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窯鎮

瓶窯鎮

瓶窯鎮位於杭州市北郊,餘杭區中西部,瓶窯組團中心鎮,大徑山旅遊體系的一個門戶。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新老104國道、宣杭鐵路、東苕溪穿境而過,素有“文化之邦、天府之地、魚米之鄉”及“北秀明珠”的美譽,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遺址的核心區,是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中華第一城”、反山、匯觀山、莫角山等良渚文化遺址和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核心所在地。北和德清縣接壤,東接良渚街道,南接餘杭街道、倉前街道,西鄰黃湖鎮。

瓶窯鎮獲得杭州地區首個“國家衛生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國千強鎮”、“浙江省中心鎮”、“浙江省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試點名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重點文化鄉鎮”、“浙江省小城鎮綠化達標單位”、“浙江省生態鎮”、“浙江省工業百強”、 “浙江省首批綜合改革試點鎮”、“杭州市首批轉型升級示範鎮”、“杭州市先進鄉鎮”、“杭州市工業十強鄉鎮”等諸多榮譽。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瓶窯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餘杭區
  • 下轄地區:轄13個村、5個社區
  • 政府駐地:瓶窯鎮
  • 電話區號:0571
  • 郵政區碼:311115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中西部
  • 面積:128.81平方公里
  • 人口:5.3萬
  • 方言:吳語-太湖片-苕溪小片-餘杭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北湖、南山、窯山
  • 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
  • 火車站:杭州火車站(城站)、杭州火車東站、杭州火車西站
  • 車牌代碼:浙A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物侯,自然資源,生態資源,農林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現代服務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文化現象,相關典籍,風景名勝,良渚文化,摩崖石窟,北湖草盪,

建制沿革

瓶窯歷代稱鎮,是兵家必爭之地。鎮北境的馬頭關是浙西北三關之一,為浙西北進杭通道。俗稱鐵菱關,因關前鋪滿鐵蒺菱,以拒敵兵,故名。越獨松關,分南北二路進杭州,北路必經瓶窯。宋時金兵南侵,趙構逃難;元時徐壽輝攻德清、武康;明未總兵唐彪抗清;清太平軍和清兵數次在瓶窯激戰。都因為瓶窯地理位置的險要,堪作杭州的屏障,浙北的軍事重鎮。
民國年間確定為建制鎮,但一分為二,以關口橋為界,橋南屬餘杭縣,橋北屬錢塘縣,後為杭縣。直至1958年4月,杭縣建制撤消劃歸餘杭縣。同年10月,餘杭縣撤消劃歸臨安縣。1961年3月原餘杭縣從臨安縣析出劃歸錢塘聯社,瓶窯屬錢塘聯社;4月錢塘聯社改建為餘杭縣,瓶窯仍屬餘杭縣。1962年4月,省北湖種畜場撤消,張堰聖堂西安寺、毛元嶺四村與瓶窯鎮屬之西中、河中、上窯、外窯、六頭五村合併,新建北湖公社。1983年6月外窯村劃回瓶窯鎮。1988年,北湖鄉併入瓶窯鎮;1992年5月,長命鄉併入瓶窯鎮;2001年8月,彭公鄉併入瓶窯鎮。鎮南的沿苕溪建築的西險大塘是重要的防洪屏障,保障杭州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
2019年7月6號,世界遺產大會宣布“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良渚古城遺址位於瓶窯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瓶窯鎮區域總面積128.81平方公里,轄13個村,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3萬。
瓶窯鎮下轄行政區劃
類別
政區
行政村
社區
里窯社區、楊梅塢社區、新窯社區、華興社區、瓶窯社區、溪東社區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瓶窯鎮位於杭州市北郊,北緯30°23′-30°55′,東經119°57′-59°37′。北和德清縣接壤,東接良渚街道,南接餘杭、倉前街道,西鄰黃湖鎮。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新老104國道、宣杭鐵路東苕溪穿境而過。總面積128.8平方公里,下轄13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總人口5.53萬,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瓶窯處於天目山系的末端,境內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可大致分為錢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兩個地層分區,巨觀構造特徵大體可分為西部山地丘陵區和東部平原區。

氣候物侯

瓶窯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6.2℃,多年平均降雨日130~145天,年平均雨量 1150毫米~1550毫米,以五至十月降雨最多,約占全年的66%。最大年降雨2077.1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雨917毫米(1979年),最大日降雨282.9毫米(1963年9月12日)。
該鎮位於餘杭地區,小氣候差異明顯,春、冬、夏季風交替,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風向多變,天氣變化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對集中,梅雨結束即進入盛夏,受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熱、溫度高、日照強、蒸發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氣爽,天氣比較穩定。冬季,盛吹西北風,寒冷、乾燥,如遇北方強冷空氣,就出現寒潮。氣候特徵為氣溫適中,適宜雙、三熟制。

