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人口民族,人口,民族,地理環境,地形,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公路,鐵路,航空,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旅遊景點,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約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末年,涇川境內有當地歷史上最早的兩個國家——阮國和共國,兩國都是商的諸侯國。阮國疆域在今城關、羅漢洞、涇明、紅河之間,共國疆域在今城關水泉寺一帶。後來均被周文王所滅。
約公元前768年的西周末年,義渠戎逐漸強大,在今慶陽西南寧縣建立西戎古國——義渠國,涇川境屬之。
周赧(nǎn)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滅義渠戎,置北地郡,轄今平涼東5縣、慶陽和寧夏的固原地區。涇川境屬之。
西漢時期,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而設安定郡,安定郡屬涼州刺史部管轄。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管轄今甘、寧、陝交匯的關隴廣大地區。下轄21縣:高平、復累、安俾(bǐ)、撫夷、朝那、涇陽、臨涇、鹵、烏氏、陰密、安定、參、三水、陰盤、安武、祖厲、爰(yuán)得、眴(xuàn)卷、彭陽、鶉陰、月氏(zhī)道。其中臨涇縣(今涇川城關水泉寺)、安定縣(今涇川北塬至慶陽鎮原)、爰得縣(今涇川南部)、陰盤縣(今涇川南塬與長武、靈台接壤處)轄境在今涇川一帶。
東漢時期,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羌族勢力衰敗,安定郡遷回。連年戰亂導致人口數量大幅減少,安定郡由東漢初的20縣合併為8縣,即臨涇、朝那(zhū nuó)、烏氏(zhī)、高平、三水、彭陽、陰盤、鶉觚(chún gū),這次調整保留了原來安定郡的大縣而擠掉了小縣。郡治高平被毀嚴重,遂將安定郡治所設在臨涇(臨涇水之意)縣,而且原來西邊較遠的縣也未返回舊治所,都設定在新郡治所周圍。其中臨涇縣在今城關水泉寺一帶,朝那縣在涇川西北,烏氏縣在涇川東,高平縣在涇川南。8個縣的轄境占有今涇川、靈台、鎮原三縣之地及陝西部分地區。
三國時期,安定郡轄境屬魏國。曹操平定關中隴右之後,安定郡隨涼州刺史部被併入雍州。
西晉時期,安定郡下轄安定、臨涇、烏氏、都盧、鶉觚、陰密、西川7縣,其中安定縣、臨涇縣、烏氏縣三縣的全部地區或部分地區在今涇川境內。
十六國時期,晉愍(mǐn)帝建興五年(公元317年),安定郡歸前趙(漢);公元328年,安定郡歸後趙;公元351年,安定郡入前秦。公元360年,置安定為雍州治所。公元370年,復置雍州於安定(指安定郡的治所臨涇,今涇川城關水泉寺);公元384年,安定郡入後秦。
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神麚三年(公元430年),設涇州,領6郡17縣。安定郡領安定(今涇川南部)、臨涇(今涇川北部)、朝那(今鎮原西南,包括涇川黨原)、烏氏(今涇川東北)、石堂(疑為今靈台百里)5縣;隴東郡領涇陽、祖居、撫夷3縣;新平郡領白土(今陝西彬縣)、爰得(今涇川、長武交界)、三水(今陝西旬邑)、高平(今涇川、長武交界)4縣;趙平郡領鶉觚(今靈台邵寨)、東盤(今長武東南)2縣;平涼郡領鶉陰、陰密(今靈台)2縣;平原郡領陰盤(今崆峒)。當時,涇州、安定郡、安定縣三級治所均在涇州古城內。
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廢臨涇縣,分臨涇縣與朝那縣的一部分置安武縣。並在涇州治總府,治所安定(原臨涇城,今涇川城關水泉寺),先後曾轄涇州,邠(bin)州、鹽州、靈州、顯州、雲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州而復置郡,安定郡統7縣:安定、鶉觚、陰盤、朝那、湫古。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改湫古縣置臨涇縣,治所在今慶陽市鎮原縣境內。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安定郡改名涇州;太宗貞觀時,全國設10道,涇州屬關內道。涇州領5縣:安定、鶉觚、臨涇、良原(今靈台梁原)、陰盤;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全國改10道為14道,改州為郡,涇州為安定郡;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亂”,避安祿山之諱,改安定郡為保定郡,安定縣改為保定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涇州,領保定、靈台、良原、臨涇、潘原(今崆峒四十里舖)5縣;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春,設涇原節度使,管理涇州、原州,治所在涇州;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隴山以東屬岐王李茂貞的彰義軍節度使管轄,治所在涇州。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李茂貞向後唐朝貢稱臣,涇州併入後唐。
北宋時期,宋初涇州為彰義軍節度,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改彰化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國設15路,涇州屬秦鳳路,領保定、靈台、良原3縣;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升保定縣長武鎮(今涇川涇明長武城)為縣,一年後改降為長武寨;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復設長武縣。涇州領保定、靈台、良原、長武4縣。時涇川分屬保定、長武2縣;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鄜(fū)延、慶環四路,涇州屬涇原路。范仲淹、韓琦開府涇州。
金時,涇州屬慶原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保定縣為涇川縣,意為涇水之川。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遷州治於長武(今涇川涇明長武城),不久又遷回涇川。涇州領涇川、長武、良原、靈台4縣。
