激憤,紛紛要求父母官出面干預,為民說話。三天后,蔡京帶了人馬來到餘杭。餘杭縣令楊時一邊拜見,一邊大膽直言;蓄水添景,沒有水災還好,倘若下幾天大雨,蓄水就不再添景,而是蓄水添災了;不僅大人祖墳變成一片汪洋,就連杭州城,也會受淹;到那時……楊時正要講下去,隨從指指湖堤,只見到處都是人。蔡京見此情況,只得擺擺手說:“退下退下”。這個“六賊之首”,只得就此罷休,怏怏回京去了。百姓十分感激楊時,他死後人們在南湖塘東南隅,建了一個龜山書院,作為紀念他的處所。
【三賢歸一】
到明代時,原先的“陳明府祠”、“歸府君廟”、“龜山書院”,早已蕩然無存。成化二十二年(1446),餘杭人,太子少保鄒乾等人決定在龜山書院舊址,重建紀念陳渾、歸珧、楊時等餘杭三賢的祠宇。當時稱“惠澤祠”,後來餘杭人乾脆稱它為“三賢祠”了。

楊公:楊孟瑛

大德天下山仰止
楊公:楊孟瑛,字溫甫,四川酆都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弘治十六年(1503)出知杭州。其時,西湖葑塞已久,湖西一帶幾成平陸,楊孟瑛力主疏浚,恢復湖面。他上奏朝廷,請求允可,但疏浚復湖對某些既得利益獲得者並非好事,因而引發激烈爭議,歷時長達五年,浚湖方得以實施。
1.明正德三年(1508)三月至九月,杭州府動用民工8000人,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盪近3500畝,並以疏浚、開拓今西里湖等處產生的淤泥、葑草等用於加高蘇堤,另在西里湖上築成一條呈南北走向,北起仁壽山、馬嶺山腳,南至赤山埠、錢糧司嶺東麓,連線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長堤。堤北段原有宋時所建橋樑三座,這樣,西湖上共有了3條長堤,6座橋。
其實近北三橋,宋已有之,楊公所築為南山三橋,當時楊公雖已取三橋之名,但‘其名不立’。後田汝成自北而南名之為環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這些名字都是根據各橋地理與景觀特色而定的,杭州人把它們與蘇堤六橋並稱‘十二橋’。胡潛《西湖竹枝詞》云:‘十二橋頭日半曛,酒壚花岸共氤氳’。可見十二橋在當時之勝。
2.楊孟瑛在杭州知府任上浚湖築堤,借鑑、繼承了自唐李泌、白居易以來杭州地方官注重西湖保護的優良傳統。但浚湖築堤卻觸犯了一批占湖豪強的利益,楊孟瑛因此遭到地方惡勢力的強烈忌恨,被某御史彈劾。經明廷吏部複議,決定對楊孟瑛予以降職,但又命其“量用民力,以終全功。”然而,他最終還是因此次力排眾議,銳意恢復西湖湖面而遭到打擊,被降職調任為順天府丞,離開了杭州。
3.楊孟瑛浚湖築堤在歷史上得到了應有的評價。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中稱其浚湖後,“西湖始復唐、宋之舊。”又說:“蓋自樂天(白居易)之後,二百歲而得子瞻(蘇軾)。子瞻之後,四百歲而得溫甫。”杭州老百姓後來將他的塑像安放於孤山的四賢祠(楊孟瑛本人闢建,祀李泌、白居易、林逋、蘇軾)中供後人祭祀憑弔。四賢祠因此改稱“五賢祠”。現在楊公堤上建紀念亭及楊孟瑛雕塑,以示紀念。
《頌楊公》
揚眉後世不忘前世功,
楊堤景行楊堤景行
前世遺風后世承,
大德天下山仰止,
楊堤通坦可景行。
4.據清刊《西湖全圖》所示,在清朝初期西湖中尚有楊公堤丁家山以南一段,從圖上畫出的堤兩側波光粼粼的廣闊水面可知,當時的西湖面積比現在的面積要大得多,廣及現在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弘治之後,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三潭印月兩個島嶼。到公元1800年,阮元任浙江巡撫時再次疏浚西湖,在湖中又堆起了第三島——阮公墩。至此,‘一湖二塔三島三堤’的西湖全景輪廓形成。

