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鎮(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

華陽鎮(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

華陽鎮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位於皖西南長江北岸,古雷水之濱,揚子江畔,是望江縣城所在地,環水負山,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控制面積127平方公里,耕地近8萬畝。年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雨量1318mm,年平均無霜期達254天,全年盛行東北風,人口12.3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陽鎮
  • 外文名稱:Huay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鶴莊村、清泉村、白沙村等 
  • 政府駐地:華陽鎮
  • 電話區號:0556
  • 郵政區碼:246230 
  • 地理位置:華陽鎮是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
  • 面積:127平方公里
  • 人口:12.3萬
  • 方言:皖西南贛語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文廟,雷池,雷陽書院,臥冰池,青林寺
  • 車牌代碼:皖H
  • 耕地:8萬畝
自然地理,歷史沿革,區域人口,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領導分工,旅遊景點,文廟,雷池,雷陽書院,臥冰池,青林寺,奎文塔,化龍橋,回龍宮,

自然地理

安徽望江縣華陽鎮位於皖西南長江北岸,古雷水之濱,揚子江畔,是望江縣城所在地,環水負山,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控制面積127平方公里,耕地近8萬畝。華陽鎮屬於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襟江帶河,境內地勢平坦,溝渠網布,水源豐沛,土地肥沃。華陽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雨量1318mm,年平均無霜期達254天,全年盛行東北風。

歷史沿革

華陽建鎮於宋代,明萬曆年間稱花揚,因初春時節綠蔭映江,柳絮飛梭而得名,清順治年間改稱華陽。華陽鎮幾經變革,自晉末以來,曾為新冶縣、義鄉縣、大雷郡、高州、智州等治所
公元1326年,因城北有青林寺曾改名青林鎮,清乾隆年間曾組織民工開挖華陽港,同治年間設立長江水師華陽營游擊署,建有游擊衙、演武廳和火藥局,又設厘金局、瓷器統捐局、土卡等機構。
華陽鎮由原來的華陽鎮與雷陽鎮合併而成。原華陽所轄區域變化較大,龍潭、新彭、白沙、江調原屬江西省彭澤縣,1936年劃歸望江。
於是1949年改為青林鄉,後更名為城關鎮。
1956年,設華陽區轄華陽鎮、華陽、楊灣、白沙、雷港、蓮洲5鄉。
1958年,成立公社,華陽區以區為單位建立華陽人民公社,轄華陽、楊灣、白沙、雷港、蓮洲5鄉均稱管理區。
1961年,撤銷區級人民公社,恢復區制;撤銷管理區,恢復鄉(鎮)級人民公社,華陽區轄華陽、楊灣、白沙、雷港、蓮洲、溝口公社及華陽鎮。
1969年,華陽鎮併入華陽公社,蓮洲、溝口合併為蓮洲公社。
1970年恢復華陽鎮,隸屬華陽區。
1981年,成立華陽區公所
1984年恢復鄉村建置,改公社為鄉,蓮洲鄉劃入漳湖區。
1986年,華陽鄉與華陽鎮合併,原華陽鄉、鎮成立鎮郊、街道辦事處。
1992年,華陽鎮郊、白沙鄉、華陽街道合併為華陽鎮。
1992年與翠嶺鄉、茶安鄉的城東村合併為雷陽鎮。
1992年,改名為雷陽鎮。鎮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環境優美,素有“小上海”、“魚米之鄉”、“白雲之鄉”的美譽。

區域人口

現華陽鎮轄10個行政村,14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2.3萬,流動人口3萬。擁有省、市、縣垂直管理單位118個,鎮直屬管理單位88個。(時間:2015年06月01日發布)

經濟發展

華陽鎮經濟發達,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出口和全省優質糧、優質油生產基地,是縣級生態示範建設試點鄉鎮,是望江縣的重要工業基地,是除縣城之外經濟最發達的城鎮,全鎮一、二、三產業總收入占望江縣一、二、三產業總收入的五分之一,農業以糧棉油種植和畜牧水產養殖並重,素稱“魚米之鄉”,工業上形成了紡織、化工、建築建材、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競相發展的格局,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達。境內擁有大小企業1522家,綜合市場2個,專業市場1個,大型超市10餘家,紡織、運輸、建材建築、農副產品加工、飲食服務等一應俱全,就業人口達7500人。安徽華陽紡織集團公司、宏藝公司、華爾雅服飾公司、天河工貿公司、杭聯水泥公司、龍湖琉璃瓦有限公司、安徽青園公司、長江塑膠製品廠等一批規模以上企業逐漸強大,華陽商城已成為望江、東至、彭澤沿江區域內的商貿中心。招商引資工作在全縣起步較早,起點較高,招商領域遍及糧棉油資源利用、小城鎮建設開發、貿易市場建設利用等方面。2009年,全鎮共實現GDP18.28億元。