元時,涇州初屬都元帥府,曾在涇州立總司,轄邠州,後屬鞏昌總帥府;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靈台併入涇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長武縣併入涇川,復靈台縣,將良原縣併入靈台;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涇川改屬陝西行中書省平涼府;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涇州改為直隸州,領涇川、靈台2縣。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涇州降為散州,屬平涼府,撤涇川縣,縣事由州直理。由於洪水沖毀涇州城,州衙由水泉寺古城遷至涇河南的皇甫店,即今縣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涇州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平涼府,領靈台1縣。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陝西布政使司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領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四府。乾隆六年(公元1667年),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為甘肅布政使司,治所由鞏昌移至蘭州,涇州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涇州升為省直隸州,領靈台、鎮原、崇信3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涇州改名涇縣,屬涇原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復名涇川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涇原行政區為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涇川屬之。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涇川縣改屬甘肅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涇川縣轄4個鎮、14個鄉。城關鎮 、玉都鎮、高平鎮、荔堡鎮、 梁河鄉、黑河鄉、內豐鄉、王村鄉、 羅漢洞鄉、涇明鄉、紅河鄉、窯店鄉、飛雲鄉、太平鄉、黃家鋪鄉、豐臺鄉、黨原鄉、合道鄉、 張老寺虛擬鄉。
2003年12月8日,涇川縣撤銷合道鄉,將該鄉併入黨原鄉;撤銷梁河鄉、黃家鋪鄉,將梁河鄉和黃家鋪鄉併入高平鎮;撤銷黑河鄉,將該鄉併入太平鄉。
2016年7月,經甘肅省民政廳批覆,平涼市有13個鄉完成撤鄉改鎮工作,其中撤銷涇川縣太平鄉、汭豐鄉,設立太平鎮、汭豐鎮。
區劃詳情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涇川縣戶籍人口35.6萬人,戶數10.93萬戶,農業人口32.04萬人,非農業人口3.56萬人。涇川縣常住人口28.3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8‰,人口死亡率為6.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3‰。
民族
截至2012年,涇川縣總人口34.89萬人,其中有回族、滿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6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942人,占涇川縣總人口的0.5%。其中回族511戶179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8%,其他少數民族共143人。
地理環境
涇川縣位於甘肅省,在東經107°15′—107°45′,北緯35°11′—35°31′之間,黃土高原中部秦隴交界處。東與寧縣及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西接崇信縣、崆峒區,南鄰靈台縣,北靠鎮原縣。.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486平方公里(2012年)。
地形
涇川縣地貌地形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占總面積63.4%的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此外,破碎塬區和河谷川區分別占總面積的23.6%和9.4%。
氣候
涇川縣氣候大陸性顯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於夏季。年平均氣溫10℃,無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時,相對濕度69%,常年多東北風,年蒸發量1339.6毫米。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風雷、病蟲害等,其中以乾旱為主。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2年,涇川縣境內有涇河及其支流汭河等五條河流,年平均徑流量124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億立方米。水力發電站1處,年發電量25萬千瓦小時。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涇川縣已探明有銅、鉛、鈾等金屬礦點,煤、溫泉等非金屬礦點多處。其中位於縣城東7.5公里何家坪村的溫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溫37℃至38℃,水質優良,富含氟粒子,為重碳酸型醫用礦泉水。
森林資源
截至2012年,涇川縣現有林地面積69.6萬畝,森林覆蓋率34.9%,林木蓄積量146.4萬立方米。
政治體制
呂鵬舉:縣委書記
王廷佐:副書記、縣長
景宗剛:副書記(掛職)
李衛東:常委、紀委書記
齊雪琴:常委、宣傳部長
陶 梅:常委、常務副縣長
李永成:常委、政法委書記
趙小軍:常委、副縣長
張小平:常委、統戰部長
慕曉云:常委、組織部長
