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港

臨清港

臨清港位於臨清市西郊衛運河東岸,主港區在先鋒橋北,是京杭運河山東北段的主要貨運港口。1979年停航封港。自古以來,臨清地處清河(衛河)與黃河沿岸,形成了早期的貝丘古城。自東漢末年曹操開白溝,臨清運河歷史至此開始。隋開永濟渠,臨清遂成為貝州儲糧重地,謂之”天下北庫“。金代屬恩州,同為重要碼頭。元開會通河,臨清因地處三岔河口,北及大都,南達杭州,西抵洛陽,為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明清時期,臨清碼頭多達八處之多,如頭閘口、二閘口、南灣子、三元閣、獅子街、廣濟橋、鈔關碼頭、卸貨口等8個自然碼頭。明代小說《金瓶梅》《檮杌閒評》稱之為”十三省總路,人稱大碼頭“。清鹹豐年間,黃河改道使港口逐漸衰落。民國期間,遷往衛運河現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清港
  • 類別:港口
  • 地點:臨清市西郊衛運河東
  • 岸線長:400米
設施,吞吐量,

設施

新中國建立後,臨清港有4座碼頭,岸線長400米,其中一座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碼頭,兩座石碼頭,一座木棧橋碼頭。泊位7個,貨場2.5萬平方米,沒有貯貨倉庫,待運物資露天存放。1979年,泊位減少至5個,貨場減少為1.9萬平方米。臨清港自60年代開始使用裝卸機械,有少先吊2台,皮帶輸送機4台。70年代,各類裝卸機械增加到21台。截止1979年,臨清港有各類裝卸機械15台。
臨清港

吞吐量

臨清港以進口煤炭為主,有少量糧食、棉花和農副土特產品出口。1953年(開始有吞吐量統計)吞吐量為17.2萬噸。1959年達50.5萬噸。50年代年均吞吐量29萬噸。1960年後吞吐量開始下降。1965年衛運河幾乎斷流,60年代年均吞吐量14.5萬噸。70年代航道嚴重枯水,已無法進行正常的水上運輸。1978年僅完成吞吐量3600噸,1979年斷航封港。70年代年均吞吐量5.4萬噸。
臨清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