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姓
童氏一般指本詞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姓
- 性質:姓氏
- 分布地區:北京,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 得姓始祖:老童、胥童、董卓
- 姓氏淵源:姬姓、風姓等
- 名人:童軒等
歷史發展,姓氏源流,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人口分布,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宗祠楹聯,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姓氏名人,
歷史發展
童[童、僮,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讀音作zhōng(ㄓㄨㄥ)]
童字童字 姓氏源流
出自
黃帝之孫
顓頊之子老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禮記·帝系篇》中記載:“顓頊產老童。”傳說,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說話或唱歌時,嗓音就像鐘罄一樣宏亮清越,很有音樂的韻味,大概他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升C調歌王。老童的後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
重黎、
吳回、
陸終、
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後世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童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
胥童,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春秋時期,
晉國有大夫胥童,是
風姓赫胥氏的後代。在
晉厲公姬壽曼執政時期,胥童為晉厲公的心腹大臣,由其親手導演了“晉滅三郤”的歷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
胥臣,字季子,是
晉文公姬重耳屬下重臣。在晉文公稱霸春秋諸侯之後,論功行賞,曾被封於一個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稱為臼季。據
史記《
左傳》的記載,胥臣當時在晉國官拜大
司空之職,職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有大造大疑、諫爭,與漢朝時期太尉之職相同。胥童的後裔子孫族人為避殺禍,紛紛遷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童氏,世代相傳。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出自春秋時期
郕國夫童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夫童,亦稱夫鐘,地在今山東省
濟寧市
汶上縣境內,原為郕國闞邑之地。郕國君主為姬姓,開國君主是姬武。到了戰國初期的周
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
齊國宰相田悼子引齊國大軍再度攻陷郕國,郕國君主姬魚亡國。郕國被滅後,居夫童之地的姬姓
住民中(郕、
魯國人皆有),有以故國邑名為姓氏者,稱夫童氏,後省改為
單姓童氏,世代相傳。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讀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
起源於漢朝,為
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
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
西漢時代,史學家
太史令司馬遷,因對
李陵軍敗降
匈奴事有所辯解,得罪
漢武帝下獄受
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 "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
韓城市的縣誌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
洛陽同姓或
襄陽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人改為“佟”姓,故該姓基本 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
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屬於以身份稱謂或因故改姓為氏。童使,在
先秦時期至宋朝時期男性奴僕的稱謂,童使並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戰爭而俘虜者,戰爭俘虜為奴僕者,實際上不可稱“使”,只能稱“役”。童使是由於官吏犯罪後被判罰為官宦人家的奴僕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員的眷屬族人等。在童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身份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童氏,世代相傳,該支童氏人口眾多,淵源繁複,不可一論。 在漢字
