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屬望江縣二區。
抗日時期,改為里仁鄉。
1950年,改為太慈鄉。
1958年,設立太慈公社。
1984年,改太慈鄉。
1992年,撤區並鄉,將太慈、桃嶺、茶安3鄉改並為太慈鎮。
2004年,原沈沖鄉整體併入太慈鎮。
行政區劃
2011末,太慈鎮轄太慈、新嶺2個居民委員會,茶嶺、白蓮洲、桃嶺、馬山、慈湖、九龍、紅廟、群星、沈沖、清平、郭河、六O圩13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3年6月,太慈鎮轄個2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太慈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慈鎮地處望江縣腹地,東部毗鄰雷池鄉,東南以望江縣城長河為界,南鄰縣城關鎮,西與涼泉鄉相鄰,北瀕武昌湖與高士鎮相望。鎮人民政府距望江縣城10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143.76平方千米。
水文
太慈鎮鎮內大小湖泊,塘堰水庫星羅棋布,主要河流有寶塔河(即長河)、太慈河、北部為武昌湖,屬皖河流域,湖底9.7米,面積102.5平方千米。現有水面13萬畝,湖水一路入江,一路匯入皖河。
人口
2011年末,太慈鎮轄區總人口74679人,其中城鎮人口11520人,城鎮化率15.4%。總人口中,男性36978人,占49.52%,女性37701人,占50.4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35.2人。
2017年末,太慈鎮常住人口為70260人。
截至2019年末,太慈鎮戶籍人口為7552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太慈鎮農民人均收入5088.8元。
2011年,太慈鎮財政總收入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00元,比上年增長2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800萬元,增值稅200萬元,企業所得稅200萬元。
2019年,太慈鎮有工業企業5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2個。
農業
2011年,太慈鎮農業總產值34766.5萬元。
2011年,太慈鎮生產糧食49547噸,油菜籽產量7132噸,棉花產量3073噸。
畜牧業
2011年,太慈鎮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
2011年,太慈鎮生豬飼養量38259頭,年末存欄22138頭,家禽飼養量8260羽。
工業
太慈鎮工業形成以紡織服裝、建材生產、木業、糧油棉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太慈鎮企業年,企業37家,其中工業企業32家,企業總產值2.5億元,企業總利潤7036萬元。
商業
2011年末,太慈鎮有商業網點1019個,職工1583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095萬元,比上年增長3.0%,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000萬元。
郵政業
2011年,太慈鎮郵政業務收入180萬元,其中純收入2萬元。
電信業
2011年,太慈鎮電信業務收入450萬元。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太慈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5個,文化專業戶6個,各類圖書館41個,藏書20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遂伍達260人。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太慈鎮有幼稚園35所,在園幼兒980人,專任教師102人,國小17所,在校生2928人,專任教師24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國中1所,在校生1672人,專任教師14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7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太慈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個,其中門診部(所)1個,病床40張。專業衛生人員141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12人。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9000人,參合率92%。
郵政電信
1995年,太慈鎮建成了廣播、有線電視站1個,並實現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2011年末,廣播電視用戶.10501戶數,入戶率75%。
2011年末,太慈鎮有郵政網點2個,代辦所2個,征訂報紙、期刊15萬份(冊)。
2011年末,太慈鎮有電信企業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1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60%,行動電話用戶50000戶,寬頻接入用戶1500戶。
社會保障
2011年,太慈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4戶,人數67人,支出131820元,比上年增長1.1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01戶,人數3362人,月支出946440元,比上年增長1.0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8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1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0多萬元,比上年增長1.18%。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務站2個。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太慈鎮有自來水廠1座,有成套的淨化設備,年供水40萬立方米,鎮區街道兩側鋪設排水管道8600米。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太慈鎮有花池、花壇70個,綠化面積5000平方米,並將1.6千米長的路邊安裝了夜燈。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太慈鎮因“太慈寺”而得名。
榮譽稱號
2020年6月,太慈鎮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