基礎設施

華陽鎮位處皖贛望江、東至、彭澤三縣結合部,“上接湖廣,下通蘇杭”,是長江沿岸重要城鎮,安慶、九江之間的沿江港口重鎮,是望江縣南大門。東臨60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建有長江沿岸唯一的支農碼頭 ——華陽碼頭,南依華陽河與泊湖水系相通,國家投資興建的百噸級過船閘 ——華陽船閘吞吐江流,溝通長江與皖、鄂兩省內河湖泊的交通樞紐,水陸並進,兩個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達155萬噸,陸上年貨運量達270萬噸,客運量達350萬人次。上世紀九十年代,鎮黨委政府致力於黃金水道的開發利用,與江西彭澤縣、本省東至縣分別建成長江客渡、汽渡,加強了與外界的溝通,汽渡年運輸車輛達4萬餘車次,運輸量達350萬噸;省道S211橫貫全鎮,連線月北、太華公路,105、206國道以及滬蓉與合安高速,村級公路也實行了標準化,驅車不到一小時即可到達安慶機場、安慶火車站、九江機場、九江火車站。同時該鎮還致力於在長江碼頭構建皖鄂贛長江流域貨物集散地,省際邊貿活躍繁榮。2萬門程控電話已村村開通,“小靈通”、“寬頻網”在全縣鄉鎮中率先運行,移動、聯通接送功能完善;日產1.1萬噸自來水已通向各家各戶,兩個3.5萬伏變電所將城區生活用電與工業用電、農業用電分開。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發展較快,鎮內擁有4所中學,2所中心學校,31所國小,在校學生10600餘人,幼稚園40所,入園兒童3500人。文化設施齊全,境內有圖書館、有容納1000餘名觀眾的電影院2座及戲院1座,廣播電視站為全省五星級廣播站,文體站為全省杜鵑花工程試點鄉鎮,此外勞動保障所、新華書店、老年大學、敬老院及門類齊全的文娛設施等一應俱全,有線電視信號覆蓋全鎮。建有2所中心衛生院,村村建有衛生室,全鎮醫療衛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是全縣醫療設備最先進、技術力量最雄厚的標準化鄉鎮。

領導分工

一、領導班子成員分工
楊勇衛:黨政全面工作,主管人大、政協、武裝等工作;
肖好漢:政府全面工作,主管人事、財貿、計畫、審計等工作;
汪青松:人大全面工作,縣級重點工程建設(雷陽片)等工作;
孫再平:政協全面工作,招商引資、縣級重點工程建設(華陽片),聯繫縣經濟開發區等工作;
張金犬:紀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團婦、工會、老齡委、關工委、老年大學、社區等工作;
方 躍:分管城建、土地、村莊規劃、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盛明東:分管計畫生育工作;
張祥應:分管“兩禁”、市政、環衛等工作;
徐文勝:分管勞動保障、環保、企業(改制)、安全生產等工作;
何志武:分管宣傳、統戰、宗教、創建等工作;
王小節:分管政法、信訪、維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
饒樹潔:分管扶貧、旅遊、民政、殘聯等工作;
胡章桃:分管農業、畜牧、林業、水利、水產、科技、農經、農機、農電、能源等工作;
王富國:分管計畫生育工作;
齊江華:分管黨政辦、財貿、統計、行政服務中心等工作;
陳 剛:分管教育、廣播、文體、郵政、電信等工作;
卓明開:分管衛生、合作醫療、血防、保險等工作;
張紅艷:分管組織、崗位責任制等工作;
金星明:分管交通(村級道路)、公路、政法、民事調解、社會治安等工作;
吳雲卿:協管政協工作;
方 平:協管紀委工作;
張廷:分管武裝工作。
二、機關幹部聯繫各村、社區名單(前面的為點長)
磨盤:盛明東 陳健民
清泉:王富國 曹明霞
寶塔:孫再平 徐達祿
天河:陳 剛 李道開 何宗南 朱孟平 黃文李
陶寓:方 躍
蓮花:齊江華
大號:徐文勝
新西:汪青松
計渡:金星明
新北:卓明開
白沙:胡章桃 王 強
臥冰:王小田
古港:何志武
永征:江 流
司閣:方 平
望華:任結紅
鶴莊:張金犬 吳道中
回龍:歐陽文君
龍湖:張紅艷
吉水:檀張廷
翠湖:饒樹潔
桃園:曹彩霞
牌坊:朱 媛
青林:吳雲卿