經濟發展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45.1億元,增長17.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3億元,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7億元,增長2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06億元,增長5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385元,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386元,增長18.1%,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2013年,涇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5.5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6.15億元,比2012年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1.33億元,比2012年增長19.1%;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8.05億元,比2012年增長12.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2年的33.8:30.4:35.8,調整為35.5:24.9:39.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775元,比2012年增長11.1%。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52.5億元,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83億元,增長2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77億元,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2億元,增長15.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12億元,增長10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564.9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5594.4元,增長15.1%。
2015年,預計全縣生產總值完成55.8億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5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5億元,分別達到“十一五”末的3倍、3.3倍和3.5倍;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35.3:28.6:36.1調整到34.6:25.8:39.6,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2016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1.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8.6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8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81億元,分別較2011年增長1.6倍、2.6倍、1.2倍和2.8倍。
2017年,完成生產總值5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2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元。
第一產業
2013年,涇川縣全年農業總產值實現23.41億元,比2012年增長13.6%;農業增加值達到16.15億元,比2012年增長6.7%。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為:76.9:2.5:20.0:0.3:0.3。糧經比由2012年的2.52:1調整為2.41:1。林業增加值3986萬元,比2012年增長6.26%。2013全年完成造林1.06萬畝,比2012年增長24.7%。畜牧業增加值32133萬元,比2012年增長1.93%。漁業增加值489萬元,比2012年增長4.62%。淡水養殖面積2568畝,水產品產量680噸,比2012年增長6.25%。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產值1662萬元,比2012年增長10.8%;實現增加值432萬元,比2012年增長7.16%。
第二產業
2013年,涇川縣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5200萬元,比2012年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1775萬元,比2012年增長23.5%;實現產值121685萬元,比2012年增長37.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5980萬元,比2012年增長27.3%;實現利稅總額10592萬元,比2012年增長46.6%;實現利潤總額5084.7萬元,比2012年增長75%。5戶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8100萬元,比2012年增長12.6%。
第三產業
2013年,涇川縣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1億元,比2012年同比增長14.2%。按行業劃分,批發業零售額3447萬元,零售業零售額140123.1萬元,住宿業零售額3296.2萬元,餐飲業零售額27233.7萬元,同比分別比2012年增長4.93%、17.65%、9.65%和0.82%。
2013年,涇川縣全年商品銷售總額41.17億元,其中批發業商品銷售額46476.4萬元,比2012年增長36.6%;零售業銷售額247795.8萬元,比2012年增長38.5%;住宿業營業額13741.5萬元,比2012年增長35.2%;餐飲業營業額103667.1萬元,比2012年增長36.3%。2013年,涇川縣全年出口創匯393萬美元。
2013年,涇川縣全年累計接待遊客163.2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26.2%,實現旅遊綜合業務收入2.1億元,比2012年增長23.7%。2013年末,涇川縣各項存款餘額64.66億元,比2012年增長18.8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0.86億元,比2012年增長20.9%。各項貸款餘額30.70億元,比2012年增長27.09%。2013年末,涇川縣各類通信業務總量8130萬元,各類通信用戶19.36萬戶,比2012年增長11.9%。
交通運輸
公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302線、304線構成了涇川交通大骨架。
2013年,涇川縣公路運輸貨運量2301.16萬噸,比2012年增長37%,貨運周轉量60182萬噸公里,比2012年增長39.9%,客運量372.61萬人,比2012年增長6.2%,客運周轉量20099.77萬人公里,比2012年增長13.2%。
鐵路
航空
