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

臨清

臨清市,山東省轄縣級市,由聊城市代管;位於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地勢平坦,起伏較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較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960平方公里,轄12鎮、4個街道;2016年總人口82.12萬人。

臨清西漢初年即設縣制,明清時期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發達,經濟社會繁榮500餘年,是當時全國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和聞名全國的商業都會;是京九鐵路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京九高鐵將在臨清設站,2條高速(邢臨高速、德商高速)、7條國省道(省道315、臨冠路、臨莘路、聊臨路、臨博路、臨高路、聊夏路)穿境而過。

2016年,臨清市實現生產總值389.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06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23.25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140.37億元,增長7.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清
  • 外文名稱:Linqing
  • 別名:小天津,清源,清淵,沙丘,永濟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山東省聊城市
  • 下轄地區:12鎮、4個街道
  • 政府駐地:龍華街5號
  • 電話區號:0635
  • 郵政區碼:2526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北部
  • 面積:960平方公里
  • 人口:82.12萬人(2016年)
  • 方言:冀魯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舍利寶塔清真寺五樣松、龍山、大寧寺鳳凰嶺大眾公園
  • 火車站:臨清站
  • 車牌代碼:魯P
  • 行政區劃代碼:371581
  • 地區生產總值:389.68億元(2016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臨清之名始於後趙,取臨近清河之意。
春秋時期,臨清最早屬齊國,後陸續改屬晉國衛國
戰國時期,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屬東郡
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後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
十六國後趙,於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臨清縣名始於此,後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清淵縣西地域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中國歷史地圖集》載為相州陽平郡),北齊廢。
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臨清縣,屬清河郡。十年後析臨清西部置沙丘縣。
隋大業二年(606年),廢沙丘入臨清。大業八年(612年),臨清、清淵均隸清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析境西置沙丘縣,貞觀元年(627年),再廢沙丘入臨清,廢清水縣為鎮入冠氏縣(今冠縣),北境析入臨清。大曆七年(772年),析臨清南部置永濟縣。
宋熙寧五年(1072年),永濟縣廢為鎮復歸臨清。臨清、沙丘初隸毛州。後州廢,臨清、永濟又隸瀛州、貝州。
五代時期,臨清先後隸屬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臨清、清平屬河北東路大名府。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臨清屬大名府路恩州,清平為大名府路大名府轄。
元至順元年(1330年),臨清屬中書省濮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清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年)臨清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臨清州不領縣,隸山東省東昌府。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臨清升為直隸州,隸屬山東省,轄武城、夏津、邱縣。
民國元年(1912年),臨清降為縣,屬山東省濟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東臨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隸屬德臨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後,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省下設專員公署,臨清屬山東省第四專署,專署機關駐臨清。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臨清西北部十八村(今威縣境)一帶,建立臨清縣戰委會。次年,成立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臨清縣的第二、第三區和館陶縣的第二、第三區組建衛東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臨清解放後,縣、市分設,隸冀南行署第一專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衛東縣撤銷。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臨清市升為專級市。翌年3月復降為縣級市。
建國後,臨清仍縣、市分治,隸屬河北省邯鄲專署。
1949年11月,改市為鎮(縣級)。
1952年11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12月,改屬聊城專署。
1954年,改鎮為市。
1956年,清平縣撤銷,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劃入臨清縣。
1958年,縣、市合併,置臨清市,隸屬聊城專署。
1963年,撤市復臨清縣。
1964年,將衛運河以西的尖冢、童村、下堡寺、呂寨、老官寨5個區劃出,置臨西縣隸屬河北省。館陶縣在衛運河以東的潘莊、八岔路兩區劃入臨清縣。
1983年,撤縣復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臨清市轄12鎮、4個街道:唐園鎮煙店鎮潘莊鎮八岔路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莊鎮松林鎮尚店鎮、戴灣鎮、金郝莊鎮、大辛莊街道、新華路街道、青年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市人民政府駐龍華街5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地處東經115°27′至116°02′、北緯36°39′至36°55′。東鄰高唐、茌平,南接聊城、冠縣,西隔衛運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北與夏津毗連。東從康盛莊鄉大油坊村,西至煙店鄉魏廠村直線距離46.73公里。南從魏灣鄉辛道莊,北至松林鎮中梁莊25.28公里。面積960平方公里。
臨清市政府

地形地貌

臨清市境內為魯西北平原,屬黃河下游衝擊平原。地勢平坦,起伏較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38.29米(黃海),沿黃河故道流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坡降為1/7000左右。海拔高程一般在29~38米之間。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淤積、決口泛濫,境內形成了崗、坡、窪地相間的微地貌差異。地貌類型有河灘高地,沙質河槽地,決口扇形地,緩平坡地,河間淺平窪地和背河槽狀窪地。