金文、
甲骨文、
秦漢小篆中 童的本義是奴隸。古時候男子有罪淪為奴者,稱童。 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個身戴刑具,站立在
土堆上,企足遠望的人形。童的本義已不顯,其所引申之小、幼之義加重,如童工、童牛等。童人的出現似與奴,或與幼小有關。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出自
東漢王朝末期郿侯
董卓,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台灣董淵源所撰寫的《董童聯宗歷史淵源》中記載,有一支童氏是因漢朝末期的太師、郿侯
董仲穎的後裔子孫改姓而來,其記載曰:“吾族本姓董,漢董仲穎將軍,因女婢所害,後裔為避殺滅,棄‘艹’易立,而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傳說,一謂其先居浙江,後進閩
連城。
該支童氏源出董氏,與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說,在近代早已經聯宗,但仍舊分稱童氏、董氏。
1、源於
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遠祖就是著名的大
蒙古汗國開國元勛札剌亦兒·
木華黎,木華黎之子有一為札剌亦兒·
安童,後為元朝的開國元勛,在札剌亦兒·安童的後裔子孫中,明朝時期有冠
漢姓為童氏者,世代相傳。
蒙古族童氏正確讀音皆作tóng(ㄊㄨㄥˊ)。
2、源於
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童氏,源出古代西域回回名首音,其中有一人名叫
寶童,定居中原後,按漢俗取諧音漢字為姓氏,其後裔分衍有童氏、寶氏兩支,今分布在陝西的回族老童家,就是該支童氏的後裔子孫。
3、源於其他
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
苗族、
土家族、
侗族、
傣族、
彝族、
黎族、
藏族、台灣土著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童氏,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老童、胥童、董卓。
各支始祖
童 五:明初自江西瓦洗霸移居合肥之北鄉,但其後數世不可考,故此譜斷廷為一世祖,時當明中葉。是為金斗童氏始祖。在肥東三百多年後由於清末戰亂,由童氏五兄弟從肥東南下至
巢湖用三個
金元寶在原巢湖市居巢區
蘇灣鎮梁帝買下一個村莊民為王莊。
童十三郎:守開禧間由
長汀青岩里(現名童坊村)遷居連城北郊水竹洋。是為福建連城童氏始祖。
童景談:
西晉時封丹陽侯,西晉末年南渡,居新安仰韓鄉。是為新安童氏始祖。
童翼正:乃明朝直隸和州
含山縣銅城鄉東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隨從高皇帝舉義師,因功御封
流官世襲泉州十代指揮簽事(舊址泉州指揮巷),童氏祖屋解放初建一院時被徵用,內有童翼正塑像。是為福建德清、泉州、
德化、朋山、
南平,台灣及
金門,浙江會稽等地童氏始祖。
童章監:童翼正之孫,任浙江、湖州、德清縣丞後立籍。官橋曙光童氏從泉州分出居住
同安縣汀溪鎮下崎(蔡壩)任佘
石獅。部分從住處遷至南邑田坪溪,後定居內
三鄉(現
南安官橋
曙光村),明末清初有人(譜內記載)從內三鄉(曙光村)分出,族居台灣、金門等地。是為福建南平童氏始祖。
遷徙分布
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灣則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約一百零二萬一千餘,占全國
人口總數的0.064%左右。
關於童氏的來源,是記載於唐人所著的《姓纂》一書:“顓頊生老童,子孫以
王父字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中國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
帝嚳時專司“光融天下”的前後兩位祝融氏——重黎和吳回,便都是老童的兒子。重黎的子孫,是後世的司馬氏;吳回的子孫,繁衍更廣,後世的岑、胡、彭、錢、曹、坐、婁、蘇、顧、溫、董等姓,都是吳回的後代。由此可見,把源自老童的這一家人形容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實在是頂恰當不過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躍於渤海地區,即今山東省北部地方,然後逐漸向南播遷。
到了宋、元之際,終於成為南方各地的一個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門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這從兩千年來童氏人士在歷史上的活動情形,便可獲得了解。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童氏人士,是東漢時期山東諸城地方(姑幕)善名傳遍遐邇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兩位名登《
後漢書》的“循吏傳”的傑出兒子童恢和童翊。