自然資源

生態資源

瓶窯處於天目山系的末端,山脈眾多,更有苕溪、北湖和大面積濕地。尤其是苕溪每年秋季蘆花飛揚,美不勝收;北湖近2萬畝的草盪成了候鳥越冬的棲息地。在這裡越冬的候鳥有近10種、上萬隻。無數觀鳥愛好者和鳥類研究專家早就把這裡做為鳥類研究的天堂。周邊是雙溪漂流、東明山森林公園徑山風景區

農林資源

瓶窯物產豐富,盛產蠶繭、水稻、竹筍、茶葉、花果、水產等農副產品。位於瓶窯的大觀山果園就是杭州最大的水果產地。同時,瓶窯也是竹筍之鄉,每年都舉辦“竹筍節”。

人口民族

瓶窯鎮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呈現小聚居狀態。
項目人數
總人口
40940
20947
19993
家庭戶戶數
12150
家庭戶總人口(總)
38500
家庭戶男
19414
家庭戶女
19086
0-14歲(總)
7022
0-14歲男
3581
0-14歲女
3441
15-64歲(總)
29902
15-64歲男
15272
15-64歲女
14630
65歲及以上(總)
4016
65歲及以上男
2094
65歲及以上女
192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5069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經濟概況

200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26.22億元,同比增長27.4%;農村經濟總收入125.38億元,同比增長18.2%;工農業總產值78.95億元,同比增長29.51%,其中工業總產值75.69億元,同比增長30.78%,農業總產值3.26億元,同比增長6%;完成財政總收入17600萬元,同比增長25%;農民人均收入9778元,同比增長8%。

農業經濟

農業規模化
瓶窯鎮作為杭州市農業大鎮,農業資源豐富,全鎮有水田面積35923畝,林地88400畝,養殖水產5008畝,果蔬面積3080畝。同時,瓶窯鎮以調整產業結構為重點,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增加了蔬菜、竹筍、果樹、青蝦、苗木為主體的五大園區建設,提升園區檔次,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標。2003年五大特色園區新增道路10200米,渠道870米,農業機械配套設施70套,綠化植樹4000株,增加投入資金391.9萬元。
瓶窯鎮瓶窯鎮
農業產業化
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切實加大農產品加工力,全鎮2003年共投入4230萬元資金:完成杭州佳美旅遊食品生產基地、杭州石門筍製品有限公司萬噸筍乾加工基地、昌興肉類產品綜合加工基地及斑點叉尾養殖基地、金城養殖場的白玉蝸牛控溫主體繁育養殖基地等五隻農業產業化項目,推動瓶窯鎮特色農業上規模、上檔次、上品牌實現全面發展。
瓶窯鎮主要特色品種有:上窯放心菜、夢春牌筍乾、苕溪青蝦、毛元嶺桃子、野綠括萎,綠野休閒生態觀光園。
瓶窯鎮統籌城鄉發展,探索“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子,注重農業品牌建設,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第三產業開始提速。2005年,全鎮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4億元,比上年增長8.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9元,增長10.3%。
實施農副產品品牌戰略,2005年,瓶窯鎮以窯北村申報杭州市級水果示範專業村為契機,引導農民走產業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全年共申報產業化項目5項,農民專業合作社4項,休閒觀光農業園區2個。2006年,“夢春”、“大觀山”、“毛元嶺”等3個農產品商標首次進入區16個優勢農產品商標行列。

工業經濟

全鎮有500萬元銷售收入企業143家,其中億元產值企業19家,初步形成了五金製造、紡織服裝、文教印刷、醫藥化工、機械電子、冶金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塊狀鮮明的行業格局,擁有雙金機械、南華汽配、科瑞特等各類高新技術企業10家。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大關,躋身杭州市工業十強鄉鎮行列。
瓶窯鎮瓶窯鎮
為發展經濟,瓶窯鎮著手開發了占地 2.2 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塊,到2006年5月底,該工業區塊建成面積已達到4200餘畝,入園項目已達到98隻,投產企業56家,其中:外資企業4家,到帳外資1220萬美元,正在施工項目和將要動工項目21隻。2005年共實現工業產值21.6億元,提供就業崗位4895人,已基本建成了一個以五金、機械、服裝為主的特色工業區塊。
2007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75.69億元。新產品研發、品牌行銷和企業文化建設都有了長足發展。瓶窯鎮投入技改資金2.99億元,占全部工業投入的54.7%,開發新產品12個,獲得專利產品2個,建立科研所2家,獲得市級著名商標3個,獲得餘杭區公眾最喜愛的十大商標1個,佳美旅遊食品有限公司的“溢佳香食品”成為餘杭區首個省級著名商號,其生產的2個產品還獲得了省、市級博覽會金獎產品稱號。