氣候

臨清市境內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的華北平原中部,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屬較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冬季乾冷,春季乾燥多風,回暖迅速,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大陸高度64.6%,年乾燥度1.9%。由於大氣環流的變化異常,也往往出現非定常性的氣候變化,使年內的定常性變化產生振動,造成年際間的差異。

水文

臨清市境內排水河道,屬海河流域的衛運河及馬頰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6條,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條;30~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8條;10~3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12條;10平方公里以下的田間排水溝有341條。總計長度約838.8公里。其中主要過境河流有衛運河和馬頰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清市主要地表水是馬頰河及其支流,排水溝閘前的降水徑流攔蓄及部分坑塘的蓄水。總攔蓄量為685萬立方米。境內淺層地下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第四系地層厚達110~250米,其中0~60米地層岩性為亞砂土、砂質粘土、粉砂、細砂等,致使含水層發育。除淡水廣泛分布外,還有鹹水與淡水在水平與垂直方向上相間分布,形成水化學的水平與垂直分帶的規律。

動物資源

臨清市境內野生畜禽有野兔、刺蝟、貓頭鷹、倉鼠、蝙蝠、錦鼠、燕子、麻雀、碧玉、烏鴉、喜鵲、鶼工、戴勝、啄木鳥、黃鸝、白翎、鵪鶉、紅項等。但因捕殺、狩獵、藥害等原因,近年來數量大減,獾、狐狸、地狗、鳩、雕等基本絕跡;魚類全為淡水魚,具有海河水系的一般種類。有51種,隸屬6目9科27屬,以鯉科為最多,計41種,占66%。本地魚類有鯉、鯽、麥穗、黃鱔、赤眼鱒、鯰、棒花、紅鰭、泥鰍、鱖魚等。其中鯉、鯽為養殖品種。引進魚類有青、草、鰱、鱅、羅非、白鯽、魴、鯿等。

植物資源

臨清市境內擁有能露地越冬的木本植物,包括喬木、灌木、木質藤本植物共37科67屬126種。其中包括21個變種和6個變型。裸子植物占4科6屬11種。被子植物33科61屬115種。主要樹種有銀杏、油松、雪松、水杉、側柏、掃帚柏、園柏、龍柏、鹿角檜、塔松、鉛筆柏、銀白楊、毛白楊、加拿大楊、箭桿楊、小葉楊、旱柳、龍爪柳、垂柳、杞柳、簸箕柳、核桃、楓楊、山核桃、白榆、桑樹、楊樹、無花果、柘樹、牡丹、杜仲、懸鈴木等;水生植物分為三類,編織類有蘆葦、蒲草等;自然生殖的水生植物有浮萍、紫背浮萍、馬來眼子菜、黑葉輪藻、苦菜、金魚藻、柳葉、荊三棱、杏菜等。

人口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總人口82.12萬人。人口出生率14.9‰,自然增長率10.2‰。有少數民族31個,18191人。

政治

職務
姓名
市委常委、市委書記
何憲卓
市委常委、市委副書記、市長
祁學蘭
市委常委、副市長
馮子峰
統計截至2019年4月,參考資料來源

經濟

綜述

2016年,臨清市實現生產總值389.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06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23.25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140.37億元,增長7.7%。三次產業比例為6.7:57.3:36。
2016年,臨清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4.52億元,增長5.8%。實現財政公共預算總收入25.81億元,增長3.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12億元,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84元,比上年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0元,增長8.1%。

第一產業

2016年,臨清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8.28億元,比上年增長4.6%。糧食總產55.95萬噸;棉花總產0.54萬噸;油料總產0.28萬噸;水果總產9萬噸;蔬菜總產30.26萬噸。肉類總產3.87萬噸;禽蛋總產2.99萬噸;奶類總產2.15萬噸。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8.59萬畝。全市農機總動力84.93萬千瓦,減少36%。

第二產業

2016年,臨清市實現工業總產值1409.06億元,比上年增長3.69%。規模似上工業企業450家,實現總產值1409.06億元,增長3.6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64.69億元,增長0.88%;實現利稅125.46億元,增長-0.6%;實現利潤82.89億元,增長2.28%。全市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18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2億元,增長31.94%。

第三產業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06.39億元,比年初增加36.42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253.56億元,增加34.54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97.87億元,增加28.77億元。
2016年,臨清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7062萬元。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1023萬元,增長-3.06%;郵政業務總量6039萬元,增長23%。
2016年,臨清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85億元,比上年增長9.3%。實現進出口總額284117萬元,增長19.01%,其中出口246624萬元,增長18.6%。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0.6萬人次,增長5.45%。實現旅遊總收入2.1億元,增長6.1%。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6年,臨清市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5項,其中,獲得省科技獎勵1項。專利申請量87件,授權發明專利48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有中等職業、按工學校1所,在校生1519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0737人。國中25所,在校生22863人。國小117所,在校生8669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53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有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文化館(站)1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75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有公辦醫療衛生機構25家,其中,醫院、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3387張,衛生技術人員3695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135人,註冊護士1669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有體育館5座,新增民眾體育健身器材187套。全年參加市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141枚,其中金牌80枚。