涇川境內沒有民用機場,其北距慶陽機場96km,全程高速直達。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堅持發展抓項目不動搖,爭取實施各類建設項目629項,完成投資60.3億元,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等中省重大項目進展順利,高平中學等66個災後重建項目全面竣工,農村飲水安全等49個擴大內需項目加快實施,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平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西長鳳高速公路、西平鐵路建設進展順利,結束了我縣境內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的歷史;建成中山大橋、安定大橋等橋樑5座,實施涇荔、後黨、高邵、高太、蔣豐、縣城至張老寺等通鄉油路165公里、通村油路262公里,提前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的目標;新增自來水用戶28960戶,自來水通村率、入戶率分別達到95%和85%,基本實現了自來水化縣目標;實施城鄉電網升級改造208.1公里,電力、通訊網路實現了全覆蓋;完成退耕還林補植補造7.3萬畝、荒山造林6.1萬畝,新修梯田14.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5.4平方公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稱號。
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加快。集中實施職教中心、法院、社會福利中心、涇川三中等城北開發重點工程,縣城規模進一步擴大,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1.07%;加大舊城區改造提升,建成回中廣場、新景花園住宅小區等重點項目,完成中山街、青年路、涇州街等街路改造,城區基礎設施更趨完備;堅持城鄉統籌、一體推進,高平、玉都、黨原等中心小城鎮開發邁出新的步伐,產業集聚功能進一步增強。
教育
截至2013年,涇川縣各級各類學校(不含成人教育機構)235所。教職員工4004人,專任教師3553人,2013年末在校學生52987人。其中: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5575人;高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6175人;初級中學17所,在校學生11732人;完全中學2所,在校學生3730人;國小167所,在校學生19822人。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入學率均達到100%。高考上線人數2716人,上線率96.5%,其中本科上線人數1004人,上線率35.7%。九年義務教育營養餐供應人數28625人,投入資金總額1615.5萬元。
文化
截至2013年,涇川縣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429萬元,比2012年增長38.92%。2013年末,涇川縣電影放映單位11個,縣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縣級文化館和公共圖書館各1個,各類圖書及期刊3.4萬冊。涇川縣文化廣播電視站1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4個。截至2013年末,涇川縣擁有廣播電視、電台各1座,調頻發射台和轉播台2座。廣播綜合覆蓋率99.8%;擁有電視台1座,電視綜合覆蓋率98.7%。有線電視用戶6300戶。廣播電視戶戶通覆蓋215個村,受益5.39萬戶。
衛生
截至2013年,涇川縣衛生醫療機構擁有床位數1093張。衛生技術人員968人,其中:執業醫師162人,執業助理醫師79人,註冊護士273人。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個,實有床位30張,衛生技術人員87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3年,涇川縣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7057人,征繳養老保險費403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職工7584人,征繳失業保險費503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500人,征繳醫療保險費2640萬元。參加工傷保險職工7205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7600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0931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人數193029人,參合率97.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299866人,平均參合率98.4%,全年總計報銷醫藥費用8060.5萬元。農村“低保”人員23663人。
旅遊景點
西王母浴苑依託得天獨厚的溫水資源優勢而建成,地處縣城以東7.5公里處,旁依312國道,依山旁水,環境優雅。溫泉水溫常年恆溫38.2℃,日出水量1920m3,水中含有13種有益於人體的活性微量元素,屬氟離子重碳酸鈉型醫用礦泉水。
回山王母宮
西王母宮位於中國絲綢古道甘肅涇川縣城以西1華里處,涇汭二河交匯的回山之上。西王母大殿為王母宮的主殿,東王公大殿為王母宮主殿,配殿左殿為三皇殿、周穆王廟;右殿為五帝殿、漢武帝廟。
瑤池
王母宮石窟
皇甫聖母廟
皇甫聖母廟始建於清代之前,現存的大殿,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廟院中保存有重修皇甫聖母祠古碑一通。上有涇州州衙11名武官題名捐銀記載。
地方特產
罐罐蒸饃
罐罐蒸饃,因上大下小,形如小罐,故得此名。色白如雪,皮薄如紙,熱柔冷酥,醇香味長,含水量少,長期存放不餿。用開水浸泡,像白蓮初綻。
火燒子
火燒子是涇川獨獨的特產,做法是:將上等麥面和好,每斤面加大油二兩,揪成劑子擀圓,擦上大油,再將面拉開捲起,捲起拉開,揉圓,放入蔥花、大油、調料包好壓扁,入鏊,約半小時即成,還有的包上糖餡,如法製作而成。
蒸雞肉
蒸雞肉製作方法:1、宰雞洗淨,剁成小塊,將蔥、姜、蒜剁成米粒狀待用;2、麵粉打入雞蛋,用水攪拌成糊狀,雞肉塊中放入蔥、姜、蒜粒用熱油熗味後,上調料攪勻;3、用發酵後的白面擀成麵皮攤開上籠,將雞塊糊倒在麵皮上,上鍋用慢火蒸4小時後,出鍋即成。
千層家常餅
千層家常餅製作方法:1、將麵粉用溫水加鹽揉成麵團,分成若干份小麵團;2、將小麵團用擀杖推開,抹上清油,折捲成三層,再擀再折兩次後,推擀成圓形;3、鍋熱後倒油少許,均勻,餅子入鍋用手輕輕旋轉至上色,翻轉數次,待上策均勻後出鍋,用濕毛巾包嚴3-5分鐘即成。