詩詞作品

楊堤通坦可景行
《楊堤景行》
——揚眉
早春三月風輕水恬,
我從北山路的竹素園旁走過,
踏上了環碧橋的石板橋面。
清澈的湖水在橋下流淌著素玉,
碧綠的柔波在金沙港中蕩漾,
似織錦的綢幅鋪在橋欄的右弦,
錯落有秩的金溪山莊掩映在蒼松古柏之中,
時而露出青灰色的瓦脊和白壁的牆垣。
蓋叫天的故居依稀可辨門扉,
在一片翠竹的橫斜中;
雙峰插雲亭也只是看到了影子,
在一彎山麓的路徑旁;
巍峨的北高峰
西溪飄來的一片雲中時而露出腰身,
顯現出山中的亭寺;
微風拂來,
隱約能聽到靈隱寺傳來悠揚的鐘聲,
顫抖的清音在溝谷間徘徊。
曲院的蓮荷只探出了尖尖的葉角,
暗紅的香片試探著清冷的春風,
柔弱地漂浮在青藍的光波上;
落葉松的枝桿俊秀挺拔,
吐出一樹的新綠松針猶如俊朗的男孩,
遙望著遠處蘇堤上羞澀的桃花,
小孤山上翩飛的丹鶴。
流金橋下是天澤樓
黃花梨的欄桿雕著高浮的木花,
青磚灰瓦地撇在趙公堤的一側,
與躲藏在樟木林中的小隱園遙遙相望;
蘭谷翠綠漂散著淡淡的青煙,
散逸著幽雅的香氣,
花幽葉密徑曲人稀。
郭莊稀疏的院落星羅棋布在里西湖的岸邊,
享受著湖水恬淡地愛撫。
春筍茁壯競相探出了嫩芽,
頂翻了黝黑的泥土,
移開了雜亂的石塊,
挺起了密實的竹林。
藤蘿花隨意地攀緣著古木,
散掛著煙紫色的花蕾香了一莊的土地。
臥龍橋上瞭望飛來峰的身姿,
時隱時現在潔白的雲朵之中,
宛如一塊冰種的翡翠在雨露里涿洗,
天竺三峰層層疊疊徘闥到翻滾的雲海里,
有如奇型的瑪瑙石塊色調灰暗地躲避到遠方。
蘇堤桃柳在這裡展示了她最美麗的身段,
一柳三桃一波三跌,
一翠三紅一羞三瞥,
搖曳多姿拖著一湖的褶皺,
宛如嬌羞披紗凌波的西子。
隱秀橋欄看明鏡似的茅家埠,
仿佛是瑤池的寶鏡,
跌落在丁家山與雞籠山間,
晶瑩光亮倒映著周圍山巒的倩影;
間或有幾隻鴛鴦點破寧靜的水面,
滑進玉蘭花的港灣。
山谷間隱約浮現著樓宇,
在升騰的霧氣中漂移著依稀的倩影,
似玉皇的殿堂更是人間的仙境;
春光柔媚,
飄蕩著的桑蠶絲縷纏繞在玉樹繁花上;
細霧遊動,
瀰漫在明前茶樹的嫩芽雀舌中,
含沁著露珠水花。
繞過低矮的丁家山山石
走過古典的賓舍大門就踏上了景行橋,
烏龜潭就在腳下,
幽綠的潭水下躲藏著千年的老龜,
鎮守著這一方寂靜的園林。
於搛的祠堂坐落在三台山的懷抱里,
青色的瓦滴白色的牆壁顯現出先人的高潔
五老峰的松濤吟頌著鏗鏘的詩篇,
讚許著優秀的品德高山仰止。
楊公堤碑青石滄桑,
記述了先賢疏浚河道的艱辛,
建築長堤圈堵田盪的勞苦,
也體現了百姓對他所做出功績的緬懷。
浚源橋上望三賢德風,
汀鷺高歌於南高峰的腰脊,
渚禽悠閒在南水湖的塘面,
山嶺簇擁,
雲蒸霞蔚,
清雅秀麗。
悠悠群山靠數代英雄來折腰,
浩浩湖水仰歷朝賢聖來經營,
物華天寶的錢塘故郡,
在十里楊公堤上可以得到勝覽;
人傑地靈的江南山水
在六橋的石欄旁可以得到賞鑒。
一步一景,移步移景;
人行景移,景換人行;
青山秀水,德馨充盈,
繁華勝地,人間天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