旅遊景點

文廟

又名孔廟,位於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築。據《望江縣誌》記載:文廟始建於宋仁年間。大成殿高10多米, 面積300多平方米, 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構,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 迎風作響, 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後有很多附屬建築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欞星門,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 “ 麟風騰祥”,左為聖城,右為賢關,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狀元橋,兩側有泮池,過橋可見一方高大紅牆書有“宮牆萬仞” 4個遒勁大字,中上方書“聖旨”2字。廟後為啟聖祠, 東為禮門, 西為義路, 後為明倫堂。 文廟歷盡滄桑,幾經修建。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經省級批准並拔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雷池

在華陽鎮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鹹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慾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後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範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於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

雷陽書院

為一座清代風格的古建築群。始名“來仙書院”,清康熙十九年知縣陳柿祚籌資興建,後任知縣狄寬加以修葺,改名為“雷陽書院”。鹹豐八年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緒八年重建面積約4000平方米,大門框為石質立柱,兩旁有石鼓,門上有林調陽題寫的“雷陽書院”四個顏體大字的匾額。大門內,左右兩側為廊廡,東西兩側為教室,中間為大講堂,組成四合院,講堂中懸掛一塊“多士歡顏”大匾。兩邊大柱上有知縣林調陽撰寫楹聯:“名教中樂地無涯,對山色湖光,足以蕩滌胸襟,放開眼界;善學者會心不遠,看鳶飛魚躍,便是精微道理,活潑文章。”講堂左右為長形廊廡,後進為一座兩層樓房,樓後有一高墩,名曰“鳳凰墩”。光緒二十年知縣金鳳閣籌款在墩上建一宮殿式魁星閣,虎踞於書院之後。閣分上下兩層,上層有魁星木雕像,底層為廳堂。書院歷經滄桑,現存四合院和講堂。

臥冰池

世傳晉王祥為母臥冰求魚處,坐落縣步河南岸。王幼學《通鑑綱目集覽》載:“此地雖極凍,其中不冰,如人臥形。”明萬曆十四年知縣楊廷薦曾立“王祥臥冰碑”,碑上刻有“真念格天,萬古王祥”八個大字及贊文。有詩云:“不緣一念回天眷,那得雙魚報母慈”;“為念烏慈申養志,最奇魚負代承歡”。

青林寺

位於小北門。元泰定三年僧了智創建,明洪武二年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僧會行容建鐘樓、方丈山門,清康熙七年戒僧如意募捐建殿宇,並修山門。寺的正大殿與佛殿在抗日期間遭日軍燒毀。民國36年冬,僧道參主持重修佛殿與大型佛像,恢復寺的舊貌。“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和佛殿遭嚴重破壞。後重修,1986年大殿竣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大雄寶殿大門上的匾額親筆書寫“青林古寺”四個大字。

奎文塔

坐落於華陽寶塔河邊,清道光五年建。6角5層,頂層懸掛風鈴,塔內有磚砌階梯,逐層盤旋到頂層,每層內壁環列磚刻佛像。民國28年正月初一,遭日軍炮擊,塔身彈痕累累,但仍巍然屹立。1967年秋,奎文塔被視為“四舊”拆毀。

化龍橋

坐落在華陽鎮望華路和沿河路相交處,明萬曆四年蹇達興建,長19丈,高寬各2丈余,為三拱石橋,中拱上方石頭上刻有“化龍橋”三字。1951年對橋身損壞部分進行修整。1965年又在石拱橋上面澆築混凝土加固橋身,可載重20噸。

回龍宮

明代,縣令唐守禮擅長看風水。他上任後見城東諸山如龍盤虎踞,其中有一支山脈頭朝東,勢欲過江,他認為這對望江不利,即大聲喝道:“十咀圍望江,一咀護東流(縣名,與望江對江相望),打你三百板,回頭不回頭。”說完命差役將這支山脈狠打三百大板,山咀果然流血。隨後在這山脈上建一廟宇,名曰回龍宮,以鎮住這山龍脈。如今,回龍宮在華陽鎮境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