歷史上的童氏飽學高士不勝枚舉,例如,唐朝的童翰卿,就是
唐宣宗和
唐懿宗年間工於詩詞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說也是唐朝時期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見稱的名士,還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當時的學者尊稱為“南城先生”。
人口分布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雁門郡:戰國時期
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
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
河曲、
五寨、
寧武、
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
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
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建昌縣:東漢朝時期置建昌縣,隸屬
豫章郡,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
南城縣一帶地區。
雁門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歸勝堂:以望立堂。
安徽蕪湖縣童湖村童氏祖譜堂號:歸勝堂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孝廉童敘,字景和,甌寧人。性至孝,好學,永樂中有司以教廉薦至京,以母老乞終養,詔許之,終身不仕。有《臨清集》。下聯典指清代知縣童葉庚,字松君,崇明人。鹹豐間官德清知縣,光緒間歸隱吳門。博學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內孤本。所著有《益智圖》等。
農畝時勤業;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
舟山市
岱山縣秀山島童氏家
祠聯。秀山島童姓的源頭,是從浙江省
慈谿市車廝
陸家埠來定居的。古時,娼、優、隸、卒,即娼妓、戲子、衙役、兵士,在當時被人們普遍視為辱
門楣、敗壞家聲的賤業。有些家庭、宗族還將賤業擴大到訟師、奴僕、婢女,以及剃頭、剔腳、吹手、屠戶、
轎夫等。儘管有些人以充任
保長為榮,但不少宗族也將保長作為賤業。這可能因為保長要奴顏婢膝地伺候官長,身份多少與衙役有些近似;同時他們又狐假虎威地欺壓百姓,魚肉鄉民,為鄉民所側目。眾多的家族和宗族都嚴禁後裔流入下賤,要求族人幫助已淪為奴婢的族人擺脫困境,並對自甘下賤者予以革譜、出族等懲罰。如有的宗族規定:“為奴者出”、“為優伶者出”、“為皂隸者出”、“充任保長者出”。
金事家風遠;
指揮世澤長。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名列越中七子;功蓋天啟三邊。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畫家童鯨,字璞岩,號二樹,山陰人。少棄舉業,專攻詩、古文。與同郡劉文蔚等稱“越中七子”。善山水、蘭竹、木石,寫梅尤著名。有《二樹山人集》。下聯典指明代進士童朝儀,字令侯,山陰人事典。
非顯非藏姓氏;半耕半讀人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童氏家祠聯。
季昆畫苑皆高手;父子文壇俱名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畫家童原,字原山,華亭人。善畫,昆季皆稱能手。原尤超邁。花鳥蟲魚,得宋元筆意。其父童塏,精書畫。少時為
董文敏作小像,文敏書“精一樓”額贈之。見《繪圖寶鑑續纂》等。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童伯羽,字飛卿,甌寧人。好讀,師事朱熹,不樂仕進,人稱敬義先生。有《五經訓解》等。下聯典指清代詩畫家童鯨,字璞岩,號二樹,山陰人。
和氣致祥遺澤遠;好山排闥送青來。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童氏家祠聯。
祀典重千年,歲時報本;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十畝閒閒,年高備邵膺承務;
七齡小小,才奇學業博魏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隱士童參,甌寧人。性淳樸。隱於耕。仁宗初年百有二歲,賜敕慰勞,授
承務郎,逾年卒。下聯典指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
事典。
家譜文獻
全國雁門童氏宗譜八卷,(清)童啟栢、童世德等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
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
安徽省博物館。
禮堂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
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擇基童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童瑞蘭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萃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明朝末期