基礎設施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城鎮化率57.13%,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4億元。城市人均道路面積30.49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13.8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97%。自來水普及率99.19%,燃氣普及率99.19%公租房建設竣工6.1萬平方米,交付1549套。村鎮建設投資8.1億元。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6座,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01%,無害化垃圾處理率達到100%。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23萬人、7.69萬人、5.44萬人、7.04萬人和2.39萬人,比上年底增加0.12萬人、0.084萬人、0.066萬人、0.089萬人和0.078萬人。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11204萬元,增加0.6萬元;支出17266萬元,增加12000萬元。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農民34.56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64.39萬人。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0380人,其中,城鎮低保2163人,農村低保16596人,農村特困救濟1621人。培訓殘疾人員260人。

交通運輸

臨清是京九鐵路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京九高鐵將在臨清設站,2條高速(邢臨高速、德商高速)、7條國省道(省道315、臨冠路、臨莘路、聊臨路、臨博路、臨高路、聊夏路)穿境而過;開通了直達青島港的“臨清號”貨櫃班列,每天對開1列;至新疆烏魯木齊的快運貨物班列“魯疆號”每周對開2列;至廣東大朗的快運貨物班列“復興號”每周開行3列。
截至2016年底,臨清市公路通車裡程192.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54.29千米。鐵路完成旅客運量33.6萬人次;完成貨運量59.8萬噸。

歷史文化

臨清西漢初年即設縣制,明清時期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發達,經濟社會繁榮500餘年,是當時全國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和商業都會,曾被清乾隆皇帝譽為“富庶甲齊郡”。
高蹺
高蹺亦稱高蹺會。起源很早,《列子·說符》已有文字記載,宋時盛行。高蹺按距地高低分高、中、低三種,高達丈余,中者三尺,低者一尺。踩街時有頭棒、二棒(即哼哈二將)開路,憨妮傻小丑角收尾。表演有“白蛇戲許仙”、“青蛇逗艄公”、“雙蛇彩嬉”、“憨妮斗俏”等。臨清高蹺伴奏為腰鼓和小雲鑼。
槓箱
槓箱亦稱槓箱會,也稱響鈴會。鈴箱內大、中、小銅鈴搭配吊裝置成,其大鈴如罐、小鈴似盅,響聲各異。踩街表演時大鈴音箱由前後四人雙槓肩抬。小鈴音箱由二人抬槓。槓肩花樣有顫肩、內肩、跳肩等,箱內大、中、小鈴 擊作響、高低各異。
抬槓官
抬槓官為臨清獨有的一種娛樂社火。表演者有身著破爛官袍,頭戴蒜辮翎帽,臉塗丑角臉譜的“縣太爺”,四個手持“黑紅棍”開衙役及兩個抬衙役組成。踩街時,“縣太爺”坐在滾圓溜滑的棍棒之上,身晃手搖,滑稽可笑。此社火無固定的表演場合,只要有人攔駕“喊冤”就停下來.喊冤訴屈者,多為縣衙不受理的民間鄰里糾紛小事。此時,“縣大爺”就地審案,用道德倫理予以解勸,並多用笑話插科打諢,使民間積屈在調笑中釋解。如遇刁蠻者,“縣太爺”有權指使“衙役”用縣府頒發的“黑紅棍”仗罰,以伸張正義、懲治邪惡。