現代服務業

瓶窯鎮為發展第三產業,最佳化城鎮商業業態,加快高品質商住小區的建設,引進高檔化酒店和大型超市,集人氣、商氣、財氣。利用瓶窯竹製品市場一期開發建設形成的集聚效應和輻射功能,發展商貿物流產業,並藉助二期的開發構建生產、加工、倉儲於一體的特色板塊互致力的功能區,帶動竹產業向縱深發展,形成竹產業綜合體。藉助以南山摩崖石刻為核心的南山旅遊綜合體開發,整合原始生態濕地北湖草盪、竹林等自然資源,以點帶面串珠成鏈,完善“竹鄉游、生態游”等旅遊線路建設,協同兄弟鎮鄉共同打造西部生態旅遊網,打響“山水瓶窯、都市田園”的品牌。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瓶窯鎮被浙江省體育局命名為浙江省體育強鎮,成功舉辦五屆人民運動會,桌球世界賽大滿貫得主孔令輝張怡寧對抗賽等各類文化活動40次,文化下鄉活動20次。2005年,該鎮增加了民眾健身休閒場所建設投入;成立“新博士”綜藝樂團,組織苕溪藝術團等民眾性文體組織下鄉巡演30餘場,為農民民眾播放電影100多場。
同時,瓶窯鎮改建文體中心,新建燈光籃球場、門球場;成立了桌球、太極拳、棋類協會等5個體育組織;出版《窯山》雜誌。舉行瓶窯一小百年校慶,瓶窯中學五十周年校慶。創建全區唯一一家健康促進學校,被評為浙江省健康教育示範鎮。
瓶窯大廈瓶窯大廈

醫療衛生

瓶窯鎮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13%,全鎮生育文化村創建率達到了88.33%,計畫生育率達到99.44%,推行生育文化示範工程。同時,瓶窯鎮以衛生創建為城鎮建設發展的載體,衛生狀況逐年改善。自1997年成為餘杭市(區)衛生鎮以來,不斷進取,分別獲得杭州市衛生鎮、浙江省衛生鎮榮譽稱號,2004年成功創建杭州地區非縣城鎮中第一個國家衛生鎮。

基礎設施

2005年,瓶窯鎮新城區主幹道、區重點工程瓶倉大道(瓶窯段)已通過驗收。瓶窯新老104國道、04省道、015省道縱橫境內,宣杭鐵路東苕溪穿鎮而過。垃圾中轉站、國富路、羊城大道、鳳城南路等多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完工。該鎮投入資金95萬元對兩條背街小巷實施了改造,完成了對大橋北路的路面改造和立面整治,統一設定了店面廣告和沿街雨棚。全面啟動祥彭線(瓶窯段)整治工程,有效治理城區車輛亂停放、亂占道問題。開通了首條城鎮公交線路。
瓶窯鎮瓶窯鎮
瓶窯鎮先後獲得“杭州市先進鄉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重點文化鄉鎮”、“浙江省小城鎮綠化達標單位”多個榮譽稱號。2000年,瓶窯鎮被確定為“浙江省中心鎮”。2004年,成功創建杭州地區首個“國家衛生鎮”,並被國家六部委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是杭州八城區唯一入選的鄉鎮。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千強鎮380位,浙江百強鎮第60位,是杭州市工業十強鄉鎮。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陶窯遺址
瓶窯鎮西五里的毛園嶺村雞籠山發現的古陶窯遺址,鎮南十里的長命村馬金口和鴿寶山發現的古陶窯遺址,據考證均在西漢中期至東漢初期。
瓶窯鎮瓶窯鎮
青瓷窯址
長命村石山下的古窯址據考證是西晉時的青瓷窯址。
在瓶窯鎮境內的反山、匯觀山、莫角山、吳家埠等地相繼發現距今4700—5000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大批的陶器、玉器、稻穀、絲綢等良渚先民的遺物。鎮西十里的彭公嶺古為防弓嶺,相傳為防風古國的堤塘。

相關典籍

太平寰宇記》說亭市村人悉作大瓮,今人謂之浙瓮。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窯燒制陶瓶,始稱窯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窯
《瓶窯重建真寂禪院記》中說:“瓶窯其地俗朴民儉,自農桑外多以埏埴為業,故市廛與陶穴相望如櫛比。”

風景名勝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而瓶窯鎮則是良渚遺址的中心。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位於瓶窯鎮的反山遺址和良渚街道的瑤山遺址的發掘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位於瓶窯鎮的匯觀山遺址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位於瓶窯鎮的莫角山遺址被評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瓶窯鎮境內發現的良渚文化古城遺址”被評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稱為“中華第一城”;
5000年前王國的偉大工程--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被評為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稱為“世界第一壩”。

摩崖石窟

南山摩崖石佛造像是有明確紀年的元代造像群,至今存有13尊,綿延約360米,這些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在我國歷史上比較罕見,為江南石窟與摩崖石刻藝術的瑰寶,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北湖草盪

北湖滯洪區集雨面積5.3平方公里,古稱天荒盪,又名仇山草盪,自唐代開闢至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
瓶窯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