手抄本一冊,
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雁門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三松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九卷、第二十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
湘鄉童氏族譜,(清)童定青修,童坤與纂,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卷首、第四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
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童氏續修族譜,(清)童勝陛修,童繼芸、童思輝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卷首、第三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岱嶽童氏族譜八卷,(民國)童勝豐修,章繼晃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惟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童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
湘陰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七~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桃源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
湘潭白監童氏五修支譜,(民國)童文言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第六~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中湘雙林童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養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
寧鄉童氏
四修族譜,(民國)童錫梁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
長沙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童氏宗譜,(清)童
冠群修,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
中國國家圖書館、
童氏宗譜十四卷,(清)童正慶等重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
樹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貴州劉西童氏族譜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甲辰年(公元1844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貴州劉西童氏族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
江都維揚江都童氏支譜,(民國)
童潤之二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
江都縣昌松鄉薛河七隊,今僅存第三卷。
江蘇武進毗陵童氏
宗譜十卷,(民國)童近忠等重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樹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
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西童氏宗譜二卷,(清)童二尹續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
翰墨園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江西玉山懷玉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
合肥金斗童氏支譜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廉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
涇縣涇川童氏宗譜十二卷,(清)童善卯、童良寐等修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隴東程介五等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福建泰寧粹壹童氏房譜,(清)童日蛟纂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北
新洲童氏宗譜三卷,(民國)童振福、童家旺續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