風景名勝

臨清市主要旅遊景點有舍利塔、中華海棠園、古沙洲森林公園,截至2016年底,有A級旅遊景區3家。
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位於臨清市城區青年路西首南側,會通河南支西側,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宣德十年(1435年),臨清鈔關升為戶部榷稅分司,由戶部直控督理關稅,下設五處分關,直控督理關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臨清運河鈔關為一組建築群,自運河而西依次為河口正關、閱貨廳、“國計民生”坊、關堞、儀門、正堂等。南北三進院落,置設穿廳、船料房、鼓鑄坊等,占地四萬平方米,廳堂坊舍室四百餘間。占地東西長130米 ,南北寬96米。現存兩進院落,前院為公署辦公區,後院為倉儲區,南部住宅區現大部分成為民居。主要古建築為儀門、南、北穿廳、科房、船料房等80餘間,面積六千餘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鈔關官員住宅若干,保存較好。建築大都為硬山建築,青色灰瓦屋面。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設於運河上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也是全國僅存的一處運河鈔關。
運河鈔關運河鈔關
舍利寶塔
舍利寶塔坐落在城北郊三里許衛運河套內,重修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寶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為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密檐寬1.55米,陶質斗拱,每層檐下置“阿彌陀佛”,陶磚雕,轉角下蓮花承托。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門。塔內每層均有石刻記載建塔宗旨,籌資等事。其第6層內有匾額一方,上書“秀聚中天”。東西兩窗橫眉上書“東興岱嶽”,“西引太行”。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舍利寶塔舍利寶塔
清真寺
清真寺坐落在衛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群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
清真寺清真寺
鰲頭磯
鰲頭磯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占地1200平方米。現位於會通河南、北交匯處,係為防止洪水沖刷而建。其名緣於此處原為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交匯處的一座石壩,其形狀如鰲頭,兩支運河上的四處河閘象鰲的兩對足,廣濟橋在鰲頭磯後面象其尾。鰲頭磯古建群主要有鰲磯坊、正門、呂祖堂、李公祠、望河樓、觀音閣組成,現存主題建築觀音閣,磚砌基座高5米,9米見方,下辟門洞,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歇山卷棚頂,三、五、七架梁和抹角梁木構架,上覆筒瓦,陶質脊獸裝飾,四角飛挑,木隔落地。西殿呂祖堂、南樓望河樓現存各三間。1994年,鰲頭磯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鰲頭磯鰲頭磯
龍山
龍山系魯西北千里廣袤平原上唯一的一座人造土山,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鑿會通河的泥土及以後疏浚河道的淤土堆積而成。解放後,人民政府在此土山廣植樹木,修建花圃,闢為“龍山公園”。現土山高5米多,長2里許。嶺頂建有望月亭、望岳亭、臥龍亭3座涼亭。
龍山龍山
大寧寺
大寧寺坐落在臨清大寺街,同靜寧寺、天寧寺、滿寧寺並稱為“臨清四大寺”。該寺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清乾隆年間兩次重修,全寺占地面一萬多平方米,平面呈縱長方形。原寺院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祭殿、戲樓、大雄寶殿、伽藍殿,東西兩側輔以對稱禪堂、齋堂,是“壯麗甲於諸剎”的建築群。現存大雄寶殿。殿中原塑有釋迦牟尼佛像,還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佛像。該殿為臨清現存唯一完整的寺觀古建築。現存有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大寧寺穩長老重修大雄寶殿碑記》等三道碑碣及經幢。碑文中記有當時“環四周為市廛,金銀錢布,貝玉珠璣堆積如山”的民間商業繁榮景象。
龍山龍山
鳳凰嶺
鳳凰嶺位於臨清市城區內。清乾隆皇帝南巡時因其美景而多次駐蹕漫步、題榜作聯,故名鳳凰嶺,並以“鳳嶺鐘英”而列入臨清16景名冊中。它綿延數里,被京杭大運河所纏繞。南側碑林內,有乾隆御碑仇志海作高元鈞銅像、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故里碑等上百通。
鳳凰嶺鳳凰嶺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位於臨清市青年路中段。中共臨清市委、市政府於1998年10月建成此館。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館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築為仿古式,典雅大方。展廳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幕廳,其中陳列有毛澤東為張自忠題寫的“盡忠報國”。第二部分為張自忠生平事跡展覽,展有200餘幅珍貴歷史照片和部分文字資料。第三部分為張自忠紀念碑廊,共收入朱德、董必武、季羨林等題詞碑刻50餘塊。第四部分為張自忠故里碑亭。該館已被列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著名人物

呂才(600—665)博州清平(今山東臨清東)人。唐初哲學家、音樂家。
謝榛(1495—1575)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大詩人、著名的文學家。
王朝佐(?—1599)明山東臨清人。編筐工匠。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
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學界泰斗,著名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左良玉,字崑山,臨清市五里莊人。明末將領。
金灼南(1882年—1976年)又名金葵生,號秋圃居士,清末庠生,臨清市金郝莊人。歷任山東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和山東藝專(今山東藝術學院)古箏教授。
黑伯龍(1915年—1989年)原名黑元吉,臨清市前關街人。在中國藝專和山東藝術學院任教多年,被推選為山東省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省文聯委員。
方元煥(?—1620)宇晦叔,別號兩江,臨清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吳秋輝(1896—1927)原名吳桂華,自號詫傺生,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
張寶彝(1917年—1989年)著名戲劇家、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志·雲南卷》特約編審員、雲南省京劇院藝術室副主任。
劉振亞(1911年—1934年)臨清市呂堂村人。抗日戰爭中犧牲。
張彥青(1917年—2007年)原名煥,字劍進,號撫慍齋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政協委員兼政協書畫組副組長,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山東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濟南軍區老戰士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山東分校教授,山東老年大學教授,齊魯書畫研究院院長。

榮譽稱號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市、全國科普示範市、平安山東建設模範市、山東省信訪工作先進市、山東省雙擁模範城、省級文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