新洲縣馬河鄉蔡咀村。
湖北省
嘉魚縣童氏宗譜:始祖童春榖,字秀髮,原系山東
兗州府東平州谷口村人氏,元朝1322年,由
沔陽州刺史自降任嘉魚縣令。現存公元1881年和1908年原始家譜,並依據原譜,由南分二十三世孫童德海於公元2009年整理編撰出版童氏家譜上中下三卷。
字輩排行
安徽安慶
懷寧縣童氏字輩:一啟嘉世美,永遠佐國興。道宏榮宗尚,德大定邦成……
安徽
廣德、
河南光山童氏字輩:大前引力、道正山光、明仁家業、世紀其昌。
安徽
全椒童氏字輩:“世三元𨊸文德會家,萬宗恩澤沛,福壽保全康,松梧華堂秀,
俊傑久長存,
仁義禮智信,忠恕繼宜昌”。
安徽
肥西童氏字輩:“祖功遠立家慶廣延常修爾業克紹先傳”。
安徽無為童氏字輩:“洪文開萬祀懋業達天朝忠孝傳家寶賢才振國豪”。
安徽
鳳台童氏字輩:“錦熔恩澤瑞華偉德義長久存興國志家中傑秀祥樹立保平安仁士文學良”。
安徽肥東童氏字輩:“邦家長興延有賢英”。
安徽巢湖、四川成都童氏字輩:“茂葉達天朝忠孝傳家寶”。
四川
樂山童氏字輩:“亭第傑如石應手正大光明志順華國文章起英賢朝代永傳招中興”。
四川樂山童氏字輩:“建起光中澤堯山遠若林”。
浙江江山童氏字輩:“宗永得長宣大文行忠信元離亭利貞學聖遵仁義樹剛常性明理”。
浙江
金華童氏字輩:“德裕百千曾萬崇佑壽丙定振禮義智忠匡元熙華存厚金享隆隆寧玉
利泰祥康澲貞和瑞恭明欽寬盛敏信維遜繞緒繩綜組經綸連”。
浙江義烏童氏字輩:“國家興起人文永昌元士新志紹祖德光”。
湖南童氏一支字輩:“明洪德自成中公昭拾索俊業拯家生”。
江蘇六合童氏字輩:“國志世文之萬學德如金家長明正有傳中在立新”。
江蘇童氏一支字輩:“士忠正以月如為愛廉貴科第興民強才得清雲上”。
湖北
羅田、安徽
金寨童氏字輩:“養再仁萬廷朝希文勝尚良子承習斯有大光啟邦先德榮芳仕維品重家以道昌崇倫務本孝友寧康信義永守慶衍鐘祥”。
湖北老河口童氏字輩:“祖澤其元有”
福建長汀童氏字輩:“如作以忠(則)明其道(斯)學乃成”。
福建連城童氏字輩:“祖宗積德、源遠慶長、文章華國、大振家聲、崇正守道、
存厚永昌”
童氏一支字輩:“龍勝德開元運”。
童氏一支字輩:“昭崇同士國朝何祚永寧萬邦道德文昌盛家興詩澤長滿元生富貴吉星恆高照庭華耀金輝益壽延年康”。
四川南充
廣安一童氏字輩:(約
明萬曆起)德成其子 連(宏、弘)啟嘉錫 體先之憲
光宗可壁 志秉忠貞 心以純一 道濟大化 仁希達立 有恆作聖 方正永迪
伯羽{敬義先生}後裔:1618年從江西
饒州府鄱陽瓦西壩遷安徽
安慶市
望江縣太慈鎮,十來個村童族約1~2萬人,有族譜,雁門郡敬義堂,字輩:一世習啟,必紹宗功。其祥長兆,品學敦崇。永承祖德,家道昌隆。才高望重,仁義寬宏。今字輩到兆、品、學。
明末清初分支到浙江。
湖北
隨州 府河鎮童家老灣一支字輩:正大光宗傳世澤,高明繼祖振家聲;登倫學道承先系,積德成仁取義真。
湖北省嘉魚縣童氏字輩:惟童來嘉, 先系可述, 谷之存示 ,養人以玉 ,八葉書香, 未墜科目,九幫十天, 中葉惟木,剝極果存, 希心來復, 厥齡本昌, 金堅宏續 ,十七當榮, 新枝祠出 ,懋修承啟, 嘉德世崇 ,士行光大, 永宗高明。
湖廣
永州府
零陵縣地名磨
車鋪,歐村鵝公大丘,祀祭。 福神廟治下,幸蒙皇恩浩蕩,康熙四十二年八月遷移四川東道直隸
忠州梁山縣清平鄉虎城裡一甲地名高豐寨沙子橋居住。 輩分: 良國學忠義 德永士子長 富貴傳家正 榮華繼世昌 常懷廣福祿
恆順多禎祥 玉志顯門庭 金聲佐朝邦 才文紹先聖 紅開貽後芳 排衍敘竟祖 籍當宣厚系 後面這十個輩分是新加的,前面50個是家譜上流下來的 。
湖北恩施
芭蕉童氏字輩:西陽大天福世年,思光祖德再塵先……後面還有幾句,都是流傳下來的
姓氏名人
童軒(約1429-約1492),
鄱陽三廟前人,明朝有名的科學家、文學家。
永樂初,以精天
官學召入
南京欽天監。景泰二年(1451)進士。歷官
南京吏科給事中、
太常寺卿、提都
松潘軍務兼巡撫、南京
吏部侍郎、
禮部尚書。精通天文、歷學,曾著《曆日疏》,強調對星象進行觀測、驗證,主張“以自然之數求自然之運”。為文淵博雄麗,書法亦遒勁。著有《清風亭稿》、《枕肱集》、《紀夢要覽》、《海岳涓埃》、《籌邊錄》等,其中《紀夢要覽》三卷編入《
四庫全書》。
童鈺:
清代詩畫家。少時放棄學業,專功詩、古文。與同郡劉文蔚等並稱'
越中七子'。善山水、蘭竹、木石、寫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樹山人集》。
童貫,汴京人 (河南
開封)人 ,宋代太師,《水滸傳》中有此人。受徽宗寵信,因鎮壓
方臘起義軍,進封太師。金將粘罕南侵,童貫為河北宣撫,不戰而逃、倉皇逃至至京城。欽宗即位後,朝廷有人詔其陷害忠良、賣國求榮等數十大罪,誅死。
童恢:字漢宗,東漢琅琊
姑幕(今山東省
諸城)人。東漢時期官吏。
童翊:漢代時候人,在鄉里
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還在世,人們就為他豎碑立傳,可見受人們尊敬。
童仲玉:漢時山東省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稱為大好人。他是當地的豪富,平時樂善好施,某年災荒,百姓無以維生,他拿出全部家產長期賑恤災民,結果九族鄉里,賴他而得以活命者達數百人之多。
童宗說:唐代名士,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著稱,著有《柳文音注》,被當時學者稱為“南城先生”。
童伯羽:宋代學者,好讀書,師從
朱熹,不樂仕進,埋頭寫作,著有《五經訓解》、《情理髮微》。
童居易:宋朝人,因為學問好而出名,人稱他“杜州先生”。
童朝儀:明代人,文武雙全,有能做詩和書畫,又被朝廷任命為將軍,當時人都稱讚他。
童葉庚:清代知縣。鹹豐年間任德清知縣,
光緒年間歸隱吳門。博學嗜古,手抄群籍,多為海內孤本。著有《益智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